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社会的转型,人们观念的变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趋向于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本文立足于新形势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综合功能,以《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自身的特点为出发点,从教学理念的转变与更新,课程教学的评估与定位、教学模式的探索与调整、评价考核机制的改革四个方面,展开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考,充分发掘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自身在新形势下的优势和价值,着力培养学生与新形势相关联的文学阅读、审美和运用操作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关键词】:素质教育;《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
作为高等院校中国文学主干课程之一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在高校教学目标与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下面临着新的形势与挑战,我们究竟应该如何使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由过去的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综合素质与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的转变,如何进行教学改革才能适应当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趋势,无疑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教学现状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和绝大多数大学课程一样,教学中秉承传统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古训,以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一贯采用以知识累积和识别为目的的授课范式。近年来,在现代化的教学过程中, 开始普遍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等高科技教学手段。尽管教学要素、环境、手段等发生了变化,但是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模式的本质却没有改变,即普遍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一般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视“师讲生听”为理所当然。课堂教学主要是对课程内容进行梳理、讲解,帮助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有明晰而系统的把握。在讲解具体作家作品时,不少教师沿袭文学课传统的四段式模:作家生平和思想简介、作品思想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分析、艺术特色分析。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学生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的灌输对象,教材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内容,教学媒体则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方法、手段。这种学习模式对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是有效果的,但对于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方法、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应用能力等方面却明显不足。学生上课时主要是听教师讲课,把“听”教师讲视为天经地义。学生把教师的讲授内容记成笔记,将课程大纲打印出来,以备考试之需。
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和社会对应用性高素质人才需求的增加,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除了注重学生综合人文素质的提高,还要注重提高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等综合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目前的这种教学模式无法满足时代与社会的需求,在这一现状下,为了适应教育形势的发展和变化,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二、教学改革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成为近几年各层次、不同性质的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共同目标。面对这一培养目标人文社科课程应该突破传统的“含蓄”教学,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课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亟待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有效的教学评价机制,在实践中树立符合培养目标的教学理念。从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目标出发,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与探索。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
1、教学理念的转变与更新
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基本观念。传统教学强调教学活动中教的主体性,忽视学的主体性,这样影响到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利于知识的内化与实践。因此进行教学改革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理念中首先应该秉承其学科要求,注重素质教育,培养高品质有胸怀的高素质人才。其次树立通才教学理念,强化实践教学理念。在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上注重应用型功能,适当淡化专业性,多向素质教育靠拢。这既是当下社会需求,也是素质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必备条件。最后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形成创新教学理念,随着时代需要和课程改革做出与时俱进的探索。在全新的教学理论定位下中国现当代文学形成了,并逐步调整传统的考核评价机制。
2、课程教学的评估与定位
好的课程定位直接作用于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传统的文学史课程重点在于向学生传授讲解不同时期文学史的发展与变迁。作家作品作为文学史的佐证而出现在教学中,学生只是死学知识,而缺少对于知识的灵活理解、分析、运用。而这一点也恰恰是现在中文系学生核心竞争能力缺失的表现。因此在新的课程定位时,要将课程教学中的文学史知识传授转变为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中的文学鉴赏能力的养成和文学艺术素质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表达鉴赏能力。简言之,中国现当代文学实际上是一门素质培养和知识传授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也就是说, 在该门课程中, 除了要完成相当的知识传授性教学任务外, 还应该具有培养学生在文学气质、鉴赏能力、艺术感受和审美修养等多方面的素质教育功能。
3、教学模式的探索与调整
教学模式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具体形式。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的学习没有得到内化提升,停留在表面层次。结合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在教学方法方面要摒弃原有的教学模式,所有的课程教学内容一个模式,不搞一刀切,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问题区别对待的原则, 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在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辅的前提下通过情境模拟教学、例文分析研讨、实践撰写文章等教学方法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逐步形成可操作、有规律、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使学生逐步地学会文学鉴赏方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表达,撰写相关的原创文章,逐步形成自己的思维写作特色。
4、评价考核机制的改革
基于考试是传统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主要评价方式。学生忽视日常学习的积累,多是围绕考试,突击式学习,只看和考试相关的,不考的不看,考試临时背笔记,考后全忘记。因此,在评价考核方式上评价方式由识记考试变为开卷考试,通过撰写文章等主观题目来考察他们对知识的领悟程度,由对知识的识记变为理解表达等形式的多方面考核,将学校的理论考核与社会实践考核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过程落到实处,真正的达到内化的效果,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质疑的能力,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为课程教学反馈信息,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学科评价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逐步达到素质教学的基本要求,这也是实现教学目的的基本途径。
