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司法审判中的适用

来源 :法制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jqlhh06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几年被热议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意外的在司法审判中“遇冷”,通过分析上网的刑事案例和走访法院及公安机关,简要分析其遇冷的原因,即当事人对非法取证缺乏认识,法院对非法证据排除积极性不够等,就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非法证据;刑事案件;司法审判
  中图分类号:D9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8)08-0142-02
  作者简介:吴情美(1993-),女,苗族,湖南凤凰人,上海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法理学。

一、现状


  从2005年的佘某某案,到2014年胡格吉勒图案,再到2016年的聂某某案,一系列被平反的冤假错案,让刑讯逼供等话题一度甚嚣尘上。为了解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司法审判中的适用情况,笔者从中国裁判文书网上,查询了2013年-2016年湖南省“上网”的刑事案例,在寒假期间走访湖南省西部某县级基层法院,访问了当地的法官和公安局刑侦部门的侦查人员。
  下表是笔者调查结果所列的图表,2013年-2016年,相对于庞大的上网刑事判决书数量,涉及非法证据排除的刑事案件只有134件,而最后认定为非法证据予以排除的案件的只有13件,微乎其微的非法证据排除案件数,是否意味着非法取证等现象很少发生,侦查机关取证程序得到完全规范呢?肯定的答案恐怕难以让人相信。

二、非法排除证据程序“遇冷”的原因


  被告人及辩护人缺乏对非法证据的认知。从2013年至2016年涉及非法证据排除的134件案件来看,被告人提出非法证据排除申请的原因有很多,有的是“被告人供述的事实系侦查人员逼供,诱供所致,系非法证据”,有的是“被告人没有犯罪行为,公诉机关所提供的证据与被告人无关,公诉机关提供的证据系非法证据”,还有的认为“鉴定意见存在明显错误,应作为非法证据排除”。由此可知部分被告人对非法证据没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在与刑侦部门工作人员的访谈中,侦查人員表示,现在被告人提出非法证据排除的情况不是很多,一方面是因为刑讯逼供等情况比较少,另一方面是因为很多被告人对非法证据的认知仅为刑讯逼供,而对收集物证、书证的程序合法性质疑较少。
  法院支持被告人排除非法证据的申请的案件太少,并且即使法院认定公诉机关提供的证据系非法证据,而予以排除,但这并不能影响案件的审判结果。从上文可以知道,法院认定为非法证据予以排除的仅有13个,排除的概率是9.7%左右。在被告人申请非法证据排除的134个案件中,有10个案件法院没有启动非法证据排除程序,因为被告人没有提供排除非法证据的相关线索和材料。接受访谈的法官表示,有些案件被告人提出非法证据排除,但是他们无法提供线索和证据,这种情况往往会被当作被告人为了逃避处罚而进行的辩解。即使被告人提供了详实的线索证明侦查机关非法取证,法院也排除了该份证据,但是案件的审判结果却不会受影响,就被排除非法证据的13个案件来说,没有任何一个案件的被告人因为该份证据被排除而被宣告无罪或者罪轻。不能影响审判结果的非法证据排除程序,严重影响被告人及其辩护人申请非法证据排除的积极性。
  案件审判对口供的依赖度下降,刑讯逼供等非法取证情况减少。《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三条的规定,意味着我国在立法上确立了不轻信口供原则,这对司法实践有重大影响。接受访谈的刑侦部门人员表示,现在公安机关办案都比较重视按程序办事,严重的刑事犯罪案件影响大,公安机关也不敢刑讯逼供,并且现在科技发达,很多地方都有摄像监控,指纹或者DNA检测,即使没有被告人的供述,也可以形成一个证据链,认定被告人有罪。接受访谈的法官表示,有的被告人提出非法证据排除的申请,法官往往会私下先劝说被告人放弃非法证据排除的申请,因为即使启动非法证据排除的程序,不会影响审判结果,对法官绩评考核也不会有影响,更多的是影响案件审判效率。

三、改变“遇冷”的建议


  对于排除非法证据,法院应化被动为主动。法院作为审判机关,应当积极主动去审查证据的合法性,发现有疑问的应当立即启动非法证据排除程序。为了提高法官的主动性,可以把非法证据排除率作为法官绩评考核的标准之一。除此之外,法官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对于不明晰何为非法证据的被告人,应当进行释明。
  确立以客观证据为中心的审判模式,深入贯彻落实重证据重调查,不轻信口供的原则,改变口供至上的观念和做法,注重实物证据的审查和运用。在司法审判中确立客观证据为中心的审判模式,侦查、检查、审判机关要充分的收集和运用客观证据,科学的解释客观证据,对于收集到的物证、书证等客观证据不进行过度和错误的解释,同时重视新型证据的运用,提高办案能力与水平,从而使非法取证的现象从难以避免的局面转变为可以避免的局面。
  减轻被告人提供证明非法取证的相关线索和材料的义务。被告人不提出非法证据排除的申请,或者提出申请被法院驳回,是因为其无法提供相关线索和证据,或者提供的证据和线索不够详实。在非法证据排除程序中,公诉机关证明证据合法性的方式一般是调取被告人的入所健康检查表,展示同步录音录像,申请侦查人员出庭说明情况等。这些材料都由侦查机关掌控,要让被告人提供证据去证明侦查机关非法取证,实则是有点“强人所难”,因此需要减轻被告人提供证据的义务,降低证明非法取证的标准,只要被告人提出非法证据排除的请求的,审判机关就要对证据进行审查,如果被告人提出相关的线索和材料证明侦查机关非法取证的,法院就应当启动非法证据排除的程序。

