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科技的发展是第一生产力,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当今国际社会竞争中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支撑,而教育是传承国家文明的主要方式,也是推动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科学教育越来越不可忽视,科教电视作为传播科学教育的重要手段,应该受到关注和重视。
【关键词】:科教电视;百家讲坛;科学性;教育性
科学教育,是一种以传授基本科学知识为手段(载体),体验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探究方法,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建立完整的科学知识观与价值观,进行科研基础能力训练和科学技术应用的教育。随着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电视领域也积极响应,2001年7月9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正式开播,此后,我国电视也为科教事业,为提高国民素质,为传播教育、科学、文化不断的探索努力。随着中央台开始设立科教频道,各地方电视台也纷纷开设了科教性质频道,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发展,已创作出大量的优秀科教节目,例如《百家讲坛》、《走近科学》、《探索·发现》等等,以及大量优秀的科教片,例如:《舌尖上的中国》、《话说长江》、《丝绸之路》等等,而科教片也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特性和风格,但在如今多元化包容化的社会中,如果一直沿用之前的老路,必将会落后甚至淘汰,所以科教片也应与时俱进,参考一些其他形式节目的转型经历,不断完善和丰富节目内容和形式。
1、科学性
科教电视,顾名思义,科学性是放在第一位的,而所谓科学,就是要与“封建”、“迷信”有所区分,节目中所探讨的播出的内容必须是有科学根据的,经过时间或实践检验过的,而不能是猜测的、毫无根据的,科学性是科教节目最重要的特性,也注定了科教节目必须制作严谨,否则将会誤导观众甚至产生更加恶劣的影响。电视科教节目在传播信息的时候,主要的内容就应该是要以科学性来作为根本,电视科教节目在传播信息的时候,不仅仅是要提出一些科学的问题,而且还应该要对这些问题去进行相关阐述,同时要注意的就是在对这些科学性的问题进行阐述的时候,一定要确保准确性和真实性。这些准确性和真实性指的不仅仅是阐述的事实要和实际完全相符合,而且阐述的事实还应该要和科学规律以及科学的思维方式要完全的相符合。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一些科教节目为了博取观众的眼球,忙着制造一些引人注目的噱头,反而丢失了其最重要的科学性特性,例如《走近科学》节目,开设之初本着用科学去帮助观众认识一些不为人知的知识,解答一些匪夷所思的问题,但是在获得了一些关注和成功以后,风格却渐渐走偏,经常取一些骇人听闻的题目,在节目开始刻意营造悬疑恐怖的气氛,而选题本身其实是没有探讨和研究价值的,所以虎头蛇尾,吊起了观众的兴趣之后,随便找一个荒唐的原因就把前期的铺垫给一笔带过了,为观众制造了荧幕期待却又不去满足,引起了观众的不满,网络上关于《走近科学》的段子层出不穷,观众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这样粗制滥造节目的嘲讽,还编出了“走近科学十大笑话”,例如:一个老人摸过的任何东西都会自燃,节目采访了很多专家,最后得出的原因是老人的孙女点燃的,不但没有跟科学联系上,反而由此引出了儿女不孝的话题,最后的落脚点是回归家庭关爱老人,而另外令人啼笑皆非的一期则是讲到峨眉山的一个古寺,地处森林深处,但屋顶上从来没有一片树叶,经过漫长,深沉,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采访了寺中实习的和尚,游客,保安,居士,文物管理局局长,最后得出结论——是风吹走的,这樣的结论不但跟科学没有半分关系,甚至不足以作为一个选题去拍摄和播出,而这个节目竟然为此还做了一整期的节目去解密,这样的行为也许可以糊弄观众一次两次,却不可能带来长久的口碑,很快就会被淘汰。由此可见,科教节目的科学性不仅是节目区别于其他类型节目的一大特征,更是检验这个节目是否选题严谨、制作精炼的一大标准。
2、教育性
