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朋友罗永浩已刷新

来源 :读者·原创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sun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罗永浩在《脱口秀大会》决赛上,讲了自己还债的事:“目前,始于2018年年底的这6个亿,我已经还了快4个亿了,没有意外的话,未来一年多应该就还完了,就算有些意外,也就是再多个半年、一年的事儿。”
  他曾经在《一个“老赖”CEO的自白》里,大致讲过这笔债的构成:“自2018年下半年出现经营危机以来,‘锤子科技’最多时欠了银行、合作伙伴和供应商约6个亿的债务,其中自己签署了无限责任担保的有1个多亿。”
  两年过去了,当初让人们心惊胆战,以为会让他从此一蹶不振的债务,已经还得差不多了。这笔债,不是6万,不是600万,是6亿。
  作为一个资深的财经新闻爱好者,我见识过很多人是怎么抹掉债务的。罗永浩自己也在脱口秀里说:“别人对我说:‘欠银行100元,是你的烦恼;欠银行1个亿,是银行的烦恼。’我一想,6个亿,我‘干翻’6个银行了。哎呀,真管用,太治愈了。”
  他也说过:“按照现代公司法的基本原则,有限责任公司因经营困难、资不抵债时,申请破产清算然后重新创业会轻松很多。”
  总之,办法多得很。
  但罗永浩说他不想这样做:“因为破产清算会让很多当年帮助我们的债权方或债权方负责人,以及我们的投资者彻底失去希望。所以,尽管扛着6个亿的债务往前走显然要比轻装上阵困难得多,但我也一直坚持没有让公司破产清算。”
  他说,等债真的全都还完之后,他会拍一个纪录片,“纪念这一段诡异的人生旅程,名字我都想好了,就叫‘甄(真)嬛(还)传’”。
  某直播平台和罗永浩合作之后,另外一些平台也找上门来,开出更优厚的条件,有的甚至给出3倍的资源,但罗永浩没有动心,并且说“信誉很重要”。
  他不想这么做,其实还有一个原因:他是“网红”。尽管关于“网红”这个称呼是贬是褒人们还在争论不休,但我觉得,所谓“网红”,根本无所谓褒贬,这是网络时代给人的第二身份,甚至是第二人生。
  那个人生,是现实人生的补充和增值部分,生在这个时代的幸事之一,就是能够进入那个世界,并设法在那里拥有领地。“网红”身份,意味着一个人有两重生命,现实中的生命要受到网络生命的影响,甚至约束。
  很多人没有网络身份,只有第一人生,他们可以欠债不还;很多人只有网络上的第二人生,他们也可以欠债不还。
  罗永浩不行,他的第一人生和第二人生密不可分,他从现实中挪了很多东西到他的第二人生里,他的两个人生,是数据孪生的关系。而他的第二人生里,有一个关键词:朋友。
  他之前的公司叫“老罗和他的朋友们”;现在工作的这家公司叫“交个朋友”;接受采访,上《脱口秀大会》决赛,他也无数次提到“朋友”。
  “朋友”是他的第二人生里最关键的因素。不还债,就不够朋友;不还债,就会连累朋友;不还债,第二人生就“死亡”了。这个第二人生“死亡”了,第一人生就灰掉了。


  对罗永浩来说,“朋友”两个字,不是说说而已。他的人生哲学,就是朋友哲学;了解了他的朋友哲学,就了解了他的人生哲学,知道了他人生的密码。
  他是“70后”东北县城青年,这几个字,每个字的“含友量”都在90%以上。“70后”,意味着生活在人和人的关系还很密切的时代;县城青年,意味着人一落地就进入了人际关系网络“研习所”—东北大地,漫长的冬天,宽广寂寥的大地,都在催促人们聚在一起。这些都凝结在罗永浩身上,形成一种朋友哲学。
  他给俞敏洪写下一万字的求职信,是一种朋友哲学;他创建网站,把网络风云人物聚在一起,是一种朋友哲学;他时刻要在网络发声,也是一种朋友哲学。
  他袒露自己的心性,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爱、憎、喜、怒,从而吸引了一批见识相近、志趣相投的人在一起工作,这也是一种朋友哲学。
