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融合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与探索

来源 :教育教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ddh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前融合教育课程现状不容乐观,如课程目标定位有偏差、课程标准的要求不统一、课程实施的效果不显著。在学前融合教育课程研究的基础上,尝试进行课程体系的合理构建,突出“融合”的课程目标、“三段式”递进的课程内容、多样化的课程实施方式、注重过程性体验的课程评价。
  [关键词] 学前融合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探索
   一、问题的提出
  融合教育是时代、社会发展的要求。研究表明,越来越多的学前特殊需要儿童进入普通学校接受教育。普通幼儿园幼儿之间交往更密切、教学形式更多样、教育情境和教学材料更丰富,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在学前教育阶段更容易实现。作为全国唯一一所独立设置,以培养特殊教育师资为主的本科院校,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开设学前融合教育方向,尝试进行学前融合教育课程探索。
  二、我国学前融合教育课程研究的现状
  (一)课程目标的定位有偏差
  1.可操作性和指导性不强。过分强调特殊教育知识概念和理论的掌握,难以真正落实到实践中。学前融合教育是特殊需要的孩子在普通幼兒园随班就读,幼儿园教师真正需要的是分层教学能力、普通教育环境创设中体现个别特殊学生需求的应用能力。过多的知识灌输只会给学生带来额外的负担和对随班就读的误解,课程与融合教育实践严重脱节[1]。
  2.未体现融合教育人才培养的定位。学前融合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在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以及其他早教机构、康复训练中心以及管理机构从事保教工作的复合型人才[2]。单纯的“知识补充”不能培养学生的差异性教学、课程调整、多元评估以及适宜的环境创设的综合能力。
  (二)课程标准的要求不统一
  目前,教育部对师范院校开设的学前融合教育课程并没有统一的标准要求,对课程标准也没有达成共识,系列课程的目标、内容、课程实施方案、课程评价体系等更不明确。学前教育融合课程的设置、课程内容的选择,各高校只是根据各自的研究经验和认识进行整理、组织,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和科学性。
  (三)课程实施的效果不显著
  目前,学前融合教育课程实施的方式主要有课堂讲授、录像/电影观摩、参观见习、实践体验四种[3]。传统讲授法为主,实践安排较少。有研究表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认同早期融合教育专业理念,但对其可行性持保守态度;学生具备早期融合教育专业知识,但专业能力有所不足。与特殊需要儿童的接触方式影响学生的早期融合教育素养[4]。仅仅去特殊教育学校参观和见习,并不能深刻感受特殊教育的教学日常。更何况学前融合教育是普通幼儿园的随班就读,其现实环境与特殊学校相差甚远,作为学前融合教育师资培养,应安排真实的随班就读幼儿园实习。
  三、我校学前融合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课程目标的定位——突出“融合”
  我校学前融合教育课程目标,突出教师“融合”教育核心能力的培养,强调幼儿园教师综合能力的提升。具体包括专业态度信念——教师角色的定位;专业知识结构——相关政策法规、特殊儿童身心发展,以及差异化教学方案设计与实施;专业技能——多元评估、环境设计、合作能力等。
  课程目标定位体现能力的“融合”而非知识的“拼凑”,强调学生驾驭差异化课堂的综合素养。融合教育教师的综合素养绝不是普通教育知识与特殊儿童知识的机械拼凑。融合教育教师真正的素养,是在具备普通教育知识能力的基础上,掌握特殊儿童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常见技能,这种技能应该在一线环境中不断实习、不断反思、不断进取中获取。
  (二)课程内容的选择——“三段式”递进
  学前融合教育课程以提升幼儿园教师的随班就读实践能力为目标,提出特定的需求来制定课程内容。目前我校课程内容为“三段式”递进,即初期的信念塑造阶段、中期的技能训练阶段、后期的专业变通阶段(表1)。
  初期阶段强调学生的教育信念、教育态度的塑造,开设的课程有融合教育概论、特殊儿童发展心理学、融合教育讲座以及为期一周的融合幼儿园体验周活动等;中期阶段重视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的训练,开设的课程有学前融合教育、特殊儿童的诊断与评估、融合教育环境创设、差异化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社区的特殊儿童家长互助项目,以及连续二周融合幼儿园的跟班见习;第三阶段理论联系实践的高级阶段,强调在真实场景中提升教学的变通性,开设的课程主要有为期6周的实习实训、部分团队合作项目等。
  另外在具体课程内容设置方面,我校更注重有机融合,将融合教育、特殊教育相关知识有机地融入普通教育课程中。每门课程的目标都包括最大限度地辅助特殊儿童获得、理解知识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技能。
  (三)课程实施的方式——多样化
  在实施普通的学前课程时,对融合特殊教育的一些课程进行调整,如针对不同特殊儿童情况所采用的添加式课程、补救式课程、替代性课程、矫正式课程、功能补偿性课程等,丰富学前融合教育知识,提升学生的融合教育技能[5]。目前我校学前融合教育课程实施的主要方式有课堂教学、远程观摩教学、讲座论坛、实践实训等。
  1.课堂教学更多地采用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影视录像、模拟体验、项目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开展教学。通过幼儿园课堂录像、模拟体验,充分感知特殊儿童的特点,增加学生对融合教育的理解和认识。
  2.远程观摩教学。目前有三家合作单位、两所融合幼儿园、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在固定教室中安装高清摄像设备,将一线教学现场如实呈现,在真实场景中,感受融合教育的特点。
  3.讲座论坛。融合教育论坛主讲人多样化,可以是校外一线融合教育教师、特殊儿童家长、资源教师、社区工作人员,也可以是高校特殊教育专家、普通学生等,分享各自的融合教育专业感受和教育心得。讲座主题多样化,可以是教育理念、教育信仰、教育态度,也可以是融合教育一线教育技能和课程构建等实践。
  4.实践实训。实践既是教师培养的终极目标,也是实现该目标的重要途径。师范生的培养离不开实践实训、见习、实习、教育研习,无论是教师信念的培养还是知识、技能的掌握,都要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实践体验。
  (四)课程评价的方式——注重过程性体验
  课程评价是研究课程价值的过程,通过对学生、教师、课程内容的评价来判断课程制定和实施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和效果。目前我校课程评价主要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两部分,尤其重视过程性体验和评价。通过观察记录、见习报告、实训报告、教学活动个案设计等过程性材料来考查学生在专业信念态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方面的水平。
  课程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①对专业信念态度的考核。②对学生见实习中观察日志的考核。强化实习报告中观察日志的撰写、对特殊儿童行为观察的详细记录、与其父母沟通交流的记录。③对学生合作能力的考核。包括实习指导教师的评价、幼儿家长的评价、资源教师的评价等。④对学生差异化教学、多元评估、环境创设的考核。
  参考文献
  [1][3]冯雅静,李爱芬,王雁.我国普通师范专业融合教育课程现状的调查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16,(1).
