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一)》教学设计

来源 :求学·教学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an766699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材分析
  《归园田居(其一)》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 必修2》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中的一首诗。这个单元学习的是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这一时期的伟大作品,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的典范。
  二、学情分析
  《归园田居(其一)》这首诗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饮酒(其五)》《归园田居(其三)》,对陶渊明其人其诗已经有初步了解。学习这首诗,要注意反复吟咏,体会作者在诗句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目标
  1.细读诗歌中的意象、关键词,学习本诗运用的写作手法。
  2.通过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掌握鉴赏诗歌的技巧。
  3.感受诗人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1)理清诗歌的写作脉络。
  (2)通过赏析意象、关键词,感受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
  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并形成能力。
  五、教法分析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电视节目形式导入,引导学生积极回忆已学的知识。通过任务驱动法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赏析意象、关键词,提升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六、课前准备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文本阅读,《同步训练》中作者、作品的相关材料阅读。
  七、教学过程
  (一)情動高山
  师:大家有没有看过《中国诗词大会》?里面有一个环节是“看图猜诗词”。下面大家看一幅图,猜一下它反映的是我们初中学过的哪两句诗。(播放图片)
  生: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师:大家一起背诵一下这首诗。
  生:《饮酒(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师:陶渊明,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我们学过他的多部作品。他是东晋田园诗人,又名潜,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他出生在东晋,历史上有名的乱世。乱世,之所以乱,是因为失去了“道”。孔子有一句话: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意思是说生活在乱世,“归隐”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可是陶渊明并不甘心,他在《拟古九首(其八)》中写道:“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自己的豪情,自己的壮志怎么办?他毅然决然地走入仕途,却不料遇见的是一个个贪佞无能的小人!别人也许可以顺势而为,但是他陶渊明做不到。难道因为那么一点点俸禄,就把自己的尊严低到尘埃里去吗?做人,总要守住内心的底线。当灵魂失去庙宇,雨水便会滴在心上。他留下一句“不为五斗米折腰”,遂归隐而去,选择让生命回归丰富的宁静。今天,让我们学习他在这一时期创作的一首诗《归园田居(其一)》。
  【设计意图】以电视节目形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回忆过去所学的知识,对陶渊明初步感知。
  实践
  教学设计
  (二)聆听蛩音
  (播放朗诵音频并正音。)
  荫:[yīn]树荫[yìn]荫庇
  暧:[ài]
  【设计意图】播放朗诵音频,引起学生听觉的兴奋,对文本初步感知。
  (三)围炉夜话
  师:一首诗的题目相当于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所谓眉目传情,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的题眼是什么?
  生:归。
  师:整首诗围绕“归”字写了哪些内容?
  (学生齐读并思考。)
  生:回归的原因、归后的见闻、归后的感慨。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通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蕴。
  1.回归的原因
  (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师:“少”指?
  生(集体):指少年时代。
  师:“适”指?
  生(集体):迎合。
  师:“俗”指?
  生(集体):世俗。
  师:“韵”指?
  生(集体):本性、气质。
  师:“性”指?
  生(集体):天性、本性。
  师:少年时没有迎合世俗的天性,天性原本热爱山川田园生活。这两句强调了作者的什么?
  生(集体):本性、天性。
  师:而人的本性容易改变吗?
  生(集体):不易改变。
  (2)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师:“尘网”指?
  生(集体):官场。
  师:用了什么手法?
  生(集体):比喻。
  师: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和喻体之间有相似点,官场和尘网的相似点是什么?
  生(集体):不自由。
  师:误落尘网中,一个“误”字,体现了作者对进入不自由的官场的什么情感?
  生(集体):悔恨之情。
  师:“一去三十年”怎么理解?
  生:课下注释,陶渊明自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公元393年)初做江州祭酒,到东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405年)辞去彭泽令归田,一共十三个年头。这里的“三十年”是夸大的说法。
  师:他为何说“三十年”?(提示:人在什么时候觉得时间过得慢?无聊、没意思的时候。)
  生:故意说“三十年”,突出他在官场的不自由。
  (3)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师:“羁鸟”指?
  生(集体):笼中鸟。
  师:“池鱼”指?   生(集体):池中鱼。
  师:“笼中鸟”“池中鱼”的共同点是什么?
