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此设计包括设计思想与理论依据、教学背景分析、教学目标编制、教学过程规划、学习效果评价和设计特点与课后反思六个部分,其中重点分析教学过程、设计意图及每个教学环节中所体现的高中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虞美人》;教学设计;高中语文;核心素养
一、 设计思想与理论依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从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
二、 教学背景分析
(一) 教学内容
本课教学内容为高中语文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部分的一首词——《虞美人》。这首词正是南唐后主李煜在降宋之后,被押送到宋都汴京,封“违命侯”,过着“北中日夕,只以泪洗面”的日子时所创作的。
(二)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古代诗歌的学习较为扎实,功底不错,现处于高二,又经过一年多的知识积累和训练,语文学习兴趣浓厚,愿意参加课堂活动、积极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对于古代诗歌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能够为教师设计深层次的任务及深度阅读提供前提条件。
(三)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师采用发现法激发学生对文章的阅读热情,扩散思维,抒发情感,同时利用支架教学法给予学生合理的指引,让学生在默读、吟诵、讨论的过程中抓住词的声律特点、揣摩情感色彩和作者情绪的变化。
三、 教学目标编制
上完本节课,学生能够达成以下目标:1. 有感情地吟咏、诵读该词,感受韵律;2. 掌握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3. 深刻理解本词的情感基调——“愁”;4. 学习运用意象的对比手法,尝试分析和创作词。
四、 教学过程规划
(一) 感受形象
教学活动:1. 让学生根据课前预习(词的读法、背景知识、情感基调、意图等)自由畅谈所学、所感、所悟。2. 自由朗读。3. 朗读指导。
设计意图: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慢慢感悟、体验学生的心灵与作者的情感交流。
核心素养提升点:语言建构与应用,促进学生逐步掌握我国词的语言特点,形成个体感受和言语经验及良好的语感。
(二) 品位语言
教学活动:重点分析以下问题。1. 文中哪个词是直接叙写作者感情的,并且可以概括全文感情?2. 作者围绕“愁”,词中提到了哪些事物?3. 该词中哪些修辞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情思——愁?小组讨论后回答。
(1)虚实结合。虚景:往事、故国、雕栏玉砌、朱颜、一江春水。实景:春花秋月、小楼、东风、明月。(2)三组意象对比。“春花秋月”与“往事”的对比;“小楼东风”与“故国明月”的对比;“雕栏玉砌”与“朱颜”的对比。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判断和概括李煜情感的词,并发现词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核心素养提升点:重在发展逻辑思维,分析、比较、归纳、有依据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整体感知作品形象,把握其思想观点和情感倾向。感受和体验词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形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品位。结合自己原有的语言知识和语感,结合语境推断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
(三) 情感体验
教学活动:1. 从一代帝王沦为臣虏,从繁华的宫苑到极目萧索的小楼。往事怎堪回首。这里倾注了哪些愁苦?“愁”体现了亡国之恨、离家之痛、思家之苦、往事之叹。2. “物是人非事事休”,“载不动许多愁”。作者连用三处对比,用永恒之景反衬出人生命运无常,情感一浪高过一浪。“问君能有几多愁?”这是对谁的疑问?问天、问人、自问。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词的情感态度去鉴赏词。
核心素养提升点:感受作品的语言、形象、情感,展开合理的联系和想象。对文中的表达形成自己的理解。
(四) 激活想象
教学活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有多少,如何计算?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想象“愁”有多长,加深对词的印象。
核心素养提升点:旨在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五) 课堂小结
教学活动:从形象、语言、情感基调、想象四个方面去鉴赏中国古代诗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习方法的总结。
核心素养提升点:思维发展与提升,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言语活动经验,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六) 尝试创作
教学活动:1. 学生配乐朗读。学生自由展示,声情并茂朗读此词,真正走进作者内心世界。2. 驰骋想象力,词外觅“愁”。历代写愁的诗句还很多,学生自由讨论举例,教师再补充。如:“君不見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如雪。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等。3. 学生自由创作。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搜集学过或听说过的有关“愁”的诗句,扩大诗歌欣赏层面。
核心素养提升点:追求高雅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比较两个以上文学作品在主体、表现形式、作品风格上的异同。尝试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来表述思想和情感,并尝试创作文学作品。
五、 学习效果评价
在整节课中,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解方式,如在感受形象和品味语言环节中,学生积极欣赏、内化作品语言表达方式、理解作品内涵和推断作者的意图等;在体验情感和激活想象环节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原有古代文学作品阅读经历的基础上敢于尝试发挥自己的想象,大胆创作和建构自己的艺术空间。
六、 设计特点与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在依据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和建构主义发现学习法的理论基础上设计教学的,努力推动自主学习的生命生成,达成了课堂教学目标。学生熟练掌握了该词的内容、语言特点和情感态度,同时对于古诗词的鉴赏方式基本形成了自己的见解。学生也敢于、乐于创作诗词,由于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勤奋好学,初中基础较为扎实,但文学底蕴较为薄弱,视野较为狭窄,也因为时间较短,因此导致在自由创作环节有一个小组没能圆满完成任务。
