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审美能力在美术教学中的地位不言而喻,教师需要把审美能力的培养放在一个重要的地位,但是现阶段的小学美术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此,本文简要分析小学美术教学现状,并提出一系列教学策略,提升小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审美情趣;艺术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4-166
引言:美术是对小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学科,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然而在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传统的小学美术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立足教材,为学生创设审美教学情境,以生为本,促进学生审美能力得到培养与提高,进而落实素质教育宗旨的学习目的。
一、基于审美视角下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意义
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教学理念。小学美术教学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并能够对事物有自己评判的标准;而且在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过程中其耐心、耐力和判断力都会得到有效的锻炼,其学习能力在这样的过程中也能得到一定的提高。第二,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小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由于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如果在这个时期对学生实施积极向上的审美教育,在帮助小学生获得美术知识的同时,塑造正确的审美观,使学生获得良好的锻炼和塑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由此可见,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引导学生欣赏美及创造美,从而发现生活中的美,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
二、小学美术教学中艺术审美能力培养的具体策略
(一)自由性审美能力的培养
在国民教育大众化的培养之下,教师对所有同学采用基本一致的培养模式,这就造成了审美能力的大同小异和千篇一律。我们从小就鼓励集体主义,但不鼓励思维上的一致性,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内心的王国。而在传统的教学中,美术审美往往千篇一律,具有應试的程序化和模块化,按照统一教学的要求,要进行相同的手工教学、手工鉴赏、鉴赏意见,这显然过于泯灭了孩子的自由创造性和发挥性,从根本上背离了教育的规律性。在教育中我们鼓励有教无类,如在进行《快乐陶吧》教学环节时,需要学生用泥土捏做造型,这就需要给学生自由发挥、自我表达的意识,让学生自己与美术作品产生共鸣,阐述内心的创作意图,教师在其中更适合充当引导的旁观者、困境的启发者、审美的提高者。教师对学生的审美化培养过于追求阳春白雪。看到世界名家名作记忆犹新,啧啧称赞,看到本土画作弃而避之,这样会对学生的审美观造成很大的困扰,即不接地气。所以,审美观的塑造首先应该以健康化为出发点,让学生与生活、自然贴近,与真善美贴近。
(二)创设情境,强审美体验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适时地为学生创设情境,能有效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提供不可多得的活力源泉。而且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美术的教学情境,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激情,激发学习欲望,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立足于美术教材,为学生创设合理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参与性,启迪学生的创意思维,使学生对美术学习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可采用视觉分析的方法,为学生展示些有价值的艺术作品让学生欣赏并进行分析,在沟通交流探讨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水墨诗心”这一课为例为了让学生感受水墨诗心的意境之美,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借助多媒体让学生欣赏《富春山居图》,让学生感受诗情画意,了解水墨诗心基本的用笔、用墨和用色技巧,培养学生关注自然,从文化情境中感受水墨诗心的意境之美。
(三)加强对学生的现实观察审美
利用本地地域的乡土文化,则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一个重要的资源。进行地域乡土文化的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们进一步的了解到自己家乡的文化,还能增加学生进一步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愫,培养学生的自豪感、归属感。所以身为教师要积极挖掘家乡的素材,在课堂上讲好家乡故事,丰富美术课堂的艺术细节,提高美术课堂的品质。如在进行《家乡的古建筑》的教学时。课前,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们走街串巷,寻找乡土文化气息。乡土文化气息散落于家多各处,他们可能是即将遗失的手艺人的悲叹;可能是田间麦芽的芬芳;可能是古式建筑的砖瓦阁廊:也可能是静静的池塘上的一朵莲花。学生在街头巷尾寻找家乡气息,让他们心中充满着情愫,同时将这股情愫转化在美术的审美提高中。在课堂上,也可以灵活多变,如将课堂平移到美术馆、博物馆,带领学生参观本土优秀画家的画作,看看前辈们是怎么做的,而不止将目光仅仅集中于技能技巧的提升上。在课堂结束时,让学生围绕本次课堂的乡土主题进行一次立足于家乡展开的创作。这样使得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是构建在本土思维、本土视野上的,具有深刻性和不可磨灭性。
结论:美术学科的交叉属性,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它不仅要立足于学生绘画技巧的培养,还应注意教学中的审美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创作出更多贴近生活,符合时代特征的美术作品。因此,美术教师在课堂内外营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围,努力实现教学目标,为未来培养更多有志于美术创作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魏晶.小学美术作业多元化评价方法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9(08):135-136.
[2]侯欣蓉.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9(08):152-153.
