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当代大学生的音乐表演专业学习过程中,除了专业技能的理论知识学习和积极参加实践表演活动,更需要投入更多的理解和感悟,静下心思考、揣摩、想象,然后才能呈現出一个表现形态完整、表达清晰,有层次、逻辑和思想的作品。
关键词:高校音乐 教学模式 旅游演艺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8-0089-03
音乐是表演形态的其中一项综合表现形式,以声乐课程为例,这是一门技能型、操作性很强的传统学科,拥有着特殊学科教学规律,通过生理机能控制发声器官使之产生出不同效果的乐音,是音乐表演专业中的一门主修课,具有很强的艺术特征。声乐教学相比表演唱,没有那么直观的表现力和舞台性,但相较而言更复杂、难度更高。教师在拥有丰富舞台实践经验的同时,还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扎实的理论知识作为铺垫,所教授的知识具有基础性、理论性,也是应用型、创造型的,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综合型教学能力已经是当今时代教育领域所必备的。
一、教与学的思维模式建立
音乐表演的主要教学目的是为各级各类专业演艺团体培养演员,因此较音乐教育、音乐理论等方向的培养目标更为专业,要求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别具一格的表演风格,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对基础理论、技能技巧和表演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通过专业训练以及从演唱演奏的实践中具备相当的艺术表演能力,并形成风格特点。为了适应当今社会对各类音乐人才需求不断变化和发展的需要,各专业院校和综合类院校都对音乐表演专业的办学模式、就业渠道、培养目标等方面作了适当的调整,使之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在一定范围内给学生提供了自主选择的机会。音乐表演人才培养的模式必须适应规格的变化,培养能够适应社会不同层次需要的合格音乐工作者。
声乐是音乐表演专业的核心课程,采用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授课形式,重点解决歌唱基础理论和相关学科的学习与拓展教育,对歌唱训练、表演、审美和艺术实践起辅助的支托作用。从思维导图结构可将教学步骤更明朗的呈现出来,首先,教学内容包含嗓音训练、作品演唱、旋律分析、作品创作背景分析、实践表演等方面;其次,教学方法的具体化,发声练习示范与表演示范、演唱技巧分析与作品处理分析、旋律模唱与作品演艺等内容;再次,教学原则中可以列举出这几项,学生学习状态中的艺术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音乐作品个性技巧处理与专业技巧科学处理等原则。通过将这些思路步骤与内容分支,可以清楚明了的将教学形式与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原则等专业层次划分,互相交错,更加明朗化。
“思维导图”进入中国30年,由英国人Tony Buzan所创造,其特点是通过各种形式的符号,将思维形象化的方式展示出来,使之条理清晰、层次丰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将思维脉络通过这样的方式,锻炼学生专注力,激发潜在学习积极性,促进知识的代入感。教与学的关系,从形态上显示,一个是传授知识,一个是接受信息,从效果上呈现的是从教授别人到收获成果从而悦人悦己,教与学的过程不是两条平行线,是相互交叉、彼此渗透的,学习的时候从吸收接纳老师传授的专业技巧知识,通过模仿、理解并消化,逐渐转型成具有独特风格和创造力的作品。音乐表演专业课堂的功能,一是学习和传承我们的音乐文化;二是教授广义的“音乐”懂得什么是乐音、旋律和美好;三是训练思维能力,这其中的“思维能力”既是教育的目标,也是学习的手段。好比声乐老师教学生,不仅仅是为了把他们都培养成歌唱家,更希望是成为有思想的“音乐文化人”,声乐训练过程中,观察和思考音乐中的内容与寓意,形成自己的见解,之后才是音乐旋律的技巧训练。就像吹气球一样,没有研究过的作品是那个瘪瘪的气球,一点都没有美感,但是有了它,演唱者才能通过一口气一口气地吹(层层加工),丰富它的层次,变大变美变复杂。仔细分解过程,结合老师思想导读的教学方法理清过程和顺序;确定作品的重点,注入情感,让音乐拥有温度。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双方都设计“思维导图”,理清学习的节奏,学会逻辑和条理,迸发出更强的学习能力。
