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班级中的弱势群体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我们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将融融的师爱洒向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健康成长。
【关键词】班级管理;弱势群体;教育;帮助
在我们的周围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用勤劳和智慧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他们的子女却留在了农村家里,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成为儿童中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表现特点多种多样,有的表现为思想品德差,有的表现为心理健康有问题,有的表现为行为习惯不良,有的表现为学习成绩不佳等。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教育的这种反差告诉我们,对班级中的弱势群体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我们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将融融的师爱洒向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健康成长。那么如何做好班中的弱势群体的教育工作呢?
1、教育工作中应对班级中弱势群体充满爱心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对那些因受家庭乃至社会环境条件不良影响而表现异样的孩子,要以"朋友和志同道合者那样"的态度和方式对他,因为只有对学生发自内心真挚的爱,才能给他们以鼓舞,才能使他们感到无比的温暖,才能点燃学生追求上进、成为优秀生的希望之火。在教育工作中, 教师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提高班级中的弱势群体的道德觉悟和上进心。培养他们的是非观念,必须坚持正面诱导,以理服人,切忌简单粗暴,以势压人。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爱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师情感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可以使浪子回头。当学生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亲其师而信其道"。
班中的留守儿童的心理更敏感、更脆弱,更需要别人的关爱。有些老师常常忽略被贴上"差生"标签的学生的感受,认为他们头脑简单、反应迟钝、缺乏自尊。尽管这些老师平时很少直接表露这种看法,但稍不留神,内心的这种想法就溢于言表了。一个冷漠的眼神、一句无心的话语,一件平常的小事,都会使班中的弱势群体敏感的心灵受到伤害。正由于感受到了老师有意无意的"不喜欢",学生才会感到自己可能确实愚笨,确实无药可救,从而变得消极、自卑,破罐子破摔。久而久之,再也无力鼓起勇气、提起精神、唤起信心去克服困难,逐渐也就沦为真正的差生了。人们常把老师比作母亲,比作园丁,母亲对于有毛病的孩子会更为精心的关心、爱护、教育;园丁对于受虫害的幼苗会格外照顾。所以,对于班中的弱势群体,我们自然也应该"偏爱",以深厚的感情去关心、爱护。
2、教育工作中应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中,要用良好的教学设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一种利于激发学生内驱力的环境氛围;要对班级中的弱势群体以表扬为主,抓住每一次的闪光点对他们进行表扬;要设计相宜的课堂练习。使班级中的弱势群体在课堂上"有饭吃","有事做",有向更高目标奋斗的希望;要注意知识的重点性、系统性,方法的启发性、问题的针对性和班级中的弱势群体的学习个性;此外还要经常与班级中的弱势群体谈心,融洽师生间的感情,予以必要的鼓励,并制定可行的目标,培养他们的成功感。
多为班中的弱势群体创造受表扬、鼓励的机会和条件。 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得到别人的表扬和认可,班中的弱势群体更是如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的、有针对性的创造机会和条件,让班中的弱势群体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有"回答"、"板演"、"做题"等单向性的学习以外,还必须增加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讨论,使班中的弱势群体一系列的参与学习的活动中得到更多的信息量,启迪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尝到成功的甜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当班中的弱势群体运用教学知识解决问题,获取成功,内心会萌发一种快感和强烈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说过:激发儿童的兴趣,精心保护和培育儿童发自内心学习愿望,以及由此萌发出来的学习上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是教学促进发展的起点。所以教师要看准有利时机,积极鼓励,精心诱导,及时点拨,千方百计地让班中的弱势群体获取成功,看到自己的潜在能力和学习成果,享受到成功的乐趣。让他们感受到教师没有冷落他们,他们的抑郁心理就会减轻。学习中,寻求成功的信心和意志就会得到强化,积极向上的动力就会增加。
3、在教育转化工作中应树立他们的信心
歌德有这样一句名言:"你失去了财富,你只失去了一点点,你失去了名誉,你就失去了很多,你失去了勇气,你就什么都失去了。"因此,使班级中弱势群体进步,重新确立起自信心是转化工作的关键。教师要花功夫、下力气帮助他们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在班级中弱势群体通过努力取得成绩时既要立即肯定,又要提出新的目标。在班级工作中不要把所有的弱势群体排除在外,可有意安排一些适合他们干的工作,更可以让一些取得进步的班级中的弱势群体介绍经验,发挥作用,让他们看到希望,激发进步的内在潜力,确立起不断进步的信心。
【参考文献】
[1]沃建中等 走向心理健康-教学篇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2
[2]林崇德 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 北京 开明出版社 1999
作者简介:邱文杰,女,山东省高密市第三中学,中学一级教师
【关键词】班级管理;弱势群体;教育;帮助
在我们的周围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用勤劳和智慧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他们的子女却留在了农村家里,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成为儿童中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表现特点多种多样,有的表现为思想品德差,有的表现为心理健康有问题,有的表现为行为习惯不良,有的表现为学习成绩不佳等。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教育的这种反差告诉我们,对班级中的弱势群体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我们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将融融的师爱洒向他们,让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健康成长。那么如何做好班中的弱势群体的教育工作呢?