作者简介:
步慧慧,安徽省淮北市,安徽濉溪中学。
关键词:《虞美人》;教学设计;高中语文;核心素养
一、 设计思想与理论依据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从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
二、 教学背景分析
(一) 教学内容
本课教学内容为高中语文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部分的一首词——《虞美人》。这首词正是南唐后主李煜在降宋之后,被押送到宋都汴京,封“违命侯”,过着“北中日夕,只以泪洗面”的日子时所创作的。
(二)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古代诗歌的学习较为扎实,功底不错,现处于高二,又经过一年多的知识积累和训练,语文学习兴趣浓厚,愿意参加课堂活动、积极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因此对于古代诗歌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能够为教师设计深层次的任务及深度阅读提供前提条件。
(三)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师采用发现法激发学生对文章的阅读热情,扩散思维,抒发情感,同时利用支架教学法给予学生合理的指引,让学生在默读、吟诵、讨论的过程中抓住词的声律特点、揣摩情感色彩和作者情绪的变化。
三、 教学目标编制
上完本节课,学生能够达成以下目标:1. 有感情地吟咏、诵读该词,感受韵律;2. 掌握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3. 深刻理解本词的情感基调——“愁”;4. 学习运用意象的对比手法,尝试分析和创作词。
四、 教学过程规划
(一) 感受形象
教学活动:1. 让学生根据课前预习(词的读法、背景知识、情感基调、意图等)自由畅谈所学、所感、所悟。2. 自由朗读。3. 朗读指导。
设计意图: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慢慢感悟、体验学生的心灵与作者的情感交流。
核心素养提升点:语言建构与应用,促进学生逐步掌握我国词的语言特点,形成个体感受和言语经验及良好的语感。
(二) 品位语言
教学活动:重点分析以下问题。1. 文中哪个词是直接叙写作者感情的,并且可以概括全文感情?2. 作者围绕“愁”,词中提到了哪些事物?3. 该词中哪些修辞手法来表达作者的情思——愁?小组讨论后回答。
(1)虚实结合。虚景:往事、故国、雕栏玉砌、朱颜、一江春水。实景:春花秋月、小楼、东风、明月。(2)三组意象对比。“春花秋月”与“往事”的对比;“小楼东风”与“故国明月”的对比;“雕栏玉砌”与“朱颜”的对比。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判断和概括李煜情感的词,并发现词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核心素养提升点:重在发展逻辑思维,分析、比较、归纳、有依据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整体感知作品形象,把握其思想观点和情感倾向。感受和体验词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形成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品位。结合自己原有的语言知识和语感,结合语境推断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
(三) 情感体验
教学活动:1. 从一代帝王沦为臣虏,从繁华的宫苑到极目萧索的小楼。往事怎堪回首。这里倾注了哪些愁苦?“愁”体现了亡国之恨、离家之痛、思家之苦、往事之叹。2. “物是人非事事休”,“载不动许多愁”。作者连用三处对比,用永恒之景反衬出人生命运无常,情感一浪高过一浪。“问君能有几多愁?”这是对谁的疑问?问天、问人、自问。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词的情感态度去鉴赏词。
核心素养提升点:感受作品的语言、形象、情感,展开合理的联系和想象。对文中的表达形成自己的理解。
(四) 激活想象
教学活动:“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有多少,如何计算?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想象“愁”有多长,加深对词的印象。
核心素养提升点:旨在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五) 课堂小结
教学活动:从形象、语言、情感基调、想象四个方面去鉴赏中国古代诗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习方法的总结。
核心素养提升点:思维发展与提升,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言语活动经验,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六) 尝试创作
教学活动:1. 学生配乐朗读。学生自由展示,声情并茂朗读此词,真正走进作者内心世界。2. 驰骋想象力,词外觅“愁”。历代写愁的诗句还很多,学生自由讨论举例,教师再补充。如:“君不見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如雪。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等。3. 学生自由创作。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搜集学过或听说过的有关“愁”的诗句,扩大诗歌欣赏层面。
核心素养提升点:追求高雅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比较两个以上文学作品在主体、表现形式、作品风格上的异同。尝试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来表述思想和情感,并尝试创作文学作品。
五、 学习效果评价
在整节课中,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解方式,如在感受形象和品味语言环节中,学生积极欣赏、内化作品语言表达方式、理解作品内涵和推断作者的意图等;在体验情感和激活想象环节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原有古代文学作品阅读经历的基础上敢于尝试发挥自己的想象,大胆创作和建构自己的艺术空间。
六、 设计特点与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在依据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和建构主义发现学习法的理论基础上设计教学的,努力推动自主学习的生命生成,达成了课堂教学目标。学生熟练掌握了该词的内容、语言特点和情感态度,同时对于古诗词的鉴赏方式基本形成了自己的见解。学生也敢于、乐于创作诗词,由于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勤奋好学,初中基础较为扎实,但文学底蕴较为薄弱,视野较为狭窄,也因为时间较短,因此导致在自由创作环节有一个小组没能圆满完成任务。
作者简介:
步慧慧,安徽省淮北市,安徽濉溪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