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65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550-1868(2014)12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骨科创伤术后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应对措施及效果。方法 整理收集我院骨科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60例患者的临床完整病历资料为本次临床探究的依据,根据处理方式的不同,将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另接受超声消融等介入式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血栓消除时间及总体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血栓消失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P<0.05),且总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骨科创伤术后早期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有助于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对于已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患者在常规护理及治疗的基础上,另辅用介入式疗法可收获更为显著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骨科创伤术;下肢深静脉血栓;防治措施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乃骨科术后常见的临床反应,倘若临床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将导致下肢淤肿,引发肢体缺血性坏死,导致丧失正常的活动与劳动能力,随着病情的继续恶化与发展,部分患者的血栓可出现脱落,引发肺栓塞,从而严重危及到患者的生命。为了总结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效防治措施,为临床防治提供借鉴依据,本文笔者以本院实际治疗案例为依据,将临床治疗效果及经验做了如下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随机抽样法,自2010年1月~2014年1月于我院骨科接受骨科创伤术并于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中抽选60例拥有临床完整资料的患者作为本次临床探究的依据。根据处理方式的不同,将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n=30)与对照组(n=30),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另接受超声消融等介入式治疗,观察组中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56.5±4.8)岁;手术类型:股骨头骨折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10例,胫腓骨骨折行骨折复位内固定术6例,股骨干骨折行股骨复位内固定术14例;对照组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龄(57.3±5.0)岁;手术类型:股骨头骨折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8例,胫腓骨骨折行骨折复位内固定术8例,股骨干骨折行股骨復位内固定术14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检验无明显差异,具有比较意义(P>0.05)。
1.2 临床表现 常见的临床表现为一侧肢体突然肿胀,局部有疼痛感,行走时可加剧,轻者局部感到沉重,站立时可加剧。静脉血栓的部位不同,亦可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 静脉血栓,常见于下肢髂骨,患肢有明显压痛与肿胀现象,浅静脉怒张,皮温亦随着深静脉血栓的严重程度而升高; 深静脉血栓,常见于小腿部位,小腿有疼痛、压迫及肿胀感,浅静脉无怒张; 股静脉血栓,股静脉血栓大多为小腿部深静脉血栓的继发症状,但也不排除股静脉血栓单独发生的可能,表现为小腿深部、腘窝及内收肌管部位有明显压痛,患侧小腿及踝部呈现轻微浮肿,Homans阳性或阴性。严重者患肢肤色可为青紫色,为患肢深浅静脉血栓广泛性形成的提示信号,可伴动脉痉挛及静脉型坏疽。周身症状并不明显,体温不会>39℃,可伴轻微心跳过速等症状,但该现象较为少见。
1.3 方法探查下肢肿胀程度,对疑似患者的下肢髂外静脉、胫后静脉、颈前静脉进行彩超检查或深静脉造影,观察静脉血管内血液的流速及流向;常规处理:适当抬高患肢,以弹力绷带包扎患肢,指导患者进行患肢肌肉的自主收缩;药物疗法:本组资料中部分患者给予尿激酶8 U/次静滴,BID,根据优球蛋白溶解时间的测定结果来调整尿激酶的用量;部分患者静滴肝素 6250U/次,BID;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接受介入式疗法,主要包含超声消融、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等。
1.4 疗效评定 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2013)制定的下肢深静脉疗效诊断标准[1],显效:治疗5d内下肢肿痛得到明显缓解,肿胀消除,皮温恢复正常;有效:治疗10d内下肢疼痛有所改善,皮温基本恢复正常,肿胀有所消退;无效:治疗10d后临床症状无任何改善且有加剧。
1.5 统计学方法 本次临床探究相关数据均采用SPSS16.0进行处理与分析,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t检验。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血栓消失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P<0.05),且总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为各类手术病人常见的并发症,术中及术后均有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可能,据医学资料显示[2],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高发期为手术后第1~4d,由此提示我们,临床医师应警惕手术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可能,术后做好实时监测,以便于早发现早处理。
究竟为何手术后患者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呢?笔者经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总结得出,骨科手术过程中不排除因手术难度,患者需长时间仰卧及麻醉的要求,因下肢肌肉完全麻木,肌肉正常的收缩的功能消失,静脉舒张而易出现血栓。且手术后患者处于应激状态,手术失血导致血细胞增多,加强了血液的凝固性。术后患者常需卧床制动,导致静脉血液循环不畅,为静脉血划算的形成创造了条件。此外,手术所导致的组织创伤也会阻碍静脉的回流,如若静脉血管壁发生损伤,则增加了血小板粘附的几率。术后禁食禁水,亦会导致血容量不足,血液呈现出高凝状态,亦为血栓的形成创造了先机。笔者发现,要想加强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应于围手术期就开始对患者进行血液状态监测,术中术后积极开展抗凝治疗,可有效降低术后血栓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李朝发.骨科创伤术后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处理分析[J].大家健康.2013,10(07):112-114.
