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都有的4大时刻

来源 :孩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_viol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家孩子吃的都是进口奶粉。”
  “衣服不是名牌孩子都不穿。”
  办公室里,一说到孩子,各种甜蜜的抱怨源源不断。其实都是在暗示他人和自我暗示:我对孩子好极了。
  可是我们给的这些“好”,常常体现在吃、穿、用、住、行等方面,殊不知,还有另一种更重要的“好”叫做心理营养,只有在一些亲子关系中的重要时刻才能体现出来。
  那么,哪些是每个家庭都会有的“重要时刻”呢?
  “吵架”时刻
  所谓和孩子的吵架,就是当孩子和我们的意见不同时,我们怎么处理。
  “你懂个屁,快按妈妈的去做。”这句话有点粗鲁,可能知书达礼的我们不是很常用,但是,变形的话却相当多:
  否定型:“你看看你干的好事!”
  烦躁型:“烦死了,你怎么这样?”
  嫌恶型:“不会做就学着点!”
  发泄型:“快累死了你还添乱。”
  ……
  不管什么型,这类话的后面,还有些真正的话没说出来:你是不对的,赶紧改过来;你是麻烦的;你是让人讨厌的。这些话在心理学上叫“后设”,即潜台词,它们在一天一天地催眠着孩子,孩子在潜意识深处接收到后,自我价值就被修改成了“我是不好的,我是不对的,我是让人讨厌的”。
  日后,如果没有什么特别大的转换,孩子往往就形成下面这样的性格:
  收到否定型潜台词的孩子,与人相处时会随时检查自己“好不好”,找不到自我存在的价值;收到烦燥型潜台词的,往往对人小心翼翼,不敢表达主见;收到嫌恶型潜台词的,则倾向于自我隔离,不善于人际交往;而发泄型的,则不敢表达内在需要,直到压不住时暴发。
  爸妈们会恍然大悟,哦,原来一句无心的话背后有这么多秘密啊!并且下意识地想:以后要注意,一定别这样说孩子了。
  可惜,要修改这些后设,其实并不容易。因为会烦燥、会嫌恶、快被累死的爸妈,本身都是在过往的成长过程中,积累了太多的压力和负面情绪,才会在外界表现出来——这在心理学上还有另一个名词,叫“投射”。
  所以,我们怎么办?
  首先,当我们和孩子有不同意见时,要告诉自己:他只是一个看问题的角度和我们不同的人而已。
  其次,要倾听孩子的角度,耐心询问他这么说这么做的真正原因,因为孩子的理由与渴望里,存在着他真实的发展潜力。
  再次,紧急的时候,明确而温和地表达:看起来你现在和爸爸的看法不一样,但爸爸需要你先配合我,因为我们马上要迟到了(一般上两点做得好的父母,这一步会比较容易,反之,则孩子处处唱反调)。
  拒绝时刻
  这个时刻也有许多常见模式:
  迁就抱怨型:“好吧,买给你,你看家里的玩具都成堆了。”
  规则型:“不许买,家里的规定是三天买一次玩具。”
  不屑一顾型:“别买了,这有什么好玩,一块破塑料纸包着一根铁丝。”
  拒绝孩子,成了育儿的重灾区。大多数人为什么难以拒绝孩子?因为成人有一个思维定势:对孩子好,就是要满足他;满足不了,就是爸妈的失败。
  我们照旧来看这些话语出现在重要时刻的杀伤力——
  迁就抱怨型的后设是:你是过份的。有的孩子会因此从内在开始攻击自己,倾向于减少表达;
