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是2005年,我到阿里地区采访河北的援藏干部。采访结束后,去了阿里烈士陵园。“李狄三,河北省无极县里城道村人……”当“河北省”三个字闯入眼帘后,我骤然一惊:河北省的烈士怎么埋到这么遥远的地方了呢?
原来,1950年8月,李狄三作为总指挥带领136人组成的进藏先遣连,从新疆于阗普鲁村出发,历经磨难,以惊人的毅力翻越昆仑界山达坂,冒着高寒、缺氧,穿越无人区、两水泉,沿途63名官兵牺牲……次年,当五星红旗插上阿里高原时,李狄三含笑而去,献出年仅35岁的生命……
“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我看完碑文,第一感觉:李狄三,为西藏的解放献出了宝贵而年轻的生命,是河北人民的骄傲和光荣。当时我的第一反应:写一篇新闻稿报道出去,让家乡人民都来缅怀他。
回到阿里狮泉河镇驻地,根据烈士陵园管理处提供的素材,很快写成一篇新闻稿——《李狄三和他的先遣连》,并传回编辑部,在河北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节目播出。
节目播出后,在省内引起强烈反响,读者电话不断。然而,一篇新闻稿分量有限的,于是我决定沿着李狄三和他的先遣连足迹采访,并形成一部纪实文学。于是,在我的采访地图上,有了于阗普鲁村、界山达坂、两水泉、扎麻芒堡、改则和狮泉河。
在狮泉河,我接连去11户藏家走访。李狄三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不少藏胞还供奉李狄三烈士,有位95岁的藏族阿妈卓玛接受采访时清晰回忆起先遣连当时进藏的情景。他们说,没有李狄三就没有阿里的解放,就没有藏人今天的安逸。
我曾追踪李狄三足迹拓展到改则县。我走访了民政、交通等部门三位80多岁的藏族老干部,他们讲述了当年先遣连进驻改则后,与藏族群众打成一片、不吃地方、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动人故事。
扎麻芒堡是先遣连驻扎最久的地方,距改则县府90公里。据当地老一辈藏族群众讲:先遣连进驻扎麻芒堡已到冬季,大雪封山,部队从新疆派出的几路运粮运盐驼队翻越界山达坂而不成,运粮队伍和上千头骆驼、马匹都倒下了。为此,李狄三成立了打柴组、打草组、打猎组,首先解决人吃马喂的问题。
然而,吃野羊、野牛肉且没有盐味,难以下肚,呕吐不止,还要坚持和国民党残匪及藏军队伍战斗。在此期间,作为指挥员的李狄三染病,但他一直硬挺着,直到大部队到来……
1951年5月28日,當后续部队赶来时,李狄三已生命垂危。他从昏迷中醒来,在弥留之际用颤抖的手拿出记录本和党费,交给团长安志明,示意完成了任务,接着吃力地、断断续续说:“儿……他……娘……”话没有说完,李狄三露出一丝笑容,闭上了双眼。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没有忘记自己的任务,也想到了自己的家!
李狄三1916年出生于河北省无极县里城道村一个贫苦家庭。1936年秋天,贺龙的部队路过他的家乡,他背着父母,晚上对妻子说明天要去参军,走后要好好照顾二老和孩子。妻子听后泪流满面,灯光下为上路的丈夫缝补衣服。天不亮,李狄三摸了摸睡熟了的小小的儿子,吻了一下面颊,对妻子说:“我走了,多保重,革命胜利后回家团聚……”
完成采访后,我和田耀斌以20万字的长篇纪实文学——《进军阿里——李狄三和他的先遣连》飨读者。后来,电视剧《先遣连》登陆央视荧屏,并获得第29届中国电视剧最高奖“政府奖”,还被评为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我作为编剧之一,感到幸运!
原来,1950年8月,李狄三作为总指挥带领136人组成的进藏先遣连,从新疆于阗普鲁村出发,历经磨难,以惊人的毅力翻越昆仑界山达坂,冒着高寒、缺氧,穿越无人区、两水泉,沿途63名官兵牺牲……次年,当五星红旗插上阿里高原时,李狄三含笑而去,献出年仅35岁的生命……
“燕赵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我看完碑文,第一感觉:李狄三,为西藏的解放献出了宝贵而年轻的生命,是河北人民的骄傲和光荣。当时我的第一反应:写一篇新闻稿报道出去,让家乡人民都来缅怀他。
回到阿里狮泉河镇驻地,根据烈士陵园管理处提供的素材,很快写成一篇新闻稿——《李狄三和他的先遣连》,并传回编辑部,在河北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节目播出。
节目播出后,在省内引起强烈反响,读者电话不断。然而,一篇新闻稿分量有限的,于是我决定沿着李狄三和他的先遣连足迹采访,并形成一部纪实文学。于是,在我的采访地图上,有了于阗普鲁村、界山达坂、两水泉、扎麻芒堡、改则和狮泉河。
在狮泉河,我接连去11户藏家走访。李狄三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不少藏胞还供奉李狄三烈士,有位95岁的藏族阿妈卓玛接受采访时清晰回忆起先遣连当时进藏的情景。他们说,没有李狄三就没有阿里的解放,就没有藏人今天的安逸。
我曾追踪李狄三足迹拓展到改则县。我走访了民政、交通等部门三位80多岁的藏族老干部,他们讲述了当年先遣连进驻改则后,与藏族群众打成一片、不吃地方、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动人故事。
扎麻芒堡是先遣连驻扎最久的地方,距改则县府90公里。据当地老一辈藏族群众讲:先遣连进驻扎麻芒堡已到冬季,大雪封山,部队从新疆派出的几路运粮运盐驼队翻越界山达坂而不成,运粮队伍和上千头骆驼、马匹都倒下了。为此,李狄三成立了打柴组、打草组、打猎组,首先解决人吃马喂的问题。
然而,吃野羊、野牛肉且没有盐味,难以下肚,呕吐不止,还要坚持和国民党残匪及藏军队伍战斗。在此期间,作为指挥员的李狄三染病,但他一直硬挺着,直到大部队到来……
1951年5月28日,當后续部队赶来时,李狄三已生命垂危。他从昏迷中醒来,在弥留之际用颤抖的手拿出记录本和党费,交给团长安志明,示意完成了任务,接着吃力地、断断续续说:“儿……他……娘……”话没有说完,李狄三露出一丝笑容,闭上了双眼。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没有忘记自己的任务,也想到了自己的家!
李狄三1916年出生于河北省无极县里城道村一个贫苦家庭。1936年秋天,贺龙的部队路过他的家乡,他背着父母,晚上对妻子说明天要去参军,走后要好好照顾二老和孩子。妻子听后泪流满面,灯光下为上路的丈夫缝补衣服。天不亮,李狄三摸了摸睡熟了的小小的儿子,吻了一下面颊,对妻子说:“我走了,多保重,革命胜利后回家团聚……”
完成采访后,我和田耀斌以20万字的长篇纪实文学——《进军阿里——李狄三和他的先遣连》飨读者。后来,电视剧《先遣连》登陆央视荧屏,并获得第29届中国电视剧最高奖“政府奖”,还被评为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我作为编剧之一,感到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