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眼睛是人们心灵的窗子,透过它可以看到你的思想和灵魂。文章也应具有这样的一扇窗子,即“点睛”之笔。作为文章的眼睛,运用得好,能使文章生动传神,大放异彩。要想借点睛之笔助自己妙笔生花,我认为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精雕细刻:
一、标题扣题,眉目传情
“题好一半文”,如果文章拥有一双迷人的“眼睛”,读者对本文便会一见钟情。那我们如何做到标题能吸引住读者的眼球呢?
1.巧用修辞。
修辞能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生动鲜明地把意思表达出来。如:湖南一考生的《小雨的诉说》,运用拟人的手法使文题生动引人。浙江一考生的《把握别人垂下的柳枝》,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地把城市的喧嚣和浮躁变得平静和谐。文题中“垂下的柳枝”,点睛之笔的运用恰当到位。
2.善于引用。
引用名句作题目,能较好地体现考生的文学积累和修养,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1)引用诗词。古典诗词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内涵底蕴,用它们来作题目,一是不落俗套,二是读者喜闻乐见,富有亲切感。台湾作家三毛的小说《蓦然回首》用的就是宋代词人辛弃疾《青玉案·元宵》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词句;河南一考生的《且放云帆济沧海》化用唐诗名句,就很有新意,而且与文章内容相得益彰,成为文章的点睛之笔。
(2)引用歌词。现在的流行音乐中,不少歌曲的歌名、歌词非常优美,借用它们作文章的标题,既显得活泼风趣,又容易把读者带入文章所创设的情境。如安徽省一考生的《跟着感觉走》,天津一考生的《“爱”在心头口难开》,使读者初见题目就能被吸引住。
3.符号标志法。将数学符号引进标题,借以昭示所要表达的主旨,具有直观、醒目、富有哲理、吸引人等特点,往往收到出奇制胜之效。如浙江一考生的《城市 农村=和谐》,此作文题目形式直观、醒目,点睛之笔“和谐”也更为直观表现出所要表达的主题。
二、画龙点睛,一飞冲天
结尾一般要求简洁有力,使人一见有为之一震的感觉。更主要的一点就是结尾内容点题,即画龙点睛的句子,使文章主旨鲜明,做到首尾呼应。如:
我要说,不经历一次次摔跤和一次次跌倒后又站起,人怎么能长大?摔跤也是一种幸福,风雨正是雨后彩虹的前兆!(2008年河南高考满分作文《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文章切合题意,从标题“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就可看出;结尾处再次点题,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中心明确而突出。考生为文章打造的这一双美目,可谓熠熠生辉。
是谁说过,人类要用博爱的宇宙观来看待自己,看待地球。宇宙观,是告诉我们要学会平等地对待自然,将人类自身看作地球上普通的一员。而涉及到将理念转化为行动,我则认为,要用最微观的视角去看待世界,去看待自己的行为。因为正是举手投足间的小小善举,才折射出一个灵魂的光芒,才体现出一颗满盛爱与美好的真心。(2008年湖北高考满分作文《举手投足之间》)
此篇文章结尾画龙点睛的一笔写得很成功。强调了要在举手投足之间善待自然,才折射出一个灵魂的光芒,才体现出一颗满盛爱与美好的真心。这切合了命题要求,敏锐切中社会热点,把举手投足这样的微观小事,和保护自然的宏观命题有效结合,并在结尾处进一步点题深化,可谓锦上添花。
好而不奇是庸才,奇而无心是蠢才,只有用心好之奇之,才会有所发现,有所收获。人生凭“好奇心”而活,人类凭“好奇心”兴旺发达,永续发展。(2008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好奇心》)
这位考生在立意上别出心裁,把“好奇心”拆解成“好”“奇”“心”。“好奇心”在作者心中本是一个整体,因此在深刻、智慧地将三个概念解说之后,于结尾处得出的“好而不奇是庸才,奇而无心是蠢才”,好奇心“不过是遇到‘奇’发现‘奇’使之不‘奇”’的结论,这画龙点睛的一笔,升华了“好奇心”的内涵,为这篇“奇文”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总之,运用点睛法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匠心独运,慧眼独具,善于从平凡的素材中挖掘出新的思想新的观点,用高度凝练、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凝结成一句话,在行文过程中把握好时机,于恰当之处抛出。二是要树立精品意识,善于用哲理、抒情性的句子武装自己,点睛之笔的语言要尽可能做到生动形象、意蕴深远,启迪心智,足以令人警醒,催人奋进方为上策。
温馨提醒
“文如其人。”文章是一个人文化素养、思想观念、性格爱好的展示,因此培养良好的性格也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另外还应该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心他人,志存高远,培养高尚的世界观,在文章中才能让读者或者阅卷老师看到一个阳光向上的你,读到一颗健康明媚的心。
一、标题扣题,眉目传情
“题好一半文”,如果文章拥有一双迷人的“眼睛”,读者对本文便会一见钟情。那我们如何做到标题能吸引住读者的眼球呢?
