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急性心梗病人的症状一般以持续性心前区压榨性疼痛,口服硝酸甘油后不缓解,同时伴有心电图动态改变及心肌酶增高,患者发病时露出焦虑、恐惧,有濒死感,这是一种应激产生的情绪反应。在抢救时,要动作敏捷,护士在护理过程中一方面要做好细致的病情观察,及时准确地予以治疗,一方面要加强心理护理,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Ami为内科常见急诊,起病急骤,变化迅速,常并发心衰、休克與心律失常,是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如果在发病早期得到及时处理,就可以梗塞范围和并发症的发生,这是降低AMI死亡率的关键。
【关键词】心肌梗塞 急性病 护理
1 急性心肌梗死的定义及临床表现
1.1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以致相应心肌发生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引起部分心肌缺血性坏死。
1.2临床上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发热、白细胞增多、血清酶活性增高及心电图系列演变等表现,可伴有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
2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发现
2.1.1突然严重的心绞痛发作或原有心绞痛程度加重,发作频繁,时间延长或含服硝酸甘油无效并伴有胃肠道症状者,应立即通知医生,并加以严密观察。
2.1.2心电图检查s—t段一时性上升或明显下降,t波倒置或增高。
2.2三大合并症观察
2.2.1心律失常:
①室性早搏,即早搏出现在前一心搏的t波上。
②频发室性早搏,每分钟超过5次。
③多源性室性早搏或室性早搏呈二联律。以上情况有可能发展为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必须及时给予处理。
2.2.2心源性休克:患者早期可以出现烦躁不安,呼吸加快,脉搏细速,皮肤湿冷,继之血压下降、脉压变小。
2.2.3心力衰竭:心衰早期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咳嗽、心率加快、舒张早期奔马律,严重时出现急性肺水肿,易发展为心源性休克。这是降低AMI死亡率的关键。
3 急性心肌梗死的原因
AMI为内科常见急症,临床上常表现为严重而持久的胸部闷痛(部分病人无疼痛),起病急骤,变化迅速,常并发心衰、休克与心律失常,是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如果在发病早期得到及时处理,就可以减少梗塞范围和并发症的发生,这是降低AMI死亡率的关键。
4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观察与护理
4.1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时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4.1.1 严密观察血压 有合并症,血压不稳定者应每隔10min监测1次,血压平稳后,根据病情延长测量时间。无合并症每隔1~2h测1次。
4.1.2 进行心电监护 护士必须熟悉患者心电图变化及正确识别各种心律失常图形。对患者采用心电监护仪连续监护过程中,要保持高度的警觉性和敏锐感,及时发现心律、心率的变化,尽快协助医生采取有效措施。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时,电极位置一定要固定好,检查导联线连接是否牢固,防止患者翻身时电极脱落。
4.1.3心功能的观察与护理 严密观察患者的液体出入量情况,注意观察患者颜面、四肢水肿情况,为患者输液时控制滴速及液体量,避免增加心脏负荷。在使用利尿剂时注意观察尿量,防止低血钾发生。
4.1.4 吸氧 吸氧可改善心肌缺氧状态,用鼻导管持续高流量吸氧3~5d,流量为4~6L/min,以后间歇吸氧,流量为1~2L/min。吸氧是心肌梗死治疗中重要措施,氧疗可以提高血氧饱和度,缓解心绞痛,减少心律失常,早期足量的吸氧可缩小梗死的面积的扩大,因此及时通畅有效吸氧是至关重要的[1]。
4.2饮食的护理 AMI病人的饮食中,患者坚持少食多餐的原则应给予高维生素,足量蛋白质,低脂,低盐,清淡,易消化的饮食,忌食刺激性食物,同时鼓励病人多饮水,多吃水果,食用适量的蜂蜜,并强制戒烟。切忌过饱,以免增加心脏负担。以防加重心脏诱发心肌梗死面积扩大。,
4.3心理护理 大部分AMI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和焦虑,所以我们要为病人提供安静安全、清洁、舒适的治疗护理环境,使患者心情舒畅,精神宽松。对个人隐私感的患者要注意遮蔽,以减少环境对患者的恶性刺激。鼓励患者调整心态,树立信心,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4.4疼痛的护理 剧烈的疼痛可导致休克及心律失常,烦躁不安可增加心肌耗氧量和心脏负荷,诱发心力衰竭,并伴有疼痛、压榨感,因此护士要认真观察疼痛的性质、持续时间。要尽快解除疼痛。