[ 参 考 文 献 ]


  [1]李思远,张自超.以审判为中心的证据审查模式转型探析——以客观性证据的审查与运用为视角[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版),2016(Z1):70-76.
  [2]左卫民.“热”与“冷”: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适用的实证研究[J].法商研究,2015(03):151-160.
  [3]吴宏耀.非法证据排除的规则与实效——兼论我国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完善进路[J].现代法学,2014(04):121-130.
其他文献
摘 要:霸王条款自出现以来便承担着来自社会的巨大舆论压力,经营者、消费者和学界都站在自己的立场对其法律地位有不同的看法。在阐述了霸王条款的理论困境后认为仅凭道德直觉性的自由与公平不能作为证成霸王条款违法且不合理的依据。再借用法经济学技术对“开瓶费”进行司法技术识别,分析经营者收取“开瓶费”的经济学逻辑,引入科斯定理和博弈论方法说明合理有效的法律才是能使经营者和消费者双方在交易中均能获利的制度设计。
摘 要:以1964年的Personal ausweise案为代表的判决是德国法定补偿金起源的“催化剂”。“1965年德国著作权法的修改(主要是第53条、54条关于允许为个人使用的目的而进行的复制,但需付酬。)更是标志着德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通过补偿金的形式对解决受私人复制困扰的版权人利益损失的国家。”①目前世界已有大约44个国家引入该制度,我国目前该方面保护还较为不完善。本文在初步了解研习德国版权补
摘要:近年来,全国各级检察机关立案查处了一系列公安系统的职务犯罪案件,同时也折射出了当前公安系统及公安干警贪腐、渎职犯罪形势的日趋严重,其中公安派出所干警职务犯罪显得尤为严重,且部分案件在当地带来了相当恶劣的社会影响。  关键词:公安;派出所干警;职务犯罪;特点;成因  中图分类号:D91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6)26-0118-01  本文笔者以自己所在基层检
摘 要:城镇化的进程中,农村集体经济资产规模迅速增长,所带来的资产收益也成为广大农村村民所关注的焦点。但是在实践中,集体成员资格问题却成为引发村民之间,村民与村民自治组织之间各种纠纷的根源。珠三角地区的城市在集体成员资格确认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笔者通过对广州,佛山,珠海,江门四个城市的实证调查,有针对性的提出如何完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的认定标准。  关键词:农村集体;
摘 要:随着中国“一带一路”的顺利发展,对于对外投资争端解决机制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实际上,我国现阶段并没有专门的非诉讼解决机制,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不仅仅是经济往来,更有国家之间政治需求以及大国在国际社会上发展的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因此对于各国之间的经贸往来所带来的纠纷,相较于诉讼途径进行解决,非诉讼途径在各国之间得到了更多的认可,对于非诉讼争端解决机制的建立就显得更加的迫切。  关键词:非诉讼解
摘 要:在当前劳动者就业过程当中,经常会出现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矛盾纠纷的问题,劳动者面临着维权困难的问题。本文主要是以劳动争议案件的审理作为第一视角,分析劳动争议的特点和维权问题,并提出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完善相关法律、加强调解制度等方面的建议。  关键词:民事诉讼法;调解仲裁法;劳动争议案  中图分类号:D925.1文献标识碼:A文章编号:2095-4379-(2019)29-0197-02  
摘 要:本篇论文以涉警网络舆情的概念以及现状开始,通过实地调查、图表分析,引出我国当前涉警网络舆情的现状并加以分析。以徐纯合事件为例,探究涉警网络舆情危机产生的过程、引起的社会影响、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据此提出构建危机干预机制的建议,着重研究当前涉警网络舆情的解决方法,通过提高公安机关对涉警舆情的应对能力、成立涉警网络舆情干预研究小组、舆情危机事件调查小组、涉警网络舆情危机应急小组来对涉警网络舆情
摘要:当今失独家庭数量日益增多,失独家庭的痛苦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然而,目前国家对失独家庭的救济仅仅停留在经济补偿上,而没有从精神这一问题出发根本上解决失独家庭的痛苦。失独家庭为了弥补心理创伤,不惜一切代价寻找“地下代孕”,而结果往往是人财两空,得不偿失。对失独家庭开放代孕政策是当今时代所需,也是国家保障人权的又一保障。代孕目前在我国仍处于法律空白的地位,急需立法亟待完善。代孕问题的解决,相信会
摘 要:国际私法中的意思自治原则发源于16世纪法國人杜摩兰。随着人权意识愈发受到重视与保护,意思自治原则在我国私法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下文简称《法律适用法》)的正式出台,意思自治原则的适用范围被进一步的扩大,更体现了其核心地位。本文从国际私法中意思自治原则的发展以及其在中国国际私法中的适用范围与限制分析仍需完善的地方。  关键词:意思自治原则;法律适
摘 要:我国是大陆法系国家,德国法是我国法律借鉴的主要对象。但是基于法律文本自身的特点与规律,其翻译难度很大。本文通过对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翻译理论进行研究,以《德国刑事诉讼法》为例探讨法律文本的翻译方法,希望对提高译者的法律文本翻译能力有所帮助。  关键词:功能加忠诚;法律文本;《德国刑事诉讼法》;翻译方法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