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害化:填埋的学问
垃圾卫生填埋是垃圾无害化处理的主要方法之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想办法投入巨资建设垃圾无害化处理场,无论是东京、伦敦还是纽约,都迫切要解决垃圾污染和围城问题。北京也不例外,从1992年开始,这座城市开始兴建大规模垃圾卫生填埋场和其它处理设施。截至到目前,北京市共有23座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
记者:目前北京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中各种处理方法的比例是怎么样的?
吴文伟:主要是卫生填埋,卫生填埋占垃圾无害化处理量的90%以上,堆肥处理占8%,焚烧处理不到2%。
记者:从有关报道中发现,居民对垃圾填埋场的臭味污染意见很大。填埋场都有这样的问题吗?
吴文伟:垃圾填埋场的臭味,主要来源由①垃圾运输车;②垃圾渗沥液;③填埋气;④填埋作业面。若这四个环节都能按规范管理,臭气浓度可以控制在标准值范围内。另外,臭气浓度还与温度、气压有关。垃圾卫生填埋场超负荷运行,会给臭气控制带来难度。
记者:那么北京的垃圾填埋场都有些什么措施?
吴文伟:北京的垃圾卫生填埋场都是按照国家的相关标准建立的,包括防渗系统,渗沥液导排和处理系统、沼气收集系统。有些卫生填埋场还有沼气净化发电系统。同时,在填埋作业时,对作业面用除臭剂进行喷洒,在每天完成填埋工作之前,要对填埋作业面进行覆盖,隔绝臭气的扩散。
记者:有一个数据说北京的垃圾无害化处理已经达到了97%,你认为准确吗?
吴文伟:2008年北京市生活垃圾日平均产生量为1.84万吨,目前,北京市共有垃圾处理设施23座,总设计日处理能力为1.04万吨,实际日处理为1.74万吨,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94%。垃圾处理设施超负荷运行,会缩短垃圾填埋场的使用年限。渗沥液和填埋气治理等污染控制难度增大。
记者:最近我国有一个大型的垃圾填埋场边坡发生了坍塌事件,是不是表示填埋场都有这样的危险?
吴文伟:造成垃圾卫生填埋场边坡发生坍塌的主要原因,一是垃圾压实密度不够,垃圾堆积到一定高度后,边坡会受到上面垃圾的重力,而发生坍塌;二是垃圾堆体中的渗沥液不能及时导排,垃圾长期浸泡在渗沥液中,并从边坡渗透,导致边坡坍塌。所以,在垃圾填埋作业中,一定要将垃圾压实到规定密度,渗沥液导排系统要畅通,渗沥液不要长期存积在垃圾中。
减量化:全民的力量
2005年4月1日,全国人大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首次把减量化、资源化放在无害化之前进行表述。实行垃圾减量化的关键是在源头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并做到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那么,垃圾最后的处理效率也就高得多。
记者:垃圾的分类好坏与否是不是直接影响到垃扳的处理?
吴文伟:目前,北京市生活垃圾中60%是厨余垃圾,这样的垃圾含水量高,热值低,不适合直接焚烧处理,如果将生活垃圾中的厨余垃圾分类出50%,那么剩余垃圾的热值会提高25%以上。所以垃圾分类应当与后端处理方式结合起来,分类效果就会显示出来。另外,根据我们跟踪检测,农村垃圾中有50%是灰土,如果将灰土分类出去,会大大减少垃圾的处理量。
记者:有人认为发达国家垃圾分类做得好,我国的垃圾分类做得不好,对此,您怎么看待?
吴文伟:发达国家的垃圾分类是对垃圾中的报纸,纸盒,塑料瓶、易拉罐等有回收价值的废品进行分类。在国内居民家庭已经把这些废品送到废品收购站点卖掉了,没进入垃圾中。国外有些专家来中国考察垃圾处理情况后,认为世界上中国的垃圾分类做得最好。根据北京市垃圾成分,我认为垃圾分类的着眼点应当放在如何与后端的垃圾处理方式结合起来。
记者:这样的分类实现的可能性大吗?
