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贫困生的资助问题作为一个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倍受关注,我国现有的贫困生资助模式存在一定缺陷,通过吸收借鉴国外成功的经验,建立一套确实有效且易于操作的贫困生资助模式,是解决贫困生资助问题的根本所在。
【关键词】贫困生 资助 四级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6-0109-02
一、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1.对贫困生的认定不规范
这主要是由“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形式化、利益面前缺乏诚信和民主评议看“人气”三个方面的原因导致的。目前,高校衡量一名学生是否贫困,最有力的“证据”是一份“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但这份调查表的可信度有待考证。此外,在申请贫困生资助方面,贫困生群体存在缺乏诚信、隐瞒实际情况,影响了资助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公平性。不少学生为了申请贫困生资格,在填写家庭收人时尽量少报,或者故意夸大家庭困难程度。同时随着贫困生资助覆盖面积的加大,不管一个班级有没有贫困生,但都会拥有几个“贫困生名额”,班里除了公认的困难学生,剩下的那些学生如何界定可能就会仅凭评议小组的印象或是“人气”来决定了,平时人缘好的自然上了“贫困榜”。
2.资助体系不健全,政策难以落实。
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银行贷款积极性不高,不管是助学贷款还是近年国家努力推行的生源地贷款,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由于政府、学生、学校、银行、家庭等行为主体存在着信息的不确定性和利益的不一致性,从而导致了不同的行为主体在利益分配和成本承担、道德风险等方面存在若干矛盾和问题。此外,奖、助学金及学费减免制度的内涵未能与贫困生的保障体系相统一。各级各类奖、助学金通常只能满足极少数贫困生的需求,奖学金主要针对学习优秀学生,而助学金来源渠道则比较单一,且涉及对象不广泛,所以不能切实起到奖优、助贫、促学的作用。同时,各高校由于很难掌握学生家庭的实际情况,所以减免学费的政策不能较好地落实。
二、国外贫困生资助的做法
当前,世界各国,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为帮助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均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和做法,并取得了成功,认真学习研究他们的成功经验,对于我们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贫困生资助模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各国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后形成了不同的资助模式,最具代表性的有西欧模式、日本模式和美国模式。
1.西欧模式
二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最为盛行的是免费高等教育加助学金资助模式,先后有50多个国家实行过,主要是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和英国、联邦德国等。
2.日本模式
日本一直实行上大学缴费但以贷学金为主的学生资助制度。学生贷学金分为一般贷款与特别贷款。一般贷款的金额较少,特别贷款则较多,然而特别贷款对贷款学生的家庭经济能力与学生学业成绩则要求严格。但是无论哪种形式的贷款,接受贷款的学生,一律都免付利息,毕业后按本金分期偿还。
3.美国模式
美国是世界上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采用混合模式资助贫困学生,这种模式表现在资金来源、投向以及资助方案的多元化上。资助资金来源于联邦政府、慈善团体、州政府、大学,其中联邦级学生资助占绝大部分。资助经济困难学生采用的是奖学金、助学金、贷学金、校园工读和减免学费五种方式。
三、适合中国的资助模式的建立
国外的贫困生资助模式固然有其优越之处,但是结合我国具体情况不难发现,高校在校学生众多、国家整体经济欠发达都使得我们的贫困生资助不可能采用全部由政府买单的形式。要克服对贫困生认定的不规范以及资助体系的不健全,政策难以落实这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考虑建立四级模式的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具体如下:
1.一个中心
一个中心即以贫困生为中心。贫困生资助工作的中心始终是家庭经济困难的贫困生,这是我们开展一切工作的根本,同时贫困生能否顺利毕业也关系到该生能否顺利就业和其家庭经济情况。因此,贫困生的资助问题作为一个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倍受关注,是一项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工作。
2.两个基本点
两个基本点即从经济帮扶和心理帮扶两点入手。贫困不仅仅是指经济困难,它主要包括贫困生面临的物质资源关系、知识技术信息关系、人际关系及与一些社会机构之间的关系。经济上的帮扶,能够缓解贫困生的家庭经济压力,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但其忽略了贫困生的心理,只解决了暂时问题而无法根本解决问题。因此,除经济帮扶外,心理帮扶对贫困生也同等重要,可根据其特征从心理学的角度探析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提高他们获取资源的能力和可能性。具体对策如下:
贫困生入校后,应组织对其进行心理状况测量,建立新生入学心理档案,针对贫困生大多心理压力大、性格内向、自卑心理较为明显等问题,我们应为每一位贫困生建立心理档案,成立心理研究所,引进专业执证心理医生,开设心理门诊,形成心理知识普及、心理健康咨询、心理疾病治疗、心理学科研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3.三个梯队
