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位教育家这样说过:“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比较重视养成孩子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也注重培养孩子在参加集体教学活动时积极参与、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好习惯。
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当老师有问题要问孩子的时候,能够积极举手发言并且思维活跃的就那么几个孩子,教室里往往出现一片安静,甚至鸦雀无声,学生们在思考吗?但过了一会儿会发现举手回答问题者廖廖无几,偌大的教室变得严肃庄重。老师若再重复提示,学生们有的会偷偷地你看我,我瞧你,偶尔会有胆大的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大胆举手回答。但这也只限于少数优秀的学生。课堂上显得很冷清,老师感觉是在唱独角戏,真是没劲透了。
我一直在寻思着:为什么这些孩子不爱举手发言呢?是因为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回答不出来,还是本身上课不够专注,从而使得思绪游离与活动之外;或者是即使知道答案,却因生性胆小而不敢回答。
经过反复观察,我慢慢发现了这些孩子不爱举手发言的原因所在,并随后采取了相应的教育措施。像一些孩子是因为胆小而不敢回答问题,我就鼓励他们大胆举手,并及时对孩子的回答予以肯定和表扬,使他们能够逐步养成大胆发言的好习惯。对一些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孩子,我就有意识地对他们进行提醒、引导,帮助他们将注意力及时引回来。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培养,孩子们在大胆回答问题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班级里积极举手发言的孩子越来越多,孩子回答问题时的声音也日益响亮起来。
作为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积极发言的习惯呢?
首先,老师要为学生的发言创造宽松的环境。
就教师本人来说,要民主、宽容、随和,总是以欣赏的眼光评价学生的发言,要让他们知道,不管他们说得是否正确,能站起来发言就是好样的,应为自己敢于发言而自豪。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学生只有在亲密、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才能对学习产生一种安全感,并能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也才能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首先要让他们感觉轻松,没有顾虑,心情舒畅。所以我们对于每位学生所阐述的观点、看法,不论对与错,我们都要予以保护,使学生在思想上放下包袱,大胆举手发言。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发言就会心情坦荡,没有什么顾忌。假如一个教师专断、心胸狭窄,评价学生多用挑剔和责备的眼光,则势必造成学生在他的课堂上心理压抑而失去发言的勇气。就学生来说,要教育他们学会倾听和尊重,不能在别人发言时随意起哄或打断别人的发言,更不能讥笑和嘲讽,从而在班上营造一种良好的发言氛围。我采取让学生定期开展评比诸如“谁的手最高”一类的活动,使学生在竞争中感受发言的魁力。
其次,要帮助学生破除发言的羞怯感。
教师要时常找那些具有羞怯感的同学谈心,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战胜自卑。如果教师希望这些同学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话,不妨在课下提前给他们交待一下要提问哪方面的问题,鼓励他们放下包袱,大胆发言;如果这些同学因没有回答好问题而在课堂上受了委屈的话,教师要及时地给予安慰。
再次,要帮助学生突破心理障碍的临界点。
很多老师都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有时候让学生回答问题,不少学生的脸上已明显地流露出想发言的意识,同时伴随着各种有趣的动作:搓手,挠头,挪动屁股,正所谓坐立不安,跃跃欲试。但奇怪的是很难有一个学生主动站出来讲话。这是因为,有的学生不发言,是怕鼓足了勇气举了手,却不一定被挑选到;如果教师不要求举手,学生站起来就可以回答,从而减少犹豫的时间,有利于冲破心理堤坝。
第四,要让学生学会表达。
在课堂发言中,时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发言拖泥带水让人心焦,有的学生慢声细语让人听不到,有的学生反应迟钝出现冷场,等等。这不但没有精彩纷呈的对话出现,反而无端地浪费了很多时间。这就要求我们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让学生掌握一些口头表达的技巧。这样,学生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逐渐掌握了发言的要领和技巧,就会更多地体会到发言的成功带来的心理愉悦,以后的发言就会更积极更主动。
第五,要防止发言权的垄断现象。
在课堂上,有的学生胆大,思维敏捷,老师一提出问题,抢着发言的总是这些同学。如果教师不注意调控,就会在无形中造成这些同学对话语权的垄断。假如其他同学很难得到发言的机会,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发言的积极性。
积极发言是学生上课认真,积极学习的表现,它会使学生处于一种活跃的思维状态,更好地锻炼逻辑分析能力。不但如此,积极发言还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口才和胆量,为将来走向社会作准备。如此说来,培养学生积极的发言习惯,不但是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对学生一生负责的需要,教师不可等闲视之。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我们知道,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要想成为一名驾驭课堂的艺术大师,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尝试,把埋在孩子们心中智慧的火花充分激活,让孩子们敢于表达、乐于发言,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畅所欲言的乐园。
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当老师有问题要问孩子的时候,能够积极举手发言并且思维活跃的就那么几个孩子,教室里往往出现一片安静,甚至鸦雀无声,学生们在思考吗?但过了一会儿会发现举手回答问题者廖廖无几,偌大的教室变得严肃庄重。老师若再重复提示,学生们有的会偷偷地你看我,我瞧你,偶尔会有胆大的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大胆举手回答。但这也只限于少数优秀的学生。课堂上显得很冷清,老师感觉是在唱独角戏,真是没劲透了。
我一直在寻思着:为什么这些孩子不爱举手发言呢?是因为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回答不出来,还是本身上课不够专注,从而使得思绪游离与活动之外;或者是即使知道答案,却因生性胆小而不敢回答。
经过反复观察,我慢慢发现了这些孩子不爱举手发言的原因所在,并随后采取了相应的教育措施。像一些孩子是因为胆小而不敢回答问题,我就鼓励他们大胆举手,并及时对孩子的回答予以肯定和表扬,使他们能够逐步养成大胆发言的好习惯。对一些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孩子,我就有意识地对他们进行提醒、引导,帮助他们将注意力及时引回来。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培养,孩子们在大胆回答问题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班级里积极举手发言的孩子越来越多,孩子回答问题时的声音也日益响亮起来。
作为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积极发言的习惯呢?
