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的颁布,给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机遇,从政策层面为高职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众多高职院校的应用日语专业应该认真探索自己的改革和发展方式,根据各地发展的具体的特点和对应用型日语人才的需求,着力思考、规划和制定人才培养的模式,并切实付诸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修改完善,努力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各地发展情况的高职应用日语人才培养模式,为各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培养一大批与社会需求无缝对接的应用型日语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应用日语专业素质实用性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新的类型,融入了产业、职业、企业、行业、和实践等诸多要素,无论什么专业都不能偏离这些基本要素。据不完全统计,我国32%左右的高职院校开设了应用日语专业。探索、规划和制定好人才培养模式并认真贯彻实施,是高职应用日语专业面临的紧迫课题,是关系到高职应用日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专业发展的大事。不少同行和专家已对这一命题作了许多有益的研究和探讨,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本文以长三角和上海地区对应用型日语人才的需求情况为依据,以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应用日语专业的改革实践为基础,探讨高职应用日语专业的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
一、长三角和上海地区对应用型日语人才的需求情况
1.根據我们的调查和文献检索,长三角地区共有日资企业3,3400余家,其中上海的日本企业和公司代表处就达7,200余家。这些企业的投资遍及制造业、服务业、金融和贸易等广泛领域,它们对应用型日语人才的需求十分巨大。近10年来,长三角和上海地区对日语人才的需求行情一路向好。本科高校日语专业的毕业生数量有限,只是杯水车薪,加之不少日语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求职目标高,所以日资和中日合资企业对日语人才的招聘目标主要放在高职院校应用日语专业的毕业生。据全国各地的同行反映,这一情况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长三角和上海地区如此,其它地区日企和涉日企业对日语人才的需求情况基本类似。
2.据不完全统计,仅上海地区目前专门从事日语人才猎头的中介公司就有24家,还不包括为数众多的以咨询等名义从业的“地下”猎头。据业内人士透露,如算上这些“地下”猎头,为日企服务的日语人才中介不少于100家。目前这些中介手里不缺工作岗位,只愁自己人才库里没人。上海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沿,也是日资企业聚集的地方。从长远看,以后对日语专业人才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大。
3.虽然近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有部分日资企业暂时放缓了在中国的投资,但是在中国的日资企业数量并没有减少,日资企业对日语人才的需求甚至还在呈增加趋势。从长远看,中日间的合作关系只会加强和发展,对日语人才的需求将保持长期的旺盛态势。从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所在的嘉定区看,电子、IT、餐饮、服装和物流等行业,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日本中小企业来嘉定投资。上海这块中国改革的热土,是日企投资和发展的理想热土。
4.从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应用日语专业10年发展的历史看,招生数量保持恒定,每年招收80~100人,毕业生就业情况保持良好,平均就业率在96%以上。窥一斑而见全豹,从嘉定、上海、和长三角地区目前对应用型日语人才的旺盛需求和将来的潜在需求看,高职应用日语专业的发展是历史的需要。所以,改革高职应用日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社会需求无缝对接的高质量应用型日语人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召唤,也是我们高职应用日语专业教师的历史使命。
二、企业对应用型日语人才素质和技能的要求
高职应用日语专业不像制造类和服务类专业那样具有操作性强的特点,它是一个应用性的语言类专业,没有特定的行业产业背景,所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就业面十分广泛,因而对学生的素质要求高,技能要求也相对复杂。作者曾先后于2010~2011年和2012~2013年在学院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研究基金的资助下主持了题为《高职应用日语专业商务日语课程的改革》和《高职应用日语专业培养模式研究》的课题研究。通过课题研究和调研,发现用人单位对日语人才的要求很高,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日语语言素质、综合技能素质和身体素质等,有的单位在与学生签订用人协议前还专门派人来学校了解情况。
1.思想道德素质
从调研材料分析,80%以上的用人单位很在乎学生的在校真实表现,包括: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什么职务,任职时间,团队和合作精神,是否热心公益事业,是否能吃苦耐劳,是否有爱心,是否有事业心,是否尊敬师长、友爱同学,获得过什么荣誉称号,是否获得过奖学金(等级)等。
2.日语语言素质
用人单位在招聘日语专业毕业生时对日语语言素质的要求包括:高职三年的综合学习成绩及在全班的综合排名,各门课程的成绩,参加过何种专业竞赛及获奖等级,是否到企业参加过实习(含:实习单位、实习时间、实习内容、单位评价等)。从上海和京、江、浙、皖等地的问卷调查看,用人单位要求“日语听说良好,笔译功底扎实,中文文笔较好,能和公司的翻译团队密切合作完成相关任务”。同时,企业对应用日语专业学生提出了“会讲普通话,日语听力强,又有一定的英语听说能力”等要求。可见,“实用”是用人单位对应用日语专业学生的主要要求。