科教节目第一重科学性,第二重教育性,在传统社会,文化知识的教授和传承主要是由精英知识分子来承担,但是,伴随着传统社会的终结,步入现代性转换道路的当代中国,就文教事业而言,一方面是教育的普及化、平民化,精英知识分子不再拥有对文化知识的垄断地位,现代普通人所能享受到的教育资源远远超过传统社会;另一方面,当前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分化己然明显,大量寄身于象牙塔的精英知识分子与普罗大众之间的联系也己发生断裂。最严重的社会心理隔膜还在于,前者认为后者仅仅是自目追逐时髦流行文化的庸众,而后者对前者的不理解则体现为,学院里的知识分子只是在生产无用的概念和名词,不能带来实际的经济创收。总而言之,对于精英知识分子而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式微现状极为焦虑,急切地需要一个平台发出声音;对于普通大众而言,其审美趣味和知识追求并不必然就比知识分子差,他们的精神生活同样需要丰富和提升。所以科教节目成了精英知识分子与普通平民的一种重要沟通渠道,或者说是令普通大众得以接受更多更深刻知识的一种重要途径。
以《百家讲坛》为例,栏目一贯坚持“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栏目宗旨,栏目在专家、学者和百姓之间架起“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从而达到普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而来到《百家讲坛》做讲座的人,都是在某些文化研究中造诣颇深的专家学者,这些学者在此之间给老百姓的形象都是高高在上的,仿佛一辈子都见不到,就算见到也是听不懂他们所说的高深的道理的,而这个节目不但将这些专家请到了镜头前面,还给他们塑造了平易近人的形象,这些专家说的话也并非高深莫测,他们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他们讲述的国学著作也并非像天书一样晦涩难懂,而是有故事有道理,互相穿插相得益彰,观众在听故事的同时明白了传统文化的精髓,而我们反观这些专家学者的姿态,他们站立着,面前放一张桌子,像极了课堂上授业解惑的老师,这正传达了这类节目“教育”的本质特性,科教的意义是什么?它并不等同于教育,因为真正的教育在学校,真正的学习和学术研究是枯燥且需要下苦功夫的,像国学大家王国维在《人家词话》中说到的“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可见做学问并不能一蹴而就,教育也亦如此。
科教节目还需要在时间中不断地摸索,不断地接受观众的检验,科教类电视节目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在国外大量科教类纪实性节目蓬勃发展的今天,我国的科教节目应该大胆借鉴其成熟的模式和特征,并开创具有自己的独特形态和价值观的科教类纪实性节目。而要打造能够被大众所接受的科教类纪实性节目,一定要有自己的核心传播理念和传播精神,在节目的研发和创作之初要有前瞻性,在保证科学的逻辑性和严谨性的同时,也要把复杂的科教知识做到通俗化表达,并尽可能做到寓教于乐。
参考文献:
[1]崔迎春.“理解科学”视野中的电视科教节目[J].广电视角,2014(12).
[2]马池珠.论科教电视节目的编导艺术.[J].理论学刊,2012(01).
作者简介:陈昱颖,女,汉族,籍贯:山东淄博,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电影学。
【关键词】:科教电视;百家讲坛;科学性;教育性
科学教育,是一种以传授基本科学知识为手段(载体),体验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探究方法,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态度,建立完整的科学知识观与价值观,进行科研基础能力训练和科学技术应用的教育。随着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电视领域也积极响应,2001年7月9日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正式开播,此后,我国电视也为科教事业,为提高国民素质,为传播教育、科学、文化不断的探索努力。随着中央台开始设立科教频道,各地方电视台也纷纷开设了科教性质频道,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发展,已创作出大量的优秀科教节目,例如《百家讲坛》、《走近科学》、《探索·发现》等等,以及大量优秀的科教片,例如:《舌尖上的中国》、《话说长江》、《丝绸之路》等等,而科教片也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特性和风格,但在如今多元化包容化的社会中,如果一直沿用之前的老路,必将会落后甚至淘汰,所以科教片也应与时俱进,参考一些其他形式节目的转型经历,不断完善和丰富节目内容和形式。
1、科学性
科教电视,顾名思义,科学性是放在第一位的,而所谓科学,就是要与“封建”、“迷信”有所区分,节目中所探讨的播出的内容必须是有科学根据的,经过时间或实践检验过的,而不能是猜测的、毫无根据的,科学性是科教节目最重要的特性,也注定了科教节目必须制作严谨,否则将会誤导观众甚至产生更加恶劣的影响。电视科教节目在传播信息的时候,主要的内容就应该是要以科学性来作为根本,电视科教节目在传播信息的时候,不仅仅是要提出一些科学的问题,而且还应该要对这些问题去进行相关阐述,同时要注意的就是在对这些科学性的问题进行阐述的时候,一定要确保准确性和真实性。这些准确性和真实性指的不仅仅是阐述的事实要和实际完全相符合,而且阐述的事实还应该要和科学规律以及科学的思维方式要完全的相符合。