这是个网络纵横的新时代,知识已不再封闭,而是唾手可查的公共信息,如何对已有的知识有效整合创新,分析抉择,这是新时代最需要的能力,这也是决定行为、养成习惯、培养人格、决定命运的重要能力,不关乎什么专业是何种职业,仅关乎未来。今天的声乐教学方法,依旧是百花齐放,但正因为互联网的开放、融合,专业技术的交流已不是固步自封,用最清晰明了的思维方式、借用便捷实用的现代化工具和手段,能够促使学生们向知识的殿堂更迈近一步。
二、实践促学引领技能学科发展
在现有的高校音乐表演教育体系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课外实践为辅。为了更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解决问题并提升技能。将与传统模式不相悖的前提下,对音乐表演教学进行新的思路探索和实践拓展,提出“以演促教,以赛促学”的教学改革。
在教学问题的解决中,专业技能大赛将促进教学中的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用示范、实践、教授等教学方法将声乐的基础教学与实践表演相结合,提升音乐情感力。以丰富的思想内涵理解音乐情感、以深邃的艺术眼光获取音乐情感、以娴熟的技巧表达音乐情感。通过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提升音乐情感力等新思路运用到各年级学生的课堂教学中。逐步形成以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有效实用性人才为目标,以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为使命,形成有特色、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学生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全面发展。舞台表演是音乐生学习的积累和观摩,比赛是学习的内在和实践。只有将所学在舞台上展示出来,才能明白那些枯燥训练所付出的努力是值得的;当在实践中遇到困惑、梗阻和瓶颈时,通过多次历练,将会找到柳暗花明的出路和新的方向。 随着时代变迁,社会文明的进步,比赛过程中会不断推陈出新,创编出更多有挑战性的作品。通过比赛制度的更替,师生在准备过程中会激发潜力超越以往,改變传统思想套路,调整新型的训练方式。通过这种类似“化学反应”的催化剂,产生了新的思维方式,从而达到新层次的教育目标,使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在完善巩固的同时不断提升。以声乐大赛为例,赛中选拔的是具有一定专业技术能力、舞台表演能力的人才,双方面的综合能力达到一定程度才具有可竞争力,主要针对的是专业技术性应用性,与纯理论竞赛不同,选拔模式更适合音乐表演人才的培养要求。
专业技能大赛对不同院校的影响是不同的,特别是综合类院校,比不上音乐院校的专业性,想要在其中取得一定的成绩,就只有不断改革和研究,创新各种相对应的教改方案,完善教学体系研究。政府对应部门出台合理奖励标准,增进训练强度,争先取优夺佳绩,在创造新星之路的同时培养出更多经验丰富的优秀专业教师,树立正确教学观。学生亦从实践中体会到不同的团队精神,从失败中思考问题,包容反思,在成功中培养正确价值观,老师与学生建立互信的关系。
声乐大赛造就了许多的优秀声乐表演者,他们已成为综合类艺术院校对外宣传的名片。除了能够锻炼学生的舞台表演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亦能培养教师在比赛中获得更多的新能量、新资讯,发掘潜力,萌发更多有价值的课程教学改革。参加比赛的机会多了,级别层次也逐渐提升,教学体系通过不同赛制不同规范的磨炼逐渐成熟,学生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磨炼,检验了专业学习成果之外还收获实践经验,教学相长。
三、结合地域优势发展旅游演艺
近些年,海南不断创新发展,各领域相继改革。新型体制在逐渐发展中,有自由贸易岛的诸多政策扶持,虽然年轻,但是经济建设的脚步一直在不停地前进。在急需各类高新技术人才引进的形势下,加强对本地高校旅游演艺与管理人才方向的培养,将对旅游产业的发展需求提供一定的艺术文化支撑。
