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设计基础教学被视为艺术设计专业中量重要的基础课程。随着中国制造发展战略实施,艺术设计教育需要及时调整思路,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创新能力培养,从而实现基础教学到设计创新的思维转变,引发学生的创造力,让设计基础教学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能符合国家对创新人才的需求。通过基础练习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审美意识及创新实践能力,是高等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重要目标。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设计基础;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新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设计作为集成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社会、经济等知识要素,创造满足使用者需求的商品和服务的科学创新方法,设计已成为当今世界社会经济发展的主驱动力,已被全球各国家、行业、领域所认知。2015 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 “中国制造 2025”发展战略,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当前难得的战略机遇,突出创新驱动,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创新型人才培养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更是培养中国设计人才的高等艺术设计院校的责任,设计基础教学被视为艺术设计专业中量重要的基础课程。需要及时调整思路,深化教学改革、课程体系。构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审美意识及实践能力,适应国家2025发展战略是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重要任务。
一、明确培养目标转变教育观念,构建适应创新观念的设计基础教学模式
设计艺术是运用美学原理,参与人类物资生产和精神生活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设计人才所需掌握的是集成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社会和经济等广泛知识,创造满足使用者需求的商品和服务的创新方法的人。对我国的设计艺术教育体制机制和教学方式方法都是一次挑战,当前我们的设计基础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课程设置基础弱、口径窄、创新差;其教学内容与专业需求脫节,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引导;二,教学评价过于注重画面技巧效果,而忽略课程流程中思考分析交流自我点评。三,缺乏培养效果反馈机制课程评价只反映教师教学水平,不能反映教学目标的完成度,其四,国际化水平不高,缺乏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力度不够。这就有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也就迫切需要我们在艺术设计基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与时俱进进行变革,进入到信息化时代,创意设计成为了引领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创新驱动、跨界集成知识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人才的教育培养已从专业知识的纵向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向多学科、多知识、多领域的集成创新人才的培养转化。而今天创意设计人才的培养,是一种跨学科、跨知识领域、横向集成进而创新的教育方法,重在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
因此设计基础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设计人才,而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在生产,在复制,也不是通过对现存对象的描绘去做意识形态的反映。正是这种属性决定了设计基础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为培养现代设计人才打下坚实的造型基础和敢于创新,敢于想象的综合素质能力。强化“变”与“创新”意识,充分发挥视觉的能动性,将基础设定为创新能力的储备。从而在教学中构建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法国著名科学家让·欧杜斯讲到:“创意教育在数字信息化时代,要注重对受教育人的跨界知识的学习;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再是简单学习前人已总结的知识,书本知识不再是重点教育的内容,而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去自我总结,掌握方法,学会创新,解决问题。要让受教育者掌握数字化的搜索查询集成知识用于创意的能力。”其基本的教学方法和指导方针都是基于实践的教学模式。这是我国亟待破解和急迫改革的问题。设计基础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改革,要建立以实践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意理念为目标、提升自主创意设计能力及水平为目的、适应创意设计学习要求相适应的教学体系和内容。
二、用创新思维引导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构建
