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文言文教学强调的是文言知识点的落实,如何实现文言文教学的既“实”又“活”呢?在课堂教学改革的形势下,我积极思考,学习并借鉴其他老师的做法,在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方面,有了自己一些粗浅的想法和做法。
一、狠抓字、词、句的理解
曾经有人把文言文字、词、句的理解和掌握,看成是文言文教学的“本”,而学生学习文言文,一要对文章词、句的含义有基本的理解,二要对文章能进行适当的鉴赏评析,一味强调前者,放弃后者,则是放弃了文言文教学的文学性,文言文教学须两手抓。
有人认为,对文言词、句字面意思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和重要目标之一,但仅此而已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历来选入教材的文言文大多是文学作品,或者是其具有文学性而入选的其他作品。如《桃花源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是不折不扣的文艺散文;《曹刿论战》、《出师表》、《赵普》等虽节选自古代史书,但也是具有很强的文学性,作为课文是取其文学性而入选的;《愚公移山》、《陋室铭》、《爱莲说》等能传诵后世、脍炙人口;至于文言文的诗词曲就更是文学作品了。既然这些文言文都具有很强的文学性,那么我们的教学如果仅仅从字、词、句上作些肢解式的诠释,把文质兼美的课文整体割裂成支离破碎的古汉语知识,那还像语文课吗?其实,这些文言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态度、情感以及课文的结构、语言、意境等,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的形成是很有影响的。因此,确立文言文教学是文学教学的观念,指导学生对文言作品作适当的鉴赏、评析,让学生认识文言作品的整体美感,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领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理应成为文言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二、反复深入的朗读
首先,要抓好文言文诵读,既能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又是很好的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众所周知,文言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古人常采用“吟唱”的方式诵读诗文。所以,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反复诵读。依据文言文的特点,诵读要注意四个方面的问题。〈1〉破音异读的字,如“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论语》)“说”同“悦”读(yue),〈2〉古音异读的字,特别是专有名词的读音,如人名、地名、官名等。比如“大夫”在表示官职时就读“dafu”。〈3〉读准句读,特别是长句中的停顿,要仔细斟酌语意和结构。文言文中的一些虚词放在句首具有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全篇的作用如夫、盖、若夫等,此类虚词在诵读时要作必要的停顿,否则就没有读懂文意。(4)读出语气。古人诵读文章讲究表现文章抑扬顿挫的节奏感,把文章的感情和气势读出来。这样一来,字正腔圆,语调语速恰当了,文章的意思自然就明白了。
其次,要重视领读和范读。文言文文本的读法多种多样,朗读、默读、个人读、集体读,范读不一而足。传统教学中这些诵读方法是科学的,它对语言的积累,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感悟,对真正掌握语言的运用能力不容置疑。范读是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教师的范读是基于教师认识水平的教材解读,兼具指导、示范唤起学生审美的共鸣作用。通过范读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基本技巧,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如句读、重音、语气、语调、语速甚至发声、酝酿感情等,增强文本的表达效果。
三、加强文言文的翻译
学生要学习文言文,首先要了解其内容。最简单、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在熟读的基础上利用文中的注释和工具书翻译文章。通过翻译,不仅了解文意,还深入地学习相关文言的一些基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阅读水平。
文言文的翻译大致可以分三步走:首先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进行直译;其次根据需要,适当调配词序;最后按照现代汉语规范要求,做出增补。至于文言中的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职等等,保留即可。翻译后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语言风格、写作方法等都有了大致了解,并且也学习了一些文言语法,如在实词方面,有一词多义、古今词义异同、通假字等等。
例如,学生在翻译时,会遇到古今词义差异的文言现象,他们会利用工具书或查资料,了解到古今词义的差异,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1)范围的扩大或缩小。如古文中的“江”、“河”一般专指长江和黄河,而现代的“江”、“河”则泛指一切河流,“江”、“河”这两个词的意义范围今比古大。(2)意义上的转移。如古文中的“牺牲”指祭祀时供奉的猪、牛、羊等牲畜,而现在的意思是指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这种意义发生了变化的词在文言词语中占有一定的数量。(3)感情色彩的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在古文中的“卑”指地位低下,“鄙”指见识浅陋,是一个表自谦的中性词,而现在的“卑鄙”指品行恶劣,属贬义词了。
四、横向比较,灵活运用
学文言文难,表现在诸多方面,如在实词方面,有一词多义,古今词义异同等。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综合、比较归类,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如《捕蛇者说》中,“岁赋其二”、“更若役,复若赋”,这两个“赋”的词性意义各不相同,前者是动词,征收的意思,后者是名词,赋税的意思。《岳阳楼记》中“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中的“赋”与前两种意思又不同,是一种文体,这样加以综合,使学生能一目了然。至于古今词义的差别,则把古、今义加以对照、比较,加深印象。古今词义的差别,主要有:(1)范围的扩大和缩小:古文中的“江”“河”一般专指长江和黄河,而现代的“江”“河”则泛指一切河流,“江”“河”这两个词的意义范围今比古大。(2)意义上的转移:比如古文中的“走”指快步跑,现在的“走”成了步行。(3)感情色彩的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的“卑鄙”指行为卑劣,属贬义词。文言文虚词教学更是难点,这就需帮助学生找出规律。如出现频率较高的“之”字。复习时这些知识须综合讲授,然后要求学生举例,这样就能达到掌握规律、巩固知识的目的。
回顾中国五千年浩瀚的历史长河,优秀的文言文作品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尚未完全诠释,我们语文教师任重道远。但在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只要我们坚持不断挖掘,不断去探索,不断去研究,文言文教学一定会日新月异,取得突破性发展。?