旅游业在海南省市作为支柱产业,是全省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早在“十五”期间,海南基本形成“行、住、吃、游、购、娱”6大要素协调配套,这六要素的发展在近十年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开始配套,开始协调,每个阶段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80、90年代交通和住宿条件不好,现在这两项硬性条件已得到缓解,如今短缺的则是旅游商品、旅游演艺和娱乐,这样的短缺不是供应不足,而是没有形成一种真正的市场机制,所以,只要形成机制,供给跟上,确保功能齐全的旅游供给体系,产业要素的变化会逐渐向优化的方向发展。产业体系的变化从单一到全面,旅游业的产业性质发生了变化,拓大了产业面,延展了产业链,海滨城市的特色发展为根基,涉及的周边企业互相影响,共同发展壮大。
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走向社会。作为地处三亚的一个旅游城市的综合类高校更是如此,构造一个文化概念,进一步与城市化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与规模大的旅游企业文化相结合,会产生一系列新的东西。旅游与各类经济要素和文化要素的结合将会有一系列的创新,形成创新的行为,也形成创新的项目,产业体系的变化也会越来越突出。
在旅游开发方面,度假休闲和观光旅游是最常见的旅游产品,消费者的需求与旅游文化息息相关,全方面的质量保障以及特色文化产业链关乎着新形势的发展和提升。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的脚步逐渐加快,旅游工作所面临着重要任务,不仅要深挖传统民俗,还要继续改革创新,这也是群众对生活质量提高的需求体现。
地方高校在培养人才的同时,要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社会发展相对接,这是解决应届大学生就业难的最佳对策,也是缓解市场的文化供应高要求的当务之急。高校的音乐专业教育应不仅仅是定下“为社会培养音乐人才”的空口号,脱离实际、没有特色,而要逐步实现多样化、应用型以及特色型人才培养发展,切合实际并顺应社会需求进行培养。
在现今的旅游发展模式中,旅游文化要与更多的传统文化相融合,在发掘的同时整合好资源、创造新能量,争取将新的气息所带来的新文化进行传播与推广。日新月异的文化是新时代的发展目标,除了不断的挖掘、投入研究的同时还需要沉淀反思,这个目标还有些许不足,在接下来的发展当中需要加强。每个旅游城市都具有特色浓郁的人文环境,拥有着当地传统文化的积淀、建筑语言的表现、鲜活的生活气息。高校音乐表演专业与其他技巧专业一样,是一种需要大量艺术实践做支撑的专业,作为三亚本土高校,充分认识三亚的人文环境,尊重并热爱他们的文化,对人才培养赋予了更深层次的考验。
三亚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针对地方特色,调查研究民俗民间艺术素材,编创优秀旅游文化作品,比如:疍民的“咸水歌”,在原有的艺术表现形式上新编、新唱、新传播。创建大学生演艺团队,为旅游行业中的文化系列提供高层次演绎人才,让濒临失传的疍民“咸水歌”在海南及全国遍地开花;架起“社会传承”桥梁,打通传播通道。培养创新研究教学机制:包括音乐专业新增旅游演艺专业培养机制、管理人才培养机制等等。
从发展的角度来说,高校旅游演艺和管理人才培养需要构建一个体系化的发展格局,从“围绕”着手。首先,围绕需求促进旅游演艺的持续发展,将当地风俗人情贯穿于音乐表演专业的课程实践研究当中,设定培养目标,体现有层次、质量的节目,从而提高表演的质量。就地形成演艺市场的优势,围绕地方特点进行教学方法改进,丰富课堂内容设计,创作高质量新颖的作品,迎合时代发展及需求。其次,围绕需求链而发展,有产品产出,需要有接收和产业链的延伸。海南有6个国家5A级景点,三亚就占其中4个,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大型的旅游企业,随着旅游需求的扩大,形成一个需求链,比如红色娘子军、三亚千古情、槟榔谷等热门旅游景点,与之签为就业实习基地,在这样的基础上旅游的综合拉动作用才能越来越突出。再次,围绕多元化发展,音乐表演专业应根据三亚旅游发展需求现状提供演艺人才,而规范市场秩序以及开展内外交流的同时需要进行监督、管理,此类人才的培养也是能够将社会需求与教学的培养目标实现有效连接。
研究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点研究方法进行:首先,运用民族音乐学研究方法,采用田野考察、文献研究、深度访谈等,搜集整理和解读三亚音乐文明的发展。其次,运用社会学研究方法,研究三亚社会发展历史、审美、民俗、社会及传播价值等;整理收集海南民族民俗,探索地方文化与学校音乐教育和城市旅游演艺互动的可行性。最后,运用教学实践研究方法,研究旅游资源开发、市场开拓、旅游产品生产和结构调整以及演艺管理人才等方面。