1.巧用修辞。
修辞能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够生动鲜明地把意思表达出来。如:湖南一考生的《小雨的诉说》,运用拟人的手法使文题生动引人。浙江一考生的《把握别人垂下的柳枝》,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地把城市的喧嚣和浮躁变得平静和谐。文题中“垂下的柳枝”,点睛之笔的运用恰当到位。
2.善于引用。
引用名句作题目,能较好地体现考生的文学积累和修养,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1)引用诗词。古典诗词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内涵底蕴,用它们来作题目,一是不落俗套,二是读者喜闻乐见,富有亲切感。台湾作家三毛的小说《蓦然回首》用的就是宋代词人辛弃疾《青玉案·元宵》中“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词句;河南一考生的《且放云帆济沧海》化用唐诗名句,就很有新意,而且与文章内容相得益彰,成为文章的点睛之笔。
(2)引用歌词。现在的流行音乐中,不少歌曲的歌名、歌词非常优美,借用它们作文章的标题,既显得活泼风趣,又容易把读者带入文章所创设的情境。如安徽省一考生的《跟着感觉走》,天津一考生的《“爱”在心头口难开》,使读者初见题目就能被吸引住。
3.符号标志法。将数学符号引进标题,借以昭示所要表达的主旨,具有直观、醒目、富有哲理、吸引人等特点,往往收到出奇制胜之效。如浙江一考生的《城市 农村=和谐》,此作文题目形式直观、醒目,点睛之笔“和谐”也更为直观表现出所要表达的主题。
二、画龙点睛,一飞冲天
结尾一般要求简洁有力,使人一见有为之一震的感觉。更主要的一点就是结尾内容点题,即画龙点睛的句子,使文章主旨鲜明,做到首尾呼应。如:
我要说,不经历一次次摔跤和一次次跌倒后又站起,人怎么能长大?摔跤也是一种幸福,风雨正是雨后彩虹的前兆!(2008年河南高考满分作文《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文章切合题意,从标题“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就可看出;结尾处再次点题,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中心明确而突出。考生为文章打造的这一双美目,可谓熠熠生辉。
是谁说过,人类要用博爱的宇宙观来看待自己,看待地球。宇宙观,是告诉我们要学会平等地对待自然,将人类自身看作地球上普通的一员。而涉及到将理念转化为行动,我则认为,要用最微观的视角去看待世界,去看待自己的行为。因为正是举手投足间的小小善举,才折射出一个灵魂的光芒,才体现出一颗满盛爱与美好的真心。(2008年湖北高考满分作文《举手投足之间》)
此篇文章结尾画龙点睛的一笔写得很成功。强调了要在举手投足之间善待自然,才折射出一个灵魂的光芒,才体现出一颗满盛爱与美好的真心。这切合了命题要求,敏锐切中社会热点,把举手投足这样的微观小事,和保护自然的宏观命题有效结合,并在结尾处进一步点题深化,可谓锦上添花。
好而不奇是庸才,奇而无心是蠢才,只有用心好之奇之,才会有所发现,有所收获。人生凭“好奇心”而活,人类凭“好奇心”兴旺发达,永续发展。(2008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好奇心》)
这位考生在立意上别出心裁,把“好奇心”拆解成“好”“奇”“心”。“好奇心”在作者心中本是一个整体,因此在深刻、智慧地将三个概念解说之后,于结尾处得出的“好而不奇是庸才,奇而无心是蠢才”,好奇心“不过是遇到‘奇’发现‘奇’使之不‘奇”’的结论,这画龙点睛的一笔,升华了“好奇心”的内涵,为这篇“奇文”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总之,运用点睛法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匠心独运,慧眼独具,善于从平凡的素材中挖掘出新的思想新的观点,用高度凝练、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凝结成一句话,在行文过程中把握好时机,于恰当之处抛出。二是要树立精品意识,善于用哲理、抒情性的句子武装自己,点睛之笔的语言要尽可能做到生动形象、意蕴深远,启迪心智,足以令人警醒,催人奋进方为上策。
温馨提醒
“文如其人。”文章是一个人文化素养、思想观念、性格爱好的展示,因此培养良好的性格也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另外还应该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心他人,志存高远,培养高尚的世界观,在文章中才能让读者或者阅卷老师看到一个阳光向上的你,读到一颗健康明媚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