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吹奏朋芘的老人

来源 :三月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n77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值五月,春末夏初的一个周末,我从镇里出发,开始了一个人的山村旅程——拜访当地一位民间艺人覃征龙。雨后的天空湛蓝如洗,一路上,草木欣然,五颜六色的花卉给我一个个甜蜜温柔的微笑。我读懂了山村五月的心事,却无暇顾及眼前的景致,默默祈祷此行能给自己带来一份惊喜。来到村口,远远听到一阵阵悠扬的乐曲,令人大饱耳福。在热心村民的引路下,我走进寨子西头覃征龙老人的家门。一阵寒暄,把来意说了,老人的家人友善让座,端上香气四溢的油茶。在友好的氛围里,覃征龙老人如竹筒倒豆子般地道出与朋芘的不了情结。
  朋芘也称“古竽”,是融水大浪镇壮族群众的传统乐器,当地壮语意为朋友之间用于比赛的竹制乐器。朋芘起源于汉代,兴盛于明朝,鼎盛于清代及民国,一般在每年丰收的秋后才开始吹奏。一支朋芘队由母子朋芘、长筒朋芘、地筒朋芘、小筒朋芘、牛角朋芘等组成,曲调有丰收曲、迎宾曲、比赛曲、节日曲之分。吹奏朋芘讲究季节,一般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十四后到次年的春社前,当地有“七月十四吹朋芘,八月十五吹芦笙”的民谣,寓意在农忙时节大家专注农事,以求来年获得丰收,这也是吹朋芘的本意。
  覃征龙老人淡淡地述说,我默默用心记录。在这厚朴的山村里,茂密的竹林承载着一段段故事,光亮的牛角刻下一圈圈年轮。而此时,我在覃征龙老人的引导下,穿越时空隧道,追寻朋芘昌盛不衰、悠久生辉的历史印痕。相传在古代,大浪镇一带群山莽莽,人烟稀少,生活在这一带的壮族群众为防匪防盗,吹奏竹筒、牛角传递信号,躲避盗匪骚扰,使得世代繁衍不息,后来逐步演变成今天的比赛表演。
  说得兴起,覃征龙老人信手拿过一把母子朋芘含在嘴里,即兴演奏。只见他几个手指按着竹管,一张一翕,一曲朋芘迎宾曲在厅堂里袅袅飘扬,时而缓慢,时而急促,却似那行云流水,曼妙无比。我仿佛看到当地村民平日、农闲或佳节时吹奏朋芘的动感画面。覃征龙老人告诉我,在融水苗族自治县成立六十周年县庆时,大浪朋芘队应邀助兴。此前默默无闻的朋芘,在覃征龙老人的指挥下,竹管、牛角奏出的清音,飘过沟壑纵横的大苗山,飘过曲曲折折的贝江水,走进广西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村民演奏的朋芘乐曲,就像是维也纳大厅年度压轴的曲目,醉迷了观众。
  通过交谈得知,覃征龙老人现年72岁,融水县大浪镇桐里村九里屯人,是当地远近闻名的朋芘乐器制作人。他传承了祖父和父亲精湛的朋芘制作、演奏技艺精髓,获得融水首届“十佳民间艺人”称号,是寨子里朋芘的掌门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一把朋芘,从选材到去粗、浸泡,从磨平到发音,整个过程很烦琐,解决这一大堆难题,覃征龙老人靠的就是一手独门绝技。覃征龙老人除了自幼耳濡目染外,更多的是发自内心对这朵民间艺术奇葩的执着追求。在村民的眼里,覃征龙老人血管里流淌着朋芘的血液。像一位出色的裁缝高手总能量体裁衣,覃征龙老人能做出适合每一个人的朋芘。普通常见的竹管,弯月般的水牛角,经覃征龙老人的手摆弄,就能发出婉约、悠扬、雄浑的音质。一支朋芘演奏队多的达上百人,少的也有数十人,要做到声音统一、悦耳,除了演奏者的素质,另外就是制作朋芘工艺的精湛。我终于明白,一根小小的竹管背后,隐藏着智者几多汗水与欢乐。