3.综合技能和身体素质
“身体健康,能胜任企业相对辛苦的工作”是企业招聘日语人才时首先关注的一个问题。如果有一定的体育爱好则更受欢迎,因为可以帮助企业活跃员工业余生活,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工作效率。
同时,各类用人单位对日语专业毕业生有各种不同的要求,如:“能与领导和同事沟通”,“最好掌握一定的经贸知识”,“我们希望招聘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的毕业生”,“如果懂一些简单机械、服装、电气和旅游等知识的更好”……可见,“思想好、身体健、通日语、懂专业、善沟通”的人才最受用人单位欢迎。
三、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应用日语专业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应用日语专业成立于2002年,2003年开始招生,迄今已有7届学生毕业。应用日语专业成立11年来,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把办学方针体现在教学过程、尤其是教学内容之中,把校企结合、工学结合作为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使应用日语专业的教学充分体现职业的工作过程特征,体现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
我们认识到,实践要素是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所规定的一个重要方面。应用日语专业的任务,是培养第一线的生产、服务和管理方面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就是在基层岗位和工作现场做实事、干实务、实践性很强的实用性人才,也就是专门面向“一线”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而不是单单依靠学历教育在学校里足不出户就能培养出来的,必须、也只有在生产和工作的实践中获得能力、提高能力。高职应用日语专业教学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必须强化实训和实习等实践性环节。
我们于2005年与日企“亿旅(上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创建了《亿旅日语实训基地》,基地设在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内,共同合作培养应用型日语专门人才。“基地”迄今已运作8年。我们的做法是:
1.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负责提供《亿旅日语实训基地》用房和全部相关设施。
2.“亿旅(上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根据我们应用日语专业学生培养的需要,选派技人员给我们学生上课,指导相关旅游等业务的实盘操作,并把一定的业务额度放在基地由学生完成。
3.应用日语专业定期分批安排学生到实训基地实习,亿旅公司根据学生的工作表现和完成的业务量发给实习补贴。
4.亿旅公司每年给应用日语专业学生提供1~2万元的奖学金,并由该公司总经理亲自到校颁奖。
5.亿旅公司每年从应用日语专业毕业生中录用一部分到该公司就业。
6.如果该公司需要,应用日语专业随时选派学生去公司帮助工作。
7.如果应用日语专业培养学生需要,该公司总部也随时接受学生前往实习。
《亿旅日语实训基地》运作8年来的实践,证明这一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日语人才的做法是成功的,充分体现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这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发挥学校和企业双方的优势,把学习和工作结合起来。我们通过校企合作,借助《亿旅日语实训基地》,使学生可以一边学习日语专业理论知识,一边参加实际工作,学习工作技能;还可以把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带回到课堂上讨论,实现研究性学习,做到“教、学、做”一体化,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学生反映说:“到《基地》实习使我们学习更用功了,因为如不好好学习,到《基地》实习时就做不来,更做不好。我们有压力,但更有动力。我们学习更主动积极了,学习效果更好了,对毕业后的工作和发展前途更加充满信心了”。
四、关于高职应用日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的设想
根据笔者对长三角地区和北京、广东、山东等地60所高职院校的问卷调查情况来看,有38所开设了应用日语专业,其中32所是以“日语 专业方向”的模式实施教学的,“专业方向”也各不相同,约60%为广义的经贸和旅游,40%为经贸、旅游、机械、制造、服装设计、计算机、物流、医药、出版等等。我国高职应用日语专业大多是2000年以后开设的,发展时间在10年上下,其培养模式大多带有本科院校日语专业的印记,没有摆脱“三多三少”的办学模式:即刚从大学本科或研究生毕业的多,有经验的教师少;会教日语语言的教师多,有企业、产业背景的双师型教师少;在教室里按传统教学方法讲课的多,把学生带出校门到生产实践一线教学、培养能与企业需求无缝接轨的应用型人才的少。所以,我国为数众多的高职应用日语专业必须转变教育理念,加强专业实训教学的建设,积极探索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高职应用日语专业培养模式,为实现“中国梦”培养一大批合格的应用型日语人才。
1.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 笔者认为,国务院《决定》中所提出来的“工学结合”模式,是一个大工学模式,从宏观和广义上适合所有职业类专业;从微观上和狭义上、即具体专业上,实施方式又各不相同,各具特色。高职院校数量众多,专业繁杂,加之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发展差别大,对工学结合和实施方式上也可以各具特色,应讲求实效。终观世界,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成功的职业教育在国家的教育、经济和生活中举足轻重。而其成功之处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成功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对于众多应用日语专业来说,如何走出各具特色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和使命,既是挑战,更是机遇。
