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因斯坦曾说:“学校应当把发展独立人格、和谐人格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放在首位,而不是将取得专门知识放在首位。”对学生而言,习惯、道德发展与人格养成才是永恒的。这亦是我们小学品德课程所追求的核心教育价值。笔者与学生一同在教学实践中体悟“学习做人”,在探索“有效德育”的征途中破译了有效品德课堂密码——“生动”,即品德课堂教学应以生为本,“为生而动”设计教学、“依生而动”组织课堂教学、“促生而动”提升课堂实效。因为,只有学生心动了、行动了,我们的品德课堂才真正“生动”了,只有“生”“动”了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
一、 为生而动,落实“人本”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价值指向,切实设置和把握教学目标,是品德课堂取得实效的前提和基础。在确定教学目标和设计意图时,教师要做到“目中有人”,这是品德课堂教学人本观的核心,即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出发,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来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和行为习惯,从课程目标的高度上高瞻远瞩、高屋建瓴地落实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 依生而动,“智情共生”
体验是有效品德课堂教学的核心,能触动孩子心灵的体验活动是品德课程达成教学目的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应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以生为本”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依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即时生成的问题“依生而动”组织教学,“动态”地建构孩子的自我认知,让孩子在活动中真真切切地感受生活的脉搏,实实在在地体验成长的困惑与快乐,智慧地、真实地、动态地促成孩子的道德培育、习惯养成和人格发展。
课堂上,我以生为本,依生而动,始终关注学生自我探究能力的提升与良好习惯养成的行为指导,关注学生个体的自我积极建构。教师以“现场心理测验”作为学生自我探究的平台,当学生在课堂生成“对自己外表没信心”这一成长烦恼时,教师运用“面质”技术:“你是觉得自己长得不够漂亮,是这样吗?”及时捕捉学生的成长“空档”。同时,“我们班还有谁也有类似的烦恼?把手举起来让老师看看——”抛砖引玉地将学生成长中的“个别问题”与“普遍问题”结合起来,关注更多有相同成长烦恼的学生的成长需求,以点带面,巧妙地将有限的课堂时空最优化。最后,教师智慧地将来源于学生的问题给予高于学生的指导,如,“挺胸、收腹,把头昂起来!”“其实,自信原本就是一种美丽,希望同学们别因为太在意外表而失去很多的快乐”,适时地为学生的自我积极建构进行成长价值的引领,有效落实教学目标。在帮助个体重建自我的同时,教师依旧关注着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每一片叶子到了秋天都是一朵独特的花,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来喜欢自己!”深情而关切的成长引领,让三尺讲台成为教师和孩子精神“恋爱”的美丽舞台。
三、促生而动,“学习做人”
新课程背景下品德课堂应如何实践“学习做人”的课程核心价值引领,是实现有效品德的关键。新的德育目的观认为: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态度和思考问题的取向。以《改掉坏习惯》一课为例,教师善用“同质团体互助资源”在班级特有的心理场下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们在困惑中对话,在思索中提升,在活动中相互支持、学习做人、快乐成长,以此改变孩子们的做事观念和做人态度。
课堂教学在真实、多维、开放的情境中快乐地进行着,孩子们内在的自我也在积极自主地建构着:“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我有什么坏习惯?用什么办法改掉它?”不同的孩子,不同的心性和经历,解决问题的策略和风格迥然不同。循着孩子的个性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他们都自如地、从容地解决了成长的问题,在“最近发展区”有效地实现了德育课程“学习做人”的核心教育价值。
一、 为生而动,落实“人本”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价值指向,切实设置和把握教学目标,是品德课堂取得实效的前提和基础。在确定教学目标和设计意图时,教师要做到“目中有人”,这是品德课堂教学人本观的核心,即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出发,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来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和行为习惯,从课程目标的高度上高瞻远瞩、高屋建瓴地落实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 依生而动,“智情共生”
体验是有效品德课堂教学的核心,能触动孩子心灵的体验活动是品德课程达成教学目的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应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以生为本”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依据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即时生成的问题“依生而动”组织教学,“动态”地建构孩子的自我认知,让孩子在活动中真真切切地感受生活的脉搏,实实在在地体验成长的困惑与快乐,智慧地、真实地、动态地促成孩子的道德培育、习惯养成和人格发展。
课堂上,我以生为本,依生而动,始终关注学生自我探究能力的提升与良好习惯养成的行为指导,关注学生个体的自我积极建构。教师以“现场心理测验”作为学生自我探究的平台,当学生在课堂生成“对自己外表没信心”这一成长烦恼时,教师运用“面质”技术:“你是觉得自己长得不够漂亮,是这样吗?”及时捕捉学生的成长“空档”。同时,“我们班还有谁也有类似的烦恼?把手举起来让老师看看——”抛砖引玉地将学生成长中的“个别问题”与“普遍问题”结合起来,关注更多有相同成长烦恼的学生的成长需求,以点带面,巧妙地将有限的课堂时空最优化。最后,教师智慧地将来源于学生的问题给予高于学生的指导,如,“挺胸、收腹,把头昂起来!”“其实,自信原本就是一种美丽,希望同学们别因为太在意外表而失去很多的快乐”,适时地为学生的自我积极建构进行成长价值的引领,有效落实教学目标。在帮助个体重建自我的同时,教师依旧关注着每一个孩子的成长,“每一片叶子到了秋天都是一朵独特的花,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来喜欢自己!”深情而关切的成长引领,让三尺讲台成为教师和孩子精神“恋爱”的美丽舞台。
三、促生而动,“学习做人”
新课程背景下品德课堂应如何实践“学习做人”的课程核心价值引领,是实现有效品德的关键。新的德育目的观认为:培养一个人的品德不在于告诉他遵守多少道德规范、规则,最根本的是要形成一定的、基本的待人做事的观念、态度和思考问题的取向。以《改掉坏习惯》一课为例,教师善用“同质团体互助资源”在班级特有的心理场下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们在困惑中对话,在思索中提升,在活动中相互支持、学习做人、快乐成长,以此改变孩子们的做事观念和做人态度。
课堂教学在真实、多维、开放的情境中快乐地进行着,孩子们内在的自我也在积极自主地建构着:“我是一个怎样的人?我有什么坏习惯?用什么办法改掉它?”不同的孩子,不同的心性和经历,解决问题的策略和风格迥然不同。循着孩子的个性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他们都自如地、从容地解决了成长的问题,在“最近发展区”有效地实现了德育课程“学习做人”的核心教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