吴文伟:如果将垃圾分类与后端的垃圾处理方式结合起来,我认为把垃圾中的厨余垃圾分出来,其余的为其它垃圾,即:把垃圾分类成为厨余垃圾和其它垃圾两类。其它垃圾热值高,可直接去焚烧,厨余垃圾用生化物处理技术进行处理。这种分类简单易行,容易被老百姓接受,又符合北京市今后要发展的垃圾处理模式。
记者:怎样从源头控制垃圾的产生量?
吴文伟:从垃圾产生过程和垃圾成分来分析,要减少垃圾产生量,从源头控制是最有效的办法,如限制商品的过度包装、减少和限制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实现净菜上市等。如果能做好这些。垃圾的减量是很可行的。还有,将农村生活垃圾中50%的灰土分类出来,那么垃圾减量的效果会更明显。
记者:也就是说光有老百姓的垃圾分类还是不够的!
吴文伟:垃圾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的有效配合,尤其是源头减量,它涉及到产品的生产、农贸市场的管理、一次性用品的导向等方面,光有老百姓的垃圾分类是不够的,必须系统性地推进垃圾减量工作。
资源化:最终的方向
将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可以获得不同的-资源。如对有机垃圾利用微生物技术处理,可以制取沼气和肥料,焚烧处理可获取热源等等。
记者:如何来理解垃圾资源化?
吴文伟:可以从两个方面解释,一是垃圾处理过程的资源化。比如垃圾卫生填埋处理会产生沼气,沼气可用于发电、供热、制取清洁燃料;垃圾焚烧处理会产生余热,余热可用于发电、供热。二是垃圾源头分类,将报刊,瓶罐等回收利用。
记者:焚烧发电很好理解,就是通过热量,那么填埋发电的原理是什么呢?
吴文伟:垃圾中存在大量有机物,进行填埋处理后,有机物在厌氧状态下进行分解,会产生大量的沼气,沼气中含有大量的可燃成分甲烷,只要对沼气净化,提高甲烷的比例,就可以发电。
记者:用填埋气制取汽车的清洁燃料,这是一个很新的方向。
吴文伟: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将填埋气进行净化处理,制成汽车用的清洁燃料。作为研究课题,已经在市科委立项。而使用清洁燃料的配套车辆,我们已经研制成功。如果环卫车辆都用上这种清洁燃料,对首都的大气治理无疑是一大贡献。
记者:科技的发展是否也给垃圾的处理带来了更多的便利?
吴文伟:这是肯定的。利用科技手段,不断地提高和完善垃圾处理技术,这是垃圾管理的需要。垃圾处理技术的发展,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普遍采用的垃圾焚烧,填埋、堆肥处理技术,还在继续研究,期望降低处理成本,减少污染,提高资源化率;二是研究新技术,比如垃圾处理的等离子技术、热解气技术等。随着科学的发展,垃圾处理技术会越来越先进成熟。
填埋气制清洁燃料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
2007年底,北京市科委立项“填埋气制清洁燃料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项目资金近4000万元。
该项目利用填埋气制清洁燃料,不仅可以探索填埋气处理利用的新途径、新方法,还能够实现垃圾车利用填埋气,推动垃圾车使用可再生清洁能源。填埋气制成清洁液体燃料,对垃圾处理技术改革、大气治理、循环经济建设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填埋气制清洁燃料项目,可使填埋气得到无害化处理,控制填埋产生的二次污染。北京市卫生填埋场填埋气产生量巨大,能源利用潜力巨大,对其有效利用可以缓解石化燃料紧张的局面,为构筑我国能源安全的长城提供有力支持。对填埋气的资源化利用可提供车用或民用燃料,改善垃圾处理设施周边环境,改善填埋场的社会形象等问题。
生物质废物资源化重大技术装备研究与示范工程
2008年初,北京市科委立项“生物质废物资源化重大技术装备研究与示范工程”,项目资金7000多万元。
该工程针对北京市生物质废物产生量大、增长速度快、污染严重的特点,研究和开发以高固体厌氧消化为手段、以能量资源化为核心的城市生物质废物资源化处理利用技术,突破以填埋、焚烧、堆肥为主的传统垃圾混合处理模式,通过对生物质废物的分类收集、集中处理,寻求建立资源循环型城市固体废物处理利用新模式,实现城市固体废物的减量化、处理设施的高效化、以及对资源的综合利用,促进城市固体废物领域的节能减排和新能源开发,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通过技术与设备的集成示范,提升北京市固体废物的管理与污染控制技术水平。
垃圾卫生填埋是垃圾无害化处理的主要方法之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想办法投入巨资建设垃圾无害化处理场,无论是东京、伦敦还是纽约,都迫切要解决垃圾污染和围城问题。北京也不例外,从1992年开始,这座城市开始兴建大规模垃圾卫生填埋场和其它处理设施。截至到目前,北京市共有23座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
记者:目前北京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中各种处理方法的比例是怎么样的?