2.制定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相配套的人才培养方案
目前我国众多的高职应用日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总体上还没有摆脱经院式的关门办学人才培养方式,虽然有的学校作了不少改革和努力,大部分还是被动的,小脚女人式的,而不是革命性的。有的虽然做了不少工作,却时不时地在抱怨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诚然,在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的改革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困难,这些困难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觀原因。要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制定配套的人才培养方案,不然,工学结合就是一句空话。在制定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时,应该贯彻如下原则:
(1)思想道德人文素质能力与专业知识能力及专业拓展知识能力的平衡与统一。
(2)对专业进行科学有机整合。
(3)大幅度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
3.开设与工学结合相一致的相关课程
高职应用日语专业应该是以语言为依托、以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为目标的“技能 语言”有机结合的应用型专业,其课程设置应包括三个模块:(1)职业道德能力模块;(2)语言能力模块;(3)职业技能能力模块。 职业道德能力模块主要包括:
诚信与责任心教育;爱岗与敬业教育;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实践(公益劳动);创新思维;中西方文化;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等。
语言能力模块包括
语言基础阶段课程:语音、基础日语、视听(一)、日语会话(一)等。
语言自立阶段课程:综合日语(一)、视听(二)、日语会话(二)、泛读、日语写作、日本概况、日语语法等。
语言提高阶段:日汉互译、日本文学作品选读、商务日语、旅游日语、综合日语(二)、职业日语。
(3)职业技能能力模块包括:普通话;经贸基础;导游服务、旅游景点介绍和旅游管理;机械、制造、物流、服装设计基础课程;相关专业资格证书考试培训;日汉口、笔译基础;电脑操作;生产的组织和管理;商务日语写作等。
4.培养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相适应的双师型教师
高职应用日语专业只有加强校企合作,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真正培养出能与企业需求无缝接轨的高质量应用型日语人才。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一支比例合理和数量足够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这在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大多数专业都还是一个瓶颈。根据我们对32所高职院校日语专业师资情况的调查,68%的应用日语专业双师型教师的数量不足、比例较低。现有的日语专业教师,大多数是高校日语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且多数是中青年教师,缺乏或完全没有企业工作的经历和相关知识,对社会了解不多,无法实施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工作。我们所讲的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备高校日语教师资格、又具有诸如经贸、财会、旅游、机械制造、物流管理及服装设计等相关领域职业资格的教师。他们能用日语进行应用类专业知识的教学,具备在社会生产实践工作岗位应用日语的能力和经验,具有实践动手能力和实训指导能力,他们上课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有血有肉、生动活泼的。只有具有双师资格的教师,才会积极、主动、有效地去推进应用日语专业的改革,有效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日语专业的改革也才有出路。令人欣喜的是,我国的教育部门已经看到了这一点,并正着手解决这一问题。如上海市教委每年拨出一定的经费支持个高职院校分期分批选派教师到企业一线顶岗实习,就是一个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有效的办法和举措。
5.形成与工学结合相配套的教学与学生管理体制
我国高职应用日语专业现在的教学与学生管理体制基本上还是传统的、关门的、经院式的。双师型教师比例的严重不足在客观上给应用日语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构成了阻力。现在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基本上是在校内教室里进行,大家都熟悉了,操作相对简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学和学生管理提出了挑战,因而必须努力探讨和形成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相一致的全新的教学和学生管理体制。
(1)校内与校外并重
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意味着很大一部分的教学任务要从校内的教室搬到了校外各类公司、企业的车间、商务洽谈室、酒店、物业作业现场等等,教学的组织、实施和管理及学生的管理都必须跟着改变。课表变得更加复杂,讲课的方式方法变得更加多样,学生的考勤和管理变得更加困难。