1、教育工作中应对班级中弱势群体充满爱心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苏霍姆林斯基也强调,对那些因受家庭乃至社会环境条件不良影响而表现异样的孩子,要以"朋友和志同道合者那样"的态度和方式对他,因为只有对学生发自内心真挚的爱,才能给他们以鼓舞,才能使他们感到无比的温暖,才能点燃学生追求上进、成为优秀生的希望之火。在教育工作中, 教师应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提高班级中的弱势群体的道德觉悟和上进心。培养他们的是非观念,必须坚持正面诱导,以理服人,切忌简单粗暴,以势压人。教育实践告诉我们,爱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师情感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可以使浪子回头。当学生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亲其师而信其道"。
班中的留守儿童的心理更敏感、更脆弱,更需要别人的关爱。有些老师常常忽略被贴上"差生"标签的学生的感受,认为他们头脑简单、反应迟钝、缺乏自尊。尽管这些老师平时很少直接表露这种看法,但稍不留神,内心的这种想法就溢于言表了。一个冷漠的眼神、一句无心的话语,一件平常的小事,都会使班中的弱势群体敏感的心灵受到伤害。正由于感受到了老师有意无意的"不喜欢",学生才会感到自己可能确实愚笨,确实无药可救,从而变得消极、自卑,破罐子破摔。久而久之,再也无力鼓起勇气、提起精神、唤起信心去克服困难,逐渐也就沦为真正的差生了。人们常把老师比作母亲,比作园丁,母亲对于有毛病的孩子会更为精心的关心、爱护、教育;园丁对于受虫害的幼苗会格外照顾。所以,对于班中的弱势群体,我们自然也应该"偏爱",以深厚的感情去关心、爱护。
2、教育工作中应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教学中,要用良好的教学设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一种利于激发学生内驱力的环境氛围;要对班级中的弱势群体以表扬为主,抓住每一次的闪光点对他们进行表扬;要设计相宜的课堂练习。使班级中的弱势群体在课堂上"有饭吃","有事做",有向更高目标奋斗的希望;要注意知识的重点性、系统性,方法的启发性、问题的针对性和班级中的弱势群体的学习个性;此外还要经常与班级中的弱势群体谈心,融洽师生间的感情,予以必要的鼓励,并制定可行的目标,培养他们的成功感。
多为班中的弱势群体创造受表扬、鼓励的机会和条件。 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得到别人的表扬和认可,班中的弱势群体更是如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的、有针对性的创造机会和条件,让班中的弱势群体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有"回答"、"板演"、"做题"等单向性的学习以外,还必须增加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讨论,使班中的弱势群体一系列的参与学习的活动中得到更多的信息量,启迪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尝到成功的甜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当班中的弱势群体运用教学知识解决问题,获取成功,内心会萌发一种快感和强烈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说过:激发儿童的兴趣,精心保护和培育儿童发自内心学习愿望,以及由此萌发出来的学习上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是教学促进发展的起点。所以教师要看准有利时机,积极鼓励,精心诱导,及时点拨,千方百计地让班中的弱势群体获取成功,看到自己的潜在能力和学习成果,享受到成功的乐趣。让他们感受到教师没有冷落他们,他们的抑郁心理就会减轻。学习中,寻求成功的信心和意志就会得到强化,积极向上的动力就会增加。
3、在教育转化工作中应树立他们的信心
歌德有这样一句名言:"你失去了财富,你只失去了一点点,你失去了名誉,你就失去了很多,你失去了勇气,你就什么都失去了。"因此,使班级中弱势群体进步,重新确立起自信心是转化工作的关键。教师要花功夫、下力气帮助他们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在班级中弱势群体通过努力取得成绩时既要立即肯定,又要提出新的目标。在班级工作中不要把所有的弱势群体排除在外,可有意安排一些适合他们干的工作,更可以让一些取得进步的班级中的弱势群体介绍经验,发挥作用,让他们看到希望,激发进步的内在潜力,确立起不断进步的信心。
【参考文献】
[1]沃建中等 走向心理健康-教学篇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2
[2]林崇德 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 北京 开明出版社 1999
作者简介:邱文杰,女,山东省高密市第三中学,中学一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