设计基础教学任务与目的就是为了培养现代艺术设计人才的造型创意表达能力,增强其设计素质和审美素养的需要,在传统素描、色彩、构成的基础上加以取舍,融入设计意识,注重强调诱发想象力与创意能力的训练方法。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要比单纯的训练他们手头绘画能力,表现效果更为重要。通过理性和严谨的分析,认识形体结构的变化规律,发现他们所具备的审美因素以及实用价值。从中认识自然,发现设计因素,是主动性的思维训练,从而让基础练习逐步走向设计。
我国的艺术设计专业基本都是一年级基础平台,二年级开始分专业。因而也就造成在基础课程学习中过于强调技法的训练与画面视觉效果的展现。缺乏对专业的理论知识研究方法的学习,设计基础教学创新绝不是满足将绘画当做客观世界的复制,特别是色彩素描教学仍然停留在固有的授课模式当中,单纯地对实物进行写生,这种授课模式和内容不仅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不能与发展变化的艺术潮流相互呼应。欧美国家已普遍采用了以实践教学为主要方法的创意设计人才教育模式,已从传统的课堂知识讲解转而以学生分组研讨实践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转变为实践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
设计基础教学创新的实质是将素描、色彩、构成等课程视作一种发现行为,积极探索形式,将基础视作创造性思维的媒介,在任何时候,都要将基础看做是人的精神所进行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在任何时候,都要将基础看做是人的精神所进行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强化“变”与“创新”意识,充分发挥视觉的能动性,将基础设定为创新能力的储备。要改变这种状况,最有效的办法是构建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体验式”、“讨论探索式”、“实践发现式”等适应创新观念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善于思考,形成探究式的学习氛围,从而在教学中构建对学生良好健全的独立人格和创新人格的培养。
因现阶段国内高校的设计课程设置,因为课时总量的控制基础课程有时间短、要求低等诸多问题。而该课程却又往往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有时候学生总抱怨,刚开始进入课程状态,课程就结束了。因此基础课程应作为一门指导性课程,以讨论和评价指导为主的基础训练过程中,要求学生所有的材料准备、资料收集都在课外进行,课堂时间高效地进行学习交流和辅导制作,这种授课模式能够非常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讨论和评价指导为主的课堂教学长期贯穿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将其作为指导性课程穿插在各个学期结尾,把学生学期内前段时间内所有进行的课程做一个整体的总结性思考。对自己的学习经验、教训以及改进方法进行相关总结,以作业展示作为教学成果进行公开汇报展览。通过设计展览检验学生的学习状况,检验教学质量。 此外基础教学过程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只有将学生的兴趣引导到创造活动中去,才能对培养其创新精神产生意义。尤其是在课题设计和教学方法探索上要勇于创新尝试,避免老师大包大揽,让学生在动手作画前,每个人都有各自事先准备好感兴趣的表现题材,引发其创造的愿望。并可通过运用多种媒介来发展创造技能。鼓励学生从进校第一堂课开始,就已确定自己感兴趣的设计内容方向,随着课程的深入,各种知识的学习,将这个作品从创意设计图到功能的完善设计,再到融入材料选择,技术的应用,制定制造工艺流程,最终加工出成品,实践性地完成了一个产品的全设计创意流程,锻炼培养了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创造的能力,使新观念与新技术和媒介材料的相互碰撞中產生新思想。我们处在新经济时代,新科学、新技术的融入和新材料的不断出现为我们提供了过去几十年甚至几百年里设计师们都不曾拥有的条件,还有很多前所未有的创作手法,因此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构建,要建立以实践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意理念为目标、提升自主创意设计能力及水平为目的、适应创意设计学习要求相适应的教学体系和内容来进行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构建。
三、优化课程结构,加强创意设计教学内容
现有的基础教学的教学大纲,往往对技术性目标规定的十分具体,如作业的技法要求、程序步骤、工具材料、作业规格与数量等,对创造性的训练要求则流于空泛,缺乏具体措施,而实际上过细的技术要求往往造成对创造力培养的限制。因此,应加强创意设计教学内容,引导、启发学生的创意精神,培养学生善于创新、勇于突破的意志,强调通过创意设计来培养自主创新能力。首先,教学中要强调创意设计观念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将感性设计和理性思考结合起来,以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学与艺术完美交融的创意设计能力。
其次以创造性思维方式作研究,理解并赋予联想,是拓展视觉经验的过程,也是引发学生的创造力、拓展思维空间的过程,从而实现基础教学到设计创新的思维转变。所谓创造性思维,就是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具有独创的,高级的,复杂的思维活动,是将所学的知识进行聚合和汇拢,从而设计出与众不同的东西。主要包含发散性思维、聚合性思维、想象性思维、联想性思维。心理学研究证明,发散思维具有灵活性、流畅性、多变性、新颖性、相对性等特征,是创造力的主要构成因素。它是通过一个问题主线或是一种情感主体进行放射性的思考,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的扩散性思维方式。无论是扩散性的思维方式还是聚合式的思维方式都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基础教学过程当中要充分锻炼学生这两种思维方式,才能启迪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为了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课程设计中可以进行相应的专题训练。例如,“物象的解构与重构”“思维逻辑变异”“比例逆反”“材质变异”等专题训练。