(2)规律性与灵活性并重
为了适应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需要,原来单纯注重校内管理的模式不再适应新的情况了,企业工作往往根据生产的需要加班,企业工作有三班倒,企业生产出现问题需要加班加点、攻关解决。教学和管理都必须服从生产需要,体现灵活性,不能死搬传统一套。教师应根据生产和业务开展的实际,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围绕产业发展创新思维、攻坚克难,发挥聪明才智,争当生产能手,企业骨干,管理新苗、商贸良才。
(3)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
传统的教学重书本、重理论。工学结合模式需要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讲求效率和效益。所以,高职应用日语专业在教学计划制定、课程开设、教学组织管理和学生管理等方方面面均需体现高职特点,体现工学结合,注重实践,注重应用。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应用日语专业经过十年的探索,提出了专业的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原则: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企业,面向市场,关注劳动力就业岗位的需求,充分考虑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和发展,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突出实践环节和实践能力,培养合格的应用型日语人才。
五、结束语
高职应用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创新、制定、实施和完善,是一个长期、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上述思考和研究,是本文作者作为一名一线应用日语专业教师,三年来主持完成两个校级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项目的成果和体会,写出来求教于同行专家。相信我们只要怀着对事业的热爱和对时代的责任心,直面挑战,勇于改革,根据各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实际,用创新的思维去思考、设计和完善高职应用日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就一定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应用日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路子来,为中国社会和经济改革的升級版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马树超,范唯.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再认识.中国高等教育,2008,13.
[2]蒋静,陈爱平.校企合作有利于促进应用日语人才的培养.当代教育论坛,2011,(4).
[3]胡宇琛.高职日语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调研报告.科技经济市场,2011,(9).
[4]兰月凤.职业能力取向的商务日语人才培养模式.科技信息,2012,(2).
[5]白洁.高职应用日语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开封大学学报.2011,(4).
本文系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2012年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项目研究成果。
人才培养模式应用日语专业素质实用性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新的类型,融入了产业、职业、企业、行业、和实践等诸多要素,无论什么专业都不能偏离这些基本要素。据不完全统计,我国32%左右的高职院校开设了应用日语专业。探索、规划和制定好人才培养模式并认真贯彻实施,是高职应用日语专业面临的紧迫课题,是关系到高职应用日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专业发展的大事。不少同行和专家已对这一命题作了许多有益的研究和探讨,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本文以长三角和上海地区对应用型日语人才的需求情况为依据,以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应用日语专业的改革实践为基础,探讨高职应用日语专业的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
一、长三角和上海地区对应用型日语人才的需求情况
1.根據我们的调查和文献检索,长三角地区共有日资企业3,3400余家,其中上海的日本企业和公司代表处就达7,200余家。这些企业的投资遍及制造业、服务业、金融和贸易等广泛领域,它们对应用型日语人才的需求十分巨大。近10年来,长三角和上海地区对日语人才的需求行情一路向好。本科高校日语专业的毕业生数量有限,只是杯水车薪,加之不少日语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求职目标高,所以日资和中日合资企业对日语人才的招聘目标主要放在高职院校应用日语专业的毕业生。据全国各地的同行反映,这一情况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长三角和上海地区如此,其它地区日企和涉日企业对日语人才的需求情况基本类似。
2.据不完全统计,仅上海地区目前专门从事日语人才猎头的中介公司就有24家,还不包括为数众多的以咨询等名义从业的“地下”猎头。据业内人士透露,如算上这些“地下”猎头,为日企服务的日语人才中介不少于100家。目前这些中介手里不缺工作岗位,只愁自己人才库里没人。上海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沿,也是日资企业聚集的地方。从长远看,以后对日语专业人才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大。