  对于朋芘的现状,覃征龙老人亦喜亦忧。喜的是大浪镇及周边的壮族村寨已有六支朋芘队,且會制作朋芘的有四人。忧的是朋芘制作、演奏者大都是上了年纪的中老年人,年轻人寥寥无几。
  从覃征龙老人朴素的语言、紧锁的眉头中,我看到当地朋芘的现状,对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传承贡献毕生精力的人们多了几分感慨、敬佩。
  跟随覃征龙老人到寨里的朋芘堂,长的、短的数百把朋芘堆码整齐,我看得眼花缭乱。仔细端详眼前略显清瘦而又和蔼的覃征龙老人,看他长期制作朋芘被刀具划破留下累累伤痕的手指,看他被岁月染成的满头银丝,再看一眼门外绿油油的禾苗,再把目光投在一把把精致的朋芘上,我不由得感慨万千——艺术在民间。不是吗?时序轮回,日月沉浮,这位饱经风霜、洞察世事的老人,已把自己和朋芘绑在一起,在岁月更迭中默默坚守着,任凭风霜雪雨抑或月圆月缺,都浓缩在民间记忆的年轮里,雕刻在艺人生命的里程碑,吸吮天地的灵气,散发泥土的芳香。
  抚摸覃征龙老人烫金的民间艺人证书,我想即使眼前的朋芘民间艺人们青春面容己渐渐淡去,即使这样的面孔不会再生长,但在属于他们的时光里,他们“舞”出了自己的绝唱。欣慰的是,我在融水乡镇工作生活多年,亲历乡村民间唱山歌、舞狮子、抢花炮、芦笙表演,越来越真切地感受到,艺术蕴涵着民间泥土芳香,如同一趟拉响汽笛的列车,从历史深处驶来了。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一牛角、一竹管,朋芘经历了多少沧海桑田,阅尽多少风土人情?听山村里飘出的曼妙清音,耳鼓里盛满了浓浓的乡愁,而眼前的这位老人和所有民间艺人一样,皆是一处绝妙佳景。
其他文献
遇见崇左,她的美,她的媚,她的婀娜灵秀,有谁不想拥有?她是大自然的杰作,天生地就,可遇不可求。既然遇见,既然开始,便是生命中注定的缘。其实在欣赏崇左文化底蕴的同时,用我平凡的心,去触摸她的千古风韵,读懂她真实的可贵,便也安心了这场相遇。各种擦肩都是生命中的体验和经历,众里寻她千百度,跨山越海地赶来,崇左成了我生命中的必然。  遇见崇左,才体会世外桃源。左江流域的美,即使用文字细细地抒情,也像刘三姐
期刊
旧时光  母亲一只手捏着鸡蛋  一只手搭成凉蓬  从五月阳光里,寻找  五禽生生不息的遗传基因  这些个椭圆、还带着体温的  鸡蛋,被反复拿起,又放下  时不时朝篱笆墙外瞅瞅,母亲的  举止  有点像,电影镜头中的阿庆嫂  “再等几天吧。”  母亲自言自语,不甘心  黯淡下去的心情,快要灭了  呼啦,又站直  许多个日子过去了  葡萄架、空椅子、籬笆墙,以及  一望无垠的蓝天  小鸡、啄壳、吃虫、
期刊
很久很久以前,在大山脚下离驿站不远的地方,住着一个聪明漂亮的苗家姑娘,名叫彩慧。驿站旁边有一个很小的集市,附近各个山寨的人都去那里交易,彩慧姑娘因此学会说很多种民族语言。  有一天早上彩慧姑娘上山砍柴,看见一只美丽的山鸡,于是慢慢靠近想抓住它。那山鸡非常机敏,一时飞到树枝上,一下又躲进草丛中,越跑越远,最后飞过一条小溪消失在灌木丛里。彩慧姑娘找不到山鸡,只好原路返回,却发现自己走进了森林的深处,忘
期刊