关键词:高校音乐 教学模式 旅游演艺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08-0089-03
音乐是表演形态的其中一项综合表现形式,以声乐课程为例,这是一门技能型、操作性很强的传统学科,拥有着特殊学科教学规律,通过生理机能控制发声器官使之产生出不同效果的乐音,是音乐表演专业中的一门主修课,具有很强的艺术特征。声乐教学相比表演唱,没有那么直观的表现力和舞台性,但相较而言更复杂、难度更高。教师在拥有丰富舞台实践经验的同时,还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和扎实的理论知识作为铺垫,所教授的知识具有基础性、理论性,也是应用型、创造型的,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综合型教学能力已经是当今时代教育领域所必备的。
一、教与学的思维模式建立
音乐表演的主要教学目的是为各级各类专业演艺团体培养演员,因此较音乐教育、音乐理论等方向的培养目标更为专业,要求学生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别具一格的表演风格,在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对基础理论、技能技巧和表演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通过专业训练以及从演唱演奏的实践中具备相当的艺术表演能力,并形成风格特点。为了适应当今社会对各类音乐人才需求不断变化和发展的需要,各专业院校和综合类院校都对音乐表演专业的办学模式、就业渠道、培养目标等方面作了适当的调整,使之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在一定范围内给学生提供了自主选择的机会。音乐表演人才培养的模式必须适应规格的变化,培养能够适应社会不同层次需要的合格音乐工作者。
声乐是音乐表演专业的核心课程,采用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授课形式,重点解决歌唱基础理论和相关学科的学习与拓展教育,对歌唱训练、表演、审美和艺术实践起辅助的支托作用。从思维导图结构可将教学步骤更明朗的呈现出来,首先,教学内容包含嗓音训练、作品演唱、旋律分析、作品创作背景分析、实践表演等方面;其次,教学方法的具体化,发声练习示范与表演示范、演唱技巧分析与作品处理分析、旋律模唱与作品演艺等内容;再次,教学原则中可以列举出这几项,学生学习状态中的艺术性与思想性相结合原则、音乐作品个性技巧处理与专业技巧科学处理等原则。通过将这些思路步骤与内容分支,可以清楚明了的将教学形式与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原则等专业层次划分,互相交错,更加明朗化。
“思维导图”进入中国30年,由英国人Tony Buzan所创造,其特点是通过各种形式的符号,将思维形象化的方式展示出来,使之条理清晰、层次丰富。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将思维脉络通过这样的方式,锻炼学生专注力,激发潜在学习积极性,促进知识的代入感。教与学的关系,从形态上显示,一个是传授知识,一个是接受信息,从效果上呈现的是从教授别人到收获成果从而悦人悦己,教与学的过程不是两条平行线,是相互交叉、彼此渗透的,学习的时候从吸收接纳老师传授的专业技巧知识,通过模仿、理解并消化,逐渐转型成具有独特风格和创造力的作品。音乐表演专业课堂的功能,一是学习和传承我们的音乐文化;二是教授广义的“音乐”懂得什么是乐音、旋律和美好;三是训练思维能力,这其中的“思维能力”既是教育的目标,也是学习的手段。好比声乐老师教学生,不仅仅是为了把他们都培养成歌唱家,更希望是成为有思想的“音乐文化人”,声乐训练过程中,观察和思考音乐中的内容与寓意,形成自己的见解,之后才是音乐旋律的技巧训练。就像吹气球一样,没有研究过的作品是那个瘪瘪的气球,一点都没有美感,但是有了它,演唱者才能通过一口气一口气地吹(层层加工),丰富它的层次,变大变美变复杂。仔细分解过程,结合老师思想导读的教学方法理清过程和顺序;确定作品的重点,注入情感,让音乐拥有温度。教学过程中教与学双方都设计“思维导图”,理清学习的节奏,学会逻辑和条理,迸发出更强的学习能力。
