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英雄李狄三

来源 :民生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x2009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是2005年,我到阿里地区采访河北的援藏干部。采访结束后,去了阿里烈士陵园。“李狄三,河北省无极县里城道村人……”当“河北省”三个字闯入眼帘后,我骤然一惊:河北省的烈士怎么埋到这么遥远的地方了呢?
  原来,1950年8月,李狄三作为总指挥带领136人组成的进藏先遣连,从新疆于阗普鲁村出发,历经磨难,以惊人的毅力翻越昆仑界山达坂,冒着高寒、缺氧,穿越无人区、两水泉,沿途63名官兵牺牲……次年,当五星红旗插上阿里高原时,李狄三含笑而去,献出年仅35岁的生命……
  “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我看完碑文,第一感觉:李狄三,为西藏的解放献出了宝贵而年轻的生命,是河北人民的骄傲和光荣。当时我的第一反应:写一篇新闻稿报道出去,让家乡人民都来缅怀他。
  回到阿里狮泉河镇驻地,根据烈士陵园管理处提供的素材,很快写成一篇新闻稿——《李狄三和他的先遣连》,并传回编辑部,在河北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节目播出。
  节目播出后,在省内引起强烈反响,读者电话不断。然而,一篇新闻稿分量有限的,于是我决定沿着李狄三和他的先遣连足迹采访,并形成一部纪实文学。于是,在我的采访地图上,有了于阗普鲁村、界山达坂、两水泉、扎麻芒堡、改则和狮泉河。
  在狮泉河,我接连去11户藏家走访。李狄三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不少藏胞还供奉李狄三烈士,有位95岁的藏族阿妈卓玛接受采访时清晰回忆起先遣连当时进藏的情景。他们说,没有李狄三就没有阿里的解放,就没有藏人今天的安逸。
  我曾追踪李狄三足迹拓展到改则县。我走访了民政、交通等部门三位80多岁的藏族老干部,他们讲述了当年先遣连进驻改则后,与藏族群众打成一片、不吃地方、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动人故事。
  扎麻芒堡是先遣连驻扎最久的地方,距改则县府90公里。据当地老一辈藏族群众讲:先遣连进驻扎麻芒堡已到冬季,大雪封山,部队从新疆派出的几路运粮运盐驼队翻越界山达坂而不成,运粮队伍和上千头骆驼、马匹都倒下了。为此,李狄三成立了打柴组、打草组、打猎组,首先解决人吃马喂的问题。
  然而,吃野羊、野牛肉且没有盐味,难以下肚,呕吐不止,还要坚持和国民党残匪及藏军队伍战斗。在此期间,作为指挥员的李狄三染病,但他一直硬挺着,直到大部队到来……
  1951年5月28日,當后续部队赶来时,李狄三已生命垂危。他从昏迷中醒来,在弥留之际用颤抖的手拿出记录本和党费,交给团长安志明,示意完成了任务,接着吃力地、断断续续说:“儿……他……娘……”话没有说完,李狄三露出一丝笑容,闭上了双眼。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没有忘记自己的任务,也想到了自己的家!
  李狄三1916年出生于河北省无极县里城道村一个贫苦家庭。1936年秋天,贺龙的部队路过他的家乡,他背着父母,晚上对妻子说明天要去参军,走后要好好照顾二老和孩子。妻子听后泪流满面,灯光下为上路的丈夫缝补衣服。天不亮,李狄三摸了摸睡熟了的小小的儿子,吻了一下面颊,对妻子说:“我走了,多保重,革命胜利后回家团聚……”
  完成采访后,我和田耀斌以20万字的长篇纪实文学——《进军阿里——李狄三和他的先遣连》飨读者。后来,电视剧《先遣连》登陆央视荧屏,并获得第29届中国电视剧最高奖“政府奖”,还被评为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我作为编剧之一,感到幸运!
