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国家快速发展的今天,青少年的品格发展和核心素养的培育显得愈发重要,而道德和法治教育则是他们健康成人,综合发展的根本。离开科学规范的道德观念和基本的法治教育的约束则不利于青少年的个性化发展。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现状和他们的心理年龄和心理认知来系统优化道德与法治课程 构建体系,也只有初中生具备了道德法治观念,他们的自律性才会得到很好的培养,论文将系统探索这一焦点。
关键词: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4-159
素质教育的理念倡导多年,直到今天社会的综合发展再次对人的综合素养提出了考验,不论对于社会正向价值观的引导还是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而言,个人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和法治观念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意义。初中生作为青少年群体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针对初中生的道德法治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而目前该门课程的育人效果参差不齐,而且一些学校对该课程的落实不够重视,尤其是课程体系的构建较为薄弱。基于此,下文将基于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教学问题,进行课程的探索。
1核心素养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重要性
初中生处在一个脱离了小学的幼稚阶段,逐渐开始拥有自己的思考意识,对外界的认知尚且不完全,且处在一个精力旺盛,活泼好动的阶段,容易出现一些事故。作为青少年,初中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建立还是处于一个懵懂状态,对相关的法律制度尚且不了解,人格的建立也不完善,这就需要教师进行良性的引导与教学。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的存在,就是引导学生逐步认知这个社会是如何在一种有序的规则下运作的,作为学生的他们身上肩负着什么样的责任与道德,他们现如今应该做些什么。引导青少年建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完善青少年道德人格的构建,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是现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所需要做到的。道德与法治这一门学科是从对基本的社会价值和法治教育讲起,目的在于为学生初步建立一个正确的世界观,然后逐步引导学生完善自我。每一个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不可缺少的教育,教师需要在课堂上普及法律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使每一位学生成为一个爱国,有担当,有责任感,有自信心的人。
2教师在核心素养下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
2.1建立积极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中,由于道德与法治这门课本身具有知识繁多且杂的特点,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低效学习,花大量时间记忆,对这门课也容易产生抵触心理。为此,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对现有的教学情况进行创新。首先是教师要对这门课有热情,而不是照本宣科的讲解知识,如果教师本身对教学积极性不高,那么这种负面情绪也会传染给学生。但是教师如果以高度的热情去面对教学,从情感上感染学生,那么从心理上,学生对道德与法治也不会容易起逆反心理。教师可以通过现有的信息技术,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课堂,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教学情景。例如,在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做情绪的主人》一课时,教师可以将每一种情绪画成动画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同时开展情景小剧场,学生扮演不同的情绪小人,并借助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情绪问题。
2.2关注学生幸福情感与积极情绪的课程,开展多元互动教学
学生不是接收器,学生不是木偶,而是有情感有思想的生命体。在信息化时代的牵引下,现在初中生的道德情感观,尤其是情感发展方面更加需要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加以关注。因此对于当下的全新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而言,积极关注学生的幸福情感与积极情绪的引导和培养才是实现课程核心素养渗透的关键。因此论文认为,要落实这一个维度的课程育人目标,可以基于多元互动教学来实现。由于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堂自身以枯燥的法规和法律条文为主,而且课堂的基调是说教为主的。因此学生一听到这样的课程就会觉得烦躁和枯燥,学习效果自然不佳。而面对新课程和新理念,全新的课程体系主要关注的是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与沟通。因此论文认为要从初中生幸福和积极的情绪发展入手来培育“懂法守法,热爱生活,积极阳光”的三好少年,可以结合课堂的多元互动教学来实现。具体的做法是:案例2:教师在课前安排学生针对要学习的内容即兴预习,例如公民权益保护法的相关内容,预习的内容可以围绕学生的人权、学生的学习权和如何应对校园欺凌等进行。这些内容与要学习的内容息息相关,而且经过预习以后,教师在课堂教学导入的时候,学生就可以与同学或教师之间进行对话和探究,提升了课堂导入的趣味性和价值性。另外在课堂的新授课知识呈现中,学生可以结合教师呈现的案例与自己预习过的案例来即兴问答和小组探索。最后通过对学、互学和群学等途径把本节课的内容“公民权益保护法”学习与探究得入木三分,课堂的育人效果自然更好。
2.3参与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道德与法治不是止于纸上知识,而是应用于生活。虽然校园环境有限,但是实践活动是道德与法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实际的情景,加强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深刻认识,使学生走进一个更贴切生活的教学课堂,引领学生走进一个全新的学习境界中,促使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例如,在讲解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勇担社会责任》一章时,组织学生开展校园清扫活动,校园是学生共同的学习环境,每一个学生都有责任建立美好干净的校园。通过开展这些活动,让学生意识到自己作为集体的一份子,应该有责任为建立美好家园作出一份贡献,让学生成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有能力的人才。
结束语
法律是国家得以长治久安的有力武器,而道德则是让社会和谐发展,让正向价值观充分发展的助推器,因此论文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课程特点和部编教材的内涵要求为根本,探究了核心素养下该门课程教学发展的困境,最后结合三 大案例完成了論文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黄丽萍.浅谈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J].科技风,2020(17):80.
