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真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吴兴杂诗
[清]阮元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这首诗蕴含的哲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请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注意]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霹个人相关信息。④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创意解说]
安徽卷一改2009年“弯道超越”的社会热点,转向了阮元七绝富含哲理意味的一首小诗。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古诗的气韵、文学的气息看上去与去年颇具时代动感的“弯道超越”形成极大反差,因而在审题上也就明显加大了难度。
《吴兴杂诗》表面上写的是江南水乡的生活,但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诗歌的后两句“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值得我们细细推敲。在深处种植菱,浅处呢?种植水稻。不深不浅的地方呢?那就种植荷花。透过字面,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对人的一种忠告: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并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所以,抓住了关键词,也就抓住了这段文字的要义。
其实诗人通过江南水乡的优美风光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在做任何事情时都要从实际出发,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按客观规律办事,根据、利用现有条件,具体安排事宜,善变通,不固执,不形而上学地搞“一刀切”和绝对化。对于这道很美的作文题目,如果考生能过了审题这一关,应该能写出高质量的美文。
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怎样合适就怎样栽培;另一方面就是物有所长,发挥自己的特长才有利于成才。在这两点基础上,该七言绝句蕴含的哲理还在于:无论社会经济还是人类自身的发展都应充分遵循规律;也正因为此,社会的发展需要各得其宜、统筹兼顾。
于人,我们可从如何转化不利条件,发挥个人所长立意。“条条大路通罗马”,每一条道路都不同,而走法也未尽相同,我们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总之,写作时,要注意深浅程度的把握,不可过深而流于空谈,也不可只及生活而过浅过俗。
[应对策略]
对于审题严密,具有哲理思辨的作文题目,我们到底该如何应对呢?
第一,仔细研读材料和具体要求,不仅看表面,更要看内在。作为考生来说,要坚持耐心地把材料和作文要求看清、看透,如此方能全面、准确地理解材料、把握主旨。而事实上,有些考生总是迫不及待地看完材料然后不假思索地就动笔,忽略甚至无视其他部分,最终往往是事倍功半,写出了自我感觉良好却偏离了题意的文章。
尽管作文题中的文字均有其作用,但重要性却不尽相同。我们一定要选准关键句、关键词。就本诗而言,对于难度稍大的材料,我们不妨做以下两方面思考:
一是审内容:
材料强调了什么?
主要对象是什么?
材料中给你最主要的印象是什么?
材料中给你的最主要的印象在哪里?
哪些词语展示了命题者的态度与主张?
由这则材料你想到了什么?
二是审主题:一则材料肯定有最集中的态度、方法、主张、观点,肯定会通过一定形式表现出来。这就需要我们细致地分析、推断,防止只抓住细枝末节而忽略全局。
第二,加强思维训练。纵观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方式和考生写作中出现的失误,我们不难发现,作文考查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很大程度上还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
1999年开始的话题作文,走到今天,也只有天津卷话题作文“我生活的世界”还在坚守着这一阵地。经过多年的发展,我们不得不遗憾地看到,“话题作文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已是不争的事实。很多同学丝毫不担心偏题、跑题。
如此下来,为数不少的同学连起码的审题都不会了。最近两年,许多省份大力加强了有一定审题难度的材料作文的考查,确实有一种“拨乱反正”的味道在里面。
审题是否成功,文章能否切合题意则是思维品质好坏的一个很好体现,因而决不能轻视审题这一环节,力求做到看尽所有,全面把握;提取重点,强化思维。