[3]马静.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进行民间艺术熏陶的策略[J].美术教育研究,2019(08):176-177.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审美情趣;艺术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34-166
引言:美术是对小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学科,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然而在当前素质教育背景下,传统的小学美术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立足教材,为学生创设审美教学情境,以生为本,促进学生审美能力得到培养与提高,进而落实素质教育宗旨的学习目的。
一、基于审美视角下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意义
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教学理念。小学美术教学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并能够对事物有自己评判的标准;而且在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过程中其耐心、耐力和判断力都会得到有效的锻炼,其学习能力在这样的过程中也能得到一定的提高。第二,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小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由于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如果在这个时期对学生实施积极向上的审美教育,在帮助小学生获得美术知识的同时,塑造正确的审美观,使学生获得良好的锻炼和塑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由此可见,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引导学生欣赏美及创造美,从而发现生活中的美,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意义。
二、小学美术教学中艺术审美能力培养的具体策略
(一)自由性审美能力的培养
在国民教育大众化的培养之下,教师对所有同学采用基本一致的培养模式,这就造成了审美能力的大同小异和千篇一律。我们从小就鼓励集体主义,但不鼓励思维上的一致性,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内心的王国。而在传统的教学中,美术审美往往千篇一律,具有應试的程序化和模块化,按照统一教学的要求,要进行相同的手工教学、手工鉴赏、鉴赏意见,这显然过于泯灭了孩子的自由创造性和发挥性,从根本上背离了教育的规律性。在教育中我们鼓励有教无类,如在进行《快乐陶吧》教学环节时,需要学生用泥土捏做造型,这就需要给学生自由发挥、自我表达的意识,让学生自己与美术作品产生共鸣,阐述内心的创作意图,教师在其中更适合充当引导的旁观者、困境的启发者、审美的提高者。教师对学生的审美化培养过于追求阳春白雪。看到世界名家名作记忆犹新,啧啧称赞,看到本土画作弃而避之,这样会对学生的审美观造成很大的困扰,即不接地气。所以,审美观的塑造首先应该以健康化为出发点,让学生与生活、自然贴近,与真善美贴近。
(二)创设情境,强审美体验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适时地为学生创设情境,能有效为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提供不可多得的活力源泉。而且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美术的教学情境,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激情,激发学习欲望,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此,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立足于美术教材,为学生创设合理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参与性,启迪学生的创意思维,使学生对美术学习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可采用视觉分析的方法,为学生展示些有价值的艺术作品让学生欣赏并进行分析,在沟通交流探讨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水墨诗心”这一课为例为了让学生感受水墨诗心的意境之美,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借助多媒体让学生欣赏《富春山居图》,让学生感受诗情画意,了解水墨诗心基本的用笔、用墨和用色技巧,培养学生关注自然,从文化情境中感受水墨诗心的意境之美。
(三)加强对学生的现实观察审美
利用本地地域的乡土文化,则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一个重要的资源。进行地域乡土文化的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们进一步的了解到自己家乡的文化,还能增加学生进一步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愫,培养学生的自豪感、归属感。所以身为教师要积极挖掘家乡的素材,在课堂上讲好家乡故事,丰富美术课堂的艺术细节,提高美术课堂的品质。如在进行《家乡的古建筑》的教学时。课前,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们走街串巷,寻找乡土文化气息。乡土文化气息散落于家多各处,他们可能是即将遗失的手艺人的悲叹;可能是田间麦芽的芬芳;可能是古式建筑的砖瓦阁廊:也可能是静静的池塘上的一朵莲花。学生在街头巷尾寻找家乡气息,让他们心中充满着情愫,同时将这股情愫转化在美术的审美提高中。在课堂上,也可以灵活多变,如将课堂平移到美术馆、博物馆,带领学生参观本土优秀画家的画作,看看前辈们是怎么做的,而不止将目光仅仅集中于技能技巧的提升上。在课堂结束时,让学生围绕本次课堂的乡土主题进行一次立足于家乡展开的创作。这样使得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是构建在本土思维、本土视野上的,具有深刻性和不可磨灭性。
结论:美术学科的交叉属性,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它不仅要立足于学生绘画技巧的培养,还应注意教学中的审美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创作出更多贴近生活,符合时代特征的美术作品。因此,美术教师在课堂内外营造出良好的文化氛围,努力实现教学目标,为未来培养更多有志于美术创作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魏晶.小学美术作业多元化评价方法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9(08):135-136.
[2]侯欣蓉.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9(08):152-153.
[3]马静.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进行民间艺术熏陶的策略[J].美术教育研究,2019(08):176-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