  罗永浩的公司的氛围,总带着几分人际关系乌托邦的氣质。他早期的合作伙伴和员工,几乎都是“罗粉”。“2008年创立‘老罗英语’,以及初期的‘锤子科技’,几乎都是受罗永浩感召而来。为了与偶像同行,很多人自行改变了人生轨迹。”
  他也向整个网络世界袒露自己的想法和动向。在进入电商直播业之前,他先发了好几条微博,求大家介绍冰箱、母婴、瑜伽垫等产品知名品牌的管理层。是因为他联系不到这些人吗?其实那也是一种朋友哲学—有事先喧嚷着,大家一起来。他的事业形态发生了改变,但其实都建立在一种朋友哲学的基础上:人要和人在一起。
  他不太愿意承认自己是文青,接受采访的时候,他说自己认为文青比较感性,而他比较理性,所以不能算是文青。但他的朋友观,显然不是商人的朋友观。
  他所有的行踪、所有的想法,都在网友眼皮底下。做任何项目都被全网讨论和跟踪,做锤子手机时,办公室的椅子多少钱一把,吃什么早餐,都有人爆料。这种状况,是成为一个“网红”必然要承受的,而且,他不是被动接受了这种状况,他是主动透明,主动赛博朋克,主动引人围观。
  这不是商人那种隐秘的、势利的、封闭的朋友观,至少不是过去那个时代商人的朋友观了。
  我最早对罗永浩产生好感,就是因为他的朋友观。
  他和周云蓬、张玮玮是很好的朋友,一直帮他们推广作品,在每个节骨眼儿上及时出手相助。后来,在罗永浩开始事业转型、很多人落井下石的时候,周云蓬发了条微博:“想起来还是那么温暖,后来发现捧出自己的心做事情的人不是很多。老罗,爱你。”
  他有一个丰富的朋友圈,不分等级,不问贫富,不极端,不促狭,更达观,更豁达,朋友间互相滋养。
  他像古龙小说中的人一样,冷面热肠,对人、对周围的世界有极大的好奇。而这种好奇,就是打开新世界的第一步。


  做朋友这件事,是双向的。
  我经常听周围的人说,自己的同学和朋友已经不成长了,停在某个阶段了,已经无法来往了。但说这话的人呢,是不是在成长,是不是在真正刷新自己,以便让过去的朋友配不上自己,又要让自己配得上未来的朋友?
  罗永浩的成功之处,在于他不敢轻言自己的朋友是不是配得上自己,而是一直试图配得上自己的朋友—现在的朋友,未来的朋友。他不停刷新自己,让自己有更多的新世界权重。



  他做手机,开直播卖货,展开脱口秀生涯处女秀,参加综艺的破圈实验,不停地进行职业、身份的转换,给自己加上新的标签,“老罗”这个名字,一直不停在人们的视线里闪烁。
  在采访里,罗永浩非常精准地回答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这些年,他的理想主义是什么?他说:“让世界少一些本无必要的残酷。”
  “让世界少一些本无必要的残酷”,和那种朋友观一样,都是他的世界里最坚实的部分。
  如果外星人降临地球,罗永浩会犹豫吗?我猜他还是会第一个伸出双手。
其他文献
闲时喜欢翻看《西游记》,有时爱看神仙,有时爱看妖精,这一回看的时候突然让两桌素席吸引了。一桌是花果山众猴设宴送猴王出海:“熟煨山药,烂煮黄精。捣碎茯苓并薏苡,石锅微火漫炊羹。”另外一桌是唐太宗办御宴招待唐僧,“烂煮蔓菁,糖浇香芋”“面筋椿树叶,木耳豆腐皮”“花椒煮莱菔,芥末拌瓜丝”。当然,后一桌里的食物描绘得更为精确,毕竟是“人”吃的。况且这些素菜,如今也常见。  请客是好事,但如果菜不佳,骨多肉
期刊
特别推荐:卢米埃尔!冒险开始  导演:蒂耶里·福茂  类型:纪录片  戛纳电影节总监蒂耶里·福茂从“现代电影之父”卢米埃尔兄弟早期拍摄的数量惊人的短片中,精心挑选出108部,组成了这部长约90分钟的短片合集。这些影片在现代4K技术的修复下重新焕发光彩。有机会重温这些短片,令人热泪盈眶,这是超越时空、最有温度的历史。在那个朴素如诗的年代,卢米埃尔兄弟以惊人的直觉记录下生活的吉光片羽。此后,电影开始了
期刊
马平川:父母家里装了网络,我和他们视频通话。我住在小房子里,每天早出晚归,家里无暇收拾,显得挺拥挤。当母亲看到我坐的沙发旁边包着一堆东西时,就问我那是什么。我说是冬天的厚棉被,没地方放,就堆在沙发靠墙的一边。我在北京多年,还是这样的境况,面对父母有些尴尬。没想到父亲说:“北京房价那么高,你们能有自己的房子已经很好了。家里拥挤些没关系,温暖就行了。”我顿时心里敞亮了。  惢:当年我还在上大学,男朋友