其他文献
高考从来不回避热点,从近两年的广东高考英语写作中,特别是基础写作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2007年考查校园生活热点——学生心中偶像的情况调查,贴近学生生活;2008年考查社会生活热点——简介射击这一奥运体育项目。回顾两届高考出题模式,也为我们备战2009年高考基础写作理清了些许思路——高考基础写作贴近生活,关注热点。现对今年高考基础写作可能涉及的一些热点话题整理如下,希望对考生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纵观今年高考历史Ⅱ卷,试题紧扣考试说明和课程标准,立意高远、情景多变、思维新颖、角度多元、难度适中。全面考察学生知识的深度、广度及综合运用能力,其中历史学科主干知识、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有机结合,但又稳中求变,稳中出新,凸显能力立意向核心素养转变,对中学历史教学具有积极的导向性。下面,我结合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第41题,浅谈试题的价值取向和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  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因历史的不可逆性,中学历史教学采用史料教学成为探究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传统的史料教学多是由教师提供史料,引领学生解读分析,然后得出既定的结论,但精心挑选的材料、预留空间不大的结论、大师级的思维与学生视野之间的冲突,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没了探究的兴趣,也易让历史失去温度,拉大了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史料教学的魅力和功效。史料实证的重心不仅仅在证的过程,更在于对史料的收集、整理和辩伪的过程
“家国情怀”素养指的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1]从历史发展看,“家国情怀”是由个体—家—国—天下构成的传统中国意义的连续体,对国家的认同首先表现为天然血缘伦理基础上的情感归属,并由此扩展至对家族、家乡、邦国、王朝、天下等共同体的认同、热爱、维护,乃至自觉承担的责任和使命,而贯通天地人一体的是源于华夏礼乐和儒
It的用法是高考中的常考点。下面结合全国各地考题,就it的四大热门考点进行归纳。  热门考点一:it用作人称代词,代替前文提到的事情,性别不明或性别被认为不重要的人或动物。如:  My key is missing. I can’t find it anywhere.我的钥匙不见了,哪里都找不到它。(代指钥匙)  【真题回放】  1.(2008年广东卷)It is said that a shor
1.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今年2月初,山东新泰市新考选提拔6名副局长、1名法院副院长,这7人中有6人是上世纪80年代出生,最年轻的只有23岁。新泰市的做法引发社会热议,一些公众提出质疑:这些年轻人是否有特殊背景、选拔程序是否符合规定?他们缺少基层的锻炼和丰富的经验,能否胜任领导岗位?也有不少公众力挺新泰市的做法,支持让这些80后的年轻人走上领导岗位。  看了这则材料,你有怎样的看法?请
“境界高远”说起来挺吓人的,其实就是人性的回归,就是回复到对“人”的思考上来。文学即人学,审题视角一回归到“人”,就容易深刻;主题涉及到“人”,就让人觉得感动。特别是近几年,高考作文丢失多年的人文性又回来了,这就更需要我们对我们“人”自己作更多的思考。回归人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思考人性。  人是复杂的动物,既有优良的品性,又有天生的弱点。思考人性,让勤俭、诚直、谦恭、笃行、自尊、
近五年来,借助比较的方式考察科举制度的内涵和外延在高考中屡见不鲜。2016年全国文综Ⅱ卷第25题着眼于不同历史阶段的选官特点,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分析科举制度的优越性;2018年全国文综Ⅲ卷第25题呈现了两宋时期宰相祖辈担任官职的基本信息,让学生在比对相关数据的过程中,理解科举制度在加强社会阶层流动方面的积极意义。2020年全国文综Ⅱ卷第26题依然延续以上的命题思路,该题从北宋时期的一宗“科场舞弊案”
目前新教材《中外历史纲要》已经在部分地区推行,在“货多时少”的情况下,如何确保课堂能够行云流水,富有逻辑?如何将核心素养的落实达成与历史课堂教学完美结合?现以纲要(上)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为例,浅议本人的一些思考。  一、融会贯通:探明学情,大胆取舍明方向  本课内容讲述了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边疆危机、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等史实。初中课本除了“边疆
当前,广东梅州市丰顺县正大力实施“五大百亿”投资工程,积极培育“五个百亿”重点产业,以更高颜值的生态环境、更高品质的营商环境、更高集聚的产业环境,加快打造梅州融入沿海经济带建设之星,全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宜乐的和顺之城,奋力推动丰顺苏区高质量振兴发展。产业兴城  “五个百亿”重点产业集聚特色明。  “目前我们一期工程正有序推进,将于7月动工。”站在项目沙盘前,丰顺声谷国际科技小镇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