  生(集体):不自由。
  师:鸟儿本属山林,鱼儿本属深渊,所以笼中鸟思念旧林,池中鱼思念故渊。作者选取这两个意象的用意?
  生:以羁鸟、池鱼比喻官场中的自己,“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说明官场中的自己对官场生活十分厌恶,对田园生活十分向往。
  (4)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师:“开荒南野际”是说在南面的田野里开垦荒地。守拙归园田,“守拙”指?
  生(集体):不随波逐流,固守节操。
  师:固守住愚拙,回乡过田园生活。这里交代回归的原因是什么?
  生(集体):固守节操。
  师:以上八句,交代了作者回归田园的原因,具体有哪些?
  生:一是作者天性热爱田园生活;二是官场不自由,作者渴望回田园;三是作者固守节操。
  师:作者自己追求的生活和官场生活形成了鲜明的什么?
  生(集体):对比。
  (学生齐诵前八句。)
  【设计意图】反复诵读,赏析意象、关键词,让学生了解运用修辞手法的好处,并理解作者回归田园的原因。
  2.归后的见闻
  师:回归田园后,作者写了哪些景?
  生:方宅、草屋、榆柳、桃李、遠村、墟里烟、吠狗(深巷中的狗吠声)、鸣鸡(桑树颠的鸡鸣声)。
  师:本诗选的景都是农村中常见的景,紧扣题目中的“园田”二字。这些景有什么特点?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心境?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
  (1)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师:作者回归田园后,有十余亩方宅,有八九间草屋。方宅、草屋有什么特点?
  生:宅院阔大,草屋疏落。
  师: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之中,作者的心情如何?
  生(集体):舒畅、自由。
  师:再看定语,“十余亩”“八九间”,有什么特点?
  生(集体):是概数。
  师:表面上写的是宅院阔大,草屋疏落,实际上传达的是作者的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生:随性、自由,不斤斤计较,不拘小节。
  (2)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师:“荫”指?
  生(集体):遮蔽。
  师:榆树柳树遮蔽了后房檐,说明这些树如何?
  生(集体):长得茂盛。
  师:茂盛的榆柳什么颜色?
  生(集体):绿色。
  师:远远看去,满眼的绿色,房子和树有高有低,给人一种什么感觉?
  生:清新、错落之感,即清新美、参差美。
  师:在这样的环境中,作者的心情又如何?
  生(集体):舒畅、喜悦。
  师:“罗”指?
  生(集体):罗列,排列。
  师:桃树、李树排列在堂前,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生(集体):整齐。
  师:在这样的环境中,作者的心情又如何?
  生(集体):舒畅、喜悦。
  (3)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师:“暧暧”指?
  生(集体):昏暗、模糊。
  师:远处的村庄昏暗、模糊。远处隐隐可见的村庄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
  生(集体):朦胧美。
  师:“依依”指?
  生(集体):轻柔而缓慢地飘升。
  师:“墟里”指?
  生(集体):村落。
  师:乡里轻柔飘升的炊烟是什么形态的?
  生(集体):动态。
  师:给人一种什么感觉?
  生(集体):灵动美。
  师:依稀可见远处乡里轻柔飘升的炊烟,作者在怎样的心境下才能观察得如此细致入微?
  生:悠闲、宁静。
  (4)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师:狗吠深巷中,突出环境怎样的特点?
  [提示:北方的胡同,南方的小巷。陶渊明是东晋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江南的小巷是悠长、狭窄的,从悠长、狭窄的小巷深处传来的狗叫声不可能很大,再加上离村庄很远,听到的声音应该更小。作者以此突出环境的什么特点?]
  生(集体):静谧。
  师: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生(集体):宁静。
  师:鸡鸣桑树颠,突出环境怎样的特点?
  [提示:颠,顶。江南人养蚕,为采桑方便,将桑树树冠砍掉,让其伸出旁枝。本来远村的鸡鸣声就小,而鸡鸣的声音先向上传播,再向四周扩散,声音透过桑树枝才能传出来,所以声音应该更小。这样写仍然突出环境的什么特点?]
  生(集体):静谧。
  师:反映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生(集体):宁静。
  师:以上八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生:描写了一幅开阔、美丽、静谧的田园生活图景,表现了作者舒畅、自由、愉悦、悠闲、宁静的心境。
  师:那作者是如何写景抒情的?