  [2][5]刘新学.学前融合教育专业建设的基本路径——以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学前教育专业为例[J].现代特殊教育,2018,(2).
  [4]郭子晟.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早期融合教育素养调查研究[J].现代特殊教育,2019,(14).
其他文献
[摘 要]流体力学是工科院校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中的实验教学在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实践能力和增强研究创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从合格人才培养出发,分析工科院校流体力学实验教学内容与方法上存在的问题。介绍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流体力学实验室在实验内容设计、学科交叉关联、实践应用转化、前沿技术渗透等方面进行的实验教学探索,为培养新时代的科技创新人才提供参考。  [关键词] 工科院校;流体力学;实验教
[摘 要] 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理念出发,通过分析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育现状,对比中美两国之间专业差异,认为我国现行生物医学工程教学模式存在学科融合程度欠佳、缺乏跨学科课程资源等问题。以温州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教育为例,创新性地提出了在多学科融合背景下构建医学院校生物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想,即打造“MDT”教师交
[摘 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高校尤其是理工科院校的开展存在诸多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忽视教育的系统性,不注重受教育者的需求,以及教育措施单一刻板。如何从根本上解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存在学生学习积极性差、学习成果转化率低及教育者的教学手段单一等一系列问题,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分析学生的特点、心理及对课程的需求,以期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得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改革方案及措施,以更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
[摘 要] 为提升新时代健康大数据的管理和研究水平,适应健康大数据时代对未来医生的新要求,医学生应具备良好的统计素养。在“医学统计学”课程的授课实践中,教师应从统计意识、统计知识、统计能力、统计道德四个方面对医学生统计素养进行引导渗透,发挥课程的育人作用。  [关键词] 健康大数据;医学生;统计素养  [作者简介] 许 茜(1985—),女,浙江文成人,硕士,福建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副教授,统
[摘 要] 当前我国城乡教育发展水平不平衡,乡村教育师资严重不足,教师水平和能力参差不齐,严重制约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教师培养缺乏针对性,这就需要不断培养与乡村教师岗位需求相适应的教师队伍。培养高素质乡村教师的过程中,要重视师德教育,提高乡村教师的乡村教育情怀,培养乡村教师的创新素养,促进乡村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提高乡村教师教育核心素养,加强人才教育培养综合水平,是新时代乡村教育发展必由之路,也是提高
[摘 要] 针对环境工程专业双语教学改革中的问题,以“污水处理新技术”课程双语教学为例,对教材编制、教学模式选择、成绩考核方式与教学评价体系建立等方面进行探索。课程建设围绕“培养应用型工程人才”这一目标,选取水处理技术领域的新兴技术、行业发展动态和前沿知识编制讲义;充分利用线上课程平台、云视讯、问卷星、雨课堂等多种新媒体工具,建立互动式的智慧课堂;优化成绩考核办法,加大平时成绩比重,实行以教师评分
摘要:文章在分析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唐山学院会计学专业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做法,对应用型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20)01-0180-02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重要决策部署,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
[摘 要] 基于问题解决为导向的教学方法,为食品类课程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方向,实现了教学内容的有效拓展,对培养社会综合性人才、满足国际工程认证培养人才需求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对工程认证背景下食品类课程教学面临的改革要点、教学面临的问题、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途径进行了阐述,并从课前问题导入、课中问题介入、课后问题反馈的问题导向教学方法,以及基于问题解决为导向的个体差异教学等层面分析了教学方法的创新
[摘 要] 专业文化是专业的成长环境,作为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文化建设是实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增强职业学校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新命题。以南京中华中等专业学校的“软件技术”专业为例,首先调研分析了该专业的专业文化建设总体现状,其次尝试性地总结了相对应的促进专业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希望对进一步促进本校该专业的文化建设有一定的帮助。  [关
[摘 要] 水文水资源、环境工程等相关专业的基础课“地下水动力学”的教学,融入培养学生水利人才核心素养的教育理念,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研究,通过丰富课程内容、优化学习方法、改良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着力培养学生的水利人才核心素养,强化素质教育,期待为“地下水动力学”的教学研究提供参考。实践表明,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地下水动力学”教学过程,能够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水利人才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