  被“规则”拒绝的孩子,则开始仇恨规则,倾向于不时去攻击和挑战规定,甚至绕过规定;
  遭遇“不屑一顾型”的孩子,则会觉得自己是差劲的,渺小的,微不足道的。
  拒绝时刻之所以成为关键时刻,是因为一个人表达需要时,是他最“脆弱”的时刻,这时候的优质沟通,会比平时成倍地支持到孩子,而这时候的创伤,将比平时成倍地伤害到孩子。
  怎么赢得这些时刻?我们要明白:孩子有要求,其实是内在有需要;此时最重要的是看见这后面的需要,它们是孩子生长的动力。
  棉朵5岁时,有一阵非常喜欢买布偶。那段时间,逛玩具柜台成了让我和她爸特别犯怵的事。于是我问她:“妈妈发现你特别喜欢布偶,是么?”棉朵说:“是啊,他们是我的小伙伴。”我一听,就明白了:“有时候,你是不是觉得有点孤单?”说到这儿,棉朵快哭了:“妈妈,我不喜欢天天关在家里,没有伙伴玩。”
  你看,多聪明的孩子!我家那栋楼的孩子里,就棉朵最小,平时确实没什么伴,孩子对伙伴和交往的渴望是生命力使然,结果,她看到父母忙,于是便寻找到了父母做得到的方式来妥协。
  那一次,我热泪盈眶,同时也更深刻地明白,孩子的一举一动都有因果,都是为了更好地活下去。我要解决的是买布偶的问题么?不,是同伴缺失的问题。
  犯错时刻
  当一个人犯错时,其安全感会降低,内心往往处于各种念头交织的时刻。家长首要做的不是责骂,而是重建安全感。
  有的家长会说:“这下你惨了,你爸知道的话……”有些家长会说:“没事,下次小心点就不会这样了。”你给出什么样的反应,孩子就在哪方面得到加强。
  孩子磕磕绊绊的成长道路上,你一件件去纠正他的错,必然疲惫不堪。所以,我们的着眼点不应在孩子的错上,而应在怎么看待错误。在许多家长眼里,错就代表不对、糟糕、完蛋了,不容许存在。孩子的错不但得改,还得立刻就改,而且,往往把犯错与品质连在一起,甚至联系到孩子的将来几十年失败的岁月。
  其实犯错本身不过是孩子在自身的需要与外在的需要间进行调节与适应的过程。家长该怎么度过这个重要时刻?
  别揪他的错,而是扭转自己的态度:在孩子“试对”的过程中不催逼,而是带着温和、包容和欣赏的眼光陪伴,让他看清自己的需要和外界的需要。
  掌声时刻
  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科胡特说,孩子健康成长的源泉是“母亲看着他时眼中闪动的光彩”。掌声时刻,说的就是父母亲怎么样赞赏自己的孩子。
  掌声非常重要,几乎每个生命都需要被认可,自我价值感由此升起。但家庭教育中,有助于孩子成长的掌声,其实是非常难的。
  我曾经在心理学受训时,体验过“穿越夸奖”这个环节:我的伙伴必须夸我5分钟。结果夸到第3分钟左右,我就冲出去吐了。“别夸我了,太恶心人了。”回看看现场,能撑住这个环节的,几乎没有。这意味着什么?受不了赞美和欣赏的人,基本上,不会赞美和欣赏别人。
  直到现在,许多育儿书上还在宣传“棒极了”“好孩子”等夸奖手法。这类的夸奖手法里的后设是:你符合我的要求,你就是有价值的。更深一层的后设是:你本来没有价值,只有当符合了我的要求,才有价值。
  这是一种极其厉害的抹杀和覆盖手法。它不像责骂。责骂时,我们多少会反抗,会不由自主地厌恶;而这种手法下,场面喜人,众人欢乐,我为什么不朝着这个方向走呢?我为什么不追寻这种“快乐”呢?
