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雪莉·杰克逊的短篇小说《抽彩》自出版以来一直颇具争议。它短小精悍,但却寓意丰富,在读者中引起巨大的情绪波动及深刻的思考。这篇短篇故事之所以会如此成功,正是因为作者在向读者详述这个故事时精心使用了高超的文学表现手法:它寓言般的讲述风格,它隐晦的却又广泛的主题,它寓意丰富的象征手法。本文拟简要地分析这些文学表现手法。
关键词:主题;反讽;传统;象征
作者简介:高岚(1979-),女,汉,硕士,渭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6--01
1948年6月26日,《纽约客》杂志刊登了雪莉·杰克逊的短篇小说《抽彩》。短短几周里,这篇小说就在读者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杂志编辑在半个多世纪后,将其称之为“《纽约客》出版过的最有争议的短篇小说”。
这个篇幅短小的故事为读者讲述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美国新英格兰地区的一个小村庄的居民每年在仲夏时节都要举行一次抽彩仪式。在这个抽彩仪式中,所有居民都要在广场集合,然后由每户的男性家长从抽彩箱中抽出一张纸。而抽中画着黑点纸条的一户人家必须在本户人中再进行第二轮抽彩,最后抽中画着黑点纸条的一个人被选为受石刑而死。
故事本身虽然短小简单,但随着阅读的进行,读者会就发现其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并且作者在故事的讲述中留下许多未解的问题,比如,读者首先就会提出的这个村子每年抽彩的原因到底为何。这篇短篇故事之所以会如此成功,正是因为作者在向读者详述这个故事时精心地使用了高超的文学表现手法:它寓言般的讲述风格,它隐晦的却又广泛的主题,它寓意丰富的象征手法等。
雪莉·杰克逊在讲述这个可怕的故事时并没有使用恐怖故事的元素及表现手法。但在阅读逐渐展开时读者却能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即将要发生的发怕的事情。作者在故事结尾时不是要给读者以震惊,而是在故事讲述中已经逐渐使读者为结局做好了心理准备。读者在故事结尾看到的人性的黑暗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从而使读者不仅情绪难定,并且不禁思考。这就是作者的讲述手段的高明之处之一:伏笔。伏笔的使用使得读者虽然在阅读过程对人物的某些行为产生疑惑,却又不会执着于这些细节,即读者会以第一次阅读中容易错过的方式来感受故事的凝聚力。没有这个伏笔的帮助,故事的结尾会使读者感觉更像是盲目的,而不是扭曲的。《抽彩》的第一个例子发生在第二段。上面写着:“波比·马丁已经在口袋里装满了石头,其他男孩很快就学他那样,选择了最光滑、最圆的石头。”在这一点上作者没有对男孩们的这一古怪行为做任何解释,大多数读者会错过这些行动的意义,因为读者不理解这种行为,但它却使故事的结局成为意料之中而不是一个意外。另外整个故事中有许多迹象表明当天的气氛非常紧张,比如,男人们微笑而不是大笑,而且“犹豫的时刻”充满了这个故事。这些细节造成了恐惧的暗流,成为这个故事的核心,因为当读者不知道他们感觉到这些反应时会在得到答案时感受更强烈。
这个故事的主题涉及颇多。最基本的主题应是替罪羊主题。随着故事的展开,读者会对故事中抽彩的原因会禁不住产生好奇,而作者却选择对此不做解释。这是故事中最重要的选择之一。这样作者就迫使读者对此进行个人的思考和解读。根据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经验,也许绝大多数读者会解读为替罪羊的理论。对西方国读者而言,代罪羔羊的基本思想自犹太教早期就存在了。而在中国及其他很多文化中,早期历史时期也都有祭祀替罪的传统。替罪羊理念就是牺牲一个人来代替清洗整个群体的罪孽。也就是一个人为他人的罪而牺牲,或者说人们需要有个人去承受责怪或憎恨。