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干部如何应对“网络问政”的挑战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yaomam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正悄然改变着中国普通百姓的生活,也促动着一种新型民主政治的诞生。依托互联网的大平台,网络问政从幕后走向前台,对执政思维和行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使政治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新形势下,如何应对“网络问政”的挑战已经摆在领导干部面前迫在眉睫的课题。
  一、网络问政的现状
  “网络问政”:即网络政治参与,政府通过互联网做宣传、作决策,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以达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公民借助网络表达利益、参与决策,从而影响政治过程的行为。
  网络问政从2007年的星星之火,到2008年的蓬勃发展,如今已经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常态化。从中央到地方,不断有高官频密“在线”,亦有官方媒体设立的“直通中南海”、“向地方领导留言”等网络民意通道。互联网不仅已经深刻地改变了我国普通民众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开始逐渐改变我国的政治环境。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官员纷纷开始主动借助网络问政于民。有关官员与网民交流的相关报道扑面而来,它传递着一个信息,昭示着一种趋势:“网络问政”时代已经是无可阻挡地到来了。
  1、中央领导高度重视
  两个曾让互联网沸腾的时刻使不少网民难以忘怀: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到人民网强国论坛直面网友,倾听民意,他还说,互联网是我们“做事情、做决策,了解民情、汇聚民智的一个重要渠道” 此举的时代内涵极其丰富,此后,他被网友亲切的称为“胡哥”,成为“中国第一网民”载入史册。2009年2月28日,温家宝总理利用周末与网友长达两小时的“零距离”在线交谈,被网民喻为“和总理在春天的约会”。 2010年9月8日,“直通中南海” ——中央领导人和中央机构留言板,标志着“网络问政”已经向国家最高层迈进,让人们在惊叹科技飞速发展的同时,更为民主政治的进步和公民参政热情的高涨而欣喜。
  2、基层政府积极响应
  在中央高层引领下,近几年,网络问政逐渐在我国政坛蔚然成风。领导人的亲身垂范不但鼓舞了网民通过网络反映诉求,表达心声的热情,也带动了地方党委和政府更加重视网络民意。中国的“网络问政”全面展开。各地党委政府和各级党政领导纷纷“触网”,了解网络民意,倾听网络民声,汇聚网络民智,实现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据媒体统计,现已有47位省委书记、省长在人民网上公开回应网友留言。15个省市区以“红头文件”形式将回复网友留言纳入政府固定工作机制。
  二、领导干部为什么要积极应对“网络问政”?
  (一 )满足网民问政的需要
  当今社会,网络无疑已成为“草根”问政的一个新渠道、新场所、新平台。为什么网络能成为民意的“绿色通道”?因为网络是开放的。与传统媒体的舆论相比,网络媒体有论坛、留言板等互动平台,网民只需经过简单的注册,便可以在这一互动平台上自由公开地发表自己的言论,任何人都享有对信息的选择和发表个人意见和观点的权利。
  的确,网络上,无论你是什么样的身份,只要拥有一个IP,就有公开表达的权利。人人都有麦克风,不需要举手方能发言,也无需理会级别大小先后。怎么想就怎么说。那些来自民间的真实声音,没有经过机构部门的层层过滤,显现出最原始的社情民意。
   网络问政恰到好处地为公民提供了政治参与的新渠道,弥补了现实政治生活中公民问政渠道的不足。对于民众而言,要在网下寻求一条有效的民意传递途徑并不容易,但在网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却相对较简单。
  (二)缓解社会冲突的需要
   现代民主政治的常态是权利的张扬和权力的谦卑。若权力张扬而权利被压抑,必将演生出权利与权力的冲突。按照官方的表述,正处于建设之中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还在“初级阶段”,还难称“完善”。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济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民主政治建设的进度,乃至于两者之间出现了某种疏离。这种疏离或互不适应甚至成了影响社会稳定的根源。对外开放的逐渐扩大也让国民日益感到了对内开放的严重迟滞。得以大幅提升的民权意识迫切需要一些新的制度平台来满足公民在参与政治上的需要。网络恰到好处地在这种权利与权力的冲突中,扮演了“缓冲带”的角色。若权利持续被压抑,在制度内外又找不到出口,则必将导致更严重的社会危机。避免权利“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的唯一办法,就是鼓励权利发声,并让权利张扬。
  我相信当政者对网络日益表现出开明的从政姿态,是源于对“网络问政”这一权力冲突缓冲带的深刻认识。当今中国所面临的社会转型,在很多学者看来,实为三千年来前所末有之大变局。这场大变局正在由一个一元化社会转型为多元化社会,由一个臣民社会转型为一个市民社会,由一个单位社会转型为一个社区社会,由一个熟人社会转型为一个陌生人社会,从一个伦理本位的社会转型为一个契约本位的社会。于转型期间,社会阶层被重新洗牌,各阶层之间断裂加深。这种断裂又产生不满与对立。在现实社会中,被孤立的个体很难有勇气来向体制表达自己的异见。而网络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境况。网络让分散化的个体得以整合,它为那些勇于履行公民责任的民众提供了极为便捷的技术支持,并让“网络公民”成为可能。