3.虽然近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有部分日资企业暂时放缓了在中国的投资,但是在中国的日资企业数量并没有减少,日资企业对日语人才的需求甚至还在呈增加趋势。从长远看,中日间的合作关系只会加强和发展,对日语人才的需求将保持长期的旺盛态势。从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所在的嘉定区看,电子、IT、餐饮、服装和物流等行业,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日本中小企业来嘉定投资。上海这块中国改革的热土,是日企投资和发展的理想热土。
4.从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应用日语专业10年发展的历史看,招生数量保持恒定,每年招收80~100人,毕业生就业情况保持良好,平均就业率在96%以上。窥一斑而见全豹,从嘉定、上海、和长三角地区目前对应用型日语人才的旺盛需求和将来的潜在需求看,高职应用日语专业的发展是历史的需要。所以,改革高职应用日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社会需求无缝对接的高质量应用型日语人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召唤,也是我们高职应用日语专业教师的历史使命。
二、企业对应用型日语人才素质和技能的要求
高职应用日语专业不像制造类和服务类专业那样具有操作性强的特点,它是一个应用性的语言类专业,没有特定的行业产业背景,所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就业面十分广泛,因而对学生的素质要求高,技能要求也相对复杂。作者曾先后于2010~2011年和2012~2013年在学院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研究基金的资助下主持了题为《高职应用日语专业商务日语课程的改革》和《高职应用日语专业培养模式研究》的课题研究。通过课题研究和调研,发现用人单位对日语人才的要求很高,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日语语言素质、综合技能素质和身体素质等,有的单位在与学生签订用人协议前还专门派人来学校了解情况。
1.思想道德素质
从调研材料分析,80%以上的用人单位很在乎学生的在校真实表现,包括: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什么职务,任职时间,团队和合作精神,是否热心公益事业,是否能吃苦耐劳,是否有爱心,是否有事业心,是否尊敬师长、友爱同学,获得过什么荣誉称号,是否获得过奖学金(等级)等。
2.日语语言素质
用人单位在招聘日语专业毕业生时对日语语言素质的要求包括:高职三年的综合学习成绩及在全班的综合排名,各门课程的成绩,参加过何种专业竞赛及获奖等级,是否到企业参加过实习(含:实习单位、实习时间、实习内容、单位评价等)。从上海和京、江、浙、皖等地的问卷调查看,用人单位要求“日语听说良好,笔译功底扎实,中文文笔较好,能和公司的翻译团队密切合作完成相关任务”。同时,企业对应用日语专业学生提出了“会讲普通话,日语听力强,又有一定的英语听说能力”等要求。可见,“实用”是用人单位对应用日语专业学生的主要要求。
3.综合技能和身体素质
“身体健康,能胜任企业相对辛苦的工作”是企业招聘日语人才时首先关注的一个问题。如果有一定的体育爱好则更受欢迎,因为可以帮助企业活跃员工业余生活,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工作效率。
同时,各类用人单位对日语专业毕业生有各种不同的要求,如:“能与领导和同事沟通”,“最好掌握一定的经贸知识”,“我们希望招聘有较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的毕业生”,“如果懂一些简单机械、服装、电气和旅游等知识的更好”……可见,“思想好、身体健、通日语、懂专业、善沟通”的人才最受用人单位欢迎。
三、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应用日语专业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应用日语专业成立于2002年,2003年开始招生,迄今已有7届学生毕业。应用日语专业成立11年来,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把办学方针体现在教学过程、尤其是教学内容之中,把校企结合、工学结合作为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使应用日语专业的教学充分体现职业的工作过程特征,体现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
我们认识到,实践要素是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所规定的一个重要方面。应用日语专业的任务,是培养第一线的生产、服务和管理方面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就是在基层岗位和工作现场做实事、干实务、实践性很强的实用性人才,也就是专门面向“一线”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而不是单单依靠学历教育在学校里足不出户就能培养出来的,必须、也只有在生产和工作的实践中获得能力、提高能力。高职应用日语专业教学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必须强化实训和实习等实践性环节。
我们于2005年与日企“亿旅(上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创建了《亿旅日语实训基地》,基地设在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内,共同合作培养应用型日语专门人才。“基地”迄今已运作8年。我们的做法是:
1.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负责提供《亿旅日语实训基地》用房和全部相关设施。
2.“亿旅(上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根据我们应用日语专业学生培养的需要,选派技人员给我们学生上课,指导相关旅游等业务的实盘操作,并把一定的业务额度放在基地由学生完成。
3.应用日语专业定期分批安排学生到实训基地实习,亿旅公司根据学生的工作表现和完成的业务量发给实习补贴。
4.亿旅公司每年给应用日语专业学生提供1~2万元的奖学金,并由该公司总经理亲自到校颁奖。
5.亿旅公司每年从应用日语专业毕业生中录用一部分到该公司就业。
