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中预习环节的把握探讨

来源 :俪人·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lenchang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摘 要 】预习环节是教学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之一,预习成果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正常的课堂教学效果。同时,由于物理学科是初中主要的基础学科之一,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十分紧密,实践性操作性强,需要学生课下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因此,为保障课堂教学进度与质量,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要加强对预习环节的掌握。本文将针对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预习环节,从预习前、预习中、预习后三个角度进行探讨。
  【 关键词 】初中物理 预习 三个角度
  随着新课改进程的不断深入,教学理念已由传统单纯的知识传授演变为学习方法的指导,这致使教学中的预习环节变得尤为重要。预习所需达到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二.发现自己的疑难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怎样才能达到这一要求,关键在于预习环节的设置。首先,我们谈论一下预习前应做好哪些准备。
  一、预习前的准备工作
  (一)设置预习提纲
  物理属于初中教学的基本科目,它不同于语文数学等课程,物理是学生在初中新接触到的,对于新事物,学生对它的了解和把握都是十分浅显的,同时,初中生的自学能力并不是特别强,这就导致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无从下手。所以,老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个预习提纲,包括新课的重点、难点和学习目标等。例如在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连通器和液压技术》一章中液体压强的预习,老师可以设置预习提纲进行预习提示,如什么是液体压强,液体压强的特点是什么,计算液体压强的公式是什么,学习可以根据这些提示,有目的、有方向的进行预习。
  (二)合理安排预习时间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实际的课时安排并不多,倘若在这有限的课时里再加上预习环节,那么正常的教学必定会减少,课堂质量也会受到影响。所以,利用课堂时间来预习是行不通的。那么,将预习全部安排在课下怎么样呢?之前我们分析初中生特点时讲到,初中生的自学能力不强,在没有老师引导的课下,是很难完成预习活动的。笔者认为最有效的时间安排是将预习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放在课内和课外。在讲解新课的前一天,通过设置预习提纲的方式将预习任务布置给学生,第二天讲课之前再抽出一点时间让学生回顾预习过程。这样,将课内预习和课外预习有机的结合起来,保证预习效果。
  二、预习过程中的问题设置
  (一)预习问题设置覆盖大部分新知识点
  初中物理教材所涉及到的内容多为实际生活中常识性的物理问题,对于中等以上的初中生而言,学习起来并不吃力,所以,在设置预习问题时尽量覆盖大部分的新知识点。学生通过预习任务的完成,基本上可以掌握三分之二的新知识点,这些知识点老师在课堂上可以略微提及,然后将更多的精力放在重点和难点上,这样既充分利用了课堂时间,也提高了教学质量,同时有利于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培养。
  (二)重视预习实验的设置
  物理是一门实验性强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内容都是通过实验的方式传授给学生的,所以,在设置预习任务时,尽量多的设置和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实验类型的问题。比如说在八年级上册第十二章第四节《机械能和内能的相互转化》一课中,有一个弯折铁丝的实验,教师就可以以此为依据,布置预习任务“将一根铁丝反复弯折,抚摸弯折处有什么感觉,说明出现该现象的原理”。这样的实验首先实验用品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其次操作步骤简单,并且方便学生理解机械能和内能的转化,一举三得。
  (三)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设置预习问题
  学生的学习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存在差异,在设置预习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既要使基础差一点的学生能够通过课本找到问题的答案,培养成就感,也要为能力强的学生设置一些开发思维的思考题,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总而言之,综合全部学生的特点,尊重个体差异,有层次有目的的设置预习问题。如在九年级物理第十二章第一节讲到能量时,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预习问题,“怎样判断物体是否具有能量?运动的物体是否具有能量?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日常生活的具体事例进行说明。”前两个问题是针对全班学生设定的,相对简单,课本上已给出了答案,只需仔细预习课本即可。后一个问题则相对较难,需要将原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学生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在掌握课本的基础之上深思熟虑,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预习过后的注意问题
  学生预习任务的完成并不意味着预习环节的结束,预习效果的检查也是预习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具有一定的惰性,对于教师不检查不批改的作业,学生是不会去认真完成的。但预习题的批改不同于习题作业的批改,它的重点不在于正确或错误,在于学生是否认真,只要学生认真做了,哪怕他做错了,教师也要给予较高的评价。预习效果的检查也可以放在课堂之上,采取分小组讨论交流的方法。归根结底,对预习效果的检查是保证预习质量的重要方法。
  结语:综上所述,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预习环节对加强学生知识掌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等方面有着积极明显的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预习环节的设置,循序渐进的指导学生完成预习任务,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这对学生以后的学习也是有很大帮助的。以上就是笔者的一些观点和看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为我国的初中物理教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田才荣.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预习能力的培养[J].数理化解题研究:初中版.2011(06)
  [2] 孙永刚. 科学设置预习题,提高物理课堂效率[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1(06)
其他文献
【摘要】班级管理往往是教师意志的体现,而教师意志往往凭借班级管理制度、学生的学习成绩来体现。管理僵化、制度教条、评价单一,凡此种种,带来了管理的低效。即:学生对管理的表面应付,管理并没有带来学生行为习惯的内化。基于此,班级的柔性化管理强调以人为本,了解学生,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以管理的人性化为起点,尊重学生的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点击学生心灵的“触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内化学生的学生的行为习惯
【摘要】新课改打破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表现,这也为学生的各项能力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课改的进行其目的是为了切实提升教学效果,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我们注重教学艺术的运用,以期实现教学效果的明显提升。本文笔者就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学艺术的运用进行论述,旨在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高效进行提供一些可参考的依据,为数学教学的发展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  【关键词
文章介绍了一种应用在工业用大口径超声式气体管道流量计中的超声信号传输时间的测量方法。该方法采用粗计数和细计数2个过程,克服了带有转子式的气体流量计固有的时漂误差。试验证明:该方法具有很高的精确性和实用性。
采用大涡模拟的方法计算了来流速度为0.6 Ma的球/柱体附近的流场,并采用相屏法研究了该流场对激光传输的影响。结果表明:球头附近的流场引起的气动光学效应对传输到远场的激光
研究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材料CH3NH3PbI3(CH3NH3=MA,MAPbI3)的输运特性,理论分析了有机分子MA对晶格结构的影响。发现:MA沿[110]方向排布且近邻MA分子相互垂直的构型最稳定,将此
从能量守恒出发,将热解吸收的能量隐含于材料等效热容中,建立了连续激光辐照下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热响应的三维计算模型。在考虑辐射换热和表面对流换热的影响下,利用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