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模进行探索和调整,实现从知识传授型课程向素质培养型课程的转型,所有的内容要紧紧围绕学生创新质疑能力的培养这一核心,立足于学生素质的提高,注重学生知识、理论、能力的协调发展,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努力,一定会使传统的教学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关键词】:素质教育;《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改革
作为高等院校中国文学主干课程之一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在高校教学目标与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整下面临着新的形势与挑战,我们究竟应该如何使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由过去的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综合素质与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的转变,如何进行教学改革才能适应当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大趋势,无疑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教学现状
《中国现当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和绝大多数大学课程一样,教学中秉承传统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古训,以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基础,一贯采用以知识累积和识别为目的的授课范式。近年来,在现代化的教学过程中, 开始普遍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等高科技教学手段。尽管教学要素、环境、手段等发生了变化,但是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模式的本质却没有改变,即普遍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一般采用讲授法进行教学,视“师讲生听”为理所当然。课堂教学主要是对课程内容进行梳理、讲解,帮助学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有明晰而系统的把握。在讲解具体作家作品时,不少教师沿袭文学课传统的四段式模:作家生平和思想简介、作品思想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分析、艺术特色分析。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动的施教者,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学生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知识的灌输对象,教材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内容,教学媒体则是教师向学生灌输的方法、手段。这种学习模式对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是有效果的,但对于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方法、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应用能力等方面却明显不足。学生上课时主要是听教师讲课,把“听”教师讲视为天经地义。学生把教师的讲授内容记成笔记,将课程大纲打印出来,以备考试之需。
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和社会对应用性高素质人才需求的增加,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除了注重学生综合人文素质的提高,还要注重提高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等综合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目前的这种教学模式无法满足时代与社会的需求,在这一现状下,为了适应教育形势的发展和变化,对现有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势在必行。
二、教学改革
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成为近几年各层次、不同性质的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共同目标。面对这一培养目标人文社科课程应该突破传统的“含蓄”教学,在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基础课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亟待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有效的教学评价机制,在实践中树立符合培养目标的教学理念。从培养应用型高素质人才目标出发,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与探索。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
1、教学理念的转变与更新
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基本观念。传统教学强调教学活动中教的主体性,忽视学的主体性,这样影响到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利于知识的内化与实践。因此进行教学改革首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理念中首先应该秉承其学科要求,注重素质教育,培养高品质有胸怀的高素质人才。其次树立通才教学理念,强化实践教学理念。在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上注重应用型功能,适当淡化专业性,多向素质教育靠拢。这既是当下社会需求,也是素质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必备条件。最后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形成创新教学理念,随着时代需要和课程改革做出与时俱进的探索。在全新的教学理论定位下中国现当代文学形成了,并逐步调整传统的考核评价机制。
2、课程教学的评估与定位
好的课程定位直接作用于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传统的文学史课程重点在于向学生传授讲解不同时期文学史的发展与变迁。作家作品作为文学史的佐证而出现在教学中,学生只是死学知识,而缺少对于知识的灵活理解、分析、运用。而这一点也恰恰是现在中文系学生核心竞争能力缺失的表现。因此在新的课程定位时,要将课程教学中的文学史知识传授转变为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中的文学鉴赏能力的养成和文学艺术素质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表达鉴赏能力。简言之,中国现当代文学实际上是一门素质培养和知识传授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也就是说, 在该门课程中, 除了要完成相当的知识传授性教学任务外, 还应该具有培养学生在文学气质、鉴赏能力、艺术感受和审美修养等多方面的素质教育功能。
3、教学模式的探索与调整
教学模式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具体形式。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的学习没有得到内化提升,停留在表面层次。结合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在教学方法方面要摒弃原有的教学模式,所有的课程教学内容一个模式,不搞一刀切,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问题区别对待的原则, 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在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辅的前提下通过情境模拟教学、例文分析研讨、实践撰写文章等教学方法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逐步形成可操作、有规律、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使学生逐步地学会文学鉴赏方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表达,撰写相关的原创文章,逐步形成自己的思维写作特色。
4、评价考核机制的改革
基于考试是传统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主要评价方式。学生忽视日常学习的积累,多是围绕考试,突击式学习,只看和考试相关的,不考的不看,考試临时背笔记,考后全忘记。因此,在评价考核方式上评价方式由识记考试变为开卷考试,通过撰写文章等主观题目来考察他们对知识的领悟程度,由对知识的识记变为理解表达等形式的多方面考核,将学校的理论考核与社会实践考核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过程落到实处,真正的达到内化的效果,从而促进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质疑的能力,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为课程教学反馈信息,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学科评价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逐步达到素质教学的基本要求,这也是实现教学目的的基本途径。
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模进行探索和调整,实现从知识传授型课程向素质培养型课程的转型,所有的内容要紧紧围绕学生创新质疑能力的培养这一核心,立足于学生素质的提高,注重学生知识、理论、能力的协调发展,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努力,一定会使传统的教学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