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借助CAI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ydna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小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空间观念的培养,依赖于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依赖于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感性材料,调动了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跨入了一个新的领域。本文就利用CAI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谈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借助CAI建立表象,让学生形成空间观念
  
  表象是由感知到概念之间的阶梯,它具有直观性和概括性,只有提供的感性材料典型、全面,形成的表象才能清晰、完整。由于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比较肤浅,学生对几何形体的学习,只停留在直观感知这个初级阶段,因此教师还应充分发挥表象的桥梁作用,使具体的感性认识逐步过渡到抽象的理性认识。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让学生多观察,获取丰富的感性认识,逐步建立起几何形体的特征、形体大小和形体本身相互关系的表象,从而获得初步的空间观念。
  如教学圆柱的体积一课时,采用实验的方法,由于实验过程的复杂性,操作起来有一定困难。教学中,我利用课件演示把圆柱等分成8份,动态呈现等分拼插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圆柱可以转化成近似的长方体。但是能否将圆柱转化成长方体来计算,在学生心目中还得画个问号。于是我再演示将圆柱等分成16份、32份后拼插,学生发现拼插后的图形更加接近长方体了。那么再继续等分下去会是什么样呢?学生们立刻感受到等分的份数越多,就越接近长方体,当把这个圆柱无限等分时,插拼后所得的就是一个长方体。课件演示,丰富了学生的感知,圆柱可以转化成长方体的表象清晰形象地印刻在学生的头脑中,从而促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二、借助CAI引导想象,促学生发展空间观念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必须在对大量的实物模型的感知基础上,通过头脑的再加工,将这些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这一过程就是学生充分思考想象的过程,学生空间观念就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教师必须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为学生插上一对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在几何空间中翱翔。在实践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为思维的展开创造良好的条件,为空间观念的顺利发展打开大门。
  
  


  例如在《观察物体》的教学中,让学生想象并画出图(1)中的模型从前、上、左、右四个方向看到的形状。图(2)是—些学生画出的从上面看到的形状,问其这样画的原因,他们认为从上面看能看到4个正方形,这4个正方形有2个在上面,有2个在下面的,这两个中间空着的部分是被上面的正方体挡住的正方形。学生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将立体图形从三维空间向二锥空间转换过来。即使是让学生观察实物模型,一部分学生还是无法想象。没有对实物正确直观的认识,学生的想象就会失去展翅翱翔的方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在现场用数码相机把从上面看到的样子拍下来,再导入计算机,使学生清晰地看到从上面看到的应该是图(3)的形状,这时已经没有高度了,显然是一张平面图。
  学生头脑中错误的认识一下子就被纠正过来了,接下来,再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同时教师用数码相机将真实的样子拍下来,帮助学生去验证自己的想象。在这一想象与验证的过程中,学生的空间观念就逐步建立起来了。
  
  三、借助CAI联系归纳,使学生积累空间观念
  
  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能够将知识的抽象联系直观的展现出来,易于学生理解,从而使学生将学到的知识不断由“薄”变“厚”,再由“厚”变“薄”,不断“厚积薄发”,这样学生的运用能力就会越来越强,空间观念也会不断得到强化,最终形成一种学习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表面积后,可以让学生再总结归纳出他们共有的表面积公式。利用课件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表面展开,让学生边观察图形边思考。
  
  


