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如何让学生在玩中去快乐学习,一直是教育者们追求的目标。玩不是毫无目的的玩,而是有目的的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本人主要从玩的模式,玩的概念界定,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做法,希望能对我们的科学课堂有些许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的课程改革要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科学课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这个宗旨,更是应该保护好孩子玩的这一特点,想方设法让学生通过玩,经历探究科学的过程,激发探究科学的兴趣,培养探究科学的思维,获取探究科学的方法。也就是说让他们在探究中“玩”,并“玩”出学问。那么如何在玩中体现科学探究的过程,按什么模式玩?
二、概念的界定
“玩中学、学中玩”提出的理论假设是:认识生活中的科学是孩子学习的必经之路,也是孩子最贴近学习的内容之一。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的玩蕴含着科学知识,蕴含著科学的认识过程。如果我们进行恰当的引导,把最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与科学的认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就可以把这种纯粹的“玩”转化为对科学知识的追求。
对“玩”的理解,一般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学生自发的无目的的“玩”,这是学生天生的纯粹的玩,但它是有意义“玩”的基础。二是学生有目的的“玩”,即有意义的“玩”,这是科学学习中所提倡的“玩”。教师要细心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无目的的“玩”,更要诱导学生由无目的的“玩”逐步进入有意义的“玩”。
三、如何有目的的玩,“玩”出学问
(一)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玩,“玩”出兴趣。
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结合所要探究的具体内容,从孩子身边寻找教学的切入点,创设适当的情境吸引学生参与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教学《小个子能不能跷起大个子》时,为了让学生对杠杆有所了解,教材中用一种儿童游乐设施──跷跷板进行引入,这种游乐设施对学生理解杠杆有很大的帮助,可是身处高山的本校孩子根本没见过这种设施,更别说亲自去玩了。如果不用这个例子而选用其它例子,又找不到比这更合适的了。怎样把这个学生比较陌生的事物引进课堂,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呢?我决定采用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猜一猜故事中的小个子小明能不能跷起大个子的妈妈,学生纷纷举起小手,对结果进行猜测,探究兴趣自然被调动起来。正是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所以才会对结果格外感兴趣。这个时候,及时地出示教材中的几幅玩跷跷板的图片,让学生细心观察图中的孩子们是怎样玩跷跷板的,学生就观察得格外仔细。通过观察他们发现了小个子跷起大个子的秘密在于他们所处的位置。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孩子们没有亲自去体验玩跷跷板的乐趣,但自始至终都是“玩”吸引着孩子们,让孩子们如同身临其境,仿佛亲身经历。
(二)提供材料引导学生玩,“玩”出水平。
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观察、思考、分析、总结等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则是助手。当学生明确了探究的方向后,教师要鼓励学生为自己的探究活动设置一个可行的方案,然后用实验去验证,这就自然而然地需要一定的材料。此时,教师适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材料,放手让学生“玩”,学生必定会玩有所获、受益匪浅。教师在课堂上提供的材料是为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服务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前进行多方位的思考和反复的试验,对实验过程及结果做充分的预测,进而为学生准备大量合适的材料。比如教学《让灯亮起来》时,教师要在课前认真检查给学生准备的电线、小电珠、电池等材料是否都完好无损,这样才便于学生从实验中得出让灯亮起来的方法。总之,教师所准备的材料既要有利于学生研究科学现象,又要有利于学生发展科学思维,真正让学生玩中益智,玩中发展。
(三)设置悬念激励学生玩,“玩”出新意。
探究科学的路是无止境的,一堂科学课的学习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新课标指出:“教师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因此,科学课不能仅仅满足于课堂上的40分钟,而应该极力向课外延伸。在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解决了某个问题后,我们的教学不能就此嘎然而止,而要留下悬念,诱发学生继续思考,激励学生继续探索。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以展现,学生的探究兴趣才能得以培养。在教学“学习用品”这一单元时,第一课是对各种各样的学习用品进行分类,并进行观察,提出想研究的问题。学生提了很多问题,大都是有关文具各部分构造、特性方面的问题。即将下课时,我问学生:“我每次批改作业时怎么都会闻到一股香味儿啊?”听我这样一问,很多同学都利用课余时间去闻、去找、去查。第二次上课时,不少学生都将自己的课外研究结果向我作了汇报。他们找到了散发香味儿的文具,并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了解到了文具中香味儿的主要成份,还认识到了这些成份对人体的危害,对国家颁布的《学生用品的安全通用要求》有了了解和认识,很多同学还自觉地选用了安全、规范的学习用品。这难道不是探索精神的体现吗?
“玩中学、学中玩”教学方法强调以“玩”为主线,让儿童经历:无意义的“玩”──体会(问题及思考)──有目的的“玩”(观察与实验)──总结(分析与交流)的科学认知过程。在“玩”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学会认真、仔细、全面的观察;能敢于提出各种问题和善于提出有效的问题;能对观察和实验进行科学的预言;对科学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能把自己的观点完整的进行交流,与他人共享和研讨。
总之,让学生在“玩”中学科学,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学生在活泼、宽松、充满激情的课堂氛围中,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把“玩”与“学”这样一对看似不可化解的矛盾有机地结合起来,获得的知识才是活的知识,学到的也必将终生受益。
一、问题的提出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的课程改革要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科学课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体现这个宗旨,更是应该保护好孩子玩的这一特点,想方设法让学生通过玩,经历探究科学的过程,激发探究科学的兴趣,培养探究科学的思维,获取探究科学的方法。也就是说让他们在探究中“玩”,并“玩”出学问。那么如何在玩中体现科学探究的过程,按什么模式玩?