这是个网络纵横的新时代,知识已不再封闭,而是唾手可查的公共信息,如何对已有的知识有效整合创新,分析抉择,这是新时代最需要的能力,这也是决定行为、养成习惯、培养人格、决定命运的重要能力,不关乎什么专业是何种职业,仅关乎未来。今天的声乐教学方法,依旧是百花齐放,但正因为互联网的开放、融合,专业技术的交流已不是固步自封,用最清晰明了的思维方式、借用便捷实用的现代化工具和手段,能够促使学生们向知识的殿堂更迈近一步。
二、实践促学引领技能学科发展
在现有的高校音乐表演教育体系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多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课外实践为辅。为了更好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解决问题并提升技能。将与传统模式不相悖的前提下,对音乐表演教学进行新的思路探索和实践拓展,提出“以演促教,以赛促学”的教学改革。
在教学问题的解决中,专业技能大赛将促进教学中的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用示范、实践、教授等教学方法将声乐的基础教学与实践表演相结合,提升音乐情感力。以丰富的思想内涵理解音乐情感、以深邃的艺术眼光获取音乐情感、以娴熟的技巧表达音乐情感。通过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提升音乐情感力等新思路运用到各年级学生的课堂教学中。逐步形成以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有效实用性人才为目标,以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为使命,形成有特色、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地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学生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全面发展。舞台表演是音乐生学习的积累和观摩,比赛是学习的内在和实践。只有将所学在舞台上展示出来,才能明白那些枯燥训练所付出的努力是值得的;当在实践中遇到困惑、梗阻和瓶颈时,通过多次历练,将会找到柳暗花明的出路和新的方向。 随着时代变迁,社会文明的进步,比赛过程中会不断推陈出新,创编出更多有挑战性的作品。通过比赛制度的更替,师生在准备过程中会激发潜力超越以往,改變传统思想套路,调整新型的训练方式。通过这种类似“化学反应”的催化剂,产生了新的思维方式,从而达到新层次的教育目标,使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在完善巩固的同时不断提升。以声乐大赛为例,赛中选拔的是具有一定专业技术能力、舞台表演能力的人才,双方面的综合能力达到一定程度才具有可竞争力,主要针对的是专业技术性应用性,与纯理论竞赛不同,选拔模式更适合音乐表演人才的培养要求。
专业技能大赛对不同院校的影响是不同的,特别是综合类院校,比不上音乐院校的专业性,想要在其中取得一定的成绩,就只有不断改革和研究,创新各种相对应的教改方案,完善教学体系研究。政府对应部门出台合理奖励标准,增进训练强度,争先取优夺佳绩,在创造新星之路的同时培养出更多经验丰富的优秀专业教师,树立正确教学观。学生亦从实践中体会到不同的团队精神,从失败中思考问题,包容反思,在成功中培养正确价值观,老师与学生建立互信的关系。
声乐大赛造就了许多的优秀声乐表演者,他们已成为综合类艺术院校对外宣传的名片。除了能够锻炼学生的舞台表演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亦能培养教师在比赛中获得更多的新能量、新资讯,发掘潜力,萌发更多有价值的课程教学改革。参加比赛的机会多了,级别层次也逐渐提升,教学体系通过不同赛制不同规范的磨炼逐渐成熟,学生学习中获得更多的磨炼,检验了专业学习成果之外还收获实践经验,教学相长。
三、结合地域优势发展旅游演艺
近些年,海南不断创新发展,各领域相继改革。新型体制在逐渐发展中,有自由贸易岛的诸多政策扶持,虽然年轻,但是经济建设的脚步一直在不停地前进。在急需各类高新技术人才引进的形势下,加强对本地高校旅游演艺与管理人才方向的培养,将对旅游产业的发展需求提供一定的艺术文化支撑。