三个梯队即建立班级—学生会、团总支—学院的三个帮扶层次。贫困生的评定工作是以学院为单位进行的,因此针对学院的构成情况,必须建立三个层次的帮扶。
班级作为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基础单位,必须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贫困生名单初步确定后,辅导员应组织班级民主评议小组的同学进行评议,为了保证评议的公正性,相关人员要按照回避原则,尽量选择未申请资助且对申请资助的同学比较了解的学生组成民主评议小组。然后,评议小组经过在班级的公布、反馈和修改后,根据同学的实际情况以及上一学年的成绩情况和思想状况等确定最后的名单。学生会、团总支作为最具学生代表性的组织,在育人方面有着承上启下、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本着“自我管理、自我组织、自我服务”的理念,积极配合学院开展活动,因此助学金评定工作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也受到群体的监督。学院作为贫困生资助工作的监管者,必须成立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在汇总各学生班初审名单后,对学生思想政治表现、学习生活等情况进行全面评议,对学院助学金的评定应起到领导和监督作用。
4.四个阶段
对于贫困生来说,大学的四个年级需要面临的问题不尽相同,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四个不同的阶段区别对待。
对大一学生而言,大学陌生的生活环境和教学环境是他们面临的第一大难题,对于贫困生而言,他们还要面临诸如学费尚未缴清、人际交往困难、经济压力大等困难。因此学生在进校初期,就应该以班级为单位建立贫困生档案,就其进行有目的的跟踪与帮扶。
对大二学生而言,大学生活已基本熟悉,同学们也有了相对稳定的社交圈,但对贫困生而言,他们需要通过勤工助学等多种方法解决经济困难,花在学习和与人交往的时间大大减少,同时同学间彼此了解的加深也使得部分贫困生的自卑心理加剧。
对大三学生而言,专业课程的学习是重中之重,大部分学生开始专注于自己的目标,但贫困生却由于大一、大二时花在学习上的时间相对较少,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就更为吃力,且对未来感到迷茫。
对大四学生而言,找个好工作是最终目标,但贫困生却可能因为不能支付报名费或者面试路费等经济问题而与很多工作失之交臂,且由于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习惯可能会使得贫困生的简历、面试技巧也与家境殷实的同学有很大差异。
参考文献
1 李 宁.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资讯,2009(17)
2 王海英.贫困生资助工作的若干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2009(28)
3 何 丹、孟祥龙、董伟英.国外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及启示[J].辽宁教育研究,2007(6)
4 布鲁斯•约翰斯通.世界改革现状报告[J].高等教育研究,1999(6)
5 黄旭辉.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探因与心理脱贫[J].技术监督教育学刊,2007(1)
【关键词】贫困生 资助 四级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6-0109-02
一、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1.对贫困生的认定不规范
这主要是由“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形式化、利益面前缺乏诚信和民主评议看“人气”三个方面的原因导致的。目前,高校衡量一名学生是否贫困,最有力的“证据”是一份“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但这份调查表的可信度有待考证。此外,在申请贫困生资助方面,贫困生群体存在缺乏诚信、隐瞒实际情况,影响了资助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公平性。不少学生为了申请贫困生资格,在填写家庭收人时尽量少报,或者故意夸大家庭困难程度。同时随着贫困生资助覆盖面积的加大,不管一个班级有没有贫困生,但都会拥有几个“贫困生名额”,班里除了公认的困难学生,剩下的那些学生如何界定可能就会仅凭评议小组的印象或是“人气”来决定了,平时人缘好的自然上了“贫困榜”。
2.资助体系不健全,政策难以落实。
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银行贷款积极性不高,不管是助学贷款还是近年国家努力推行的生源地贷款,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由于政府、学生、学校、银行、家庭等行为主体存在着信息的不确定性和利益的不一致性,从而导致了不同的行为主体在利益分配和成本承担、道德风险等方面存在若干矛盾和问题。此外,奖、助学金及学费减免制度的内涵未能与贫困生的保障体系相统一。各级各类奖、助学金通常只能满足极少数贫困生的需求,奖学金主要针对学习优秀学生,而助学金来源渠道则比较单一,且涉及对象不广泛,所以不能切实起到奖优、助贫、促学的作用。同时,各高校由于很难掌握学生家庭的实际情况,所以减免学费的政策不能较好地落实。
二、国外贫困生资助的做法
当前,世界各国,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为帮助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均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和做法,并取得了成功,认真学习研究他们的成功经验,对于我们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贫困生资助模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各国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后形成了不同的资助模式,最具代表性的有西欧模式、日本模式和美国模式。
