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沙龙香水品牌Serge Lutens今年推出的新款香水叫Participe Passé,国内译名叫前世今生。其实在法文里,它是“过去式”的意思。香如其名,据说这一只香水有好几只Lutens旧款的特色。对作者导演,或者想成为作者导演的人来说,要不要成为一种“过去式”,似乎是一种艰难的创作和美学选择,尤其在观众目睹《江湖儿女》集贾樟柯的“大成”之后,到底怎么致敬,怎样在电影中借鉴,似乎怎么说也说不清楚。
可即便再怎么见仁见智,你也不得不承认,这问题如果出在毕赣身上那也太早了些。首作《路边野餐》大获成功之后,毕赣的第二部电影《地球最后的夜晚》请来了黄觉、汤唯、张艾嘉、李鸿其、曾美慧孜、齐溪加入,幕前阵容已经堪比国内顶级大导演,又要整个班底都用贵州凯里话说对白,预设野心勃勃,也正好迎合中国观众和影评界“渴望大师”的心情。
主流电影的“数星星”模式,是否适用于中国的艺术/文艺片类别还未可知。毕赣倒是企图将非线性叙事和诸多名作者导演的手法纳入商业制作,尝试凝聚影迷群体,使之成为他集中的目标受众群。称之为“手法”和“纳入”是因为,在《地球最后的夜晚》中,毕赣把很多作者导演的风格和文本特色公式化、流水线化了,将他人的破格变成了一种新规格,像方程式一样严格配比,比如柚子、苹果、红色头发,这些元素散落在整部戏中不但不会给人带来灵巧的感觉,反而显得刻意和匠气。
也许有人在聊杨索,有人在聊塔可夫斯基,毕赣也不忘记向王家卫示爱。某几幕二人对手戏环节,有意无意的对话,何尝不想复制王家卫的后现代,后者的漫无目的成功带出香港庶民生活的萧瑟状态与目的之无意义。可毕赣不仅不是王家卫,他也没能理解王家卫的动人之处到底在哪里。在《地球最后的夜晚》中,大量刻意营造诗意的对白与贵州的庶民生活背道而驰,应该说,与整个中国城镇的状态都格格不入。
相形之下,片中张艾嘉和贵州本地演员的表现就亮眼许多,可张与本地演员们并非主角,他们只能尝试锦上添花,如果电影本身无神,再怎么绣花也不能增添质感。
无可否认,《地球最后的夜晚》摄影很美,它可能做到了中国电影目前的某个极致:光影对照技艺高超,后半段3D部分的明暗位置为小镇故事倍添华彩。但是同时这也使得毕赣的镜头运用看起来只为华彩而生,观众看不到镜头对电影表达的辅助,甚至首先,毕赣都没有展示这故事的核在哪里。他致力于运用视觉元素来呈现心中的世界和伦理,主动纳入诸多供人解读的细节,却又总是担心自己讲得不够明显,不足以被人拿来解读;台词方面每每在高深莫测的对话里面,加入看似机灵的斗嘴,让这个铺排沦为通俗的桥段。
毕赣的某些手法会让人想起张艺谋。所不同的是,他们的背后是不同世代对视觉美学的认识:张艺谋的背后是大色块、强对比的张力情结;毕赣则以细致的写实交杂写意,用移动和凝视说话。视觉时态上相差三十年,可归根究底,他们的“说法”并没有变化,对影像的理解也相差无几。
张艺谋幸运在曾经和一流的编剧合作,所以在事业前期轻易征服三大影展再回流;而毕赣的大师之路目前看來任重道远,或许找一位好编剧不难,但首先得放下自负。
编辑 杨静茹 [email protected]
可即便再怎么见仁见智,你也不得不承认,这问题如果出在毕赣身上那也太早了些。首作《路边野餐》大获成功之后,毕赣的第二部电影《地球最后的夜晚》请来了黄觉、汤唯、张艾嘉、李鸿其、曾美慧孜、齐溪加入,幕前阵容已经堪比国内顶级大导演,又要整个班底都用贵州凯里话说对白,预设野心勃勃,也正好迎合中国观众和影评界“渴望大师”的心情。
主流电影的“数星星”模式,是否适用于中国的艺术/文艺片类别还未可知。毕赣倒是企图将非线性叙事和诸多名作者导演的手法纳入商业制作,尝试凝聚影迷群体,使之成为他集中的目标受众群。称之为“手法”和“纳入”是因为,在《地球最后的夜晚》中,毕赣把很多作者导演的风格和文本特色公式化、流水线化了,将他人的破格变成了一种新规格,像方程式一样严格配比,比如柚子、苹果、红色头发,这些元素散落在整部戏中不但不会给人带来灵巧的感觉,反而显得刻意和匠气。
也许有人在聊杨索,有人在聊塔可夫斯基,毕赣也不忘记向王家卫示爱。某几幕二人对手戏环节,有意无意的对话,何尝不想复制王家卫的后现代,后者的漫无目的成功带出香港庶民生活的萧瑟状态与目的之无意义。可毕赣不仅不是王家卫,他也没能理解王家卫的动人之处到底在哪里。在《地球最后的夜晚》中,大量刻意营造诗意的对白与贵州的庶民生活背道而驰,应该说,与整个中国城镇的状态都格格不入。
相形之下,片中张艾嘉和贵州本地演员的表现就亮眼许多,可张与本地演员们并非主角,他们只能尝试锦上添花,如果电影本身无神,再怎么绣花也不能增添质感。
无可否认,《地球最后的夜晚》摄影很美,它可能做到了中国电影目前的某个极致:光影对照技艺高超,后半段3D部分的明暗位置为小镇故事倍添华彩。但是同时这也使得毕赣的镜头运用看起来只为华彩而生,观众看不到镜头对电影表达的辅助,甚至首先,毕赣都没有展示这故事的核在哪里。他致力于运用视觉元素来呈现心中的世界和伦理,主动纳入诸多供人解读的细节,却又总是担心自己讲得不够明显,不足以被人拿来解读;台词方面每每在高深莫测的对话里面,加入看似机灵的斗嘴,让这个铺排沦为通俗的桥段。
毕赣的某些手法会让人想起张艺谋。所不同的是,他们的背后是不同世代对视觉美学的认识:张艺谋的背后是大色块、强对比的张力情结;毕赣则以细致的写实交杂写意,用移动和凝视说话。视觉时态上相差三十年,可归根究底,他们的“说法”并没有变化,对影像的理解也相差无几。
张艺谋幸运在曾经和一流的编剧合作,所以在事业前期轻易征服三大影展再回流;而毕赣的大师之路目前看來任重道远,或许找一位好编剧不难,但首先得放下自负。
编辑 杨静茹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