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心理学课程是大学教育中增强学生素质教育的不可或缺的部分,合适的教学方法对维持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以及促进大学生顺利成长,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都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校公共心理学 幸福感 互动性 心理自助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250-02
心理学是高等师范院校学生的公共必修课,是培养未来教师基本师范素养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它既是学生学好教育学、学科教学论的基础,又是中小学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各国的高等教育都面临着新一波的国际化的压力。在众多全球化的议题当中,心理健康的全球化更促使接受着高等教育的大学生,除了专业知识能力以外,更要具备全球化的心理素养。在诸多的心理学专业知识技能当中,可以说公共课心理学才是最为的基础的根本要求,学好公共心理学课,能为大学生奠定良好的心理素养。
现今,各个大学都为了学生能有过硬的学科专业基础,不断地加大学科专业建设投入,往往忽视了通识教育课程的构建。公共心理学作为一门必需的通识教育课程,需要不断地开拓创新。既要突出了以心理学知识为教育服务的思想,又要强调理论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既要重视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又要强调学术性与可读性的统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必将对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产生重大影响。在深化改革,全面推形素质教育的今天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养,是非常紧迫和必然的。可见,我们需要不断探索更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来改变学生被动吸收的、参与性不强的、情感体验不够深刻的传统的教学模式。
一、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营造幸福课堂的教学模式
无关国别,无关种族,“追求幸福”一直是全世界人民所共同关注的问题。没有人会在幸福的时候不停的抱怨,我们生来便会喜欢让自己感到幸福。快乐课堂,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感到积极、有活力、有动力,在听课和课堂行动中找到愉悦的感觉。那些认为自己最幸福的人的幸福感,既不是来自出身,也不是来自于考试成绩,更不是来源于智商,而是来源于他们对于学习的渴望和对于身边一切事物的好奇心。积极心理学并不是创造快乐,它仅仅是观察、理解、参与,为生活感到高兴,强调快乐。营造一种积极幸福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作为观察者、参与者融入到公共课心理学中,让大家想要变得幸福,在内心约束自己,使自己不越过那些破坏幸福的规矩,用积极地视角看待这门课,积极行动实践。
二、精心组织教学,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在讲述心理学概念的同时可抽选一些趣味性以及实用性的案例,不仅可以拉近学生与枯燥理论之间的距离,也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在制作课件的时候避免与其它学科的雷同性,将抽象的知识变为可视的图片或视频,同时通过课堂讨论、心理测验等方法加强学生的学习主动的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心理问题的深入了解,发现自身的不足以及平常没有注意的心理现象,促使学生走出心理误区,积极而对生活,促进心理健康成长。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过程,教师的情绪与高语以及肢体语高对学生有一定的感染作用。积极情绪的教学状态有助于促进学生打开心房,多鼓励和多肯定的方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不能够因为学生回答不上来问题对学生加以嘲讽,这对学生的自尊心是极大的伤害,也会使学生对心理学的学习产生畏难心理,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社会生活压力的加大导致大学生对于恋爱、工作、学习存在许多问题,他们渴望拥有一个倾述与解决的渠道,心理学教学就可以为学生创造这样的机会。