旅游业在海南省市作为支柱产业,是全省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早在“十五”期间,海南基本形成“行、住、吃、游、购、娱”6大要素协调配套,这六要素的发展在近十年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开始配套,开始协调,每个阶段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80、90年代交通和住宿条件不好,现在这两项硬性条件已得到缓解,如今短缺的则是旅游商品、旅游演艺和娱乐,这样的短缺不是供应不足,而是没有形成一种真正的市场机制,所以,只要形成机制,供给跟上,确保功能齐全的旅游供给体系,产业要素的变化会逐渐向优化的方向发展。产业体系的变化从单一到全面,旅游业的产业性质发生了变化,拓大了产业面,延展了产业链,海滨城市的特色发展为根基,涉及的周边企业互相影响,共同发展壮大。
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走向社会。作为地处三亚的一个旅游城市的综合类高校更是如此,构造一个文化概念,进一步与城市化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与规模大的旅游企业文化相结合,会产生一系列新的东西。旅游与各类经济要素和文化要素的结合将会有一系列的创新,形成创新的行为,也形成创新的项目,产业体系的变化也会越来越突出。
在旅游开发方面,度假休闲和观光旅游是最常见的旅游产品,消费者的需求与旅游文化息息相关,全方面的质量保障以及特色文化产业链关乎着新形势的发展和提升。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的脚步逐渐加快,旅游工作所面临着重要任务,不仅要深挖传统民俗,还要继续改革创新,这也是群众对生活质量提高的需求体现。
地方高校在培养人才的同时,要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社会发展相对接,这是解决应届大学生就业难的最佳对策,也是缓解市场的文化供应高要求的当务之急。高校的音乐专业教育应不仅仅是定下“为社会培养音乐人才”的空口号,脱离实际、没有特色,而要逐步实现多样化、应用型以及特色型人才培养发展,切合实际并顺应社会需求进行培养。
在现今的旅游发展模式中,旅游文化要与更多的传统文化相融合,在发掘的同时整合好资源、创造新能量,争取将新的气息所带来的新文化进行传播与推广。日新月异的文化是新时代的发展目标,除了不断的挖掘、投入研究的同时还需要沉淀反思,这个目标还有些许不足,在接下来的发展当中需要加强。每个旅游城市都具有特色浓郁的人文环境,拥有着当地传统文化的积淀、建筑语言的表现、鲜活的生活气息。高校音乐表演专业与其他技巧专业一样,是一种需要大量艺术实践做支撑的专业,作为三亚本土高校,充分认识三亚的人文环境,尊重并热爱他们的文化,对人才培养赋予了更深层次的考验。
三亚高校音乐表演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针对地方特色,调查研究民俗民间艺术素材,编创优秀旅游文化作品,比如:疍民的“咸水歌”,在原有的艺术表现形式上新编、新唱、新传播。创建大学生演艺团队,为旅游行业中的文化系列提供高层次演绎人才,让濒临失传的疍民“咸水歌”在海南及全国遍地开花;架起“社会传承”桥梁,打通传播通道。培养创新研究教学机制:包括音乐专业新增旅游演艺专业培养机制、管理人才培养机制等等。
从发展的角度来说,高校旅游演艺和管理人才培养需要构建一个体系化的发展格局,从“围绕”着手。首先,围绕需求促进旅游演艺的持续发展,将当地风俗人情贯穿于音乐表演专业的课程实践研究当中,设定培养目标,体现有层次、质量的节目,从而提高表演的质量。就地形成演艺市场的优势,围绕地方特点进行教学方法改进,丰富课堂内容设计,创作高质量新颖的作品,迎合时代发展及需求。其次,围绕需求链而发展,有产品产出,需要有接收和产业链的延伸。海南有6个国家5A级景点,三亚就占其中4个,除此之外还有各种大型的旅游企业,随着旅游需求的扩大,形成一个需求链,比如红色娘子军、三亚千古情、槟榔谷等热门旅游景点,与之签为就业实习基地,在这样的基础上旅游的综合拉动作用才能越来越突出。再次,围绕多元化发展,音乐表演专业应根据三亚旅游发展需求现状提供演艺人才,而规范市场秩序以及开展内外交流的同时需要进行监督、管理,此类人才的培养也是能够将社会需求与教学的培养目标实现有效连接。
研究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几点研究方法进行:首先,运用民族音乐学研究方法,采用田野考察、文献研究、深度访谈等,搜集整理和解读三亚音乐文明的发展。其次,运用社会学研究方法,研究三亚社会发展历史、审美、民俗、社会及传播价值等;整理收集海南民族民俗,探索地方文化与学校音乐教育和城市旅游演艺互动的可行性。最后,运用教学实践研究方法,研究旅游资源开发、市场开拓、旅游产品生产和结构调整以及演艺管理人才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