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就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和突出优势。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在政治课教学模式探索中,我们回看孔子的谈话式实景教学,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以及历史上文以载道的传统经典,面对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和面对大道理时的不为所动的尴尬,成语典故进入了我们的视野。作为浓缩、凝练的词语,成语典故作为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很多蕴含着中国人的智慧和思维方式,体现着中国古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我们尝试着通过一课一成语,利用成语典故的故事性、哲理性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偶然一次讲到愚公移山时,有学生问,愚公是不是傻子?根本就是不现实的嘛!里边的“孀妻遗男”是不是弱智?要不怎么会跟着蠢老头瞎起哄?还有说“那孩子他妈也不正常,由着他瞎胡闹”。这种情况是我始料不及的。一方面我很高兴地触摸到了学生是在自主、自发地利用自己现有的知识和观点在判断,另一方面以感觉如果用一般意义上的愚公精神来讲解,只能是填鸭——他不会敞开心扉,去认同、接纳、拥抱这故事所蕴含的思想。课后有个听课老师提醒我:去看看马云和他的十八罗汉,想想朱德从将军到共产党员再到总司令的经历。
二、深度思政课堂的定位
上述事件之后,我豁然开朗。深度学习、高效思政课堂的教学模式变得明晰起来。再讲愚公移山时,提前让学生查找马云和朱德及十大元帅的早期情况,当有人再次提出上述问题时,先是由学生讲述马云和朱德的经历,我再提出“当时马云和朱德傻不傻?他们的目标高不高?十八罗汉傻不傻?十大元帅如果不跟着共产党闹革命,会是什么样?”“愚公和马云有什么共性?”“帮着愚公移山的小男孩子等移山成功会是什么情况?”学生们议论纷纷。最后,我仅总结了几句话:任何时候要想有大成就,就得像马云、朱德那样有高远的理想,坚定的信念,百折不挠的毅力。这样看,愚公才是大聪明者,我们都是智叟,都是怕困难的人,切记,世故不是真理。
这次课开始了我们以优秀传统文化开启思政课深度课堂教学模式的自觉。以这次课为案例,我们对深度思政课堂定位于:让课堂成为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潜能,在自主思考、相互讨论、相互碰撞中猎取知识的过程。教师要做的是引导者而不是教导者,课堂讲授要用减法;教师提出问题而尽可能少地解答问题,教师备课提问要用加法;教师做好组织者而少做裁决者,对学情预案用加法,对学生评价用减法。教师的职责在于负责任、有能力地按照大纲要求为学生提供鲜活生动的一条“鱼”,并准备好多视角、多维度、系列性、启发性的问题,然后把“鱼”交给学生,让学生猎取、解剖,并“喂饱”自己。
三、具体做法
(一)课前准备
1.在吃透教材和教学大纲的基础上选取成语典故
成语典故的选取原则一是与教学内容或相关,或相对,以保证教学目的的实现;二是有较强的故事性,提高学生的记忆力的形象感受力;三是故事或含义的多维性,以利于学生多角度、多方位进行审视和理解。比如讲诚信,我们选用了商鞅立木、曾子杀彘,讲爱国主义,我们选用了伯夷叔齐、精忠报国。
2.预设问题要充分
预设问题我们遵循充分、具体、人性化、开放式的原则,充分考虑成语典故所涉及的本义、易产生的歧义、故事中人、物的历史背景,主题的深入挖掘与展开,核心价值的现实判断等等。
3.学情预判及异常观点的预案
学情预判包含了对学生知识储备、学力、性格、课堂秩序的预估和判断。正确判断学情,才能使问题引发共鸣,激起反响,才能使讨论深入进行。对于可能出现的异常观点,要有所预备。可以把异常之处进行解剖,并以问题的方式提交给大家进行研讨、评论,进而使学生自行做出判断,反而更能增加学生学习的深度。
(二)深度课堂
1.摆正教师位置
做教学进度的促进者,做学生的学习伙伴,做内容和秩序的监控者。教师应放低姿态,以学习同伴的身份,提出成语由学生讲解,抛出问题进行引导,按照进度进行引深促进,在内容脱轨或者秩序异常时及时纠偏归正。
