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讲:精雕细刻绘龙眼

来源 :广东教育·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4444w4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眼睛是人们心灵的窗子,透过它可以看到你的思想和灵魂。文章也应具有这样的一扇窗子,即“点睛”之笔。作为文章的眼睛,运用得好,能使文章生动传神,大放异彩。要想借点睛之笔助自己妙笔生花,我认为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精雕细刻:
  
  一、标题扣题,眉目传情
  
  “题好一半文”,如果文章拥有一双迷人的“眼睛”,读者对本文便会一见钟情。那我们如何做到标题能吸引住读者的眼球呢?
  
  1.巧用修辞。
  修辞能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生动鲜明地把意思表达出来。如:湖南一考生的《小雨的诉说》,运用拟人的手法使文题生动引人。浙江一考生的《把握别人垂下的柳枝》,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地把城市的喧嚣和浮躁变得平静和谐。文题中“垂下的柳枝”,点睛之笔的运用恰当到位。
  
  2.善于引用。
  引用名句作题目,能较好地体现考生的文学积累和修养,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1)引用诗词。古典诗词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内涵底蕴,用它们来作题目,一是不落俗套,二是读者喜闻乐见,富有亲切感。台湾作家三毛的小说《蓦然回首》用的就是宋代词人辛弃疾《青玉案·元宵》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词句;河南一考生的《且放云帆济沧海》化用唐诗名句,就很有新意,而且与文章内容相得益彰,成为文章的点睛之笔。
  (2)引用歌词。现在的流行音乐中,不少歌曲的歌名、歌词非常优美,借用它们作文章的标题,既显得活泼风趣,又容易把读者带入文章所创设的情境。如安徽省一考生的《跟着感觉走》,天津一考生的《“爱”在心头口难开》,使读者初见题目就能被吸引住。
  
  3.符号标志法。将数学符号引进标题,借以昭示所要表达的主旨,具有直观、醒目、富有哲理、吸引人等特点,往往收到出奇制胜之效。如浙江一考生的《城市 农村=和谐》,此作文题目形式直观、醒目,点睛之笔“和谐”也更为直观表现出所要表达的主题。
  
  二、画龙点睛,一飞冲天
  
  结尾一般要求简洁有力,使人一见有为之一震的感觉。更主要的一点就是结尾内容点题,即画龙点睛的句子,使文章主旨鲜明,做到首尾呼应。如:
  我要说,不经历一次次摔跤和一次次跌倒后又站起,人怎么能长大?摔跤也是一种幸福,风雨正是雨后彩虹的前兆!(2008年河南高考满分作文《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文章切合题意,从标题“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就可看出;结尾处再次点题,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中心明确而突出。考生为文章打造的这一双美目,可谓熠熠生辉。
  是谁说过,人类要用博爱的宇宙观来看待自己,看待地球。宇宙观,是告诉我们要学会平等地对待自然,将人类自身看作地球上普通的一员。而涉及到将理念转化为行动,我则认为,要用最微观的视角去看待世界,去看待自己的行为。因为正是举手投足间的小小善举,才折射出一个灵魂的光芒,才体现出一颗满盛爱与美好的真心。(2008年湖北高考满分作文《举手投足之间》)
  此篇文章结尾画龙点睛的一笔写得很成功。强调了要在举手投足之间善待自然,才折射出一个灵魂的光芒,才体现出一颗满盛爱与美好的真心。这切合了命题要求,敏锐切中社会热点,把举手投足这样的微观小事,和保护自然的宏观命题有效结合,并在结尾处进一步点题深化,可谓锦上添花。
  好而不奇是庸才,奇而无心是蠢才,只有用心好之奇之,才会有所发现,有所收获。人生凭“好奇心”而活,人类凭“好奇心”兴旺发达,永续发展。(2008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好奇心》)
  这位考生在立意上别出心裁,把“好奇心”拆解成“好”“奇”“心”。“好奇心”在作者心中本是一个整体,因此在深刻、智慧地将三个概念解说之后,于结尾处得出的“好而不奇是庸才,奇而无心是蠢才”,好奇心“不过是遇到‘奇’发现‘奇’使之不‘奇”’的结论,这画龙点睛的一笔,升华了“好奇心”的内涵,为这篇“奇文”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总之,运用点睛法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匠心独运,慧眼独具,善于从平凡的素材中挖掘出新的思想新的观点,用高度凝练、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凝结成一句话,在行文过程中把握好时机,于恰当之处抛出。二是要树立精品意识,善于用哲理、抒情性的句子武装自己,点睛之笔的语言要尽可能做到生动形象、意蕴深远,启迪心智,足以令人警醒,催人奋进方为上策。
  
