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作业设计与高效课堂构建初探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cs199001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业已不仅仅是巩固教学效果的有力手段,而是贯穿课前、课中、课后,起到促学与固学的方式。它是指导学生的“学”与反馈老师的“教”的重要途径之一。如今,“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成为共识,语文教学更应该重视作业的设计,以促进高效课堂的构建。
  关键词:作业设计 以生为本 高效课堂
  什么是高效课堂?高效课堂就是在有限的时间与空间内,用恰当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知识。而且,教师通过教学活动,不仅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成为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部分,在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中,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应随之改变,其中作业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课前、课中与课后的作业设计,能否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往往决定了这堂课的效率。那么,如何巧妙地进行作业设计,促进语文课堂的高效性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课前精心设计作业,激发学生的阅读和探究兴趣
  传统的作业往往只是对本节课的一个巩固与反馈。语文作业往往是抄写字词,积累优美的词句,理解文章主题,赏析重要句子,对人物形象进行理解等,这些机械性的作业学生大多不感兴趣,效果也不佳,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和分析理解能力。
  高效课堂中,需要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让学生带着老师设计的问题进行充分预习,老师才能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才能从熟悉文本、提取信息、分层次、概括中心等传统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学生也才能够在老师问题的指引下走进文本,真正思考,达到预习的效果。
  那么,如何设计有效的预习作业呢?
  首先必须认真研读新《课标》,明确本单元课程需要达到的目标,在本篇课文中所应掌握的知识点,在本堂课中必须达到的能力水平,以及应该培养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文本来设计预习作业。
  教师先给学生设计一个预习学案的表格模板,学案表格的内容包括:作者、作品、相关文学常识、易错字词、老师的预习作业、我的阅读疑问和感悟等。例如,教学《囚绿记》这篇咏物抒情的散文时,除了常规的预习内容外,“老师的预习作业”是:1.“囚”是什么意思?2.作者为什么要囚绿?3.作者最终有没有囚住绿?由此你认为“绿”有什么特点?4.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这几个问题围绕着散文的知识点来设计,既能够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又能够考查学生对散文阅读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潜移默化地让他学生理解咏物抒情的散文,关键在于“物”与“情”的关系。在预习中,要求学生把产生的疑问和自我的感悟也写在学案中,带着这些问题听课,必定会更认真,课堂效率也会提高。
  在教学《孔乙己》这篇小说时,我在“老师的预习作业”这一环节中围绕着小说的知识点进行设计:1.文章写了孔乙己的几件事?2.孔乙己生活在怎样的社会中?3.课文除了写孔乙己,还写了哪些人?4.你认为孔乙己是个怎样的人?把了解人物作为重要的预习作业,这就为课堂上分析人物形象做了铺垫。
  同样地,在进行名著导读时,学生一章一节地讲比较无趣,为了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我设计了一些弹性的专题作业,让学生在一个时间段去完成。例如:读《水浒传》会设计:《水浒传》之武功排行榜,《水浒传》之兵器大全,《水浒传》之人物传记等问题,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去阅读名著。如此,在课堂教学中就可以围绕专题让学生进行交流和分享。这样,知识点小而精,又很明确,学生也有兴趣,读起名著来就不会感到枯燥无味。
  二、课堂教学中应设计恰当的作业进行当堂训练,以推进教学进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语文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课堂45分钟是构建高效课堂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应该围绕课前预习作业的设计步步推进。
  在学生熟悉文本之后,进一步设置题目作为课堂作业,引导学生去思考和讨论。例如,讲《囚绿记》这篇文章时,课前设计的问题有“作者为什么要囚绿”,许多学生会有“因为作者爱绿”“因为绿色是多么的宝贵”等比较表面、笼统的理解。此时,教师在课堂中就可以设计更为深入的题目,如:“作者爱绿体现在哪里?”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课文,理解课文,提取关键信息,进而概括出直接表现作者爱绿与间接表现作者爱绿的事件。
  “作者爱绿的表现”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解决了这个问题,整篇文章的内容基本就明朗了。在这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需要深入文本,提取信息,相互交流。回答老师的问题时则需要组织语言,在其他学生面前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个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
