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摘 要 】预习环节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之一,预习成果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正常的课堂教学效果。同时,由于物理学科是初中主要的基础学科之一,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十分紧密,实践性操作性强,需要学生课下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因此,为保障课堂教学进度与质量,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要加强对预习环节的掌握。本文将针对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预习环节,从预习前、预习中、预习后三个角度进行探讨。
【 关键词 】初中物理 预习 三个角度
随着新课改进程的不断深入,教学理念已由传统单纯的知识传授演变为学习方法的指导,这致使教学中的预习环节变得尤为重要。预习所需达到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二.发现自己的疑难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怎样才能达到这一要求,关键在于预习环节的设置。首先,我们谈论一下预习前应做好哪些准备。
一、预习前的准备工作
(一)设置预习提纲
物理属于初中教学的基本科目,它不同于语文数学等课程,物理是学生在初中新接触到的,对于新事物,学生对它的了解和把握都是十分浅显的,同时,初中生的自学能力并不是特别强,这就导致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无从下手。所以,老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个预习提纲,包括新课的重点、难点和学习目标等。例如在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连通器和液压技术》一章中液体压强的预习,老师可以设置预习提纲进行预习提示,如什么是液体压强,液体压强的特点是什么,计算液体压强的公式是什么,学习可以根据这些提示,有目的、有方向的进行预习。
(二)合理安排预习时间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际的课时安排并不多,倘若在这有限的课时里再加上预习环节,那么正常的教学必定会减少,课堂质量也会受到影响。所以,利用课堂时间来预习是行不通的。那么,将预习全部安排在课下怎么样呢?之前我们分析初中生特点时讲到,初中生的自学能力不强,在没有老师引导的课下,是很难完成预习活动的。笔者认为最有效的时间安排是将预习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放在课内和课外。在讲解新课的前一天,通过设置预习提纲的方式将预习任务布置给学生,第二天讲课之前再抽出一点时间让学生回顾预习过程。这样,将课内预习和课外预习有机的结合起来,保证预习效果。
二、预习过程中的问题设置
(一)预习问题设置覆盖大部分新知识点
初中物理教材所涉及到的内容多为实际生活中常识性的物理问题,对于中等以上的初中生而言,学习起来并不吃力,所以,在设置预习问题时尽量覆盖大部分的新知识点。学生通过预习任务的完成,基本上可以掌握三分之二的新知识点,这些知识点老师在课堂上可以略微提及,然后将更多的精力放在重点和难点上,这样既充分利用了课堂时间,也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有利于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
(二)重视预习实验的设置
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内容都是通过实验的方式传授给学生的,所以,在设置预习任务时,尽量多的设置和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实验类型的问题。比如说在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第四节《机械能和内能的相互转化》一课中,有一个弯折铁丝的实验,教师就可以以此为依据,布置预习任务“将一根铁丝反复弯折,抚摸弯折处有什么感觉,说明出现该现象的原理”。这样的实验首先实验用品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其次操作步骤简单,并且方便学生理解机械能和内能的转化,一举三得。
(三)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置预习问题
学生的学习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存在差异,在设置预习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既要使基础差一点的学生能够通过课本找到问题的答案,培养成就感,也要为能力强的学生设置一些开发思维的思考题,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总而言之,综合全部学生的特点,尊重个体差异,有层次有目的的设置预习问题。如在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第一节讲到能量时,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预习问题,“怎样判断物体是否具有能量?运动的物体是否具有能量?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日常生活的具体事例进行说明。”前两个问题是针对全班学生设定的,相对简单,课本上已给出了答案,只需仔细预习课本即可。后一个问题则相对较难,需要将原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学生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在掌握课本的基础之上深思熟虑,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预习过后的注意问题
学生预习任务的完成并不意味着预习环节的结束,预习效果的检查也是预习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具有一定的惰性,对于教师不检查不批改的作业,学生是不会去认真完成的。但预习题的批改不同于习题作业的批改,它的重点不在于正确或错误,在于学生是否认真,只要学生认真做了,哪怕他做错了,教师也要给予较高的评价。预习效果的检查也可以放在课堂之上,采取分小组讨论交流的方法。归根结底,对预习效果的检查是保证预习质量的重要方法。
结语:综上所述,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预习环节对加强学生知识掌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等方面有着积极明显的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预习环节的设置,循序渐进的指导学生完成预习任务,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这对学生以后的学习也是有很大帮助的。以上就是笔者的一些观点和看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我国的初中物理教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田才荣.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J].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2011(06)
