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新课改走到今天,我们惊喜地看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确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在向我们展示着它全新的一面。然而,当我们走出热热闹闹的公开课,用一种冷静的目光来审视课改,小学数学常态课究竟该走向何处?
关键词:小学数学;常态课;朴实有效
【中图分类号】G623.5
新课改给数学课堂教学带来崭新变化,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训练都呈现多元性,教学适宜性大大提升,文本生本思维契合度更高。高效特征成为课堂教学常态。相比华丽的“公开课”“观摩课”,常态课显得更为朴实平凡,但平凡不代表平庸,上好常态课,这才是数学教学最需要特别关注的。常态课教学中,提升师生互动、优化教法学法、直面学生个体差异、创新教学实践,都能够从不同角度激发课堂正能量,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激活学生学习思维,形成数学素质。
一、师生有效互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要引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教师要将课堂还给学生,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是课堂教学基本形式。提升师生互动频度,教师才能发挥引导作用。改善师生关系,便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因此,教师要注意调整教学态度,注重人文关怀,创设宽松课堂教学环境,减少人为原因形成的干扰,采用多种手法创设教学情境,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学生的学习自然会呈现和谐、高效、健康等特征,新型师生关系迅速建立,课堂教学效果自然有了保障。
三年级下册《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时,教师这样设计课堂导入:“我这有一则谜语,不知大家能不能猜得出来?一侧红来一侧蓝,扁扁身体两头尖,打开盖子看一看,告你东西和南北。猜一工具。”学生很快就猜到了:指南针。教师继续问道:“这指南针到底该怎么用呢?我这里就有一个指南针,以我们这教室为原点,谁能用指南针,将学校食堂、操场、大门的方位测量出来呢?”学生纷纷要求实地操作。教师先用谜语导入,课堂气氛活络起来,教师拿出指南针让学生现场操作,师生互动呈现高效性。
二、教法學法优化,提升课堂教学效度
数学常态课讲究的是实用和实惠,教师要对教情和学情有成分调查和研究,根据教材学习内容和学生学习实际设计教法,通过对学生跟进调研分析,帮助学生设计推演学法,让不同群体学生都能够获得最多学习感知。特别是放手让学生参与教学实践,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及时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启发,学生学习认知则呈现立体性、多元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学生一旦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这样的常态课就会呈现高价值度。
在学习《口算除法与估算练习》时,教师设计了一道数学游戏:活动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每一个小组成员将事先准备好的牙签放到一块,然后每一个成员有一次“分牙签”的机会,随便抓起一把牙签,数一数,要平均分给小组成员,看说算得又快又正确。根据用时多少推举小组“神算子”,准备参加班级“神算子竞赛”。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之中,班级学习气氛相当浓烈。教师设计数学游戏,非常适合小学三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学生兴趣被点燃,学习自然进入良性轨道。
三、关注个体差异,体现因材施教原则
学生学习智力差距并不是很大,但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存在较大差异,自然导致学生数学起点不在同一条水平线上。教师要正视这种差异,并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性特征制定教学策略。这正是对因材施教原则的践行实践。教师要有分层教学意识,在课堂问题设计、训练内容安排时,都需要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分层教学并非要将学生分开教学,而是给不同群体学生提供不同学习任务,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相应的引导和训练。
在学习《简单的数据分析》时,教师设计一个教学实践活动:每一个学习小组完成一份统计图。数据调查在班级内进行,调查内容有:班级学生兴趣爱好调查、班级学生性别和年龄调查、班级学生成绩调查等,小组组长先选定调查内容,并根据成员特点做好分工,完成调查数据统计。在这个教学实践活动中,小组组长自然要根据成员学力情况进行小组分工,学困生负责较为简单的数据收集,学优生则负责数据分析制图。让不同群体学生都获得学习体验感知,体现的正是分层教学精神。
四、追求朴实恰当的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也是使常态课有效、精彩、不可缺少的学习形式之一。如教学“圆锥体体积”一课,在推导中,由于学生的学具不同,有的等底等高,有的没有特制,不同组别学生间为“圆锥体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1/3”而争论。然而,教师由于时间到了,两手一拍,戛然而止。其实,这正是我们在课堂中想要见到的,有争论才会交流深刻。常态课何必过分拘泥于时间的限制,进度慢一拍与让学生在合作中深刻体验知识孰轻孰重?最后,合作需要反馈。在合作的课堂中,要提高合作的效率,防止合作走过场,“脚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哪儿”。我们应该加强常态课中每次合作中的反馈和合作后的反馈,达到强化作用,力求合作效果的最优化。
五、创新教学实践,激发学生创造能力
创新是数学课堂教学追求的至高境界,教师要注意给出创新空间,让学生在讨论、评价、推演、整合、优化等学习实践中,获得更多探究的机会,并在不断改进、进步历练过程中形成数学能力,这对全面打造学生过硬数学素质有重要帮助。常态课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创新契机,有足够的探究时间,有宽松的探究环境,还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要抓住激发机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创设独立思考、自由联想、自主表达的学习氛围。特别是发动学生对学习内容展开多维度质疑活动,这对启动学生创新思维有重要激发作用。
