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也对德育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本文通过对信息技术课德育渗透的论述,浅谈了如何培养学生们良好的信息素养、信息道德,使之为社会和国家的和谐进步做出应有贡献。
【关键词】信息技术;德育教育;网络
1、引言
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普及的当今世界,各种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以其开放性、全球性、交互性、社会的虚拟化等特征对传统教育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一方面信息技术的使用作为一种手段、方式或工具,为学生学业发展以至学习方法的改进提供了便利条件,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另一方面也可能造成某些负面、消极的影响,给德育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中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时期,这一年轻群体的心理处于懵懂而又急切渴求知识的状态,同时他们也缺少明辨是非的能力。面对“信息海洋”,倘若没有养成良好的信息行为习惯,他们极易深受不道德的网络信息的欺骗与伤害。这样就产生了如何扬弃网络信息中的精华和糟粕、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何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如何树立学生的正确审美道德观、如何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等一系列问题。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信息技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但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已经成为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2、信息技术课的特点
2.1 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最大的区别在于它重在操作,更多的是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对理论讲解的内容相对较少。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在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的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2.2 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学资源方面具有开放性,此外自主性的创造性学习、灵活性的教学场所也是信息技术课的两大特点。
3、信息技术教学与德育教学的关系
信息技术课程和思想品德教育课程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
任何一种课程中都隐含着与思想品德教育课程相关的内容和要求,信息技术课也不例外。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中包含着大量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内容。两门课程的教学目的都是把学生培养成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所以说信息技术课程和思想品德教育课程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信息技术的德育渗透是将二者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最佳方式。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在完成本学科教学任务的同时又要达到德育渗透教学的目标是有一定难度的,本文总结了信息技术德育渗透的一些成功方法,希望能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有所帮助。
4、信息技术课程中渗透德育教学的方法
4.1 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的学科知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以便机智灵活地找准信息技术与道德教育的结合点。信息技术课程中的道德教学主要是通过信息技术教师进行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把正确的行为示范给学生,把自身的政治意识、思想品德、情感等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传递给学生。
4.2 在信息技术课程实践学习中,教师可以借助于过程性设计、协作学习、让学生参与不良道德行为讨论等途径实现,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口头要求。
4.3 在讲授完毕关于信息获取的理论知识后,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捕获真实的自然信息、陶冶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操;或者教师通过校园网络,利用网络论坛开展人生观、价值观、理想和信念的教育。
4.4 教师可收集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材料,对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可以讲解我国计算机应用的历史:我国计算机研究虽然起步晚,但用较短时间赶上和接近了世界先进水平,从五十年代开始研制电子管计算机到七十年代末的“七五七”计算机,到我国的银河系列计算机研制;一度世界领先的WPS汉字处理、杀毒防毒软件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软件出口高于印度,但近10年来落后于印度……这些都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素材。
4.5 可在Office等应用软件学习中融入德育、爱国主义教育、历史教育、美育等内容。例如:在Word文字处理、PowerPoint幻灯片、FrontPage网页制作的教学中,融入爱校、爱乡、爱国教育及乡土教材的内容,要求学生在该课程学习结束后完成以热爱家乡、学校、国家(如国防、航天等内容)为主题的作品,制作班级主页、个人主页,在评分标准中加入德育评分项,并在学校网站上进行优秀作品展示。
4.6 在Internet模块教学中可加强网络伦理、网络道德教育,促使网络德育走在网络技术发展的前面,对学生做到防患于未然。这需要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对信息技术课而言,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4.6.1 利用初一新生入学的学前教育时间,对新生进行《加强自我防护,让互联网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为主题的网络安全教育,同时严格纪律制度,严禁学生进入营业性网吧。
4.6.2 在各年级信息技术课开课的第一节课时,先进行“怎样用计算机促进各科的学习”、“计算机与各科学习的关系”等方面的学习和讨论。利用信息技术课和班会课开展《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学习,指导同学们在接触网络之时要有自律和自我保护的意识,使其正确利用网上资源,不受网络的不正当信息的诱惑;各班利用主题班会等形式组织学生讨论认识网络之利弊,合理利用网上资源进行学习。
4.6.3 在信息技术课因特网部分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网络与网络文明”、“中学生应该怎样利用网络”“对网上的不良信息不点不看”等方面的讨论,为学生推荐优秀网站;学会正确对待电子邮件中的垃圾邮件与不良信息邮件病毒;在信息下载过程中学会辨别信息真伪,学会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使网上丰富的信息成为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和良好道德品质的有效补充。
4.7 在校园网上安装不良信息过滤软件,使学生能在学校放心使用网络资源。
4.8 对某些学生沉溺于网络不上学不回家的现象,作为人类心灵的工程师,教师要保持豁达的心胸和采取宽容的态度,热心地了解自己的每个学生,掌握青春期的“反叛”心理和虚荣心的特点,尽量保证学生只能在学校和家中,在老师和家长的监护下学习和使用计算机。
5、结束语
总之,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认清德育渗透的重要性,努力钻研业务、切实提高自身修养,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有机灵活地进行德育渗透,从日常的每一节计算机课和上机实践中做起,用言传身教的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使之为社会和国家的和谐进步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陈至立
[2] 教育现代化《“网络德育”若干问题的思考与实践》
[3]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8.6
[4]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 钟启泉 编著
[5] 左明章 許雄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的探讨[J]中国电化教育 2002 (05).