[2] 赵云昌.骨科创伤术后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处理[J].2013,19(05):69-70.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骨科创伤术后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应对措施及效果。方法 整理收集我院骨科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60例患者的临床完整病历资料为本次临床探究的依据,根据处理方式的不同,将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另接受超声消融等介入式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血栓消除时间及总体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血栓消失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P<0.05),且总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骨科创伤术后早期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有助于降低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对于已发生下肢静脉血栓的患者在常规护理及治疗的基础上,另辅用介入式疗法可收获更为显著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骨科创伤术;下肢深静脉血栓;防治措施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乃骨科术后常见的临床反应,倘若临床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将导致下肢淤肿,引发肢体缺血性坏死,导致丧失正常的活动与劳动能力,随着病情的继续恶化与发展,部分患者的血栓可出现脱落,引发肺栓塞,从而严重危及到患者的生命。为了总结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效防治措施,为临床防治提供借鉴依据,本文笔者以本院实际治疗案例为依据,将临床治疗效果及经验做了如下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根据随机抽样法,自2010年1月~2014年1月于我院骨科接受骨科创伤术并于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中抽选60例拥有临床完整资料的患者作为本次临床探究的依据。根据处理方式的不同,将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n=30)与对照组(n=30),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另接受超声消融等介入式治疗,观察组中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56.5±4.8)岁;手术类型:股骨头骨折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10例,胫腓骨骨折行骨折复位内固定术6例,股骨干骨折行股骨复位内固定术14例;对照组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龄(57.3±5.0)岁;手术类型:股骨头骨折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8例,胫腓骨骨折行骨折复位内固定术8例,股骨干骨折行股骨復位内固定术14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检验无明显差异,具有比较意义(P>0.05)。
1.2 临床表现 常见的临床表现为一侧肢体突然肿胀,局部有疼痛感,行走时可加剧,轻者局部感到沉重,站立时可加剧。静脉血栓的部位不同,亦可出现不同的临床表现: 静脉血栓,常见于下肢髂骨,患肢有明显压痛与肿胀现象,浅静脉怒张,皮温亦随着深静脉血栓的严重程度而升高; 深静脉血栓,常见于小腿部位,小腿有疼痛、压迫及肿胀感,浅静脉无怒张; 股静脉血栓,股静脉血栓大多为小腿部深静脉血栓的继发症状,但也不排除股静脉血栓单独发生的可能,表现为小腿深部、腘窝及内收肌管部位有明显压痛,患侧小腿及踝部呈现轻微浮肿,Homans阳性或阴性。严重者患肢肤色可为青紫色,为患肢深浅静脉血栓广泛性形成的提示信号,可伴动脉痉挛及静脉型坏疽。周身症状并不明显,体温不会>39℃,可伴轻微心跳过速等症状,但该现象较为少见。
1.3 方法探查下肢肿胀程度,对疑似患者的下肢髂外静脉、胫后静脉、颈前静脉进行彩超检查或深静脉造影,观察静脉血管内血液的流速及流向;常规处理:适当抬高患肢,以弹力绷带包扎患肢,指导患者进行患肢肌肉的自主收缩;药物疗法:本组资料中部分患者给予尿激酶8 U/次静滴,BID,根据优球蛋白溶解时间的测定结果来调整尿激酶的用量;部分患者静滴肝素 6250U/次,BID;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接受介入式疗法,主要包含超声消融、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等。
1.4 疗效评定 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2013)制定的下肢深静脉疗效诊断标准[1],显效:治疗5d内下肢肿痛得到明显缓解,肿胀消除,皮温恢复正常;有效:治疗10d内下肢疼痛有所改善,皮温基本恢复正常,肿胀有所消退;无效:治疗10d后临床症状无任何改善且有加剧。
1.5 统计学方法 本次临床探究相关数据均采用SPSS16.0进行处理与分析,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t检验。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血栓消失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P<0.05),且总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为各类手术病人常见的并发症,术中及术后均有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可能,据医学资料显示[2],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高发期为手术后第1~4d,由此提示我们,临床医师应警惕手术引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可能,术后做好实时监测,以便于早发现早处理。
究竟为何手术后患者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呢?笔者经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总结得出,骨科手术过程中不排除因手术难度,患者需长时间仰卧及麻醉的要求,因下肢肌肉完全麻木,肌肉正常的收缩的功能消失,静脉舒张而易出现血栓。且手术后患者处于应激状态,手术失血导致血细胞增多,加强了血液的凝固性。术后患者常需卧床制动,导致静脉血液循环不畅,为静脉血划算的形成创造了条件。此外,手术所导致的组织创伤也会阻碍静脉的回流,如若静脉血管壁发生损伤,则增加了血小板粘附的几率。术后禁食禁水,亦会导致血容量不足,血液呈现出高凝状态,亦为血栓的形成创造了先机。笔者发现,要想加强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效果,应于围手术期就开始对患者进行血液状态监测,术中术后积极开展抗凝治疗,可有效降低术后血栓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李朝发.骨科创伤术后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处理分析[J].大家健康.2013,10(07):112-114.
[2] 赵云昌.骨科创伤术后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处理[J].2013,19(05):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