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典英语戏剧《灰姑娘》几乎是每次英语活动的必备节目。因为童话的结论早已定下,学生们的思路不再打开,只有进行机械的背诵,反复排练,最后是精心的表演,但活动过后,道具束之高阁,台词遗忘。但如果设计以下两个问题:“If Cinderella had abandoned the chance to attend the ball, would she have become the prince’s lover? If Cinderella’s stepmother is a kind lady, what will happen to her?”讓学生展开想象,问题一变,思维就变,效果也变了。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学可分为三部:A. 死的教育;B. 不死不活的教育;C. 活的教育。死的教育,我们要埋掉它;不死不活的教育,我们希望它渐渐地趋于活;活的教育,我们希望它更活。至于活的教育,就是我们要承认儿童是活的,并且有能力活。活的教育有三个层面:一、要用活的人去教活的人;二、拿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三、拿活的书籍去教小孩子。作为教员,要有新的养分供给学生的需要,养成新而且活的学生,这就是“Education of Life”。
如何进行活的教育,如何在教学中做个问得巧的智者,是每个英语教师要经常思考的问题。以牛津译林版“9B Unit 2 Reading”教学为例,笔者觉得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 拓宽教材 有备而“问”
教师要提出开放性的题目,首先要自己熟悉教材,要明白很多功夫在课外。9B Unit 2的单元话题是“Great People”,整个单元共列举了古今中外10个名人:Peter Tchaikovsky、Qian Xuesen、Nelson Mandela、William Shakespeare、Christopher Columbus、Thomas Edison、Neil Armstrong、the Curies & Yuan Longping。教师首先要深入了解这些为人类社会做出杰出贡献的伟人,熟悉他们在各个不同领域内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以Qian Xuesen为例,“For his contributions, he became known as the ‘Father of Chinese Rocketry’. He was known as one of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Two Bombs, One Satellite. Qian retired in 1991 and lived quietly in Beijing, refusing to speak to Westerners.”而对于本单元的主要人物Neil Armstrong。教师要掌握更多的相关背景资料,如登月的知识,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中外宇航员的信息等等。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自己所了解的人物信息,设计好开放性的题目,做到心中有“问“。当然这些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
2. 关注差异 因材施“问”
曾经在很多的课堂上,我们听到的所有问题都是教师预先给学生设定好的,统一的提问,千篇一律的答案,低效、无效的活动充斥课堂。满堂发问的立意可能是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实际上是把学生问得迷迷糊糊,把课堂问得乱七八糟。
在课堂上,学生没有选择的权利,难以解决自己关心的问题,于是他们丧失了活力,缺乏动力,课堂也失去了生机。 在“Neil Armstrong”一课中,如果教师设置这样的提问:“When was he born? Is he the first man to walk on the moon?”等等。类似这样的题目,学生无需思考就能轻易解答,这样的提问无法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如果教师设置以下4个问题:(1)“We all know when Apollo 11 returned, the whole world was waiting to greet them. If you were among them, what question would you like to ask them?(2)What is Neil Armstrong like?(3)Can you write the award words for Armstrong when he was presented with the Medal of Freedom?(4)Please design another title for this article?”不同水平的学生可以选择四个问题中的任何一个回答。
学生在性格、认知方式、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他们具有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只有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体需求,才有可能获得最大化的整体教学效益。
3. 让出课堂 激励答“问”
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出课堂、让出讲台,让学生找出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要做学习过程中的助手,介入他们的学习过程,目的是促进他们的学习,而不是做课堂的主宰者。德国教育家利特曾经把引导和放任视为教育学的基本问题,在他看来,教师必须保持教育中学生的自我决定(即放任)和他人决定(引导)间的平衡,否则教育就不能成功。他认为把一种敬畏的、耐心的放任与一种分有责任意识的引导统一起来,对教育来说是必要的。
教师所提出的切合学生认识实际、有探究价值的开放性题目时,要设法让提出的问题吸引学生,让这些问题有了亲和力,然后让学生自己找答案,探究答案的形成过程,从而保持他们的学习热情,最持久地促进他们的学习。
在学习“Neil Armstrong”这篇课文前,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两个问题:
(1)What kind of person do you think is great?
(2)Which famous person do you admire? And why?
这样可以丰富学生学习的资源,学生的学习渠道也得以拓展。学生可以自己上网搜索相关人物及其事迹,学习他们的品质,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价值体验,能深刻体会到: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的人,才是真正的伟人。
在学习了“Neil Armstrong”这篇课文后,可以设置这样一个对话,让学生设计更多的问题。“Simon found a picture in the magazine, Astronaut. Now she is asking Mr. Wu about it?
Simon: Mr. Wu, who is the man in the picture?
Mr. Wu: Neil Armstrong, a pioneer in the field of space science...
Simon: ...”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解决问题。学生得到言论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总之,英语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精心设问、善于提问,让学生无限接近真理,在课堂上用启发性的问题来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激活英语课堂。
[1]彭正梅. 异域察论[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4)32-33.