【关键词】信息技术;德育教育;网络
1、引言
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普及的当今世界,各种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以其开放性、全球性、交互性、社会的虚拟化等特征对传统教育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一方面信息技术的使用作为一种手段、方式或工具,为学生学业发展以至学习方法的改进提供了便利条件,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另一方面也可能造成某些负面、消极的影响,给德育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中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时期,这一年轻群体的心理处于懵懂而又急切渴求知识的状态,同时他们也缺少明辨是非的能力。面对“信息海洋”,倘若没有养成良好的信息行为习惯,他们极易深受不道德的网络信息的欺骗与伤害。这样就产生了如何扬弃网络信息中的精华和糟粕、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如何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如何树立学生的正确审美道德观、如何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等一系列问题。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信息技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但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已经成为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2、信息技术课的特点
2.1 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最大的区别在于它重在操作,更多的是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对理论讲解的内容相对较少。这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在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的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2.2 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学资源方面具有开放性,此外自主性的创造性学习、灵活性的教学场所也是信息技术课的两大特点。
3、信息技术教学与德育教学的关系
信息技术课程和思想品德教育课程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
任何一种课程中都隐含着与思想品德教育课程相关的内容和要求,信息技术课也不例外。思想品德教育课程中包含着大量与信息技术相关的内容。两门课程的教学目的都是把学生培养成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人,所以说信息技术课程和思想品德教育课程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信息技术的德育渗透是将二者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最佳方式。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在完成本学科教学任务的同时又要达到德育渗透教学的目标是有一定难度的,本文总结了信息技术德育渗透的一些成功方法,希望能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有所帮助。
4、信息技术课程中渗透德育教学的方法
4.1 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具备专业的学科知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以便机智灵活地找准信息技术与道德教育的结合点。信息技术课程中的道德教学主要是通过信息技术教师进行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把正确的行为示范给学生,把自身的政治意识、思想品德、情感等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传递给学生。
4.2 在信息技术课程实践学习中,教师可以借助于过程性设计、协作学习、让学生参与不良道德行为讨论等途径实现,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口头要求。
4.3 在讲授完毕关于信息获取的理论知识后,信息技术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捕获真实的自然信息、陶冶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操;或者教师通过校园网络,利用网络论坛开展人生观、价值观、理想和信念的教育。
4.4 教师可收集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材料,对学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可以讲解我国计算机应用的历史:我国计算机研究虽然起步晚,但用较短时间赶上和接近了世界先进水平,从五十年代开始研制电子管计算机到七十年代末的“七五七”计算机,到我国的银河系列计算机研制;一度世界领先的WPS汉字处理、杀毒防毒软件等;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软件出口高于印度,但近10年来落后于印度……这些都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素材。
4.5 可在Office等应用软件学习中融入德育、爱国主义教育、历史教育、美育等内容。例如:在Word文字处理、PowerPoint幻灯片、FrontPage网页制作的教学中,融入爱校、爱乡、爱国教育及乡土教材的内容,要求学生在该课程学习结束后完成以热爱家乡、学校、国家(如国防、航天等内容)为主题的作品,制作班级主页、个人主页,在评分标准中加入德育评分项,并在学校网站上进行优秀作品展示。
4.6 在Internet模块教学中可加强网络伦理、网络道德教育,促使网络德育走在网络技术发展的前面,对学生做到防患于未然。这需要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对信息技术课而言,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4.6.1 利用初一新生入学的学前教育时间,对新生进行《加强自我防护,让互联网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为主题的网络安全教育,同时严格纪律制度,严禁学生进入营业性网吧。
4.6.2 在各年级信息技术课开课的第一节课时,先进行“怎样用计算机促进各科的学习”、“计算机与各科学习的关系”等方面的学习和讨论。利用信息技术课和班会课开展《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学习,指导同学们在接触网络之时要有自律和自我保护的意识,使其正确利用网上资源,不受网络的不正当信息的诱惑;各班利用主题班会等形式组织学生讨论认识网络之利弊,合理利用网上资源进行学习。
4.6.3 在信息技术课因特网部分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网络与网络文明”、“中学生应该怎样利用网络”“对网上的不良信息不点不看”等方面的讨论,为学生推荐优秀网站;学会正确对待电子邮件中的垃圾邮件与不良信息邮件病毒;在信息下载过程中学会辨别信息真伪,学会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使网上丰富的信息成为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和良好道德品质的有效补充。
4.7 在校园网上安装不良信息过滤软件,使学生能在学校放心使用网络资源。
4.8 对某些学生沉溺于网络不上学不回家的现象,作为人类心灵的工程师,教师要保持豁达的心胸和采取宽容的态度,热心地了解自己的每个学生,掌握青春期的“反叛”心理和虚荣心的特点,尽量保证学生只能在学校和家中,在老师和家长的监护下学习和使用计算机。
5、结束语
总之,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认清德育渗透的重要性,努力钻研业务、切实提高自身修养,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有机灵活地进行德育渗透,从日常的每一节计算机课和上机实践中做起,用言传身教的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使之为社会和国家的和谐进步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陈至立
[2] 教育现代化《“网络德育”若干问题的思考与实践》
[3]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08.6
[4]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 钟启泉 编著
[5] 左明章 許雄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的探讨[J]中国电化教育 2002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