吴文伟:主要是卫生填埋,卫生填埋占垃圾无害化处理量的90%以上,堆肥处理占8%,焚烧处理不到2%。
记者:从有关报道中发现,居民对垃圾填埋场的臭味污染意见很大。填埋场都有这样的问题吗?
吴文伟:垃圾填埋场的臭味,主要来源由①垃圾运输车;②垃圾渗沥液;③填埋气;④填埋作业面。若这四个环节都能按规范管理,臭气浓度可以控制在标准值范围内。另外,臭气浓度还与温度、气压有关。垃圾卫生填埋场超负荷运行,会给臭气控制带来难度。
记者:那么北京的垃圾填埋场都有些什么措施?
吴文伟:北京的垃圾卫生填埋场都是按照国家的相关标准建立的,包括防渗系统,渗沥液导排和处理系统、沼气收集系统。有些卫生填埋场还有沼气净化发电系统。同时,在填埋作业时,对作业面用除臭剂进行喷洒,在每天完成填埋工作之前,要对填埋作业面进行覆盖,隔绝臭气的扩散。
记者:有一个数据说北京的垃圾无害化处理已经达到了97%,你认为准确吗?
吴文伟:2008年北京市生活垃圾日平均产生量为1.84万吨,目前,北京市共有垃圾处理设施23座,总设计日处理能力为1.04万吨,实际日处理为1.74万吨,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94%。垃圾处理设施超负荷运行,会缩短垃圾填埋场的使用年限。渗沥液和填埋气治理等污染控制难度增大。
记者:最近我国有一个大型的垃圾填埋场边坡发生了坍塌事件,是不是表示填埋场都有这样的危险?
吴文伟:造成垃圾卫生填埋场边坡发生坍塌的主要原因,一是垃圾压实密度不够,垃圾堆积到一定高度后,边坡会受到上面垃圾的重力,而发生坍塌;二是垃圾堆体中的渗沥液不能及时导排,垃圾长期浸泡在渗沥液中,并从边坡渗透,导致边坡坍塌。所以,在垃圾填埋作业中,一定要将垃圾压实到规定密度,渗沥液导排系统要畅通,渗沥液不要长期存积在垃圾中。
减量化:全民的力量
2005年4月1日,全国人大通过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首次把减量化、资源化放在无害化之前进行表述。实行垃圾减量化的关键是在源头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并做到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那么,垃圾最后的处理效率也就高得多。
记者:垃圾的分类好坏与否是不是直接影响到垃扳的处理?
吴文伟:目前,北京市生活垃圾中60%是厨余垃圾,这样的垃圾含水量高,热值低,不适合直接焚烧处理,如果将生活垃圾中的厨余垃圾分类出50%,那么剩余垃圾的热值会提高25%以上。所以垃圾分类应当与后端处理方式结合起来,分类效果就会显示出来。另外,根据我们跟踪检测,农村垃圾中有50%是灰土,如果将灰土分类出去,会大大减少垃圾的处理量。
记者:有人认为发达国家垃圾分类做得好,我国的垃圾分类做得不好,对此,您怎么看待?
吴文伟:发达国家的垃圾分类是对垃圾中的报纸,纸盒,塑料瓶、易拉罐等有回收价值的废品进行分类。在国内居民家庭已经把这些废品送到废品收购站点卖掉了,没进入垃圾中。国外有些专家来中国考察垃圾处理情况后,认为世界上中国的垃圾分类做得最好。根据北京市垃圾成分,我认为垃圾分类的着眼点应当放在如何与后端的垃圾处理方式结合起来。
记者:这样的分类实现的可能性大吗?