三、改革教学内容,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理论学习一向是较为枯燥乏味的,如何将其生活化,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将基木理论与大学生心理特点结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以及掌握心理调试的方法是在课堂教学中要解决的目标。由于人们某些传统的观念使学生对于心理问题存在忌讳的心理,教师应该使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问题就如身体健康一样不仅重要而且十分平常,同时要提高学生的心理自助能力。在课堂教学时加强实践环节,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案例的分析与探讨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中的重要理论,如心理素质的各方而(认知、情感等)的特点、规律,在教学中使学生树立健康心理意识作为主要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师范类专业的学生认识到未来工作中的中、小学生在心理上存在很大的可塑性,教育方法和行为会对其产生深远影响,更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健全的心理素质。要及时转变传统的只简单追求学科的完整与逻辑性,进而向加强教学工作实践内容的方向变化。结合当代大学生竞争、创新与合作意识的具备,帮助他们树立止确的认识观,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四、采用探索试的体验课堂教学法,不断增强学生的远景应对能力
透过对心理经验的反思觉察,会发展出一套更有效的想法及问题解决方案。但是有时,透过真实经验的代价太大了,可能一场意外,或者是一笔损失,这样的风险性心理体验不一定的每一个人都乐意接受的。探索试的体验课堂模式,会透过情景模拟,借助团体互动的共同参与的具体经验,经过反思觉察,与现实连结产生的意义,进而讨论出未来可行的认知情绪行为的想法或者做法,即使失败,它的代价也不至于太大。探索试课堂,着重在提供及塑造出一个贴切的团队共同经验,没有经验就没有进步。一个人所表现出来的健康行为是受他对健康的意见、看法、态度和价值观所左右的。行为不仅仅与认知有关,仅有认知,而没有信念和内在的热情,认知就难以转化为行为。价值情结是信念的核心,它既包括理性的成份,也包括感情的成份,健康教育要高度重视个体“价值结”的解开工作。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不能成为命令者,不能强制灌输自我设定的价值观,而是需要创造民主气氛,让受教育者自己去思考、选择、决定,减少抗拒,受教育者通过发挥自己的力量,形成某一个态度的转变,最后导致与这个态度相连结的一系列行为的转变。 五、注重认知行为改变技术的运用,注重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
健康行为应从生理、心理、社会三个方面来改变,以实现完全健康的目标。除了引导学生阅读来辅助治疗心理疾病和身体疾病的一种方法外,学校和社会可以通过个别心理咨询、团体咨询和朋辈辅导,采用认知治疗、焦点解决治疗、叙事治疗、行为矫正治疗,开展心理行为训练,积淀个体的积极心理能量,帮助个体走出抑郁,战胜自卑,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提高心理健康素质。学校、社会应为个体合力打造积极的育人环境,建设积极的组织系统,以巩固和发展个体的积极人格、增加积极体验,培养他们的真诚、忠诚、正直等积极心理品质。
六、渗透情绪教育,内化正向的社会标准
情绪是人与生俱来的,人人皆有情绪,正是因为情绪之复杂和可变性,情绪教育能增进学生之间的人际互动,引导学生认识情绪,有助于自我实现与人际的良性发展,建立其正想积极地生活态度,更加肯定情绪教育的重要性 。情绪教育就是透过以情绪为核心的课程活动,由认识情绪、觉察情绪、接纳情绪、处理情绪、表达情绪,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正向管理自己的情绪,朝向做自己情绪的主人这个目标买进。情绪教育对于情绪学习有着正面的成效,故而希望在幸福心理学课堂中渗透情绪教育培养的主题。大学生成长过程都会遇到人际方面的冲突,到遇到问题时,能适时发展,修正各种策略,让学生不断透过课程对于情绪获得基本的认识外,也能于真实的校园生活中,掌握解决问题冲突的技能,使每个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能获得丰富且恰当的情绪体验,并具备与人相处的能力。
七、完善课堂考核评价,透过教学反馈解决学生问题
以往对学生的成绩考核注重心理学概念等的理论记忆,导致学生学完课程就认为这门课程结束了,对实际心理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无法得到有效的帮助。成绩按百分制来核算,课程内容考试,以心理学基木理论知识和心理现象分析及综合性的论述题为主。平时成绩,其中包括课堂表现或小组讨论以及案例分析报告。小组讨论是一种让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很有效地一种方式,鼓励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够加强学生的责任心。当然不能过于片而的强调情感的重要性,同时也要注重教师的指导作用,并且加强系统知识的学习。完善考核方案和评价机制,引导学生将心理学知识与学习生活相联系,学会调整自我心理状态。课程结束后可以请学生通过邮件、信件或口头表述等方式表达学习感受以及建议以供教学改进,促进学生的全而发展。
总之,追求幸福是全世界共同关注的议题,让每个学生健康成长是所有教育工作者中共同关心的话题。精心组织课堂教学,促使学生积极而对生活,培养他们的守信、忠诚的心理品质。使每个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并具备与人相处的能力。让学生的思考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在与老师、同学的相互合作中发现知识、掌握知识,真止做到有效教学,不断完善公共课考核机制,引导学生将心理学知识与现实相联系。作为教师,应以更开放的思想、实践的模式、倾听的心态去不断探索心理学公共课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陈艾妮 .情绪教育5步骤 .[M].台北市:幸福工程站.