第三,注重引导学生拓展知识领域和创意设计眼界,将优秀的创意产品设计引入理论教学环节,通过中外优秀作品的分析鉴赏,让学生从受众的角度体验创意产品的形状、结构、材料等,在分析、讨论、点评、互动中得到启发,并具备评价每项创意设计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激发创意的灵感引发联想,学生进行相应的联想训练,发散性思维,寻找相互的联系关系,通过平面、抽象,加入主观意识等方式进行组合,不给予任何事物模型进行写生,仅仅依靠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和一些绘画基础,将脑里面的客观形象进行主观改造,经过嫁接组合,使物象脱离原有的形象性质,演化创造出不同的新颖创意形象。从而提高学生的设计意识、构图能力、画面空间感和创造想象力,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在此过程中老师应认真观察学生思维方式的变化,及时为他们提供素材和意见。老师应是发现者、组织者、激发者、探索者,学生遇到问题时和他们一起思考,以合作的方式来完成作业。从“传授型教学”转向“对话型教学”,从“灌输型教学”转向“反思型教学”,由“能力培育型”再到“设计创新型”发展。
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要比单纯的训练他们手头绘画能力,表现效果更为重要。通过理性和严谨的分析,认识形体结构视觉形象的变化规律,发现他们所具备的审美因素以及实用价值。从中认识自然,发现设计因素,是主动性的思维训练,从而让基础练习逐步走向设计。
结语
当前艺术设计基础教育仍处在不断变化和改革中,教学内容、教学结构和管理体系不断为了适应新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变化而变化,只要全面的规划设计,不同的专业方向、不同的课程体系都要围绕创新能力培养中心目标,根据自身特点,充分发掘课程资源,认真设计切实可行的路径方案,不断变化和改革,才能使自身教育适应新的要求。艺术设计的灵魂在于创新,只有在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中注重设计创新的思维转变,引发学生的创造力、让设计基础教学真正意义上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符合国家对创新人才的需求。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重点课题《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下艺术设计基础教学创新研究》FJJKCGZ17-143
参考文献
[1]滑寒冰《设计素描教学中思维扩展方式探析》中国艺术 2011(4)P102-103
[2] 刘沁玲《高校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策略》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6(8)P77-78
[3] 张可永《从素描到设计智造》艺术生活2018(4)P47-51
[4]宋慰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创新设计人才培养》人文天下2015(11)P17-27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设计基础;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新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设计作为集成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社会、经济等知识要素,创造满足使用者需求的商品和服务的科学创新方法,设计已成为当今世界社会经济发展的主驱动力,已被全球各国家、行业、领域所认知。2015 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 “中国制造 2025”发展战略,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当前难得的战略机遇,突出创新驱动,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创新型人才培养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更是培养中国设计人才的高等艺术设计院校的责任,设计基础教学被视为艺术设计专业中量重要的基础课程。需要及时调整思路,深化教学改革、课程体系。构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审美意识及实践能力,适应国家2025发展战略是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重要任务。
一、明确培养目标转变教育观念,构建适应创新观念的设计基础教学模式
设计艺术是运用美学原理,参与人类物资生产和精神生活的一门综合性应用学科。设计人才所需掌握的是集成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社会和经济等广泛知识,创造满足使用者需求的商品和服务的创新方法的人。对我国的设计艺术教育体制机制和教学方式方法都是一次挑战,当前我们的设计基础教学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课程设置基础弱、口径窄、创新差;其教学内容与专业需求脫节,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引导;二,教学评价过于注重画面技巧效果,而忽略课程流程中思考分析交流自我点评。三,缺乏培养效果反馈机制课程评价只反映教师教学水平,不能反映教学目标的完成度,其四,国际化水平不高,缺乏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力度不够。这就有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中国为什么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也就迫切需要我们在艺术设计基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与时俱进进行变革,进入到信息化时代,创意设计成为了引领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创新驱动、跨界集成知识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人才的教育培养已从专业知识的纵向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向多学科、多知识、多领域的集成创新人才的培养转化。而今天创意设计人才的培养,是一种跨学科、跨知识领域、横向集成进而创新的教育方法,重在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