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启迪学生数学学习智慧,体现人文教育意识,帮助学生建立完善认知体系,为塑造多元数学素质奠基。教师要从常态角度去思考,总结优化教学方法,认真做好学情调查,运用最简单最实惠的教学,促使学生获得更多学习认知,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数学常态课平常不平庸,这是现代教育理念的基本诉求,每一个数学教师都需要将其落实到具体教学实践之中。
关键词:小学数学;常态课;朴实有效
【中图分类号】G623.5
新课改给数学课堂教学带来崭新变化,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训练都呈现多元性,教学适宜性大大提升,文本生本思维契合度更高。高效特征成为课堂教学常态。相比华丽的“公开课”“观摩课”,常态课显得更为朴实平凡,但平凡不代表平庸,上好常态课,这才是数学教学最需要特别关注的。常态课教学中,提升师生互动、优化教法学法、直面学生个体差异、创新教学实践,都能够从不同角度激发课堂正能量,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激活学生学习思维,形成数学素质。
一、师生有效互动,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要引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教师要将课堂还给学生,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是课堂教学基本形式。提升师生互动频度,教师才能发挥引导作用。改善师生关系,便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因此,教师要注意调整教学态度,注重人文关怀,创设宽松课堂教学环境,减少人为原因形成的干扰,采用多种手法创设教学情境,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学生的学习自然会呈现和谐、高效、健康等特征,新型师生关系迅速建立,课堂教学效果自然有了保障。
三年级下册《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时,教师这样设计课堂导入:“我这有一则谜语,不知大家能不能猜得出来?一侧红来一侧蓝,扁扁身体两头尖,打开盖子看一看,告你东西和南北。猜一工具。”学生很快就猜到了:指南针。教师继续问道:“这指南针到底该怎么用呢?我这里就有一个指南针,以我们这教室为原点,谁能用指南针,将学校食堂、操场、大门的方位测量出来呢?”学生纷纷要求实地操作。教师先用谜语导入,课堂气氛活络起来,教师拿出指南针让学生现场操作,师生互动呈现高效性。
二、教法學法优化,提升课堂教学效度
数学常态课讲究的是实用和实惠,教师要对教情和学情有成分调查和研究,根据教材学习内容和学生学习实际设计教法,通过对学生跟进调研分析,帮助学生设计推演学法,让不同群体学生都能够获得最多学习感知。特别是放手让学生参与教学实践,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及时给予一定的指导和启发,学生学习认知则呈现立体性、多元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学生一旦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这样的常态课就会呈现高价值度。
在学习《口算除法与估算练习》时,教师设计了一道数学游戏:活动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每一个小组成员将事先准备好的牙签放到一块,然后每一个成员有一次“分牙签”的机会,随便抓起一把牙签,数一数,要平均分给小组成员,看说算得又快又正确。根据用时多少推举小组“神算子”,准备参加班级“神算子竞赛”。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之中,班级学习气氛相当浓烈。教师设计数学游戏,非常适合小学三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学生兴趣被点燃,学习自然进入良性轨道。
三、关注个体差异,体现因材施教原则
学生学习智力差距并不是很大,但学习习惯、学习品质存在较大差异,自然导致学生数学起点不在同一条水平线上。教师要正视这种差异,并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性特征制定教学策略。这正是对因材施教原则的践行实践。教师要有分层教学意识,在课堂问题设计、训练内容安排时,都需要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分层教学并非要将学生分开教学,而是给不同群体学生提供不同学习任务,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获得相应的引导和训练。
在学习《简单的数据分析》时,教师设计一个教学实践活动:每一个学习小组完成一份统计图。数据调查在班级内进行,调查内容有:班级学生兴趣爱好调查、班级学生性别和年龄调查、班级学生成绩调查等,小组组长先选定调查内容,并根据成员特点做好分工,完成调查数据统计。在这个教学实践活动中,小组组长自然要根据成员学力情况进行小组分工,学困生负责较为简单的数据收集,学优生则负责数据分析制图。让不同群体学生都获得学习体验感知,体现的正是分层教学精神。
四、追求朴实恰当的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之一,也是使常态课有效、精彩、不可缺少的学习形式之一。如教学“圆锥体体积”一课,在推导中,由于学生的学具不同,有的等底等高,有的没有特制,不同组别学生间为“圆锥体体积是圆柱体体积的1/3”而争论。然而,教师由于时间到了,两手一拍,戛然而止。其实,这正是我们在课堂中想要见到的,有争论才会交流深刻。常态课何必过分拘泥于时间的限制,进度慢一拍与让学生在合作中深刻体验知识孰轻孰重?最后,合作需要反馈。在合作的课堂中,要提高合作的效率,防止合作走过场,“脚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哪儿”。我们应该加强常态课中每次合作中的反馈和合作后的反馈,达到强化作用,力求合作效果的最优化。
五、创新教学实践,激发学生创造能力
创新是数学课堂教学追求的至高境界,教师要注意给出创新空间,让学生在讨论、评价、推演、整合、优化等学习实践中,获得更多探究的机会,并在不断改进、进步历练过程中形成数学能力,这对全面打造学生过硬数学素质有重要帮助。常态课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创新契机,有足够的探究时间,有宽松的探究环境,还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要抓住激发机会,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创设独立思考、自由联想、自主表达的学习氛围。特别是发动学生对学习内容展开多维度质疑活动,这对启动学生创新思维有重要激发作用。
数学课堂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启迪学生数学学习智慧,体现人文教育意识,帮助学生建立完善认知体系,为塑造多元数学素质奠基。教师要从常态角度去思考,总结优化教学方法,认真做好学情调查,运用最简单最实惠的教学,促使学生获得更多学习认知,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数学常态课平常不平庸,这是现代教育理念的基本诉求,每一个数学教师都需要将其落实到具体教学实践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