[2] 孙永刚. 科学设置预习题,提高物理课堂效率[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1(06)
【 关键词 】初中物理 预习 三个角度
随着新课改进程的不断深入,教学理念已由传统单纯的知识传授演变为学习方法的指导,这致使教学中的预习环节变得尤为重要。预习所需达到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二.发现自己的疑难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怎样才能达到这一要求,关键在于预习环节的设置。首先,我们谈论一下预习前应做好哪些准备。
一、预习前的准备工作
(一)设置预习提纲
物理属于初中教学的基本科目,它不同于语文数学等课程,物理是学生在初中新接触到的,对于新事物,学生对它的了解和把握都是十分浅显的,同时,初中生的自学能力并不是特别强,这就导致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无从下手。所以,老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个预习提纲,包括新课的重点、难点和学习目标等。例如在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连通器和液压技术》一章中液体压强的预习,老师可以设置预习提纲进行预习提示,如什么是液体压强,液体压强的特点是什么,计算液体压强的公式是什么,学习可以根据这些提示,有目的、有方向的进行预习。
(二)合理安排预习时间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际的课时安排并不多,倘若在这有限的课时里再加上预习环节,那么正常的教学必定会减少,课堂质量也会受到影响。所以,利用课堂时间来预习是行不通的。那么,将预习全部安排在课下怎么样呢?之前我们分析初中生特点时讲到,初中生的自学能力不强,在没有老师引导的课下,是很难完成预习活动的。笔者认为最有效的时间安排是将预习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放在课内和课外。在讲解新课的前一天,通过设置预习提纲的方式将预习任务布置给学生,第二天讲课之前再抽出一点时间让学生回顾预习过程。这样,将课内预习和课外预习有机的结合起来,保证预习效果。
二、预习过程中的问题设置
(一)预习问题设置覆盖大部分新知识点
初中物理教材所涉及到的内容多为实际生活中常识性的物理问题,对于中等以上的初中生而言,学习起来并不吃力,所以,在设置预习问题时尽量覆盖大部分的新知识点。学生通过预习任务的完成,基本上可以掌握三分之二的新知识点,这些知识点老师在课堂上可以略微提及,然后将更多的精力放在重点和难点上,这样既充分利用了课堂时间,也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有利于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
(二)重视预习实验的设置
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内容都是通过实验的方式传授给学生的,所以,在设置预习任务时,尽量多的设置和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实验类型的问题。比如说在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第四节《机械能和内能的相互转化》一课中,有一个弯折铁丝的实验,教师就可以以此为依据,布置预习任务“将一根铁丝反复弯折,抚摸弯折处有什么感觉,说明出现该现象的原理”。这样的实验首先实验用品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其次操作步骤简单,并且方便学生理解机械能和内能的转化,一举三得。
(三)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置预习问题
学生的学习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存在差异,在设置预习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既要使基础差一点的学生能够通过课本找到问题的答案,培养成就感,也要为能力强的学生设置一些开发思维的思考题,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总而言之,综合全部学生的特点,尊重个体差异,有层次有目的的设置预习问题。如在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第一节讲到能量时,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预习问题,“怎样判断物体是否具有能量?运动的物体是否具有能量?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日常生活的具体事例进行说明。”前两个问题是针对全班学生设定的,相对简单,课本上已给出了答案,只需仔细预习课本即可。后一个问题则相对较难,需要将原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学生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在掌握课本的基础之上深思熟虑,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预习过后的注意问题
学生预习任务的完成并不意味着预习环节的结束,预习效果的检查也是预习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具有一定的惰性,对于教师不检查不批改的作业,学生是不会去认真完成的。但预习题的批改不同于习题作业的批改,它的重点不在于正确或错误,在于学生是否认真,只要学生认真做了,哪怕他做错了,教师也要给予较高的评价。预习效果的检查也可以放在课堂之上,采取分小组讨论交流的方法。归根结底,对预习效果的检查是保证预习质量的重要方法。
结语:综上所述,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预习环节对加强学生知识掌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等方面有着积极明显的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预习环节的设置,循序渐进的指导学生完成预习任务,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这对学生以后的学习也是有很大帮助的。以上就是笔者的一些观点和看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我国的初中物理教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田才荣.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J].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2011(06)
[2] 孙永刚. 科学设置预习题,提高物理课堂效率[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