  三领导干部如何积极应对“网络问政”
   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也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如何积极应对“网络问政”的挑战,化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也是对领导干部执网能力、执政能力的一场全面考验。(一)保持敏感性,不要听之任之。网络最大的特点就是传播速度快,但是准确性不高,各类虚假信息通过博客、跟贴等不断考验人们的判断力。一要以开放的胸怀接纳网络。在面对网络时尤其要避免官本位思想,坚决摒弃官僚作风,以宽大包容的心态接受网络监督。要正确认识网络报道的片面性和深刻性,保持举一反三的敏感度,及时发现和应对各种负面信息,对涉及本单位、本人的负面报道、虚假报道特别是可能遭遇网络爆炒的信息点,要兼容并包、闻过则喜,主动借助网络媒体加强与社会、与群众、与报道人的沟通交流。二要以缜密的工作防微杜渐。社会矛盾网络化、个别问题社会化,任何个案都可能成为掀起网络波澜、影响社会稳定的导火索。认为“网络不是官方媒体、关不关心无所谓”的想法无异于掩耳盗铃,结果必然是害人害己。言者无心、闻者足戒,对任何涉及不安定、不和谐因素的蛛丝马迹式的报道都要保持高度警惕,及早制定应对措施,力争化解于网络爆炒之前。各级领导干部大多握有一定的权力,日常注重慎权、慎欲、慎微、慎言,不给人以口实,才是防止遭遇网络攻击的治本之策。
  (二)突出针对性,不要以暴制暴。以暴制暴的结局如同以卵击石,诚实才是制胜正道。一要树立求实意识,坚持让事实说话。网民的眼里不揉砂子,对所有的网络监督,包括官方的、民间的,都要坚持正面回应为主,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政策为准绳,所有的应对举措都要有源有据,既不能避重就轻、打擦边球,更不能道听途说、信口开河。要坚决采取得当措施,提出客观、务实、合理的更正要求,并提供有说服力的真实材料表明立场,真正做到让事实讲话、让以讹传讹者失信失利。如:“躲猫猫事件”中,在事件成为网络热点后,云南省委宣传部迅速组织事件真相调查委员会,并公开面向社会邀请网友和社会人士参与调查,体现了执政者对网络民众舆论的重视与尊重,堪称官民互动的典范之一。二要强化协作意识,学会同媒体人打交道。要克服轻视记者、回避采访或者盲目应对的心理状态,坦诚、平和、客观地应对媒体采访。用宏观的决策力和果断的判断力,合理确定自己公开信息的原则和底线,用清晰的思路、简明的语言、诚恳的表述同媒体人打交道、交朋友。及时回应记者的来电来访,积极提供媒体所需要的背景资料,与网站和媒体人建立起良好互动的合作关系。三要树立形象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像广大媒体人一样,领导干部工作生活的细枝末节不可避免地出现在镜头里、网络中。要树立媒体形象意识,注意自己在公众面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尽量做到观念与时俱进、言语恰如其分、举止大方适度、思维严谨缜密,以良好的行为习惯防止成为“天价烟”、“躲猫猫”的代名词。谈吐上,要言之有物、言简意赅,不拖泥带水、不画蛇添足;作风上,要张弛有度、亲民爱民,不暴戾乖张、不哗众取宠;行为上,要“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不出“雷人”之语、不越雷池半步。
  (三)掌握主导权,不要迎合应付。各级领导干部不仅要学会应对网络,还要善于运用网络。一要强化教育培训,提高干部运用网络的能力。在信息化时代,“网盲”是思想落后、思维狭窄的代名词。领导干部要积极学习网络知识,主动接受技能培训,能力上与时俱进。要大力推进党建网、政务网建设,广泛开展“行风热线”、网上互动活动,鼓励领导干部开设个人博客,提高网络运用水平,使网络成为各级领导开展工作的良师益友。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应对网络监督的经验,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意识和能力,增强领导干部运用网络的积极性、主动性。二要强化主流引导,建立完善日常信息发布制度。公开是消除质疑的最有力途径。正确、有效、及时的新闻发布与信息传播,对引导舆论、避免炒作、消除谣言是十分必要的。要充分发挥好正面宣传的作用,对工作生活的主流趋向和社会发展中积极、健康、光明的内容,主动拿出来“晒一晒”,进行肯定性、赞扬性报道和评价。积极推进党务、政务公开,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主动就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疑点表明态度,作出恰如其分的对答,防止被网络牵着鼻子走。三要强化舆情监测,改进突发事件报道机制。凡事预则立,发现问题的时间决定着处置问题的效果。各级机关要普遍建立网络舆情监测和网站联络协作制度,及时发现负面信息、妥善应对处置。要高度重视舆论引导在突发公共事件报道中的主导作用,抢占第一发言权,迅速确定新闻报道口径,变被动为主动,形成正面的舆论导向。要不断提高群体性、突发性事件信息的公开化、透明度,让社会公众及时准确地了解事态的进展情况,引导公众的态度和行为,切实防止不切实际的误导和不辩责任的人身攻击。
  
  
其他文献
众所周知,在学习过程中,“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许多学生不愿学历史,关键是他们对历史没有兴趣。因此,作为中学的历史教师,首先应该先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古往今来,凡是教学上有所建树的教师,无一例外的是:他们的课都让学生着迷。笔者通过几年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   一、可以改变教学模式。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还在使用50年代的讲授式教学.它的局限性和缺陷是非常明显的,最