因此设计基础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设计人才,而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在生产,在复制,也不是通过对现存对象的描绘去做意识形态的反映。正是这种属性决定了设计基础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为培养现代设计人才打下坚实的造型基础和敢于创新,敢于想象的综合素质能力。强化“变”与“创新”意识,充分发挥视觉的能动性,将基础设定为创新能力的储备。从而在教学中构建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法国著名科学家让·欧杜斯讲到:“创意教育在数字信息化时代,要注重对受教育人的跨界知识的学习;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再是简单学习前人已总结的知识,书本知识不再是重点教育的内容,而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去自我总结,掌握方法,学会创新,解决问题。要让受教育者掌握数字化的搜索查询集成知识用于创意的能力。”其基本的教学方法和指导方针都是基于实践的教学模式。这是我国亟待破解和急迫改革的问题。设计基础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改革,要建立以实践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意理念为目标、提升自主创意设计能力及水平为目的、适应创意设计学习要求相适应的教学体系和内容。
二、用创新思维引导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构建
设计基础教学任务与目的就是为了培养现代艺术设计人才的造型创意表达能力,增强其设计素质和审美素养的需要,在传统素描、色彩、构成的基础上加以取舍,融入设计意识,注重强调诱发想象力与创意能力的训练方法。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要比单纯的训练他们手头绘画能力,表现效果更为重要。通过理性和严谨的分析,认识形体结构的变化规律,发现他们所具备的审美因素以及实用价值。从中认识自然,发现设计因素,是主动性的思维训练,从而让基础练习逐步走向设计。
我国的艺术设计专业基本都是一年级基础平台,二年级开始分专业。因而也就造成在基础课程学习中过于强调技法的训练与画面视觉效果的展现。缺乏对专业的理论知识研究方法的学习,设计基础教学创新绝不是满足将绘画当做客观世界的复制,特别是色彩素描教学仍然停留在固有的授课模式当中,单纯地对实物进行写生,这种授课模式和内容不仅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不能与发展变化的艺术潮流相互呼应。欧美国家已普遍采用了以实践教学为主要方法的创意设计人才教育模式,已从传统的课堂知识讲解转而以学生分组研讨实践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转变为实践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
设计基础教学创新的实质是将素描、色彩、构成等课程视作一种发现行为,积极探索形式,将基础视作创造性思维的媒介,在任何时候,都要将基础看做是人的精神所进行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在任何时候,都要将基础看做是人的精神所进行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强化“变”与“创新”意识,充分发挥视觉的能动性,将基础设定为创新能力的储备。要改变这种状况,最有效的办法是构建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体验式”、“讨论探索式”、“实践发现式”等适应创新观念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善于思考,形成探究式的学习氛围,从而在教学中构建对学生良好健全的独立人格和创新人格的培养。
因现阶段国内高校的设计课程设置,因为课时总量的控制基础课程有时间短、要求低等诸多问题。而该课程却又往往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有时候学生总抱怨,刚开始进入课程状态,课程就结束了。因此基础课程应作为一门指导性课程,以讨论和评价指导为主的基础训练过程中,要求学生所有的材料准备、资料收集都在课外进行,课堂时间高效地进行学习交流和辅导制作,这种授课模式能够非常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讨论和评价指导为主的课堂教学长期贯穿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将其作为指导性课程穿插在各个学期结尾,把学生学期内前段时间内所有进行的课程做一个整体的总结性思考。对自己的学习经验、教训以及改进方法进行相关总结,以作业展示作为教学成果进行公开汇报展览。通过设计展览检验学生的学习状况,检验教学质量。 此外基础教学过程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创造兴趣,只有将学生的兴趣引导到创造活动中去,才能对培养其创新精神产生意义。尤其是在课题设计和教学方法探索上要勇于创新尝试,避免老师大包大揽,让学生在动手作画前,每个人都有各自事先准备好感兴趣的表现题材,引发其创造的愿望。并可通过运用多种媒介来发展创造技能。