  (学生讨论。)
  生:由远及近,动静结合,视听结合,以声衬静,借景抒情。
  (学生齐诵“方宅……桑树颠”。)
  【设计意图】通过赏析意象、关键词,掌握鉴赏诗歌的常见手法,并理解作者归后的见闻及情感。
  师:以上八句说明诗人的宅院离村庄很远,他为什么不住在村子里边呢?
  明确:他毕竟曾经是一位士大夫,与一般的农民不一样,他追求一种隐士生活。
  (出示资料)   史料记载:尧知其贤德,欲禅让于许由。
  许由坚辞不就,洗耳颖水,隐居山林。
  师:这是真正的隐士,这样的隐士毕竟是少数。多数是像王维那样的隐士,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我们来看王维的《竹里馆》。
  (出示资料)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师: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房屋周围有竹林,故名。啸,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王维过的是一种怎样的生活?
  生:没事弹弹琴,吹个口哨,生活自由、清闲,不需要下地干活。
  (出示资料)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师:陶渊明的归隐,不同于长久避世隐居的士人,也不同于偶尔避世隐居的官宦,他是一种怎样的回归?
  生(集体):躬耕田园的回归。
  【设计意图】通过延伸、比较阅读,深度理解归隐的内涵。
  3.归后的感慨
  (1)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师:“尘杂”指?
  生(集体):人世间的烦琐事。这里指官场杂事。
  师:“虚室”指?
  生(集体):空室。
  师:“虚室”怎么理解?是室內没有物品吗?
  [提示:同样的平米,同样的东西,有的家让人感觉空间很窄,有的让人感觉空间很大,这是什么原因?]
  生:不是没有物品,而是物品摆放得很整齐,显得宽敞。
  师:(补充)初中我们学过的刘禹锡《陋室铭》中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陶渊明也是如此,户庭里没有官场杂事,虚室里有的是余闲,诗人的心情如何?
  生(集体):宁静、悠闲。
  (2)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师:“樊笼”比喻?
  生(集体):官场生活。
  师:把官场比作笼,突出官场的什么特点?
  生(集体):不自由。
  师:长久待在不自由的官场,终于重返自然,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生(集体):回归田园的喜悦。
  师:这两句运用了什么抒情方式?
  生(集体):直抒胸臆。
  师:从诗的结构上来看,首尾有什么特点?
  生:首尾相照应。“返自然”照应开头“爱丘山”,整首诗首尾圆合。
  【设计意图】赏析关键词,掌握抒情手法、诗文结构特点,理解作者的情感。
  (四)胜日寻芳
  师:这就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不自由的官场的厌恶之情,以及回归田园的一种自由、愉悦的宁静。
  (学生齐读全诗。)
  师:所有能发光的生命都在于对生活的态度。陶渊明弃官归隐,以致生前贫困,诗文不为当时的人接受,然而他丰富而宁静的生命犹如阳光下的水珠,散发着五彩的光芒。 我们喜爱陶渊明,不仅喜爱陶渊明“我醉欲眠卿可去”的率真性情,更多的是被他诗文里蕴含着的平静的力量所打动。其实,我们无法选择出身、长相、智力、家庭、生活环境,可是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生活的态度。内心拥有丰富的宁静,就会拥有战胜一切的力量。愿同学们在车马喧嚣中修篱种菊,获得真正的宁静。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五)他山攻玉
  1.完成《同步训练》。
  2.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诗评。
  【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让学生举一反三。
  八、教学反思
  《归园田居(其一)》是陶渊明归隐田园之后的代表作,语言通俗易懂。但高一学生鉴赏古诗不多,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基于此,教师联系初中所学的知识,引入新课题,列举生活事例,帮助学生理解诗文。
  本诗的重点是文本的分析和鉴赏,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多问为什么,采用由浅入深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主回答,合作探究,和学生一起鉴赏,一起领略诗歌的意蕴。学习一首诗,不能只是简单地追求知识和方法,而是重在领会它对人生的启迪,培养新时代青年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些难以在课堂上进行融会贯通,课后教师组织学生写诗评,让学生能举一隅以三隅反。
  参考文献
  [1]大老振.一本书读懂经典古诗人[M].南京: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7.