【关键词】高校公共心理学 幸福感 互动性 心理自助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7-0250-02
心理学是高等师范院校学生的公共必修课,是培养未来教师基本师范素养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它既是学生学好教育学、学科教学论的基础,又是中小学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各国的高等教育都面临着新一波的国际化的压力。在众多全球化的议题当中,心理健康的全球化更促使接受着高等教育的大学生,除了专业知识能力以外,更要具备全球化的心理素养。在诸多的心理学专业知识技能当中,可以说公共课心理学才是最为的基础的根本要求,学好公共心理学课,能为大学生奠定良好的心理素养。
现今,各个大学都为了学生能有过硬的学科专业基础,不断地加大学科专业建设投入,往往忽视了通识教育课程的构建。公共心理学作为一门必需的通识教育课程,需要不断地开拓创新。既要突出了以心理学知识为教育服务的思想,又要强调理论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既要重视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一,又要强调学术性与可读性的统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必将对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产生重大影响。在深化改革,全面推形素质教育的今天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养,是非常紧迫和必然的。可见,我们需要不断探索更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来改变学生被动吸收的、参与性不强的、情感体验不够深刻的传统的教学模式。
一、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营造幸福课堂的教学模式
无关国别,无关种族,“追求幸福”一直是全世界人民所共同关注的问题。没有人会在幸福的时候不停的抱怨,我们生来便会喜欢让自己感到幸福。快乐课堂,就是要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感到积极、有活力、有动力,在听课和课堂行动中找到愉悦的感觉。那些认为自己最幸福的人的幸福感,既不是来自出身,也不是来自于考试成绩,更不是来源于智商,而是来源于他们对于学习的渴望和对于身边一切事物的好奇心。积极心理学并不是创造快乐,它仅仅是观察、理解、参与,为生活感到高兴,强调快乐。营造一种积极幸福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作为观察者、参与者融入到公共课心理学中,让大家想要变得幸福,在内心约束自己,使自己不越过那些破坏幸福的规矩,用积极地视角看待这门课,积极行动实践。
二、精心组织教学,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在讲述心理学概念的同时可抽选一些趣味性以及实用性的案例,不仅可以拉近学生与枯燥理论之间的距离,也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极强的学科。在制作课件的时候避免与其它学科的雷同性,将抽象的知识变为可视的图片或视频,同时通过课堂讨论、心理测验等方法加强学生的学习主动的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心理问题的深入了解,发现自身的不足以及平常没有注意的心理现象,促使学生走出心理误区,积极而对生活,促进心理健康成长。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过程,教师的情绪与高语以及肢体语高对学生有一定的感染作用。积极情绪的教学状态有助于促进学生打开心房,多鼓励和多肯定的方式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不能够因为学生回答不上来问题对学生加以嘲讽,这对学生的自尊心是极大的伤害,也会使学生对心理学的学习产生畏难心理,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社会生活压力的加大导致大学生对于恋爱、工作、学习存在许多问题,他们渴望拥有一个倾述与解决的渠道,心理学教学就可以为学生创造这样的机会。
三、改革教学内容,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理论学习一向是较为枯燥乏味的,如何将其生活化,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将基木理论与大学生心理特点结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以及掌握心理调试的方法是在课堂教学中要解决的目标。由于人们某些传统的观念使学生对于心理问题存在忌讳的心理,教师应该使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问题就如身体健康一样不仅重要而且十分平常,同时要提高学生的心理自助能力。在课堂教学时加强实践环节,从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案例的分析与探讨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中的重要理论,如心理素质的各方而(认知、情感等)的特点、规律,在教学中使学生树立健康心理意识作为主要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师范类专业的学生认识到未来工作中的中、小学生在心理上存在很大的可塑性,教育方法和行为会对其产生深远影响,更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健全的心理素质。要及时转变传统的只简单追求学科的完整与逻辑性,进而向加强教学工作实践内容的方向变化。结合当代大学生竞争、创新与合作意识的具备,帮助他们树立止确的认识观,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四、采用探索试的体验课堂教学法,不断增强学生的远景应对能力