4.5生活上的护理 AMI患者发病后2周处于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病人的翻身、洗漱、饮食、大小便等,均由护士协助,并作肢体被动运动,以防血栓形成。2周后,指导在床上活动,动作要缓慢,防止体位性低血压。3周后,可离床站立和室内缓步走动,病重或有并发症者,须延长卧床时间。
4.6保持大便通畅 指导患者养成定时排便习惯,多吃水果蔬菜等粗纤维食物,可服用蜂蜜水,每晚睡前行腹部按摩,促进肠蠕动,促进排便,保持1~2天排便一次。必要时可用缓泻剂,亦可用开塞露或盐水低压灌肠,保持大便通畅。[1]
4.7应用抗凝剂的护理 抗凝治疗期间,要密切注意有无出血倾向。出血部位多见于穿刺点、粘膜,偶见于颅内、消化道和泌尿道。穿刺后可适当延长局部压迫止血的时间,必要时可加压包扎,减少并尽量避免多次静脉注射。发现病人有神态的变化,以及大小便颜色、皮肤及粘膜异常,要及时通知医生,调整肝素的用量。
4.8加强监护意识,密切注意溶栓后的副作用 溶栓治疗是近年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之一。但溶栓后出现的并发症也是不容忽视的。溶栓治疗后应持续心电监护,注意观察ST段和T波的变化及其心电图的演变,发现异常应立即通知医生及时给予有效的处理。 4.9康复指导 指导患者正确使用镇静、安眠药物,有计划地使患者了解该病的医疗知识,教给患者相应的健康知识,即如何正确认识自己的疾病,如何防止复发和自我保健,使患者掌握疾病的规律,有利于配合治疗,防止或减少诱发因素及并发症,尽快恢复和促進健康。告知患者出院后的注意事项,减少发病的危险因素。
5 讨论及护理体会
近年来,我国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急性心肌梗塞急性期病死率高,严重危害病人的生命。因此,观察病情,做出早期诊断、积极抢救、有效护理是救治成功的关键。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5.1临床资料
患者,男,59岁,因心前区疼痛伴大汗3小时余而抬入院。患者自述于当日八时余在河边洗衣时突感胸前不适、闷痛,伴上腹疼痛、大汗、精神不振,无恶心及呕吐。被同在河边洗衣服的人发现急送本村乡村医生处治疗,当时患者大汗不止,血压低,经口服消心痛等胸闷不能缓解。乡村医生疑为“急性心肌梗塞”,于是急呼我院120而急诊入院。入院时患者神志清楚,精神差,急性重症面容,表情痛苦,全身皮肤潮湿出汗,四肢厥冷,无紫绀。体温:36摄氏度,心率60次/分,血压125/80毫米汞柱。心电图示:急性下壁、后侧壁心肌梗塞。入院后,立即予以输氧、建立静脉通路、24小时心电监护、抗凝、溶栓、缓解心绞痛等对症支持疗法。治疗一个月,康复出院。
5.2出院指导
一般病人4~6周已进入恢复期,如病情稳定可出院,出院后仍需继续按冠心病治疗,指导病人长期服用小剂量的阿斯匹林或潘生丁对抗血小板聚集,预防再梗塞,并定期随访。指导病人戒烟酒、浓茶,避免摄入过多胆固醇高的食物。加强锻炼,防止过度肥胖,加重心脏负荷。平时学会自我控制,遇事冷静,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安排合理的运动,促进体力恢复。多向病人讲解心肌梗死的有关知识及注意事项,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在指导康复活动的同时,向患者介绍心肌梗死康复锻炼的重要性,指导患者掌握运动程序,及时了解患者的主观感受,注意活动后有无心悸、出汗等不适。根据患者的不同心态妥当解释病情及预后,使患者对病情有个正确的认识,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5.3体会
通过上述患者的护理,我深深地体会到,急性心梗病人的症状一般以持续性心前区压榨性疼痛,口服硝酸甘油后不缓解,同时伴有心电图动态改变及心肌酶增高,患者发病时露出焦虑、恐惧,有濒死感,这是一种应激产生的情绪反应。在抢救时,要动作敏捷,护士在护理过程中一方面要做好细致的病情观察,及时准确地予以治疗,一方面要加强心理护理,经常深入病房了解患者的需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解除患者的焦虑恐惧心理,增加患者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并为患者创造良好的治疗休养环境,使患者保持心情愉快,很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从而促进患者恢复健康。合理安排饮食,保证足够的休息和睡眠,使用适量的止痛镇静药物,帮助患者正确认识本疾病,做好康复指导,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护理,从而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
参 考 文 献
[1]刘冬.浅谈急性心肌梗死的康复护理.医药论坛杂 [J].2004,25(13):70.
[2]朱玉洁.健康教育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早期康复的影响[J].井冈山医学专报,2005,12(2):61.
[3] 段红玉,武惠萍.责任护士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康复作用[J].实用护理杂志,2000,10:9.
[4] 诸葛海鸿,孙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周康复护理的比较研究[J].实用护理杂志,199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