[2]陶行知. 陶行知教育文集[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6(5)94-95.
[3]钱艺林. 对教学的追问[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3(12)101-103.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实验初级中学)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教学可分为三部:A. 死的教育;B. 不死不活的教育;C. 活的教育。死的教育,我们要埋掉它;不死不活的教育,我们希望它渐渐地趋于活;活的教育,我们希望它更活。至于活的教育,就是我们要承认儿童是活的,并且有能力活。活的教育有三个层面:一、要用活的人去教活的人;二、拿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三、拿活的书籍去教小孩子。作为教员,要有新的养分供给学生的需要,养成新而且活的学生,这就是“Education of Life”。
如何进行活的教育,如何在教学中做个问得巧的智者,是每个英语教师要经常思考的问题。以牛津译林版“9B Unit 2 Reading”教学为例,笔者觉得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 拓宽教材 有备而“问”
教师要提出开放性的题目,首先要自己熟悉教材,要明白很多功夫在课外。9B Unit 2的单元话题是“Great People”,整个单元共列举了古今中外10个名人:Peter Tchaikovsky、Qian Xuesen、Nelson Mandela、William Shakespeare、Christopher Columbus、Thomas Edison、Neil Armstrong、the Curies & Yuan Longping。教师首先要深入了解这些为人类社会做出杰出贡献的伟人,熟悉他们在各个不同领域内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以Qian Xuesen为例,“For his contributions, he became known as the ‘Father of Chinese Rocketry’. He was known as one of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Two Bombs, One Satellite. Qian retired in 1991 and lived quietly in Beijing, refusing to speak to Westerners.”而对于本单元的主要人物Neil Armstrong。教师要掌握更多的相关背景资料,如登月的知识,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中外宇航员的信息等等。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自己所了解的人物信息,设计好开放性的题目,做到心中有“问“。当然这些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
2. 关注差异 因材施“问”
曾经在很多的课堂上,我们听到的所有问题都是教师预先给学生设定好的,统一的提问,千篇一律的答案,低效、无效的活动充斥课堂。满堂发问的立意可能是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实际上是把学生问得迷迷糊糊,把课堂问得乱七八糟。
在课堂上,学生没有选择的权利,难以解决自己关心的问题,于是他们丧失了活力,缺乏动力,课堂也失去了生机。 在“Neil Armstrong”一课中,如果教师设置这样的提问:“When was he born? Is he the first man to walk on the moon?”等等。类似这样的题目,学生无需思考就能轻易解答,这样的提问无法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如果教师设置以下4个问题:(1)“We all know when Apollo 11 returned, the whole world was waiting to greet them. If you were among them, what question would you like to ask them?(2)What is Neil Armstrong like?(3)Can you write the award words for Armstrong when he was presented with the Medal of Freedom?(4)Please design another title for this article?”不同水平的学生可以选择四个问题中的任何一个回答。
学生在性格、认知方式、生活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他们具有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只有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体需求,才有可能获得最大化的整体教学效益。
3. 让出课堂 激励答“问”
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要敢于放手,让出课堂、让出讲台,让学生找出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教师要做学习过程中的助手,介入他们的学习过程,目的是促进他们的学习,而不是做课堂的主宰者。德国教育家利特曾经把引导和放任视为教育学的基本问题,在他看来,教师必须保持教育中学生的自我决定(即放任)和他人决定(引导)间的平衡,否则教育就不能成功。他认为把一种敬畏的、耐心的放任与一种分有责任意识的引导统一起来,对教育来说是必要的。
教师所提出的切合学生认识实际、有探究价值的开放性题目时,要设法让提出的问题吸引学生,让这些问题有了亲和力,然后让学生自己找答案,探究答案的形成过程,从而保持他们的学习热情,最持久地促进他们的学习。
在学习“Neil Armstrong”这篇课文前,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两个问题:
(1)What kind of person do you think is great?
(2)Which famous person do you admire? And why?
这样可以丰富学生学习的资源,学生的学习渠道也得以拓展。学生可以自己上网搜索相关人物及其事迹,学习他们的品质,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价值体验,能深刻体会到: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的人,才是真正的伟人。
在学习了“Neil Armstrong”这篇课文后,可以设置这样一个对话,让学生设计更多的问题。“Simon found a picture in the magazine, Astronaut. Now she is asking Mr. Wu about it?
Simon: Mr. Wu, who is the man in the picture?
Mr. Wu: Neil Armstrong, a pioneer in the field of space science...
Simon: ...”
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解决问题。学生得到言论的自由,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总之,英语教师要以开放的心态精心设问、善于提问,让学生无限接近真理,在课堂上用启发性的问题来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激活英语课堂。
[1]彭正梅. 异域察论[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4)32-33.
[2]陶行知. 陶行知教育文集[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6(5)94-95.
[3]钱艺林. 对教学的追问[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3(12)101-103.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实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