其他文献
排列组合问题,通常都是出现在选择题或填空题中,或结合概率统计综合出题,它联系实际,生动有趣,但题型多样,思路灵活,不易掌握. 实践证明,解决此类问题的有效方法是题型与解法归类、识别模式、熟练运用.  一、处理排列组合题的一般步骤  解答排列、组合试题要从“分析”“分辨”“分类”“分步”四个方面入手,即  (1)“分析”就是找出题目的条件、结论,确定哪些是“元素”、哪些是“位置”;  (2)“分辨”
期刊
摘 要: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更易对感兴趣的内容产生探究欲望并进行主动思考。同时,教师的提问直接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和认知过程,也联结着他们的情感体验和后续学习兴趣。围绕着“思维课堂理念”,本文以小学数学五年级《用数对确定位置》一课为例,对如何通过有趣的情景和教师的提问激发学生的深度思维进行探究。通过教材分析、学生测验、课堂观察、教学研讨及反思可知,从学生的认知起点与生活经验出发、借助游戏与任务
期刊
摘 要:通过对复数数学史中历史素材的分析,阐述了引入虚数的必要性.在复数概念的教学设计中,创造性地应用历史素材,将数学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分析了教学设计中附加式、复制式、顺应式和重构式等多种运用数学史的方式,并简述了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的人文价值.  关键词:复数;虚数;数学史;融入数学教学;教学设计  一、引言  复数是数学学科中的核心概念,学生学习复数概念时会遇到很多困难,尤其会对为什么要引入虚数
期刊
摘 要:德育对社会和个人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加强德育教育刻不容缓。而高三教学以高考复习为主要内容,往往忽视了德育教育。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情况,努力挖掘教材,拓展教学资源,捕捉德育的契机,使高三复习课堂不仅传授了知识与技巧,也成为德育教育的主阵地。  关键词:高三歷史复习课;课堂设计;德育教育  教书育人,德育为先。《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明确指出:“历史课程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教
期刊
摘 要:课前一题,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提前准备,正课前3~5分钟教师在黑板上给同学们讲解。这样能使学生迅速从上一节课走出来,投入到要学的课程中。通过做题,还能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调节学习的氛围,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这不仅为学习新的内容奠定了知识基础和情感基础,而且能让学生能力得到提升。  关键词:课前一题;自我展示;教学实践;积极性  新一轮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有
期刊
摘 要:本文主要从高考英语语法填空题的命题特点出发,借助知识可视化工具探索语法填空解题技巧的新途径,力求达到解题技巧的呈现方式与学生的认知方式相一致,促进知识技能的有效传递,优化课堂教学效果,从而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关键词:知识可视化;语法填空;解题技巧  自2014年起,高考英语全国卷对试卷结构进行了调整,使用语篇型语法填空题代替了沿用几十年的单项填空题,这一变化充分体现了英语课
期刊
摘 要:阅读教学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效的英语阅读能力。本文根据近年来语用能力培养的研究成果,结合教学案例探讨了阅读教学模式,力求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活化英语阅读教学。  关键词:语用能力;英语阅读教学;语言输出  一、引言  关注英语阅读一直以来都是初中英语教师的教学重点,高效灵活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英语语感,
期刊
2018年安徽中考历史卷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可谓“痛”评如潮,考生和教师都普遍感到题目有一定难度,考生们感慨“怎一个难字了得”,也有教师说“如果这样考,课都没法上了”,还有更多的人担心2019年中考历史的难度还会增加。初中历史教学与中考备考究竟路在何方?  在2019年中考将启用比现行人教版教材难度更大的统编人教版教材或新版北师大版教材的背景下直击师生的痛点,客观认识2018年安徽中考历史之“难”
期刊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改革正在全国广泛、深入地展开。“教—学—评一致性”作为有效教学的基本原理,已经受到广大理论研究者的关注。  “教—学—评一致性”,是指目标、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是课堂教学应遵循的原理与规律。  细化分解后的教学目标更具体化,更具有操作性、可测性。同时,学生在细化分解后的教学目标的引导下,也更加清楚每节课要学习的具体内容和学到什么程度,明确学习的方向,提高学习实效。  课
期刊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高中生物在高中教学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生物实验教学不仅能增加学生对生物知识的理解,更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然而在生物实验教学上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分析了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困难与策略  高中生物是高中教学的一个重要科目,特别是这些年以来,新课改下需要更加重视对学生生物实验的教学,这就对教师的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