人们的想法可以更加清楚地表达为:通过简单地把他们所有的攻击力强加在一个人身上,他们就可以在一年内解放自己。无论这些解读在多大程度上符合事实的真相,作者留下的关于抽彩的原因的模糊性是这个故事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其次是传统这个主题,或者说盲目遵循传统。故事中的抽彩每年以暴力谋杀告终,这是一个奇怪的仪式,它表明当人们盲目地遵循传统时,危险的传统是多么危险。村民们并不真正了解抽奖的起源,但仍试图保留这个传统。村民盲目接受抽彩,允许仪式谋杀成为他们城镇文化生活结构的一部分。
《抽彩》使用了反讽和象征两种文学表现手法。故事中有很多反讽的例子。比如,抽彩在我们的社会中一般是好事,而在这个故事中却成为邪恶实施的手段,这是故事中最明显的反讽。这种理解上的反差有助于增强读者在阅读这个故事的过程中产生的惊喜和恐怖的强度。此外,它有助于保持使读者抓不住故事的基本思想的效果。同样,在故事中有两个人在讨论一个已经停止这种傳统的城镇时,这两个人中年纪较大的人说:“下一步他们就会想回到洞穴里生活了。”这个反讽效果更使读者看到盲目遵循野蛮传统的可怕。象征手法在小说中更是比比皆是,故事中的一切似乎都能读出象征的含义。抽彩行为象征着人们对野蛮危险的传统的遵循;执行石刑象征着盲从的群众,毕竟石刑是少数由群体执行的死刑,或者谋杀。
作为经典文学作品,雪莉·杰克逊的短篇小说《抽奖》当之无愧。文中作者高超文学表现手法的运用使这篇短篇小说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发人深省,值得读者无数次的细心阅读。
参考文献:
[1]重读雪莉·杰克逊的短篇小说《彩票》[J]. 胡敏.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1).
[2]抽彩[J]. 雪莉·杰克逊, 周平. 名作欣赏. 1998(04).
[3]畸形的抽彩人:人性的沦丧与希望的渺茫——小说《抽彩》人物解读[J]. 王群. 中州大学学报. 2006(04).
[4]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读短篇小说的《抽彩》[J]. 周平. 名作欣赏. 1998(04).
关键词:主题;反讽;传统;象征
作者简介:高岚(1979-),女,汉,硕士,渭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日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6--01
1948年6月26日,《纽约客》杂志刊登了雪莉·杰克逊的短篇小说《抽彩》。短短几周里,这篇小说就在读者中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杂志编辑在半个多世纪后,将其称之为“《纽约客》出版过的最有争议的短篇小说”。
这个篇幅短小的故事为读者讲述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美国新英格兰地区的一个小村庄的居民每年在仲夏时节都要举行一次抽彩仪式。在这个抽彩仪式中,所有居民都要在广场集合,然后由每户的男性家长从抽彩箱中抽出一张纸。而抽中画着黑点纸条的一户人家必须在本户人中再进行第二轮抽彩,最后抽中画着黑点纸条的一个人被选为受石刑而死。
故事本身虽然短小简单,但随着阅读的进行,读者会就发现其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并且作者在故事的讲述中留下许多未解的问题,比如,读者首先就会提出的这个村子每年抽彩的原因到底为何。这篇短篇故事之所以会如此成功,正是因为作者在向读者详述这个故事时精心地使用了高超的文学表现手法:它寓言般的讲述风格,它隐晦的却又广泛的主题,它寓意丰富的象征手法等。
