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合理的作业设计会对学生的知识掌握起到及时反馈作用,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一、作业设计应突出针对性和层次性
作业设计要突出重点、难点,要有意识地设计相关内容,使作业目标明确,符合学生所学知识的水平,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例如,我在平时的教学中设计的作业,一般分为三层:(1)对学困生采取“低起点,小步子,多训练”的措施,作业题基本与例题相似,着眼于基础知识的掌握。(2)对中等生采取“半扶半放”的措施,设计了一些与例题稍有提高的技能性与能理性的题,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3)对优等生采取了“一放到底”的措施,设计了一些综合性、系统性且难度稍大的作业题,来发挥他们学习中的创造性,通过这种分层次、针对性的作业,学生就熟练掌握了所学知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了不同的发展。
二、作业设计应突出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好任何一门课程的首要条件。设计作业时不能总是让学生算算术,这样会使他们感到枯燥乏味。所以我在设计作业时,尽量做到贴近生活,生动有趣,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复习完计量单位后,设计了如下作业:“我的一天,早上6()30(),我从2()长的床起来,用了5()很快刷了牙,洗好了脸。吃了大约200()的早饭,飞快地向800()外的学校跑去”,这样的作业既没有死板地照搬书本,又让学生产生了兴趣。
三、作业设计应形式多样
小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兴趣浓厚,因此,在作业设计时,要多角度、多形式入手。我经常给学生留“口头式作业”。如,“你愿意将乘法口诀背给爸爸、妈妈吗?”“你愿意把今天所学的知识教给爸爸、妈妈吗?”让学生当老师,让家长当学生,通过换位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我还给学生留“书面作业”,在学习了“位置与方向”后,我让学生回家后画出自己房间摆设的平面图,画出自己学校的示意图,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体验八个方向,加深对方向的意识。事实也证明,这些形式多样的作业,不会使他们产生压力感,反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作业要有鼓励性
作业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也是教学信息反馈的重要途径,学生的思想和自主学习情况在作业中都能体现出来,教师要对学生的努力,对他们取得的成绩、进步表现出发自内心的赞赏和喜悦。同时对学生作业中的过错,要耐心指导,对于学困生要有同情心和责任心,多鼓励,少批评。
总之,我们应充分利用好每一次作业,使作业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成为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课外再学习的另一片天地。
编辑 董慧红
一、作业设计应突出针对性和层次性
作业设计要突出重点、难点,要有意识地设计相关内容,使作业目标明确,符合学生所学知识的水平,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例如,我在平时的教学中设计的作业,一般分为三层:(1)对学困生采取“低起点,小步子,多训练”的措施,作业题基本与例题相似,着眼于基础知识的掌握。(2)对中等生采取“半扶半放”的措施,设计了一些与例题稍有提高的技能性与能理性的题,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3)对优等生采取了“一放到底”的措施,设计了一些综合性、系统性且难度稍大的作业题,来发挥他们学习中的创造性,通过这种分层次、针对性的作业,学生就熟练掌握了所学知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了不同的发展。
二、作业设计应突出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好任何一门课程的首要条件。设计作业时不能总是让学生算算术,这样会使他们感到枯燥乏味。所以我在设计作业时,尽量做到贴近生活,生动有趣,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我在复习完计量单位后,设计了如下作业:“我的一天,早上6()30(),我从2()长的床起来,用了5()很快刷了牙,洗好了脸。吃了大约200()的早饭,飞快地向800()外的学校跑去”,这样的作业既没有死板地照搬书本,又让学生产生了兴趣。
三、作业设计应形式多样
小学生好奇心强,对新鲜事物兴趣浓厚,因此,在作业设计时,要多角度、多形式入手。我经常给学生留“口头式作业”。如,“你愿意将乘法口诀背给爸爸、妈妈吗?”“你愿意把今天所学的知识教给爸爸、妈妈吗?”让学生当老师,让家长当学生,通过换位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我还给学生留“书面作业”,在学习了“位置与方向”后,我让学生回家后画出自己房间摆设的平面图,画出自己学校的示意图,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体验八个方向,加深对方向的意识。事实也证明,这些形式多样的作业,不会使他们产生压力感,反而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作业要有鼓励性
作业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也是教学信息反馈的重要途径,学生的思想和自主学习情况在作业中都能体现出来,教师要对学生的努力,对他们取得的成绩、进步表现出发自内心的赞赏和喜悦。同时对学生作业中的过错,要耐心指导,对于学困生要有同情心和责任心,多鼓励,少批评。
总之,我们应充分利用好每一次作业,使作业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成为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课外再学习的另一片天地。
编辑 董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