针对某些材料作文审题严密、哲理思辨的特点,我们完全可以用两句话来加以概括,即析角度、明意蕴。析角度就是多角度分析问题,角度要新,要活,要全面,不要偏激,说话要留有余地,记住“水满则溢,月盈则亏”。明意蕴,意蕴本身是文学作品里面渗透出来的理性内涵,在这里是借用这一词语。要深入思考材料中渗透的情感,甚至是材料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风骨,表现人生的某种精义。明意蕴是深层次的内涵,是理性思维的升华。二者之间是思维逐步深入的过程,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是感情的外露,思辨的提升。
[备考启示]
高考作文强调学生内在的人生反思,强调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理解生活、表现生活。新材料作文强调思维的辩证品质,强调学生自己对人生的内在反思,对生活的把握能力。我们应当多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表现生活,强调在多彩的生活背景下多角度地感悟人生、启发心灵。这正符合眼下素质教育的初衷,符合新课改的方向。
[延伸练习]
一位诗人想到人生的虚无,就决定自杀。他来到空旷的野地里,挖了一个坟。当他看到四周过于光秃时,便在周围种上花草,渐渐地又迷上了园艺。他的成就闻名遐迩。一天,一对母子来到这里。小男孩指着坟问诗人,这是什么?诗人脸红了,说这是特意为小男孩挖的树坑,喜欢什么就种什么。小男孩和他的妈妈都高兴地笑了。
请全面理解材料,请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解析:失败迷惘时,我们可以大喊大叫,又何必要寻死觅活?诗人在人生虚无时想到自杀,这本身就是不对的。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很多人习惯生活在顺境之中,对逆境则是难以忍受。其实,逆境也许会在你受伤的心上洒把盐,也可能使你本已松懈的心灵更加坚强。值得庆幸的是,诗人经受住了挫折的考验,最后有滋有味地活了下来。作为中学生,我们要能够经受挫折,接受挫折的洗礼。“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一定要记住,读书不是唯一的人生选择。假若高考名落孙山,大可不必落泪。我们可以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只要认真准备,时刻努力着,一样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蓝天白云。
例文:蝶的永恒
吴 静
一个束缚蛹的茧,让蛹感到好沉重,然而蛹却以它的执著与信心,冲破了重重障碍,翩翩飞到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破茧而出的蝶是美丽的,是世间美好的化身!我们欣赏蝶的美丽,更应赞叹蛹破茧的精神,那一过程中的执著与艰辛。面对挫折,它选择的是斗争!
痛苦的历练,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暂时的挫折,我们也是无法避免的。从我们懂事开始,就痛并快乐着。面对困难,面对挫折,蛹尚能如此,而况人乎?面对挫折,我们只有从容地接受它,解决它,用我们的勇气与力量去打败它!
苏武,面对匈奴首领的高官诱逼,面对边疆恶劣的环境,他选择了斗争,选择了用自己不屈不挠的精神来对抗外部一切。最终,他成了孤独的牧羊人,一个人在荒芜的草原放牧。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他没有屈服,仍以自己的昂然之姿来面对一切。十几年后,换来了大汉史书上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
中原的富足与边疆的困窘,给人的感觉似乎一个在天堂,另一个在地狱。然而,昭君面对匈奴恶劣的环境和匈奴王陌生的面孔,毅然选择了勇敢,选择了去那一个语言不通,风土人情完全两样的地方。在漫漫黄沙中,她学会了用自己坚强的心去抵抗内心的孤寂和惆怅。昭君牺牲了自己,却换来了边界的安宁!于是“落雁”的佳话便千古流传了下来,丝绸之路上留下一串美丽的脚印,漫天飞舞的黄沙中也多了一串美妙乐声!
困难,是人一生中无法逃避的,我们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正确面对并克服它。一个人,时时将脚印背在身上,那么它会被脚步压垮倒下;将脚印丢在身后,昂首走过去,这才是精彩的人生!面对困难,我们要学会微笑,坦然面对一切。困难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能否以一颗勇敢的心去面对它,弱者是永远不会战胜困难的。
痛苦的历练是人一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面对困难,我们要做的不是用迷雾来遮盖心灵的光辉,不是放大困难来羁绊我们的人生。放大困难的蛹,不会蜕变成美丽的蝴蝶;放大困难的鸟,不会在烈火中重生……
我们要做的是用圣洁的月光来照亮心灵的道路,用月光的清辉驱除内心的恐惧,以我们的勇气与执著昂然屹立于困难面前,那样你的人生才会开满鲜花!