关键词: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4-159
素质教育的理念倡导多年,直到今天社会的综合发展再次对人的综合素养提出了考验,不论对于社会正向价值观的引导还是对于社会的和谐发展而言,个人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和法治观念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意义。初中生作为青少年群体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针对初中生的道德法治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而目前该门课程的育人效果参差不齐,而且一些学校对该课程的落实不够重视,尤其是课程体系的构建较为薄弱。基于此,下文将基于初中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教学问题,进行课程的探索。
1核心素养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重要性
初中生处在一个脱离了小学的幼稚阶段,逐渐开始拥有自己的思考意识,对外界的认知尚且不完全,且处在一个精力旺盛,活泼好动的阶段,容易出现一些事故。作为青少年,初中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建立还是处于一个懵懂状态,对相关的法律制度尚且不了解,人格的建立也不完善,这就需要教师进行良性的引导与教学。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的存在,就是引导学生逐步认知这个社会是如何在一种有序的规则下运作的,作为学生的他们身上肩负着什么样的责任与道德,他们现如今应该做些什么。引导青少年建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完善青少年道德人格的构建,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是现代道德与法治教师所需要做到的。道德与法治这一门学科是从对基本的社会价值和法治教育讲起,目的在于为学生初步建立一个正确的世界观,然后逐步引导学生完善自我。每一个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不可缺少的教育,教师需要在课堂上普及法律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使每一位学生成为一个爱国,有担当,有责任感,有自信心的人。
2教师在核心素养下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
2.1建立积极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中,由于道德与法治这门课本身具有知识繁多且杂的特点,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低效学习,花大量时间记忆,对这门课也容易产生抵触心理。为此,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对现有的教学情况进行创新。首先是教师要对这门课有热情,而不是照本宣科的讲解知识,如果教师本身对教学积极性不高,那么这种负面情绪也会传染给学生。但是教师如果以高度的热情去面对教学,从情感上感染学生,那么从心理上,学生对道德与法治也不会容易起逆反心理。教师可以通过现有的信息技术,为学生创造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课堂,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教学情景。例如,在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做情绪的主人》一课时,教师可以将每一种情绪画成动画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同时开展情景小剧场,学生扮演不同的情绪小人,并借助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情绪问题。
2.2关注学生幸福情感与积极情绪的课程,开展多元互动教学
学生不是接收器,学生不是木偶,而是有情感有思想的生命体。在信息化时代的牵引下,现在初中生的道德情感观,尤其是情感发展方面更加需要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加以关注。因此对于当下的全新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而言,积极关注学生的幸福情感与积极情绪的引导和培养才是实现课程核心素养渗透的关键。因此论文认为,要落实这一个维度的课程育人目标,可以基于多元互动教学来实现。由于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堂自身以枯燥的法规和法律条文为主,而且课堂的基调是说教为主的。因此学生一听到这样的课程就会觉得烦躁和枯燥,学习效果自然不佳。而面对新课程和新理念,全新的课程体系主要关注的是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与沟通。因此论文认为要从初中生幸福和积极的情绪发展入手来培育“懂法守法,热爱生活,积极阳光”的三好少年,可以结合课堂的多元互动教学来实现。具体的做法是:案例2:教师在课前安排学生针对要学习的内容即兴预习,例如公民权益保护法的相关内容,预习的内容可以围绕学生的人权、学生的学习权和如何应对校园欺凌等进行。这些内容与要学习的内容息息相关,而且经过预习以后,教师在课堂教学导入的时候,学生就可以与同学或教师之间进行对话和探究,提升了课堂导入的趣味性和价值性。另外在课堂的新授课知识呈现中,学生可以结合教师呈现的案例与自己预习过的案例来即兴问答和小组探索。最后通过对学、互学和群学等途径把本节课的内容“公民权益保护法”学习与探究得入木三分,课堂的育人效果自然更好。
2.3参与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道德与法治不是止于纸上知识,而是应用于生活。虽然校园环境有限,但是实践活动是道德与法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实际的情景,加强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深刻认识,使学生走进一个更贴切生活的教学课堂,引领学生走进一个全新的学习境界中,促使道德与法治的生活化。例如,在讲解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勇担社会责任》一章时,组织学生开展校园清扫活动,校园是学生共同的学习环境,每一个学生都有责任建立美好干净的校园。通过开展这些活动,让学生意识到自己作为集体的一份子,应该有责任为建立美好家园作出一份贡献,让学生成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有能力的人才。
结束语
法律是国家得以长治久安的有力武器,而道德则是让社会和谐发展,让正向价值观充分发展的助推器,因此论文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课程特点和部编教材的内涵要求为根本,探究了核心素养下该门课程教学发展的困境,最后结合三 大案例完成了論文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黄丽萍.浅谈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J].科技风,2020(1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