  对于有困难的学生,课件还有提示功能,分别将三个图形的侧面和底面以不同的颜色闪现。学生在认真观察的基础上,很快能够找出三个图形表面积共有的公式是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这样的复习,进一步沟通了几何形体之间的联系,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提高了空间观念的积累水平。
  四、借助CAI综合运用,提升学生空间观念
  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已逐步建立了一定的空间观念。还应抓住综合运用,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灵活地采用多种方法去解决问题。实践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现生活中的问题,解决空间问题中的重点、难点,促使学生提升空间观念。
  例如:某校校门台阶如下图,请你们算出台阶正面要粉刷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要解决这个问题有两个难点,台阶是什么形状的?它的长是多少?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将台阶活动拉直,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台阶是长方形的,宽已经告诉我们了,要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还需要求出长。于是,教师通过演示课件,将台阶的—条边分别向左、向下平移,它的长度就是3m加4m的和。由此可知,利用课件的演示突破了问题的难点,使学生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提升。
  运用多媒体课件培养小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是一种新型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适当地加以运用,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其他文献
教学背景:  “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除法,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运算顺序与商的定位方法及笔算竖式书写格式。很多教师在第一次教学这一内容时,都认为非常简单,实际上学生很难理解:为什么要从高位除起?除后十位上余下的数为什么要和个位上的数合在一起?因为教师觉得这一内容简单,导致第一次执教这一课时很少有教师成功解决这些难点。我第一次执教失败后,第二次执教这一课时,采取操作、探究、小组合作的教学形式,取得了较
期刊
《小学教学参考》(教学版)2006年第7~8期刊登了张小慧老师撰写的《智慧的美丽》一文,笔者深为教者的课堂应变能力所折服,文中对学生解题方法创新的呵护无疑是值得大家学习的。然而,笔者认为,文中所撷取的案例“空瓶换汽水”中教师所认同的创新解题方法,以及由“空瓶换汽水”引申到“分马故事”中解题思想方法的“嫁接”过程值得商榷。  “空瓶换汽水”的题目是这样的:小强和伙伴们买了10瓶汽水,店主告诉他们,喝
期刊
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听课感想  黎士良    学校开展“青年教师优课评比活动”。听课中发现,一位教师教学“分数除以整数”这一内容时,为了揭示计算法则,先安排学生进行折纸活动,即把一张长方形纸的3/5再平均分成3份,观察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得出算式:3/5÷3=(3÷3)/5=1/5(能整除),进而又将一张纸的1/5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1/5÷3=(1÷3)/5(不能整除)。继而推导出,分数
期刊
读到陈军老师《“七桥问题”的启示》一文(2006年《小学教学参考》数学版第6期),深受启发。陈老师从欧拉用一笔画解决“七桥问题”,进而把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的方法渗透到自己的日常教学中。可谓学以致用。但笔者对陈老师文中的一些观点,持有不同的意见,想与陈老师商榷,同时也希望得到同行和专家的指正。  陈老师为了说明在自己的教学中是如何渗透数学模型的方法,举了自己教学的一个真实案例:  教学“百分数应用题
期刊
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课堂教学,实际上是一种相互倾听和接受,在共享中实现“视界融合”与精神互通,并共同去创造意义的活动。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对各种问题作出的不同解答,这时教师能否善于倾听、发现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富有价值和有意义的观点,并能以平等的作风与宽容的态度去体验学生的情绪,就成为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重要条件。叶澜教授曾经说过:“要学会倾听孩子们的每一个问题,每一句话语,
期刊
教师在授课中,可以根据学生的情绪和反应,灵活、适当地穿插一些零碎却生动幽默的话语,往往能调整教学节奏,活跃课堂气氛,也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对知识的理解。尤其是以理性见长的数学课,不妨也在教学中适时地幽上一默,让学生乐上一回,这对学生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均有好处。最近,有幸走进几位“数学大师”的课堂,在赏析他们教学语言艺术的同时,我也得到了很大的启发和收获。    幽默是一种“柔化剂”,可以消除紧
期刊
说起“熟能生巧”,人们常常会与数学学习联系起来。一般认为,数学学习只要多练、多做,弄得滚瓜烂熟,自然就会找到窍门,成绩自然就会提高。但是,“熟能生巧”果真能作为一条数学学习的普遍规律吗?是否可以作为数学学习的经验来运用、推广呢?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都是有所偏颇的。对此问题,我们首先应该辩证地看待,科学地理解熟能生巧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意义。  熟能生巧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熟练了,就能
期刊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数学教学由于其简洁、干练的线型教学特征,其有效性更值得大家关注。那么怎样的数学课堂才是有效的呢?最近聆听了几位教师执教的同一节课《笔算乘法》,颇有感触。    一、正确理解教材——有效教学的基础    课例1:  小朋友进行贴花游戏:每张纸上贴3朵  师:2张纸上贴几朵?   2× 3=6或3×2=6  师:10张纸上贴几朵?  
期刊
阅读与习作是语文学科中的“两根柱子”,阅读是习作的基础和借鉴,习作是阅读的升华和创造。只有将阅读与习作结合起来训练,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以下就谈谈笔者在阅读教学中是如何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    一、阅读中积累    习作是一种释放,是自己的思想、情感、智慧的输出。它的前提是吸收和积累,没有不断地吸收和充足的积累,就不可能写出感人至深、令人耳目一新的佳作。“厚积而薄发”这是古人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
期刊
近几年,对小学语文教学,有人提出了重视“文化细节”教学的主张,由于它蕴含着深厚的情理相扣理念。因此,受到许多小学语文教师的青睐。  语文是一种特定的文体文化形态。语文课文中总会有些精妙的文化细节,它总是形成于特定的内容情境中。虽是构成教学行为的较小单位,但是,教师在解读文本和实施教学时,如果能够深度地探寻这些“文心”,沿着文字脉搏,引领学生细细咀嚼,即使是学生的感悟难点,只要教学方法设计巧妙,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