一、狠抓字、词、句的理解
曾经有人把文言文字、词、句的理解和掌握,看成是文言文教学的“本”,而学生学习文言文,一要对文章词、句的含义有基本的理解,二要对文章能进行适当的鉴赏评析,一味强调前者,放弃后者,则是放弃了文言文教学的文学性,文言文教学须两手抓。
有人认为,对文言词、句字面意思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和重要目标之一,但仅此而已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历来选入教材的文言文大多是文学作品,或者是其具有文学性而入选的其他作品。如《桃花源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是不折不扣的文艺散文;《曹刿论战》、《出师表》、《赵普》等虽节选自古代史书,但也是具有很强的文学性,作为课文是取其文学性而入选的;《愚公移山》、《陋室铭》、《爱莲说》等能传诵后世、脍炙人口;至于文言文的诗词曲就更是文学作品了。既然这些文言文都具有很强的文学性,那么我们的教学如果仅仅从字、词、句上作些肢解式的诠释,把文质兼美的课文整体割裂成支离破碎的古汉语知识,那还像语文课吗?其实,这些文言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态度、情感以及课文的结构、语言、意境等,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的形成是很有影响的。因此,确立文言文教学是文学教学的观念,指导学生对文言作品作适当的鉴赏、评析,让学生认识文言作品的整体美感,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领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理应成为文言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二、反复深入的朗读
首先,要抓好文言文诵读,既能增强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又是很好的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众所周知,文言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古人常采用“吟唱”的方式诵读诗文。所以,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本反复诵读。依据文言文的特点,诵读要注意四个方面的问题。〈1〉破音异读的字,如“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论语》)“说”同“悦”读(yue),〈2〉古音异读的字,特别是专有名词的读音,如人名、地名、官名等。比如“大夫”在表示官职时就读“dafu”。〈3〉读准句读,特别是长句中的停顿,要仔细斟酌语意和结构。文言文中的一些虚词放在句首具有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全篇的作用如夫、盖、若夫等,此类虚词在诵读时要作必要的停顿,否则就没有读懂文意。(4)读出语气。古人诵读文章讲究表现文章抑扬顿挫的节奏感,把文章的感情和气势读出来。这样一来,字正腔圆,语调语速恰当了,文章的意思自然就明白了。
其次,要重视领读和范读。文言文文本的读法多种多样,朗读、默读、个人读、集体读,范读不一而足。传统教学中这些诵读方法是科学的,它对语言的积累,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感悟,对真正掌握语言的运用能力不容置疑。范读是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教师的范读是基于教师认识水平的教材解读,兼具指导、示范唤起学生审美的共鸣作用。通过范读指导学生掌握朗读的基本技巧,教给学生朗读的方法,如句读、重音、语气、语调、语速甚至发声、酝酿感情等,增强文本的表达效果。
三、加强文言文的翻译
学生要学习文言文,首先要了解其内容。最简单、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在熟读的基础上利用文中的注释和工具书翻译文章。通过翻译,不仅了解文意,还深入地学习相关文言的一些基础知识,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阅读水平。
文言文的翻译大致可以分三步走:首先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进行直译;其次根据需要,适当调配词序;最后按照现代汉语规范要求,做出增补。至于文言中的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职等等,保留即可。翻译后学生对文章的内容、语言风格、写作方法等都有了大致了解,并且也学习了一些文言语法,如在实词方面,有一词多义、古今词义异同、通假字等等。
例如,学生在翻译时,会遇到古今词义差异的文言现象,他们会利用工具书或查资料,了解到古今词义的差异,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1)范围的扩大或缩小。如古文中的“江”、“河”一般专指长江和黄河,而现代的“江”、“河”则泛指一切河流,“江”、“河”这两个词的意义范围今比古大。(2)意义上的转移。如古文中的“牺牲”指祭祀时供奉的猪、牛、羊等牲畜,而现在的意思是指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这种意义发生了变化的词在文言词语中占有一定的数量。(3)感情色彩的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在古文中的“卑”指地位低下,“鄙”指见识浅陋,是一个表自谦的中性词,而现在的“卑鄙”指品行恶劣,属贬义词了。
四、横向比较,灵活运用
学文言文难,表现在诸多方面,如在实词方面,有一词多义,古今词义异同等。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综合、比较归类,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如《捕蛇者说》中,“岁赋其二”、“更若役,复若赋”,这两个“赋”的词性意义各不相同,前者是动词,征收的意思,后者是名词,赋税的意思。《岳阳楼记》中“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中的“赋”与前两种意思又不同,是一种文体,这样加以综合,使学生能一目了然。至于古今词义的差别,则把古、今义加以对照、比较,加深印象。古今词义的差别,主要有:(1)范围的扩大和缩小:古文中的“江”“河”一般专指长江和黄河,而现代的“江”“河”则泛指一切河流,“江”“河”这两个词的意义范围今比古大。(2)意义上的转移:比如古文中的“走”指快步跑,现在的“走”成了步行。(3)感情色彩的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指地位低下见识浅陋,现在的“卑鄙”指行为卑劣,属贬义词。文言文虚词教学更是难点,这就需帮助学生找出规律。如出现频率较高的“之”字。复习时这些知识须综合讲授,然后要求学生举例,这样就能达到掌握规律、巩固知识的目的。
回顾中国五千年浩瀚的历史长河,优秀的文言文作品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尚未完全诠释,我们语文教师任重道远。但在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只要我们坚持不断挖掘,不断去探索,不断去研究,文言文教学一定会日新月异,取得突破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