期刊
暮色四合,晚归者最大的安慰,莫过于一碗热汤;  离家千里,游子的思乡之情,具象为“鲈鱼莼菜”;  經典纪录片那么多,最深入人心的,当属《舌尖上的中国》;  看过一本书,内容早忘了,书名叫《爱,就是一起吃好多好多顿饭》;  有人开玩笑说,每一个老祖宗留下来的节日,最重要的,就是大家聚在一起“吃什么”。  我们对食物的追求由来已久,深深刻在骨子里。  这追求是江南无锡的一碗面,浇头丰俭由己,浓汤“鲜掉
期刊
晓黎开了家店,主营业务是卖三种桌子:餐桌、办公桌、书桌。  这和她的经历有关,她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桌子不过是这三种。  在晓黎的记忆中,家里总是高朋满座,但即便是年夜饭,也是十几个罐头草草拼就。“父母走南闯北,我们经常搬家。”晓黎回忆道,“钥匙总挂在我的胸口,父母不在家,我就领着弟弟妹妹,带着搪瓷缸子,去食堂排队等候。”  晓黎一直渴望有一张完美的餐桌。  这餐桌,包括父母亲手做的饭菜,以及围坐在
期刊
射以演武:彎弓搭箭惊鸿起  在冷兵器时代,弓箭一直是战争中的决定性武器。据考古资料显示,在距今2.8万多年前的山西峙峪文化遗址中就发现了石镞,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学会了使用弓箭。到了商代,射箭成为贵族子弟必学的一门功课,步射和骑射已广泛应用于军事活动。西周时期,由于战争频仍,射箭训练更是扩展到民间。很多奴隶平时耕作,农闲时训练,战时则是士兵。习射画像砖 东汉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相互攻伐的事件时有
期刊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爱吃面食的北方人慕名來江南,出发前最大的担心,除了听不懂云里雾里的吴侬软语,就是能否适应鱼米之乡的饭食。殊不知,江南人对面的热爱一点儿也不亚于北方人,几乎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如果举办城市面食博览会,南京的皮肚面、镇江的锅盖面、常州的银丝面、江阴的刀鱼面、苏州的羊汤面、昆山的奥灶面……哪一个不是结棍(吴语:厉害)的狠角色?来过江南,如果没有品尝水乡的面,倒是一件人生憾事。  
期刊
一  我当年初到重庆,满街找“重庆鸡公煲”的店面,找不到—那會儿,上海满大街都是卖重庆鸡公煲的:将鸡块下入麻辣锅,加大量的芹菜、洋葱等炖了当作锅底,再加其他料。  女友说:“重庆就没有鸡公煲!”  我大学时去过一次兰州,停留甚短,也不太找得见“兰州拉面”的招牌。问朋友:“你们吃的这是什么面?”“牛肉面!”  我陪一个北京朋友在上海徐汇通宵唱完歌,摸着晨光去吃早点—经历过的都知道,通宵之后,一碗甜豆
期刊
一  毕业那年的冬天,我在家附近的区政府做文员,步行上下班途中会路过一所学校,每到黄昏时分,校门口便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品类繁多的路边摊。那种“明明知道是垃圾食品但依然诱人”的烟火气息,真让人挪不动脚步。  有好几次,我忍不住在一辆推车前停下,迅速挑好几样蔬菜、肉类,再加一个烧饼。老板将它们一股脑儿扔进油里炸。等待几分钟后,热腾腾、火辣辣、油腻腻的炸串儿就会带来无与伦比的满足感。  许多年前,我和路
期刊
不知从何时起,下午茶忽然成了一个通俗的概念。究竟什么是下午茶?  我第一次听说“下午茶”,是在初中的英语课堂上。曾久居海外的英语老师提起外国人的生活习惯,说:“人们会在下午3点左右喝一遍茶,吃些茶点。这样到了晚上,随便吃一点儿沙拉就可以了。”听得我们这些捧着大茶缸子的少年心生好奇。后来去了香港,在茶餐厅里见识了下午茶,却是咖啡、炒粉齐上阵,还有各色冷饮、热炒。近几年,又有越来越多的甜品店开始线下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