6.如果该公司需要,应用日语专业随时选派学生去公司帮助工作。
7.如果应用日语专业培养学生需要,该公司总部也随时接受学生前往实习。
《亿旅日语实训基地》运作8年来的实践,证明这一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日语人才的做法是成功的,充分体现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这种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发挥学校和企业双方的优势,把学习和工作结合起来。我们通过校企合作,借助《亿旅日语实训基地》,使学生可以一边学习日语专业理论知识,一边参加实际工作,学习工作技能;还可以把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带回到课堂上讨论,实现研究性学习,做到“教、学、做”一体化,实现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学生反映说:“到《基地》实习使我们学习更用功了,因为如不好好学习,到《基地》实习时就做不来,更做不好。我们有压力,但更有动力。我们学习更主动积极了,学习效果更好了,对毕业后的工作和发展前途更加充满信心了”。
四、关于高职应用日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的设想
根据笔者对长三角地区和北京、广东、山东等地60所高职院校的问卷调查情况来看,有38所开设了应用日语专业,其中32所是以“日语 专业方向”的模式实施教学的,“专业方向”也各不相同,约60%为广义的经贸和旅游,40%为经贸、旅游、机械、制造、服装设计、计算机、物流、医药、出版等等。我国高职应用日语专业大多是2000年以后开设的,发展时间在10年上下,其培养模式大多带有本科院校日语专业的印记,没有摆脱“三多三少”的办学模式:即刚从大学本科或研究生毕业的多,有经验的教师少;会教日语语言的教师多,有企业、产业背景的双师型教师少;在教室里按传统教学方法讲课的多,把学生带出校门到生产实践一线教学、培养能与企业需求无缝接轨的应用型人才的少。所以,我国为数众多的高职应用日语专业必须转变教育理念,加强专业实训教学的建设,积极探索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高职应用日语专业培养模式,为实现“中国梦”培养一大批合格的应用型日语人才。
1.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 笔者认为,国务院《决定》中所提出来的“工学结合”模式,是一个大工学模式,从宏观和广义上适合所有职业类专业;从微观上和狭义上、即具体专业上,实施方式又各不相同,各具特色。高职院校数量众多,专业繁杂,加之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发展差别大,对工学结合和实施方式上也可以各具特色,应讲求实效。终观世界,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成功的职业教育在国家的教育、经济和生活中举足轻重。而其成功之处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成功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对于众多应用日语专业来说,如何走出各具特色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和使命,既是挑战,更是机遇。
2.制定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相配套的人才培养方案
目前我国众多的高职应用日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总体上还没有摆脱经院式的关门办学人才培养方式,虽然有的学校作了不少改革和努力,大部分还是被动的,小脚女人式的,而不是革命性的。有的虽然做了不少工作,却时不时地在抱怨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中所遇到的种种困难。诚然,在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的改革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困难,这些困难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觀原因。要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制定配套的人才培养方案,不然,工学结合就是一句空话。在制定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时,应该贯彻如下原则:
(1)思想道德人文素质能力与专业知识能力及专业拓展知识能力的平衡与统一。
(2)对专业进行科学有机整合。
(3)大幅度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
3.开设与工学结合相一致的相关课程
高职应用日语专业应该是以语言为依托、以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为目标的“技能 语言”有机结合的应用型专业,其课程设置应包括三个模块:(1)职业道德能力模块;(2)语言能力模块;(3)职业技能能力模块。 职业道德能力模块主要包括:
诚信与责任心教育;爱岗与敬业教育;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实践(公益劳动);创新思维;中西方文化;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等。
语言能力模块包括
语言基础阶段课程:语音、基础日语、视听(一)、日语会话(一)等。
语言自立阶段课程:综合日语(一)、视听(二)、日语会话(二)、泛读、日语写作、日本概况、日语语法等。
语言提高阶段:日汉互译、日本文学作品选读、商务日语、旅游日语、综合日语(二)、职业日语。
(3)职业技能能力模块包括:普通话;经贸基础;导游服务、旅游景点介绍和旅游管理;机械、制造、物流、服装设计基础课程;相关专业资格证书考试培训;日汉口、笔译基础;电脑操作;生产的组织和管理;商务日语写作等。
4.培养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相适应的双师型教师