左江石景林景区位于崇左市城南区,从南友高速公路崇左收费站或崇左汽车站、火车站出发,10多分钟的车程即可到达,交通十分便利。景区于1988年开始开发建设,规划面积1500亩,一期工程开发使用700多亩,1991年正式对外开放,是世界文化遗产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的一个风景名胜景区。  左江石景林景区属喀斯特岩溶地貌,景区所在区域远古时是一片大海,海底的沉积岩在后来的地壳运动中受到挤压而抬升,历经长年的
期刊
我的家乡在当年洪秀全称天王的大瑶山余脉——东乡,这里聚居着壮、汉两族的人民,壮族人说壮话,汉族人说一种被当地人称为“麻盖”的汉语方言。因为世世代代在一起生产、生活,这里的人不管是汉族还是壮族,对这两种语言都可以运用自如。赶集的时候,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经常是左耳听到的是壮话,右耳听到的是“麻盖”话。  要说这里什么时候的集日最热闹,当是农历七月初七和冬至这两个节日前的那个集日。这里有一个己经无从考
期刊
总是在离开以后,才发现那让味蕾如花绽放的地方,不是在远方……  有一次出门在外,饥肠辘辘的我坐到餐桌旁,期待着能大快朵颐一番,然而很遗憾,我的期待随着服务员一盘接着一盘端上来的菜肴而一点点地消失。我知道,想要获得和家乡菜肴一样的可口美味是不可能的了。在我居住的小城大化瑶族自治县,即使是家常菜肴,也做得有色有味有情,更不用说大鱼大肉了。大化人对于菜肴的用心,在我看来是缘于他们对客人的热情,对生活的热
期刊
沈大宝和柳春梅从乡下来到县城,在实验高中附近开了一家春梅煎粉店,专门卖纯手工制作的煎粉小吃。眨眼间,两个人来城里快半年了,可是煎粉店的生意却不见起色,本以为拿手的特色煎粉质优价廉,却在麻辣烫、米线、砂锅饭、盖浇饭面前败下阵来。  沈大宝不服气,跟柳春梅商量:“我觉得咱的煎粉店生意不好的原因是营销不到位,开店没章法。”  柳春梅摇摇头,说:“这一左一右的店我都仔细观察了,论服务咱不比谁家差,依我看,
期刊
梅子熟透以后,大海也熟了,海鲜肥美,端午便随海风款款而来。如今,随着人们对传统节日的日渐重视,独特的端午文化又重新回到了大众视线。除了五花八门的粽子变着花样吸引食客之外,端午节的其他习俗又开始闹腾了起来,甚至郑重其事的仪式感又再次回归。不知从何时开始,我对这个传统节日的热情也逐渐升温。偶尔还会想起孩提时候的细碎片断,唤起我对端午节的美好回忆。想想,我们小时候,过端午节可真是热闹啊!那首家闻户晓的儿
期刊
国庆饮水共思源,以歌代酒情绵绵;  一杯先把英烈敬,祭奠英雄在九天。  二杯酒敬毛澤东,他是民族大英雄;  领导人民得解放,奴隶变成主人翁。  三杯酒敬邓小平,改革开放领军人;  小平理论像北斗,指引神州百业兴。  第四杯酒敬习总,又打老虎拍蚊虫;  精准扶贫谋发展,一带一路路路通。  五杯酒敬科学家,國之重器护中华;  党政军民齐添彩,报效祖国好妈妈。  国庆颂歌当得酒,好戏连台接中秋;  即将
期刊
在岑溪市诚谏镇沙田村沙田小学旁有三棵硕大的榕树,其树龄均在二百年以上。  我每次到这里,总被这三棵硕大的榕树吸引。这些百年老榕树给人一种超然的感觉,置身于满目苍翠的大榕树下,眼睛会更加明亮清澈,心情也青翠馥郁。  這三棵大榕树中最大的一棵树龄有六百年历史,树高约十多米,需要好几个成年人才能合抱过来,树冠覆盖面积大约有一个篮球场那么大,形成独木成林的独特景观。抬头仰望,冠如华盖,直插云天。其余的两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