点评:本文标题是“蝶的永恒”,开篇寥寥数语将“破茧而出的蝶”写的富有情趣与理性,入题较快;苏武、昭君材料的运用精当、传神,这两人都曾遭受大的人生挫折,也均在人生阅历中留下了华美的乐章;接着总结,面对困难与挫折“我们要学会微笑,坦然面对一切”;最后写“放大困难的蛹,不会蜕变成美丽的蝴蝶”,与开头相呼应,呼吁人们“以我们的勇气与执著昂然屹立于困难面前”。
责任编校 彭 琳
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吴兴杂诗
[清]阮元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
这首诗蕴含的哲理,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或联想?请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注意]①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霹个人相关信息。④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创意解说]
安徽卷一改2009年“弯道超越”的社会热点,转向了阮元七绝富含哲理意味的一首小诗。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古诗的气韵、文学的气息看上去与去年颇具时代动感的“弯道超越”形成极大反差,因而在审题上也就明显加大了难度。
《吴兴杂诗》表面上写的是江南水乡的生活,但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诗歌的后两句“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值得我们细细推敲。在深处种植菱,浅处呢?种植水稻。不深不浅的地方呢?那就种植荷花。透过字面,我们可以理解为这是对人的一种忠告: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并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所以,抓住了关键词,也就抓住了这段文字的要义。
其实诗人通过江南水乡的优美风光告诉人们一个道理:在做任何事情时都要从实际出发,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按客观规律办事,根据、利用现有条件,具体安排事宜,善变通,不固执,不形而上学地搞“一刀切”和绝对化。对于这道很美的作文题目,如果考生能过了审题这一关,应该能写出高质量的美文。
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怎样合适就怎样栽培;另一方面就是物有所长,发挥自己的特长才有利于成才。在这两点基础上,该七言绝句蕴含的哲理还在于:无论社会经济还是人类自身的发展都应充分遵循规律;也正因为此,社会的发展需要各得其宜、统筹兼顾。
于人,我们可从如何转化不利条件,发挥个人所长立意。“条条大路通罗马”,每一条道路都不同,而走法也未尽相同,我们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总之,写作时,要注意深浅程度的把握,不可过深而流于空谈,也不可只及生活而过浅过俗。
[应对策略]
对于审题严密,具有哲理思辨的作文题目,我们到底该如何应对呢?
第一,仔细研读材料和具体要求,不仅看表面,更要看内在。作为考生来说,要坚持耐心地把材料和作文要求看清、看透,如此方能全面、准确地理解材料、把握主旨。而事实上,有些考生总是迫不及待地看完材料然后不假思索地就动笔,忽略甚至无视其他部分,最终往往是事倍功半,写出了自我感觉良好却偏离了题意的文章。
尽管作文题中的文字均有其作用,但重要性却不尽相同。我们一定要选准关键句、关键词。就本诗而言,对于难度稍大的材料,我们不妨做以下两方面思考:
一是审内容:
材料强调了什么?
主要对象是什么?
材料中给你最主要的印象是什么?
材料中给你的最主要的印象在哪里?
哪些词语展示了命题者的态度与主张?
由这则材料你想到了什么?
二是审主题:一则材料肯定有最集中的态度、方法、主张、观点,肯定会通过一定形式表现出来。这就需要我们细致地分析、推断,防止只抓住细枝末节而忽略全局。
第二,加强思维训练。纵观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方式和考生写作中出现的失误,我们不难发现,作文考查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写作能力,很大程度上还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
1999年开始的话题作文,走到今天,也只有天津卷话题作文“我生活的世界”还在坚守着这一阵地。经过多年的发展,我们不得不遗憾地看到,“话题作文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已是不争的事实。很多同学丝毫不担心偏题、跑题。
如此下来,为数不少的同学连起码的审题都不会了。最近两年,许多省份大力加强了有一定审题难度的材料作文的考查,确实有一种“拨乱反正”的味道在里面。
审题是否成功,文章能否切合题意则是思维品质好坏的一个很好体现,因而决不能轻视审题这一环节,力求做到看尽所有,全面把握;提取重点,强化思维。