  你的好意,你的鼓励,从此就变成糖衣炮弹,伴随孩子在压抑自我的窄道上迎合着大人,一条路走到黑,成长为同样不懂独立思考的脆弱大人。
  我特别欣赏一位家长的话,她说,其实,我也是第一次当妈妈,也是有“试对”的过程。不仅仅是这些重要时刻,孩子与父母亲陪伴成长的每一天,都是整个家庭在“试对”的过程。
  所谓孩子的成长,就是看他如何慢慢内化外在世界:我们怎么看孩子,怎么对孩子,就塑造出什么样的孩子。
其他文献
每一位父母都应明白,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你的话就是你的魔杖,而你自己就是那个魔法师。    “周六就要比赛了,还有几篇没有背,你也不算算还有几天,到底要拖到什么时候?”  那天下午,我下班刚进家门,就听见丈夫生气地冲着6岁的女儿甜甜大声吼道。甜甜也毫不示弱,手里捧着一本连环画,抬高声音辩解道:“周六前我背会不就完了,你管那么多干嘛?”声调里带着哭腔,有着明显的抵触情绪。显然,我听到的,只是他们对
一位美国的朋友打电话给我,说孩子发烧好多天,医生检查说内脏没有什么问题,可就是高烧不退。  我问了问当地的天气,觉得应该不是天气的问题;又问小朋友在发烧之前有没有过量吃东西,朋友仔细回想后说:“前段时间,几个家庭出去聚餐,孩子的确吃了很多东西。”我由此判断是积食导致的,所以嘱咐她买焦三仙各6克、炒鸡内金6克,熬水给孩子喝。  第二天晚上,我收到她的邮件:“中医真神奇!孩子的烧已经退了。”  脾负责
带二娃去图书馆,正赶上一个动物组织给孩子们讲解面对恶狗保护自己的技巧,便饶有兴趣地听了听。老师讲的简单实用,孩子们也容易理解。现在城市里养狗的家庭非常多,媒体也不时报导狗攻击小孩的恶性事件,所以我将讲座的内容整理了一下,希望更多的家长能受益。  孩子更容易被狗袭击  孩子比起成年人来说,更容易被狗袭击,因为孩子体格较小,对狗没有什么威慑力,而且孩子喜欢盯着狗的眼睛看,这会让狗觉得受到了威胁,更糟糕
风从哪里来
有朋友跟我分享她家孩子的故事: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女儿突然就对细菌害怕起来。公交车上有人不小心打个喷嚏,她都会吓得带着哭腔问我:会不会被传染?会不会生病?会不会死?然后就嚷着要回家;回家后又说要去医院做检查……发作起来,没有半小时不会停。  我好声好气安慰过,急的时候也吼过骂过,可都不管用。她就是感到害怕。我感觉心力交瘁,真想带她去看心理医生,查查她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我用了一组数据来安抚朋
当唱的儿歌越来越多了,一来二去,Johnson头脑里也建立了小小的“欣赏曲库”,于是我灵机一动,开始让他“点歌”。  我以为自己做好了心理准备,能接受“儿子不会什么都快人一步”的设定,所以当同龄宝宝喊着“我爱妈妈”,而自家孩子却只会“咿咿,呀呀,啊哈哈”时,我尚算淡定。可当隔壁家晚半年的妞儿已经会边拍手边唱《三只熊》时,我看着刚学会以两个字为单位发号施令,比如“妈妈,喝奶,两百”的Johnson,
在面对面的访谈中,我们发现,不管对孩子的养育到底参与了多少,自己孩子的出生,对于“独一代”的意义,仍是里程碑式的。无论以何种方式参与孩子的成长,他们都在或多或少地进行着自己的身份转换。在进行教育的同时,也在被教育,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大多又进行了第二次成长。    从孩子眼里检视自我  第一代的独生子女,一般没有可以随时参照和比较的标准,无法检视自身的不足,容易养成唯我独尊,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
感冒引起鼻塞  表现:鼻塞流涕,鼻翼发红,伴有发热  应对:1.热敷:用温湿毛巾放在鼻部热敷,每天2次,每次15分钟;2.侧卧按摩:左侧鼻塞右卧,右侧鼻塞左卧,用双手夹鼻,按摩双侧迎香穴2分钟,鼻塞可除;3.变位法:婴儿鼻塞,哭闹不停,将婴儿竖直抱起,婴儿很快能安静入睡。  急性鼻窦炎引起鼻塞  表现:鼻塞,流脓性鼻涕,且伴有发热、头痛、咽喉肿痛、烦躁不安  应对:1.感冒会引发鼻窦炎,加重症状,
爸爸妈妈留言:  亲爱的阳阳,在我们的期盼中,你终于迎来了4岁的生日。在这无数个日日夜夜里,我们时刻都在关注你的成长,而你也正如我们所期盼的那样,成长为一个健康活泼、人见人爱的孩子。每当看着你懂事的样子,爸爸妈妈都感到好欣慰。我们不要求你十全十美,只希望你快乐地长大。爸爸妈妈将尽最大的努力给以你最美好的东西,因为我们爱你!  因此,祈求灿烂的阳光永远照亮你。
又是一年入园时。  面对新环境,家长最担心孩子不适应。其实入园适应,说难也不难;只要方法对,60天之内必然搞定——入园前30天,做足准备;入园后30天,针对调整,所有问题,都会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