  这个课堂作业的设计综合考查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堂小结讨论时,教师再抛出一个作业:作者最后为什么要郑重地释放“绿”?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高效课堂应以一个个问题来让学生深入阅读文本,理解文本,体会情感。这一个个的问题就是课堂的小练笔、小作业。这种形式摆脱了“教师满堂灌,学生满堂记,记后背笔记,背后满脑懵”的状态。这是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教学方式。这样做能让学生自主地解读文本内容,主动发现问题。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真正做到高效课堂的构建。
  三、课后布置作业,以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并引发学生进行更广的思考与阅读,积累并进一步指导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
  首先,课后字词的掌握、古诗的积累、美文的背诵都是一些机械性较强的作业,教师在布置这些内容的时候应注重趣味性。例如,字词积累可以以单元为单位,进行“单元字词之王”的比赛。古诗的背诵默写可以设置成同桌之间互相出题考试。以此来提高学生巩固知识的兴趣和效果。
  其次,課后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可以通过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行更多的思考与交流。   例如,上完《囚绿记》后,我会设计课后作业,让学生讨论什么是真正的“爱”,以此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体会父母对子女的爱。学生可以有不同的想法,以此培养学生的散发性思维。教完《合欢树》,我让学生去读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和《我与地坛》,了解史铁生的人生经历。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同时又为写作积累了素材。教完郑振铎的《猫》,我设计了比较阅读夏丏尊的《猫》和王鲁彦的《父亲的玳瑁》的作业,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运用与迁移能力。
  同时,课后作业还应重视语文探究与实践活动,以此来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这一方面体现在作文训练当中。叶圣陶说:“教材无非就是一个例子,凭借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教师要学会利用教材,训练学生作文与阅读的技能。在对文本进行解读、分析、理解之后,引导学生向课文学作文,学习写作技巧,以提升作文水平。
  例如,讲完朱自清的《背影》,我要求学生在课后回忆或观察生活中体现父爱母爱的细节,并学习文中“父亲爬月台买橘子”这个细节写一则片段。
  学生上交的作品都很好,现择取一二展示如下:
  例1:“天冷了,带秋裤了吗?”妈妈一边问我一边把东西往我包里塞,我正捧着书无暇顾及,只是点头搪塞。耳边响起了窸窸窣窣的声音,我皱眉瞥眼。她正站在红塑料椅翻着衣柜,我家衣柜很高,我妈很矮,她一手攀着柜沿,一手努力翻捣着衣服,双脚踮得几乎悬空,矮胖的身体努力向上探,头随着手的翻捡而机械地转着,显出努力的样子,像是在找些什么,脚下踩着的红塑料椅摇摇晃晃我的心也摇摇晃晃,我赶忙将书放下,扶好椅子。她说我再给你找呢子大衣呢,其实天气还没有那么冷,只是妈妈觉得我需要。
  例2:一进家门就看到妈妈在床底下找东西,我怔怔地看着她,她先是半跪着,但床底太矮,她太胖,看到东西上尚大难,但是要取出东西就不容易了,她索性直接趴到地上,脸几乎碰触到冰冷的瓷砖,发丝在地板游动,双眼直勾勾地盯着床底,拿起撑衣杆不停往外掏,终于一个鞋盒被扫了出来。是我的演出鞋,妈妈一手撑地、一手扶着床边缓缓站起来,拍拍衣服,故作轻松地对我一笑。我看到她的脸因长时间趴着而通红通红。我的眼也瞬间通红,妈妈说:“你这不要演出了吗?我先把鞋子找出来洗洗,晒晒。”
  通过课后的这个作业设计,促使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并进行模仿创造,提高了写作能力。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从课内走向课外,走入社会。
  例如,学完八年级上册的新闻单元,当时正值学校运动会,我布置的作业是写消息、人物通讯以及新闻特写。并且利用学校每周日晚上半个小时的新闻周刊,写一则新闻评论。通过一周的课后作业训练来巩固新闻知识,训练学生阅读新闻、写新闻稿的水平。
  对于八年级下册演讲单元,我也是这样处理,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我让学生写一篇演讲稿—《我有一个梦想》,并在小组中推荐一位同学参加班级演讲比赛。学生根据演讲的要求,设置得分标准并进行评分。通过这一系列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合作能力、演讲能力以及判断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四、作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更应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所以,教师布置的作业应注重情感教育。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和健全的人格,促进他们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教完《背影》后,我除了要求学生体会其中的父子深情之外,还推荐学生去读其他关于父爱母爱的图书,并要求学生回家后为父母倒杯水,或在餐桌上为父母夹一箸菜。课上交流时,学生们谈到了自己平时忽略了父母之爱,更忽略了自己对父母的关爱,所以更能体会《背影》一文中体现的父子深情。学生家长也反映,这次的作业拉近了孩子和自己的距离,应多布置这样的作业。
  总之,恰当的作业设计可以激起学生课前预习的欲望,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进行思考,在课后去巩固和复习,进而实现教学的高效性。
其他文献
一、2019年南京、徐州中考语文试卷的特点  1.分值:积累运用,徐州卷共20分,占总分的14%;阅读理解,共57分,占总分的42%,其中古诗文阅读共19分(古文阅读16分,古诗鉴赏3分),占总分的14%,名著阅读10分,占总分的7%,现代文阅读共28分(包括说明文阅读10分,散文阅读18分),占总分的20%;写作63分,占总分的45%。  积累运用,南京卷共30分,占总分的25%;阅读理解,共4