值得注意的是,现在一些科教节目为了博取观众的眼球,忙着制造一些引人注目的噱头,反而丢失了其最重要的科学性特性,例如《走近科学》节目,开设之初本着用科学去帮助观众认识一些不为人知的知识,解答一些匪夷所思的问题,但是在获得了一些关注和成功以后,风格却渐渐走偏,经常取一些骇人听闻的题目,在节目开始刻意营造悬疑恐怖的气氛,而选题本身其实是没有探讨和研究价值的,所以虎头蛇尾,吊起了观众的兴趣之后,随便找一个荒唐的原因就把前期的铺垫给一笔带过了,为观众制造了荧幕期待却又不去满足,引起了观众的不满,网络上关于《走近科学》的段子层出不穷,观众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这样粗制滥造节目的嘲讽,还编出了“走近科学十大笑话”,例如:一个老人摸过的任何东西都会自燃,节目采访了很多专家,最后得出的原因是老人的孙女点燃的,不但没有跟科学联系上,反而由此引出了儿女不孝的话题,最后的落脚点是回归家庭关爱老人,而另外令人啼笑皆非的一期则是讲到峨眉山的一个古寺,地处森林深处,但屋顶上从来没有一片树叶,经过漫长,深沉,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采访了寺中实习的和尚,游客,保安,居士,文物管理局局长,最后得出结论——是风吹走的,这樣的结论不但跟科学没有半分关系,甚至不足以作为一个选题去拍摄和播出,而这个节目竟然为此还做了一整期的节目去解密,这样的行为也许可以糊弄观众一次两次,却不可能带来长久的口碑,很快就会被淘汰。由此可见,科教节目的科学性不仅是节目区别于其他类型节目的一大特征,更是检验这个节目是否选题严谨、制作精炼的一大标准。
2、教育性
科教节目第一重科学性,第二重教育性,在传统社会,文化知识的教授和传承主要是由精英知识分子来承担,但是,伴随着传统社会的终结,步入现代性转换道路的当代中国,就文教事业而言,一方面是教育的普及化、平民化,精英知识分子不再拥有对文化知识的垄断地位,现代普通人所能享受到的教育资源远远超过传统社会;另一方面,当前中国社会各个阶层的分化己然明显,大量寄身于象牙塔的精英知识分子与普罗大众之间的联系也己发生断裂。最严重的社会心理隔膜还在于,前者认为后者仅仅是自目追逐时髦流行文化的庸众,而后者对前者的不理解则体现为,学院里的知识分子只是在生产无用的概念和名词,不能带来实际的经济创收。总而言之,对于精英知识分子而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式微现状极为焦虑,急切地需要一个平台发出声音;对于普通大众而言,其审美趣味和知识追求并不必然就比知识分子差,他们的精神生活同样需要丰富和提升。所以科教节目成了精英知识分子与普通平民的一种重要沟通渠道,或者说是令普通大众得以接受更多更深刻知识的一种重要途径。
以《百家讲坛》为例,栏目一贯坚持“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栏目宗旨,栏目在专家、学者和百姓之间架起“一座让专家通向老百姓的桥梁”,从而达到普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而来到《百家讲坛》做讲座的人,都是在某些文化研究中造诣颇深的专家学者,这些学者在此之间给老百姓的形象都是高高在上的,仿佛一辈子都见不到,就算见到也是听不懂他们所说的高深的道理的,而这个节目不但将这些专家请到了镜头前面,还给他们塑造了平易近人的形象,这些专家说的话也并非高深莫测,他们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他们讲述的国学著作也并非像天书一样晦涩难懂,而是有故事有道理,互相穿插相得益彰,观众在听故事的同时明白了传统文化的精髓,而我们反观这些专家学者的姿态,他们站立着,面前放一张桌子,像极了课堂上授业解惑的老师,这正传达了这类节目“教育”的本质特性,科教的意义是什么?它并不等同于教育,因为真正的教育在学校,真正的学习和学术研究是枯燥且需要下苦功夫的,像国学大家王国维在《人家词话》中说到的“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可见做学问并不能一蹴而就,教育也亦如此。
科教节目还需要在时间中不断地摸索,不断地接受观众的检验,科教类电视节目担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在国外大量科教类纪实性节目蓬勃发展的今天,我国的科教节目应该大胆借鉴其成熟的模式和特征,并开创具有自己的独特形态和价值观的科教类纪实性节目。而要打造能够被大众所接受的科教类纪实性节目,一定要有自己的核心传播理念和传播精神,在节目的研发和创作之初要有前瞻性,在保证科学的逻辑性和严谨性的同时,也要把复杂的科教知识做到通俗化表达,并尽可能做到寓教于乐。
参考文献:
[1]崔迎春.“理解科学”视野中的电视科教节目[J].广电视角,2014(12).
[2]马池珠.论科教电视节目的编导艺术.[J].理论学刊,2012(01).
作者简介:陈昱颖,女,汉族,籍贯:山东淄博,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电影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