鼓励学生从进校第一堂课开始,就已确定自己感兴趣的设计内容方向,随着课程的深入,各种知识的学习,将这个作品从创意设计图到功能的完善设计,再到融入材料选择,技术的应用,制定制造工艺流程,最终加工出成品,实践性地完成了一个产品的全设计创意流程,锻炼培养了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创造的能力,使新观念与新技术和媒介材料的相互碰撞中產生新思想。我们处在新经济时代,新科学、新技术的融入和新材料的不断出现为我们提供了过去几十年甚至几百年里设计师们都不曾拥有的条件,还有很多前所未有的创作手法,因此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构建,要建立以实践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意理念为目标、提升自主创意设计能力及水平为目的、适应创意设计学习要求相适应的教学体系和内容来进行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构建。
三、优化课程结构,加强创意设计教学内容
现有的基础教学的教学大纲,往往对技术性目标规定的十分具体,如作业的技法要求、程序步骤、工具材料、作业规格与数量等,对创造性的训练要求则流于空泛,缺乏具体措施,而实际上过细的技术要求往往造成对创造力培养的限制。因此,应加强创意设计教学内容,引导、启发学生的创意精神,培养学生善于创新、勇于突破的意志,强调通过创意设计来培养自主创新能力。首先,教学中要强调创意设计观念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将感性设计和理性思考结合起来,以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学与艺术完美交融的创意设计能力。
其次以创造性思维方式作研究,理解并赋予联想,是拓展视觉经验的过程,也是引发学生的创造力、拓展思维空间的过程,从而实现基础教学到设计创新的思维转变。所谓创造性思维,就是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具有独创的,高级的,复杂的思维活动,是将所学的知识进行聚合和汇拢,从而设计出与众不同的东西。主要包含发散性思维、聚合性思维、想象性思维、联想性思维。心理学研究证明,发散思维具有灵活性、流畅性、多变性、新颖性、相对性等特征,是创造力的主要构成因素。它是通过一个问题主线或是一种情感主体进行放射性的思考,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的扩散性思维方式。无论是扩散性的思维方式还是聚合式的思维方式都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基础教学过程当中要充分锻炼学生这两种思维方式,才能启迪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为了进一步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课程设计中可以进行相应的专题训练。例如,“物象的解构与重构”“思维逻辑变异”“比例逆反”“材质变异”等专题训练。
第三,注重引导学生拓展知识领域和创意设计眼界,将优秀的创意产品设计引入理论教学环节,通过中外优秀作品的分析鉴赏,让学生从受众的角度体验创意产品的形状、结构、材料等,在分析、讨论、点评、互动中得到启发,并具备评价每项创意设计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激发创意的灵感引发联想,学生进行相应的联想训练,发散性思维,寻找相互的联系关系,通过平面、抽象,加入主观意识等方式进行组合,不给予任何事物模型进行写生,仅仅依靠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和一些绘画基础,将脑里面的客观形象进行主观改造,经过嫁接组合,使物象脱离原有的形象性质,演化创造出不同的新颖创意形象。从而提高学生的设计意识、构图能力、画面空间感和创造想象力,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在此过程中老师应认真观察学生思维方式的变化,及时为他们提供素材和意见。老师应是发现者、组织者、激发者、探索者,学生遇到问题时和他们一起思考,以合作的方式来完成作业。从“传授型教学”转向“对话型教学”,从“灌输型教学”转向“反思型教学”,由“能力培育型”再到“设计创新型”发展。
因此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要比单纯的训练他们手头绘画能力,表现效果更为重要。通过理性和严谨的分析,认识形体结构视觉形象的变化规律,发现他们所具备的审美因素以及实用价值。从中认识自然,发现设计因素,是主动性的思维训练,从而让基础练习逐步走向设计。
结语
当前艺术设计基础教育仍处在不断变化和改革中,教学内容、教学结构和管理体系不断为了适应新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变化而变化,只要全面的规划设计,不同的专业方向、不同的课程体系都要围绕创新能力培养中心目标,根据自身特点,充分发掘课程资源,认真设计切实可行的路径方案,不断变化和改革,才能使自身教育适应新的要求。艺术设计的灵魂在于创新,只有在艺术设计基础教学中注重设计创新的思维转变,引发学生的创造力、让设计基础教学真正意义上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才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才能符合国家对创新人才的需求。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重点课题《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下艺术设计基础教学创新研究》FJJKCGZ17-143
参考文献
[1]滑寒冰《设计素描教学中思维扩展方式探析》中国艺术 2011(4)P102-103
[2] 刘沁玲《高校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策略》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6(8)P77-78
[3] 张可永《从素描到设计智造》艺术生活2018(4)P47-51
[4]宋慰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创新设计人才培养》人文天下2015(11)P1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