二、概念的界定
“玩中学、学中玩”提出的理论假设是:认识生活中的科学是孩子学习的必经之路,也是孩子最贴近学习的内容之一。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的玩蕴含着科学知识,蕴含著科学的认识过程。如果我们进行恰当的引导,把最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与科学的认识有机的结合起来,就可以把这种纯粹的“玩”转化为对科学知识的追求。
对“玩”的理解,一般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学生自发的无目的的“玩”,这是学生天生的纯粹的玩,但它是有意义“玩”的基础。二是学生有目的的“玩”,即有意义的“玩”,这是科学学习中所提倡的“玩”。教师要细心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无目的的“玩”,更要诱导学生由无目的的“玩”逐步进入有意义的“玩”。
三、如何有目的的玩,“玩”出学问
(一)创设情境吸引学生玩,“玩”出兴趣。
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结合所要探究的具体内容,从孩子身边寻找教学的切入点,创设适当的情境吸引学生参与探究活动,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教学《小个子能不能跷起大个子》时,为了让学生对杠杆有所了解,教材中用一种儿童游乐设施──跷跷板进行引入,这种游乐设施对学生理解杠杆有很大的帮助,可是身处高山的本校孩子根本没见过这种设施,更别说亲自去玩了。如果不用这个例子而选用其它例子,又找不到比这更合适的了。怎样把这个学生比较陌生的事物引进课堂,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呢?我决定采用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猜一猜故事中的小个子小明能不能跷起大个子的妈妈,学生纷纷举起小手,对结果进行猜测,探究兴趣自然被调动起来。正是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所以才会对结果格外感兴趣。这个时候,及时地出示教材中的几幅玩跷跷板的图片,让学生细心观察图中的孩子们是怎样玩跷跷板的,学生就观察得格外仔细。通过观察他们发现了小个子跷起大个子的秘密在于他们所处的位置。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孩子们没有亲自去体验玩跷跷板的乐趣,但自始至终都是“玩”吸引着孩子们,让孩子们如同身临其境,仿佛亲身经历。
(二)提供材料引导学生玩,“玩”出水平。
激发学生兴趣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经历猜想、实验、观察、思考、分析、总结等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则是助手。当学生明确了探究的方向后,教师要鼓励学生为自己的探究活动设置一个可行的方案,然后用实验去验证,这就自然而然地需要一定的材料。此时,教师适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材料,放手让学生“玩”,学生必定会玩有所获、受益匪浅。教师在课堂上提供的材料是为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服务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前进行多方位的思考和反复的试验,对实验过程及结果做充分的预测,进而为学生准备大量合适的材料。比如教学《让灯亮起来》时,教师要在课前认真检查给学生准备的电线、小电珠、电池等材料是否都完好无损,这样才便于学生从实验中得出让灯亮起来的方法。总之,教师所准备的材料既要有利于学生研究科学现象,又要有利于学生发展科学思维,真正让学生玩中益智,玩中发展。
(三)设置悬念激励学生玩,“玩”出新意。
探究科学的路是无止境的,一堂科学课的学习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新课标指出:“教师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小学生探究科学的活动往往不是一节课所能完成的。”因此,科学课不能仅仅满足于课堂上的40分钟,而应该极力向课外延伸。在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解决了某个问题后,我们的教学不能就此嘎然而止,而要留下悬念,诱发学生继续思考,激励学生继续探索。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以展现,学生的探究兴趣才能得以培养。在教学“学习用品”这一单元时,第一课是对各种各样的学习用品进行分类,并进行观察,提出想研究的问题。学生提了很多问题,大都是有关文具各部分构造、特性方面的问题。即将下课时,我问学生:“我每次批改作业时怎么都会闻到一股香味儿啊?”听我这样一问,很多同学都利用课余时间去闻、去找、去查。第二次上课时,不少学生都将自己的课外研究结果向我作了汇报。他们找到了散发香味儿的文具,并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了解到了文具中香味儿的主要成份,还认识到了这些成份对人体的危害,对国家颁布的《学生用品的安全通用要求》有了了解和认识,很多同学还自觉地选用了安全、规范的学习用品。这难道不是探索精神的体现吗?
“玩中学、学中玩”教学方法强调以“玩”为主线,让儿童经历:无意义的“玩”──体会(问题及思考)──有目的的“玩”(观察与实验)──总结(分析与交流)的科学认知过程。在“玩”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学会认真、仔细、全面的观察;能敢于提出各种问题和善于提出有效的问题;能对观察和实验进行科学的预言;对科学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能把自己的观点完整的进行交流,与他人共享和研讨。
总之,让学生在“玩”中学科学,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学生在活泼、宽松、充满激情的课堂氛围中,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把“玩”与“学”这样一对看似不可化解的矛盾有机地结合起来,获得的知识才是活的知识,学到的也必将终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