吴文伟:如果将垃圾分类与后端的垃圾处理方式结合起来,我认为把垃圾中的厨余垃圾分出来,其余的为其它垃圾,即:把垃圾分类成为厨余垃圾和其它垃圾两类。其它垃圾热值高,可直接去焚烧,厨余垃圾用生化物处理技术进行处理。这种分类简单易行,容易被老百姓接受,又符合北京市今后要发展的垃圾处理模式。
记者:怎样从源头控制垃圾的产生量?
吴文伟:从垃圾产生过程和垃圾成分来分析,要减少垃圾产生量,从源头控制是最有效的办法,如限制商品的过度包装、减少和限制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实现净菜上市等。如果能做好这些。垃圾的减量是很可行的。还有,将农村生活垃圾中50%的灰土分类出来,那么垃圾减量的效果会更明显。
记者:也就是说光有老百姓的垃圾分类还是不够的!
吴文伟:垃圾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的有效配合,尤其是源头减量,它涉及到产品的生产、农贸市场的管理、一次性用品的导向等方面,光有老百姓的垃圾分类是不够的,必须系统性地推进垃圾减量工作。
资源化:最终的方向
将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可以获得不同的-资源。如对有机垃圾利用微生物技术处理,可以制取沼气和肥料,焚烧处理可获取热源等等。
记者:如何来理解垃圾资源化?
吴文伟:可以从两个方面解释,一是垃圾处理过程的资源化。比如垃圾卫生填埋处理会产生沼气,沼气可用于发电、供热、制取清洁燃料;垃圾焚烧处理会产生余热,余热可用于发电、供热。二是垃圾源头分类,将报刊,瓶罐等回收利用。
记者:焚烧发电很好理解,就是通过热量,那么填埋发电的原理是什么呢?
吴文伟:垃圾中存在大量有机物,进行填埋处理后,有机物在厌氧状态下进行分解,会产生大量的沼气,沼气中含有大量的可燃成分甲烷,只要对沼气净化,提高甲烷的比例,就可以发电。
记者:用填埋气制取汽车的清洁燃料,这是一个很新的方向。
吴文伟:采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将填埋气进行净化处理,制成汽车用的清洁燃料。作为研究课题,已经在市科委立项。而使用清洁燃料的配套车辆,我们已经研制成功。如果环卫车辆都用上这种清洁燃料,对首都的大气治理无疑是一大贡献。
记者:科技的发展是否也给垃圾的处理带来了更多的便利?
吴文伟:这是肯定的。利用科技手段,不断地提高和完善垃圾处理技术,这是垃圾管理的需要。垃圾处理技术的发展,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普遍采用的垃圾焚烧,填埋、堆肥处理技术,还在继续研究,期望降低处理成本,减少污染,提高资源化率;二是研究新技术,比如垃圾处理的等离子技术、热解气技术等。随着科学的发展,垃圾处理技术会越来越先进成熟。
填埋气制清洁燃料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
2007年底,北京市科委立项“填埋气制清洁燃料关键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项目资金近4000万元。
该项目利用填埋气制清洁燃料,不仅可以探索填埋气处理利用的新途径、新方法,还能够实现垃圾车利用填埋气,推动垃圾车使用可再生清洁能源。填埋气制成清洁液体燃料,对垃圾处理技术改革、大气治理、循环经济建设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填埋气制清洁燃料项目,可使填埋气得到无害化处理,控制填埋产生的二次污染。北京市卫生填埋场填埋气产生量巨大,能源利用潜力巨大,对其有效利用可以缓解石化燃料紧张的局面,为构筑我国能源安全的长城提供有力支持。对填埋气的资源化利用可提供车用或民用燃料,改善垃圾处理设施周边环境,改善填埋场的社会形象等问题。
生物质废物资源化重大技术装备研究与示范工程
2008年初,北京市科委立项“生物质废物资源化重大技术装备研究与示范工程”,项目资金7000多万元。
该工程针对北京市生物质废物产生量大、增长速度快、污染严重的特点,研究和开发以高固体厌氧消化为手段、以能量资源化为核心的城市生物质废物资源化处理利用技术,突破以填埋、焚烧、堆肥为主的传统垃圾混合处理模式,通过对生物质废物的分类收集、集中处理,寻求建立资源循环型城市固体废物处理利用新模式,实现城市固体废物的减量化、处理设施的高效化、以及对资源的综合利用,促进城市固体废物领域的节能减排和新能源开发,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通过技术与设备的集成示范,提升北京市固体废物的管理与污染控制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