首先,老师要为学生的发言创造宽松的环境。
就教师本人来说,要民主、宽容、随和,总是以欣赏的眼光评价学生的发言,要让他们知道,不管他们说得是否正确,能站起来发言就是好样的,应为自己敢于发言而自豪。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学生只有在亲密、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才能对学习产生一种安全感,并能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也才能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首先要让他们感觉轻松,没有顾虑,心情舒畅。所以我们对于每位学生所阐述的观点、看法,不论对与错,我们都要予以保护,使学生在思想上放下包袱,大胆举手发言。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发言就会心情坦荡,没有什么顾忌。假如一个教师专断、心胸狭窄,评价学生多用挑剔和责备的眼光,则势必造成学生在他的课堂上心理压抑而失去发言的勇气。就学生来说,要教育他们学会倾听和尊重,不能在别人发言时随意起哄或打断别人的发言,更不能讥笑和嘲讽,从而在班上营造一种良好的发言氛围。我采取让学生定期开展评比诸如“谁的手最高”一类的活动,使学生在竞争中感受发言的魁力。
其次,要帮助学生破除发言的羞怯感。
教师要时常找那些具有羞怯感的同学谈心,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战胜自卑。如果教师希望这些同学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的话,不妨在课下提前给他们交待一下要提问哪方面的问题,鼓励他们放下包袱,大胆发言;如果这些同学因没有回答好问题而在课堂上受了委屈的话,教师要及时地给予安慰。
再次,要帮助学生突破心理障碍的临界点。
很多老师都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有时候让学生回答问题,不少学生的脸上已明显地流露出想发言的意识,同时伴随着各种有趣的动作:搓手,挠头,挪动屁股,正所谓坐立不安,跃跃欲试。但奇怪的是很难有一个学生主动站出来讲话。这是因为,有的学生不发言,是怕鼓足了勇气举了手,却不一定被挑选到;如果教师不要求举手,学生站起来就可以回答,从而减少犹豫的时间,有利于冲破心理堤坝。
第四,要让学生学会表达。
在课堂发言中,时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发言拖泥带水让人心焦,有的学生慢声细语让人听不到,有的学生反应迟钝出现冷场,等等。这不但没有精彩纷呈的对话出现,反而无端地浪费了很多时间。这就要求我们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让学生掌握一些口头表达的技巧。这样,学生在不断实践的基础上逐渐掌握了发言的要领和技巧,就会更多地体会到发言的成功带来的心理愉悦,以后的发言就会更积极更主动。
第五,要防止发言权的垄断现象。
在课堂上,有的学生胆大,思维敏捷,老师一提出问题,抢着发言的总是这些同学。如果教师不注意调控,就会在无形中造成这些同学对话语权的垄断。假如其他同学很难得到发言的机会,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发言的积极性。
积极发言是学生上课认真,积极学习的表现,它会使学生处于一种活跃的思维状态,更好地锻炼逻辑分析能力。不但如此,积极发言还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口才和胆量,为将来走向社会作准备。如此说来,培养学生积极的发言习惯,不但是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对学生一生负责的需要,教师不可等闲视之。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我们知道,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要想成为一名驾驭课堂的艺术大师,就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尝试,把埋在孩子们心中智慧的火花充分激活,让孩子们敢于表达、乐于发言,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畅所欲言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