高职应用日语专业只有加强校企合作,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才能真正培养出能与企业需求无缝接轨的高质量应用型日语人才。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一支比例合理和数量足够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这在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大多数专业都还是一个瓶颈。根据我们对32所高职院校日语专业师资情况的调查,68%的应用日语专业双师型教师的数量不足、比例较低。现有的日语专业教师,大多数是高校日语专业毕业的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且多数是中青年教师,缺乏或完全没有企业工作的经历和相关知识,对社会了解不多,无法实施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工作。我们所讲的双师型教师,是指既具备高校日语教师资格、又具有诸如经贸、财会、旅游、机械制造、物流管理及服装设计等相关领域职业资格的教师。他们能用日语进行应用类专业知识的教学,具备在社会生产实践工作岗位应用日语的能力和经验,具有实践动手能力和实训指导能力,他们上课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有血有肉、生动活泼的。只有具有双师资格的教师,才会积极、主动、有效地去推进应用日语专业的改革,有效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日语专业的改革也才有出路。令人欣喜的是,我国的教育部门已经看到了这一点,并正着手解决这一问题。如上海市教委每年拨出一定的经费支持个高职院校分期分批选派教师到企业一线顶岗实习,就是一个培养双师型教师的有效的办法和举措。
5.形成与工学结合相配套的教学与学生管理体制
我国高职应用日语专业现在的教学与学生管理体制基本上还是传统的、关门的、经院式的。双师型教师比例的严重不足在客观上给应用日语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构成了阻力。现在的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基本上是在校内教室里进行,大家都熟悉了,操作相对简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教学和学生管理提出了挑战,因而必须努力探讨和形成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相一致的全新的教学和学生管理体制。
(1)校内与校外并重
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意味着很大一部分的教学任务要从校内的教室搬到了校外各类公司、企业的车间、商务洽谈室、酒店、物业作业现场等等,教学的组织、实施和管理及学生的管理都必须跟着改变。课表变得更加复杂,讲课的方式方法变得更加多样,学生的考勤和管理变得更加困难。
(2)规律性与灵活性并重
为了适应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需要,原来单纯注重校内管理的模式不再适应新的情况了,企业工作往往根据生产的需要加班,企业工作有三班倒,企业生产出现问题需要加班加点、攻关解决。教学和管理都必须服从生产需要,体现灵活性,不能死搬传统一套。教师应根据生产和业务开展的实际,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围绕产业发展创新思维、攻坚克难,发挥聪明才智,争当生产能手,企业骨干,管理新苗、商贸良才。
(3)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
传统的教学重书本、重理论。工学结合模式需要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讲求效率和效益。所以,高职应用日语专业在教学计划制定、课程开设、教学组织管理和学生管理等方方面面均需体现高职特点,体现工学结合,注重实践,注重应用。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应用日语专业经过十年的探索,提出了专业的教学管理和人才培养原则: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企业,面向市场,关注劳动力就业岗位的需求,充分考虑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和发展,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基础理论知识,突出实践环节和实践能力,培养合格的应用型日语人才。
五、结束语
高职应用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创新、制定、实施和完善,是一个长期、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上述思考和研究,是本文作者作为一名一线应用日语专业教师,三年来主持完成两个校级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项目的成果和体会,写出来求教于同行专家。相信我们只要怀着对事业的热爱和对时代的责任心,直面挑战,勇于改革,根据各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实际,用创新的思维去思考、设计和完善高职应用日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就一定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应用日语专业人才培养的路子来,为中国社会和经济改革的升級版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马树超,范唯.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再认识.中国高等教育,2008,13.
[2]蒋静,陈爱平.校企合作有利于促进应用日语人才的培养.当代教育论坛,2011,(4).
[3]胡宇琛.高职日语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调研报告.科技经济市场,2011,(9).
[4]兰月凤.职业能力取向的商务日语人才培养模式.科技信息,2012,(2).
[5]白洁.高职应用日语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开封大学学报.2011,(4).
本文系上海科学技术职业学院2012年教学改革和课程建设项目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