  温馨提醒
  
  “文如其人。”文章是一个人文化素养、思想观念、性格爱好的展示,因此培养良好的性格也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另外还应该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心他人,志存高远,培养高尚的世界观,在文章中才能让读者或者阅卷老师看到一个阳光向上的你,读到一颗健康明媚的心。
其他文献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立夏以来,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水宽乡100名乡、村、组三级“田长”,一边巡查耕地,一边帮扶留守家庭、孤寡老人、残疾人户复垦抛荒耕地。截至目前,全乡共整治抛荒耕地170多亩,复垦率达100%。  水宽乡位于芷江县东部山区,有耕地1.9万多亩,其中水稻1.1万多亩。为加强田土管理、确保粮食安全,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守住耕地红线,今年初,水宽乡作为芷江县“田长制”
[真题再现]  某校举行由学生把所学课文改编成独幕剧的演出晚会。下面是演出的节目单:  晚会节目单  1.《孔雀东南飞》(原作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 演出:高一(2)班  2.《雷雨》(原作曹禺《雷雨》)演出:高二(5)班  (其他略)  节目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常常在节目之间加上衔接的话,以增强晚会的整体感。请你在《孔雀东南飞》与《雷雨》之间,为主持人设计一段这样的话。要求:所写内容与串联的节
正确理解历史教科书中具体教学内容的旨趣,是开展历史教学的第一步和基石,而要真正“读懂教材”,领悟教学内容密码又绝非易事。“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一课的教学,多是从“民族关系”视角切入,然后从政治变迁到民族战和,再到价值讨论,基本出不了政治交往、战争交合、经济交流的范畴。但部编版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将这节课置于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之中,单从单元标题已经透露出从“
近期,南方地区出现持续强降雨天气,多地遭受洪涝灾害侵袭,诸多大江、大湖已处超警戒水位,防汛救灾形势骤紧,全国同胞为之揪心。当此之时,更需坚定信心,积极作为,保一方安澜,保百姓安宁。  南方地区,特别是长江流域,一直是洪涝灾害多发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因地势平缓,降水集中,受灾尤为频繁。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汛情、灾情异常严重。从6月2日至7月12日,中央气象台连续40天发布了暴雨预警;7月12日,鄱阳湖
新世紀以来,中学历史课程改革不断推进。2018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颁行,确定核心素养培养目标。2019年9月,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的《中外历史纲要》在6省市试用,到2020年9月,广东等十余省市加入,目前已有20个省市的高中采用新版《中外历史纲要》教科书。新版教科书确实做到了微言大义,但如何在课时有限、而内容庞杂中突出主题,如何深刻理解教科书中所涉及的相关历史学专业内容,相信老师们还有很多困惑
在历史学的众多分支学科中,思想史是一门需要更多理论思辨的学科。但受制于思维习惯、学术素养和教材体例,教师在讲授思想史内容时很容易出现教条化和简单化的倾向:从固有模式出发,以概念解释概念,思想史教学很可能是索然无味、乏善可陈。如何化解思想史教学中的教条化、简单化倾向一直是一些一线教师长期思考的问题,也是一些一线教师为之努力的方向。在此,笔者就以人教版必修三《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一课的部分教学案例为
2020全国Ⅰ卷的第42题再次打破常规,呈现出了生动的情境问题,给学生一个明确而具体的“任务”,此题没有延续过去围绕材料自拟论题、从材料中提取历史信息等考查方式,而是以更加明確、更加生活化的任务情境,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更随之以深深的震撼。  这道题充分体现了高考评价体系强调的“情境,是高考评价的考查载体。情境即问题情境,指的是真实的问题背景,是以问题或任务为中心构成的活动场域。”[1]42题的妙处
历史好比演剧,地理就是舞台;如果找不到舞台,哪里看得到戏剧(谭其骧语)!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高度重视历史的地理舞台,把历史地图作为培育素养的重要载体。纲要上教材与配套地图册[1]共使用近150幅地图,其中约20幅同名地图,如教材P16与地图册P6均配有《秦朝形势图》(前者是正文辅助栏目,以下简称辅助配图,见下图1;后者简称地图册图,见下图2)。  中学历史教材中的历史地图是编撰者在专业历
鄉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但产业发展并非一蹴而就,与一个地方的资源禀赋,与决策者的战略选择、坚守,与村民内生动力的挖掘等息息相关。  尤需指出的是,不能为了发展产业而“铲村毁田”,要遵循乡村发展规律。乡村振兴要科学把握乡村的差异性和发展走势分化特征,做好顶层设计,注重规划先行、突出重点、分类施策、典型引路。  本期封面报道选择多个产业兴村的典型代表,深入挖掘其如何逐步实现产业兴旺,让村民过上小康生
一、“问题引领”的内涵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提问是调动学生积极性,启动学生思维力,活跃课堂气氛的有效教学方式。2017年版《高中歷史课程标准》指出:指向核心素养的有效教学设计应“以问题引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绝不是取决于对现成历史结论的记忆……教师在分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要以问题引领作为展开教学的切入点,结合教学内容的逻辑层次,设置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解决的问题。”[1]  但在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