针对某些材料作文审题严密、哲理思辨的特点,我们完全可以用两句话来加以概括,即析角度、明意蕴。析角度就是多角度分析问题,角度要新,要活,要全面,不要偏激,说话要留有余地,记住“水满则溢,月盈则亏”。明意蕴,意蕴本身是文学作品里面渗透出来的理性内涵,在这里是借用这一词语。要深入思考材料中渗透的情感,甚至是材料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风骨,表现人生的某种精义。明意蕴是深层次的内涵,是理性思维的升华。二者之间是思维逐步深入的过程,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是感情的外露,思辨的提升。
[备考启示]
高考作文强调学生内在的人生反思,强调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理解生活、表现生活。新材料作文强调思维的辩证品质,强调学生自己对人生的内在反思,对生活的把握能力。我们应当多观察生活、思考生活、表现生活,强调在多彩的生活背景下多角度地感悟人生、启发心灵。这正符合眼下素质教育的初衷,符合新课改的方向。
[延伸练习]
一位诗人想到人生的虚无,就决定自杀。他来到空旷的野地里,挖了一个坟。当他看到四周过于光秃时,便在周围种上花草,渐渐地又迷上了园艺。他的成就闻名遐迩。一天,一对母子来到这里。小男孩指着坟问诗人,这是什么?诗人脸红了,说这是特意为小男孩挖的树坑,喜欢什么就种什么。小男孩和他的妈妈都高兴地笑了。
请全面理解材料,请根据你的思考或联想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解析:失败迷惘时,我们可以大喊大叫,又何必要寻死觅活?诗人在人生虚无时想到自杀,这本身就是不对的。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很多人习惯生活在顺境之中,对逆境则是难以忍受。其实,逆境也许会在你受伤的心上洒把盐,也可能使你本已松懈的心灵更加坚强。值得庆幸的是,诗人经受住了挫折的考验,最后有滋有味地活了下来。作为中学生,我们要能够经受挫折,接受挫折的洗礼。“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一定要记住,读书不是唯一的人生选择。假若高考名落孙山,大可不必落泪。我们可以做自己感兴趣的事,只要认真准备,时刻努力着,一样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蓝天白云。
例文:蝶的永恒
吴 静
一个束缚蛹的茧,让蛹感到好沉重,然而蛹却以它的执著与信心,冲破了重重障碍,翩翩飞到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破茧而出的蝶是美丽的,是世间美好的化身!我们欣赏蝶的美丽,更应赞叹蛹破茧的精神,那一过程中的执著与艰辛。面对挫折,它选择的是斗争!
痛苦的历练,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暂时的挫折,我们也是无法避免的。从我们懂事开始,就痛并快乐着。面对困难,面对挫折,蛹尚能如此,而况人乎?面对挫折,我们只有从容地接受它,解决它,用我们的勇气与力量去打败它!
苏武,面对匈奴首领的高官诱逼,面对边疆恶劣的环境,他选择了斗争,选择了用自己不屈不挠的精神来对抗外部一切。最终,他成了孤独的牧羊人,一个人在荒芜的草原放牧。面对恶劣的生存环境,他没有屈服,仍以自己的昂然之姿来面对一切。十几年后,换来了大汉史书上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
中原的富足与边疆的困窘,给人的感觉似乎一个在天堂,另一个在地狱。然而,昭君面对匈奴恶劣的环境和匈奴王陌生的面孔,毅然选择了勇敢,选择了去那一个语言不通,风土人情完全两样的地方。在漫漫黄沙中,她学会了用自己坚强的心去抵抗内心的孤寂和惆怅。昭君牺牲了自己,却换来了边界的安宁!于是“落雁”的佳话便千古流传了下来,丝绸之路上留下一串美丽的脚印,漫天飞舞的黄沙中也多了一串美妙乐声!
困难,是人一生中无法逃避的,我们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正确面对并克服它。一个人,时时将脚印背在身上,那么它会被脚步压垮倒下;将脚印丢在身后,昂首走过去,这才是精彩的人生!面对困难,我们要学会微笑,坦然面对一切。困难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能否以一颗勇敢的心去面对它,弱者是永远不会战胜困难的。
痛苦的历练是人一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面对困难,我们要做的不是用迷雾来遮盖心灵的光辉,不是放大困难来羁绊我们的人生。放大困难的蛹,不会蜕变成美丽的蝴蝶;放大困难的鸟,不会在烈火中重生……
我们要做的是用圣洁的月光来照亮心灵的道路,用月光的清辉驱除内心的恐惧,以我们的勇气与执著昂然屹立于困难面前,那样你的人生才会开满鲜花!
点评:本文标题是“蝶的永恒”,开篇寥寥数语将“破茧而出的蝶”写的富有情趣与理性,入题较快;苏武、昭君材料的运用精当、传神,这两人都曾遭受大的人生挫折,也均在人生阅历中留下了华美的乐章;接着总结,面对困难与挫折“我们要学会微笑,坦然面对一切”;最后写“放大困难的蛹,不会蜕变成美丽的蝴蝶”,与开头相呼应,呼吁人们“以我们的勇气与执著昂然屹立于困难面前”。
责任编校 彭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