1.西欧模式
二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最为盛行的是免费高等教育加助学金资助模式,先后有50多个国家实行过,主要是前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和英国、联邦德国等。
2.日本模式
日本一直实行上大学缴费但以贷学金为主的学生资助制度。学生贷学金分为一般贷款与特别贷款。一般贷款的金额较少,特别贷款则较多,然而特别贷款对贷款学生的家庭经济能力与学生学业成绩则要求严格。但是无论哪种形式的贷款,接受贷款的学生,一律都免付利息,毕业后按本金分期偿还。
3.美国模式
美国是世界上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采用混合模式资助贫困学生,这种模式表现在资金来源、投向以及资助方案的多元化上。资助资金来源于联邦政府、慈善团体、州政府、大学,其中联邦级学生资助占绝大部分。资助经济困难学生采用的是奖学金、助学金、贷学金、校园工读和减免学费五种方式。
三、适合中国的资助模式的建立
国外的贫困生资助模式固然有其优越之处,但是结合我国具体情况不难发现,高校在校学生众多、国家整体经济欠发达都使得我们的贫困生资助不可能采用全部由政府买单的形式。要克服对贫困生认定的不规范以及资助体系的不健全,政策难以落实这两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考虑建立四级模式的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具体如下:
1.一个中心
一个中心即以贫困生为中心。贫困生资助工作的中心始终是家庭经济困难的贫困生,这是我们开展一切工作的根本,同时贫困生能否顺利毕业也关系到该生能否顺利就业和其家庭经济情况。因此,贫困生的资助问题作为一个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倍受关注,是一项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工作。
2.两个基本点
两个基本点即从经济帮扶和心理帮扶两点入手。贫困不仅仅是指经济困难,它主要包括贫困生面临的物质资源关系、知识技术信息关系、人际关系及与一些社会机构之间的关系。经济上的帮扶,能够缓解贫困生的家庭经济压力,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但其忽略了贫困生的心理,只解决了暂时问题而无法根本解决问题。因此,除经济帮扶外,心理帮扶对贫困生也同等重要,可根据其特征从心理学的角度探析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提高他们获取资源的能力和可能性。具体对策如下:
贫困生入校后,应组织对其进行心理状况测量,建立新生入学心理档案,针对贫困生大多心理压力大、性格内向、自卑心理较为明显等问题,我们应为每一位贫困生建立心理档案,成立心理研究所,引进专业执证心理医生,开设心理门诊,形成心理知识普及、心理健康咨询、心理疾病治疗、心理学科研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3.三个梯队
三个梯队即建立班级—学生会、团总支—学院的三个帮扶层次。贫困生的评定工作是以学院为单位进行的,因此针对学院的构成情况,必须建立三个层次的帮扶。
班级作为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基础单位,必须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贫困生名单初步确定后,辅导员应组织班级民主评议小组的同学进行评议,为了保证评议的公正性,相关人员要按照回避原则,尽量选择未申请资助且对申请资助的同学比较了解的学生组成民主评议小组。然后,评议小组经过在班级的公布、反馈和修改后,根据同学的实际情况以及上一学年的成绩情况和思想状况等确定最后的名单。学生会、团总支作为最具学生代表性的组织,在育人方面有着承上启下、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本着“自我管理、自我组织、自我服务”的理念,积极配合学院开展活动,因此助学金评定工作的公平性和公正性也受到群体的监督。学院作为贫困生资助工作的监管者,必须成立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在汇总各学生班初审名单后,对学生思想政治表现、学习生活等情况进行全面评议,对学院助学金的评定应起到领导和监督作用。
4.四个阶段
对于贫困生来说,大学的四个年级需要面临的问题不尽相同,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这四个不同的阶段区别对待。
对大一学生而言,大学陌生的生活环境和教学环境是他们面临的第一大难题,对于贫困生而言,他们还要面临诸如学费尚未缴清、人际交往困难、经济压力大等困难。因此学生在进校初期,就应该以班级为单位建立贫困生档案,就其进行有目的的跟踪与帮扶。
对大二学生而言,大学生活已基本熟悉,同学们也有了相对稳定的社交圈,但对贫困生而言,他们需要通过勤工助学等多种方法解决经济困难,花在学习和与人交往的时间大大减少,同时同学间彼此了解的加深也使得部分贫困生的自卑心理加剧。
对大三学生而言,专业课程的学习是重中之重,大部分学生开始专注于自己的目标,但贫困生却由于大一、大二时花在学习上的时间相对较少,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就更为吃力,且对未来感到迷茫。
对大四学生而言,找个好工作是最终目标,但贫困生却可能因为不能支付报名费或者面试路费等经济问题而与很多工作失之交臂,且由于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习惯可能会使得贫困生的简历、面试技巧也与家境殷实的同学有很大差异。
参考文献
1 李 宁.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资讯,2009(17)
2 王海英.贫困生资助工作的若干问题及对策[J].科技信息,2009(28)
3 何 丹、孟祥龙、董伟英.国外高校贫困生资助模式及启示[J].辽宁教育研究,2007(6)
4 布鲁斯•约翰斯通.世界改革现状报告[J].高等教育研究,1999(6)
5 黄旭辉.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探因与心理脱贫[J].技术监督教育学刊,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