透过对心理经验的反思觉察,会发展出一套更有效的想法及问题解决方案。但是有时,透过真实经验的代价太大了,可能一场意外,或者是一笔损失,这样的风险性心理体验不一定的每一个人都乐意接受的。探索试的体验课堂模式,会透过情景模拟,借助团体互动的共同参与的具体经验,经过反思觉察,与现实连结产生的意义,进而讨论出未来可行的认知情绪行为的想法或者做法,即使失败,它的代价也不至于太大。探索试课堂,着重在提供及塑造出一个贴切的团队共同经验,没有经验就没有进步。一个人所表现出来的健康行为是受他对健康的意见、看法、态度和价值观所左右的。行为不仅仅与认知有关,仅有认知,而没有信念和内在的热情,认知就难以转化为行为。价值情结是信念的核心,它既包括理性的成份,也包括感情的成份,健康教育要高度重视个体“价值结”的解开工作。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不能成为命令者,不能强制灌输自我设定的价值观,而是需要创造民主气氛,让受教育者自己去思考、选择、决定,减少抗拒,受教育者通过发挥自己的力量,形成某一个态度的转变,最后导致与这个态度相连结的一系列行为的转变。 五、注重认知行为改变技术的运用,注重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
健康行为应从生理、心理、社会三个方面来改变,以实现完全健康的目标。除了引导学生阅读来辅助治疗心理疾病和身体疾病的一种方法外,学校和社会可以通过个别心理咨询、团体咨询和朋辈辅导,采用认知治疗、焦点解决治疗、叙事治疗、行为矫正治疗,开展心理行为训练,积淀个体的积极心理能量,帮助个体走出抑郁,战胜自卑,建立良好人际关系,提高心理健康素质。学校、社会应为个体合力打造积极的育人环境,建设积极的组织系统,以巩固和发展个体的积极人格、增加积极体验,培养他们的真诚、忠诚、正直等积极心理品质。
六、渗透情绪教育,内化正向的社会标准
情绪是人与生俱来的,人人皆有情绪,正是因为情绪之复杂和可变性,情绪教育能增进学生之间的人际互动,引导学生认识情绪,有助于自我实现与人际的良性发展,建立其正想积极地生活态度,更加肯定情绪教育的重要性 。情绪教育就是透过以情绪为核心的课程活动,由认识情绪、觉察情绪、接纳情绪、处理情绪、表达情绪,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正向管理自己的情绪,朝向做自己情绪的主人这个目标买进。情绪教育对于情绪学习有着正面的成效,故而希望在幸福心理学课堂中渗透情绪教育培养的主题。大学生成长过程都会遇到人际方面的冲突,到遇到问题时,能适时发展,修正各种策略,让学生不断透过课程对于情绪获得基本的认识外,也能于真实的校园生活中,掌握解决问题冲突的技能,使每个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能获得丰富且恰当的情绪体验,并具备与人相处的能力。
七、完善课堂考核评价,透过教学反馈解决学生问题
以往对学生的成绩考核注重心理学概念等的理论记忆,导致学生学完课程就认为这门课程结束了,对实际心理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无法得到有效的帮助。成绩按百分制来核算,课程内容考试,以心理学基木理论知识和心理现象分析及综合性的论述题为主。平时成绩,其中包括课堂表现或小组讨论以及案例分析报告。小组讨论是一种让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很有效地一种方式,鼓励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够加强学生的责任心。当然不能过于片而的强调情感的重要性,同时也要注重教师的指导作用,并且加强系统知识的学习。完善考核方案和评价机制,引导学生将心理学知识与学习生活相联系,学会调整自我心理状态。课程结束后可以请学生通过邮件、信件或口头表述等方式表达学习感受以及建议以供教学改进,促进学生的全而发展。
总之,追求幸福是全世界共同关注的议题,让每个学生健康成长是所有教育工作者中共同关心的话题。精心组织课堂教学,促使学生积极而对生活,培养他们的守信、忠诚的心理品质。使每个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并具备与人相处的能力。让学生的思考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在与老师、同学的相互合作中发现知识、掌握知识,真止做到有效教学,不断完善公共课考核机制,引导学生将心理学知识与现实相联系。作为教师,应以更开放的思想、实践的模式、倾听的心态去不断探索心理学公共课的未来。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陈艾妮 .情绪教育5步骤 .[M].台北市:幸福工程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