雪莉·杰克逊在讲述这个可怕的故事时并没有使用恐怖故事的元素及表现手法。但在阅读逐渐展开时读者却能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即将要发生的发怕的事情。作者在故事结尾时不是要给读者以震惊,而是在故事讲述中已经逐渐使读者为结局做好了心理准备。读者在故事结尾看到的人性的黑暗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从而使读者不仅情绪难定,并且不禁思考。这就是作者的讲述手段的高明之处之一:伏笔。伏笔的使用使得读者虽然在阅读过程对人物的某些行为产生疑惑,却又不会执着于这些细节,即读者会以第一次阅读中容易错过的方式来感受故事的凝聚力。没有这个伏笔的帮助,故事的结尾会使读者感觉更像是盲目的,而不是扭曲的。《抽彩》的第一个例子发生在第二段。上面写着:“波比·马丁已经在口袋里装满了石头,其他男孩很快就学他那样,选择了最光滑、最圆的石头。”在这一点上作者没有对男孩们的这一古怪行为做任何解释,大多数读者会错过这些行动的意义,因为读者不理解这种行为,但它却使故事的结局成为意料之中而不是一个意外。另外整个故事中有许多迹象表明当天的气氛非常紧张,比如,男人们微笑而不是大笑,而且“犹豫的时刻”充满了这个故事。这些细节造成了恐惧的暗流,成为这个故事的核心,因为当读者不知道他们感觉到这些反应时会在得到答案时感受更强烈。
这个故事的主题涉及颇多。最基本的主题应是替罪羊主题。随着故事的展开,读者会对故事中抽彩的原因会禁不住产生好奇,而作者却选择对此不做解释。这是故事中最重要的选择之一。这样作者就迫使读者对此进行个人的思考和解读。根据人类历史和文化的经验,也许绝大多数读者会解读为替罪羊的理论。对西方国读者而言,代罪羔羊的基本思想自犹太教早期就存在了。而在中国及其他很多文化中,早期历史时期也都有祭祀替罪的传统。替罪羊理念就是牺牲一个人来代替清洗整个群体的罪孽。也就是一个人为他人的罪而牺牲,或者说人们需要有个人去承受责怪或憎恨。人们的想法可以更加清楚地表达为:通过简单地把他们所有的攻击力强加在一个人身上,他们就可以在一年内解放自己。无论这些解读在多大程度上符合事实的真相,作者留下的关于抽彩的原因的模糊性是这个故事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其次是传统这个主题,或者说盲目遵循传统。故事中的抽彩每年以暴力谋杀告终,这是一个奇怪的仪式,它表明当人们盲目地遵循传统时,危险的传统是多么危险。村民们并不真正了解抽奖的起源,但仍试图保留这个传统。村民盲目接受抽彩,允许仪式谋杀成为他们城镇文化生活结构的一部分。
《抽彩》使用了反讽和象征两种文学表现手法。故事中有很多反讽的例子。比如,抽彩在我们的社会中一般是好事,而在这个故事中却成为邪恶实施的手段,这是故事中最明显的反讽。这种理解上的反差有助于增强读者在阅读这个故事的过程中产生的惊喜和恐怖的强度。此外,它有助于保持使读者抓不住故事的基本思想的效果。同样,在故事中有两个人在讨论一个已经停止这种傳统的城镇时,这两个人中年纪较大的人说:“下一步他们就会想回到洞穴里生活了。”这个反讽效果更使读者看到盲目遵循野蛮传统的可怕。象征手法在小说中更是比比皆是,故事中的一切似乎都能读出象征的含义。抽彩行为象征着人们对野蛮危险的传统的遵循;执行石刑象征着盲从的群众,毕竟石刑是少数由群体执行的死刑,或者谋杀。
作为经典文学作品,雪莉·杰克逊的短篇小说《抽奖》当之无愧。文中作者高超文学表现手法的运用使这篇短篇小说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发人深省,值得读者无数次的细心阅读。
参考文献:
[1]重读雪莉·杰克逊的短篇小说《彩票》[J]. 胡敏.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1).
[2]抽彩[J]. 雪莉·杰克逊, 周平. 名作欣赏. 1998(04).
[3]畸形的抽彩人:人性的沦丧与希望的渺茫——小说《抽彩》人物解读[J]. 王群. 中州大学学报. 2006(04).
[4]近于没有事情的悲剧——读短篇小说的《抽彩》[J]. 周平. 名作欣赏. 199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