期刊
无论哪一门学科,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推进素质教育必须从优化教学课堂这个突破口抓起。而优化教学,关键在于教学过程,教师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千方百计给学生创造表现自己的舞台和条件,使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得以充分发挥。借以培养自我教育和自学能力,  一堂高质量的化学课用什么来衡量呢?先从学习者来说,美国当代著名认知心理学家的代表人物是布鲁纳和奥苏泊尔,他们在研究如何学习的问题上持有“
期刊
作文教学一向是语文教学的软肋。学生为了下笔有神,苦思冥想,绞尽脑汁;老师为了学生能妙笔生花,干方百计,用心良苦。作文教学不能流于形式而不注重实效,否则,既浪费了学生宝贵的时间,也磨没了学生写作的兴致。没了兴致,作文课对于学生来说就成为一种煎熬,这绝不是作文教学的初衷!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即鲜活的强悍的“生命力”尽情释放呢?巧妙创设作文情境,激发学生动笔欲望,叩拨学生
期刊
摘要:混凝土构筑物因出现功能性改变,如接建、增加荷载等,或在出现质量问题,如配筋不足、灾后修补、混凝土强度不够等,都需要进行加固。  关键词: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优选  混凝土构筑物因出现功能性改变,如接建、增加荷载等,或在出现质量问题,如配筋不足、灾后修补、混凝土强度不够等,都需要进行加固。其加固施工及加固方案的设计尤为重要,对于需要加固的构筑物,应根据构筑物的不同情况设计不同的加固方案。本文根据
期刊
长期以来,语文界只注重对作文批改方法的探讨,对作文评语则不仅重视不够,而且有排斥的倾向。我们不可否认,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批改作文了,教师辛辛苦苦的写批语,学生就能提高写作能力了吗?不尽然。在这里,我们要讲究作文批语的艺术性,教师必须重视并写好作文评语。作文批语不仅要找出错字病句,而且还要让学生明确自己作文的优点和不足,帮助学生逐渐提高写作水平。  一、评语要有针对性  翻开学生的
期刊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桥梁施工的主要方法,并对目前桥梁施工在技术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作了认识,并为加强桥梁施工的管理,提出了几项桥梁工程施工控制的保障体系,并做了分析。  关键词:桥梁,技术,管理,施工控制  现代桥梁的施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并容易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尤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大跨度桥梁的建设日益增多,其结构新颖、技术复杂、设计和施工的难度较大,这要求我们认真组织施工方法并进行
期刊
关键词:沥青路面 病害 结构设计 质量控制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公路建设投资力度的加大,我国的公路工程建设十分迅速。但是,随着公路路网的维修工作的开展,沥青路面病害现象也越来越引起关注。沥青路面早期病害的现象有:泛油、波浪、壅包、滑溜、裂缝、坑槽、局部沉陷、松散、车辙等九种。这些病害极具普遍性和严重性,对公路的正常使用构成了威胁。虽然造成沥青路面病害的因素很多,但综合起来主要有路面结构
期刊
进入21世纪以来,全国房地产市场全面复苏,城市居住区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大大缓解了住房紧张的矛盾,改善了百姓的居住条件。但是,纵观城乡居住环境仍然差强人意,与舒适、健康、绿色生态的理想目标相离甚远。居住环境是影响居住生活质量的决定因素,居住环境包括空气、水、声、光、热环境等几个方面,下面就优化居住建筑空气环境作一探讨。  严格地讲,居住环境是一个开放系统,它与城市空气环境乃至全球大气环境都有着千丝
期刊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阅读,让学生能更好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更好地吸取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精髓,更好地培养自己的个性并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从而达到知识获得、思维方式、人格健全的协同,实现了促进人的发展目标上的融合。  那么,又该如何将这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渗入到语文阅读教学当中呢?  一、重视知识与技能在语文
期刊
问题意识即人们在认识过程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困惑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并产生了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形成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应用问题的良性循环状态,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具有了问题意识,学生就会意识到寻常现象的非常之处,“于不疑處有疑”,然后提出问题,这往往会导致认识的新领域和新视角。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