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听老师讲授例题,到总结算法、规律后套做习题,已经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这种“无机”的学习方式不能在有限时间内让学生得到应有的生长与发展。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为学生创设“有机”的教学,给学生带去阳光、空气、雨水和有机肥料?
带给学生温暖的阳光——探索数学
无论是概念定义的获得、计算法则的获得、公式的总结、规律的概括,都可以在教师创设的一定条件下,由学生对数学事实经过分析和整理自主获得。教师要帮助和引导学生“回忆”起已经存在于头脑中的知识,把思考的机会还给学生。
例如,在教授北师大版第四册“长方形和正方形”内容时,我给学生两个长纸条,要求学生分别做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随后找到两个有代表性的例子:一个是比较标准的正方形,一个是像长方形的“正方形”。我接着要求:“我们把刚才这个像长方形的‘正方形’完善成长方形好吗?你们用语言来指导我,我来操作。”学生不断地提要求,我随时把关键信息写在黑板上:4条边、对边相等、4个直角。同时我提示学生,让学生自己总结、提炼出长方形的特征。
带给学生清新的空气——感受数学
教师要能从生活和周围的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带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活动,让数学真正走进他们的生活。
北师大版第四册第四单元的学习内容是“生活中的大数”,大数虽然普遍存在,学生却很难感受到其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鉴于此,我把西部干旱、山西矿难、玉树震灾、上海世博会等涉及大数的相关新闻报道引入课堂,先由学生播报新闻,再适时点拨。例如,针对“如果每人捐赠一瓶500毫升的饮用水,北京可向灾区捐赠1080吨饮用水”这一句话,我提示:“1080吨水是多大的数量?可以让216万个孩子每人喝上一瓶水。”又如,创设“五一”假期去海南度假的情境,把4月30日的航班详情显示出来,请学生分析、比较,给教师提建议应该选择哪次航班,让学生由此学会读懂现实生活中的航班时刻。把生活引入课堂,能让学生明白数学不仅存在我们的数学课上,更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带给学生滋润的雨水——理解数学
儿童对数学的理解常常是稚嫩的、不成熟的。例如,在一次考试中,出现这样一道题:淘气用尺子测量橡皮,把橡皮左边对齐了1,右边正好到3,那么橡皮的长度是()厘米。这道题全年级的错误率接近50%。通过分析得知,首先,学生对“厘米”这一长度单位的认知不清晰、不深刻;其次,对正确测量物体长度方法的原始依据没有真正理解与掌握。其实,这与学生的认知过程不充分有关。
在教学中,不要过于强调对某些文字的表面理解,应指导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的意义,让学生真正理解与掌握最原始的依据。此外,还应建立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例如,让学生思考:测量工具已经损坏,只剩下一半了,这时如何测量物体?如果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经历这样的实际测量过程,学生才会用不同刻度做起点进行测量,才会真正理解测量的意义。
带给学生有机的肥料——思考数学
教师常常以自己习惯多年的方式将数学“成人化”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难于接受学生学习中的错误,因此,学生逐渐变得害怕出错。而真正理解学生,小心翼翼地呵护学生不成熟的答案与思考,不急于否定他们,才是对儿童学习数学最重要的激励。
例如,学生纷纷质疑一道测试题:摆一个△用三根小棒,摆6个三角形需要()根小棒,摆8个三角形需要()根小棒。这道题的原意是想考查3的乘法口诀,学生却认为这道题目不严谨,应加上“最多”或者“至少”两个字,或说明是摆成独立的三角形还是摆成有公共边的三角形,因为条件不同,答案也不同。的确,用文字表达的三角形包括图形形式的各种三角形,只要是三角形都应该属于它的范畴。我很庆幸自己没有急于打断他们的思维,并为学生深刻的思辨力和敢于挑战试题、挑战老师、挑战权威的精神叫好。
编辑 肖佳晓
带给学生温暖的阳光——探索数学
无论是概念定义的获得、计算法则的获得、公式的总结、规律的概括,都可以在教师创设的一定条件下,由学生对数学事实经过分析和整理自主获得。教师要帮助和引导学生“回忆”起已经存在于头脑中的知识,把思考的机会还给学生。
例如,在教授北师大版第四册“长方形和正方形”内容时,我给学生两个长纸条,要求学生分别做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随后找到两个有代表性的例子:一个是比较标准的正方形,一个是像长方形的“正方形”。我接着要求:“我们把刚才这个像长方形的‘正方形’完善成长方形好吗?你们用语言来指导我,我来操作。”学生不断地提要求,我随时把关键信息写在黑板上:4条边、对边相等、4个直角。同时我提示学生,让学生自己总结、提炼出长方形的特征。
带给学生清新的空气——感受数学
教师要能从生活和周围的情景中发现数学问题,带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活动,让数学真正走进他们的生活。
北师大版第四册第四单元的学习内容是“生活中的大数”,大数虽然普遍存在,学生却很难感受到其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鉴于此,我把西部干旱、山西矿难、玉树震灾、上海世博会等涉及大数的相关新闻报道引入课堂,先由学生播报新闻,再适时点拨。例如,针对“如果每人捐赠一瓶500毫升的饮用水,北京可向灾区捐赠1080吨饮用水”这一句话,我提示:“1080吨水是多大的数量?可以让216万个孩子每人喝上一瓶水。”又如,创设“五一”假期去海南度假的情境,把4月30日的航班详情显示出来,请学生分析、比较,给教师提建议应该选择哪次航班,让学生由此学会读懂现实生活中的航班时刻。把生活引入课堂,能让学生明白数学不仅存在我们的数学课上,更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带给学生滋润的雨水——理解数学
儿童对数学的理解常常是稚嫩的、不成熟的。例如,在一次考试中,出现这样一道题:淘气用尺子测量橡皮,把橡皮左边对齐了1,右边正好到3,那么橡皮的长度是()厘米。这道题全年级的错误率接近50%。通过分析得知,首先,学生对“厘米”这一长度单位的认知不清晰、不深刻;其次,对正确测量物体长度方法的原始依据没有真正理解与掌握。其实,这与学生的认知过程不充分有关。
在教学中,不要过于强调对某些文字的表面理解,应指导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的意义,让学生真正理解与掌握最原始的依据。此外,还应建立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例如,让学生思考:测量工具已经损坏,只剩下一半了,这时如何测量物体?如果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经历这样的实际测量过程,学生才会用不同刻度做起点进行测量,才会真正理解测量的意义。
带给学生有机的肥料——思考数学
教师常常以自己习惯多年的方式将数学“成人化”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难于接受学生学习中的错误,因此,学生逐渐变得害怕出错。而真正理解学生,小心翼翼地呵护学生不成熟的答案与思考,不急于否定他们,才是对儿童学习数学最重要的激励。
例如,学生纷纷质疑一道测试题:摆一个△用三根小棒,摆6个三角形需要()根小棒,摆8个三角形需要()根小棒。这道题的原意是想考查3的乘法口诀,学生却认为这道题目不严谨,应加上“最多”或者“至少”两个字,或说明是摆成独立的三角形还是摆成有公共边的三角形,因为条件不同,答案也不同。的确,用文字表达的三角形包括图形形式的各种三角形,只要是三角形都应该属于它的范畴。我很庆幸自己没有急于打断他们的思维,并为学生深刻的思辨力和敢于挑战试题、挑战老师、挑战权威的精神叫好。
编辑 肖佳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