一、教学背景  央视诗词文化类节目的热播,掀起了全民学习古诗词的热潮,这让语文老师喜忧参半。喜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通过语文课堂进一步走到了学生的身边,忧的是古诗词对中学生来说比较难懂,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方法存在生硬的翻译、破碎的分析、强迫的背诵等问题。  古诗词难懂的原因有三:一、独特的话语体系。古诗词空灵轻淡、意在言外,似古人的谜语,又似时代的符咒,还似历史的暗号。古诗词中总是自带着作者与那个时
主题教育活动是当前我国幼儿园的主流课程模式。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早期教育研究所徐明老师提出:主题教育活动是指在一段时间内,教师和幼儿围绕一个核心话题(即主题),开展多种活动的过程。这里认为主题教育活动是以一个核心内容为主题作为主要线索,根据幼儿的生活和经验,结合环境及幼儿周围各方面的资源,教师与幼儿一起建构的一系列预设和生成的活动的过程。本文将从主题教育活动的内容和目标、组织与实施、主题方案的设计的
摘 要: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精髓,是我国文学历史长河中耀眼的明星,同样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传统教学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现状并不理想。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笔者认为古诗词鉴赏需要做到以下三点,即朗诵、理解诗词创作背景以及炼字炼句。本文作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围绕以上三个方面展开详细的论述,为小学语文教师的古诗词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小学 古诗词鉴赏 教学效果 三要素  诗词是一种抒情
语文新《课标》提到高中语文学习应该注重素材的积累、技巧的掌握、激发学生的思维,并将其融入写作中。例如,在小说与戏剧的学习中,学生要有意识地体察当时的社会,感受作者是如何借助素材表达想法的,而在新闻类的文章中,则提炼新闻要素,体会新闻叙述的特点等,并尝试将其融入新闻题材的写作中。  如今高考作文题材多以议论文为主,这些作文都需要大量的素材积累,所以注重素材的积累是丰富作文内涵的关键。所以,许多高中语
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点内容,借助阅读,通过阅读内容、领悟精神主旨,可不断进行理念渗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课内阅读之外,还要发挥课外阅读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优化作用。教师进行课外阅读引导、辅助,让学生高效率阅读、智慧性思考十分必要。本文阐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就基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外阅读方法辅导给出一些策略。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课外阅读 方法辅导 策略  对于小学
摘 要:阅读作为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获取丰富的素材、拓宽认知范围以及提升义务教育阶段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群文阅读在众多阅读教学方法中脱颖而出,成为助力初中语文教学的一大利器。本文将在分析群文阅读重要性的基础上,探寻群文阅读策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效率。  关键词:初中语文 群文阅读 教学方法  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是培养学生语文学习习惯
摘 要: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任重道远,其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融合互动,有利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牢守高校意识形态主阵地,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教育。新乡作为除省会郑州外河南省拥有高校最多的城市,高校思政教育与校园文化具备研究意义与价值。本文通过探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融合互动,分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思政教育的效用价值,基于调研分析新乡高校思政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现实问题,以期
摘 要:生本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从教育需求出发反观教育手段存在的问题,是现代教育改革提倡的先进教育理念。本文以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为基础,分析基于生本理念的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方法,以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成效。  关键词:生本理念 初中语文 高效课堂  一、生本理念概述  生本理念即以学生的認知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重视学生学习偏好及需求的满足,并以学生个体成长为教学目标。在此目标的引导下,置学生
摘 要:“吟咏诗韵”是古典诗歌的诵读方法,在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的单元说明中也已强调。可这一诵读方法在高中生的实际学习中很大程度上已成空谈。提升学生“吟咏诗韵”能力,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水到渠成,既可提高高中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又传承了中华民族诗歌的“吟咏”传统,促使高中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高中语文 “吟咏诗韵” 策略  “吟咏诗韵”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