2.课堂组织
课堂组织形式不可一概而论。有专家一讲教学改革、深度学习、学生主体言必讲分组讨论。分组讨论虽有千般好,但效率不高却是硬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一般采取集中问答、分组讨论、集中辩论三种组织形式。形式由教师进行组织,问题也可由教师提出,提问可以是对个人,也可以是对全体的,但回答一定是学生的。
3.点评与总结
思政课的温度和人情主要体现在教师的点评上,点评应该是凝练的、画龙点睛的,是幽默的接通学生的,是体现人文关怀、有启迪意义的。总结体现着思政课的深度,如果学生已经掌握了教学内容,教师的总结只需要理清邏辑和条理,过度的照本宣科式的渲染主题反而适得其反。
(三)效果分析
开启深度课堂实践以来,学生们对思政课由以前的不好学、学不好、不好学,到现在的好学了,也好学了,而更大的变化来自于学生的性格和心灵。经过这样的课堂陶冶,老师们普遍反映学生变得成熟了、阳光了,他们对人生对问题的看法更冷静,更富洞察力,也更善于表达了。
传统文化进课堂,使学生们切身感受到了传统文化就在我们的身边。通过多角度、多维度地审视传统文化,并进行研讨探究,不仅丰富、拓宽了学生认识事物的方法,在自觉和自主的思考中树立并巩固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而且完善和培养了他们独立思维,与人合作的品质与性格。正如一个学生所说:现在的思政课,“上课不会睡,考前不用背,测试也不会差”,因为都是他们自己体悟到的。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就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和突出优势。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在政治课教学模式探索中,我们回看孔子的谈话式实景教学,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以及历史上文以载道的传统经典,面对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和面对大道理时的不为所动的尴尬,成语典故进入了我们的视野。作为浓缩、凝练的词语,成语典故作为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很多蕴含着中国人的智慧和思维方式,体现着中国古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我们尝试着通过一课一成语,利用成语典故的故事性、哲理性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偶然一次讲到愚公移山时,有学生问,愚公是不是傻子?根本就是不现实的嘛!里边的“孀妻遗男”是不是弱智?要不怎么会跟着蠢老头瞎起哄?还有说“那孩子他妈也不正常,由着他瞎胡闹”。这种情况是我始料不及的。一方面我很高兴地触摸到了学生是在自主、自发地利用自己现有的知识和观点在判断,另一方面以感觉如果用一般意义上的愚公精神来讲解,只能是填鸭——他不会敞开心扉,去认同、接纳、拥抱这故事所蕴含的思想。课后有个听课老师提醒我:去看看马云和他的十八罗汉,想想朱德从将军到共产党员再到总司令的经历。
二、深度思政课堂的定位
上述事件之后,我豁然开朗。深度学习、高效思政课堂的教学模式变得明晰起来。再讲愚公移山时,提前让学生查找马云和朱德及十大元帅的早期情况,当有人再次提出上述问题时,先是由学生讲述马云和朱德的经历,我再提出“当时马云和朱德傻不傻?他们的目标高不高?十八罗汉傻不傻?十大元帅如果不跟着共产党闹革命,会是什么样?”“愚公和马云有什么共性?”“帮着愚公移山的小男孩子等移山成功会是什么情况?”学生们议论纷纷。最后,我仅总结了几句话:任何时候要想有大成就,就得像马云、朱德那样有高远的理想,坚定的信念,百折不挠的毅力。这样看,愚公才是大聪明者,我们都是智叟,都是怕困难的人,切记,世故不是真理。
这次课开始了我们以优秀传统文化开启思政课深度课堂教学模式的自觉。以这次课为案例,我们对深度思政课堂定位于:让课堂成为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和潜能,在自主思考、相互讨论、相互碰撞中猎取知识的过程。教师要做的是引导者而不是教导者,课堂讲授要用减法;教师提出问题而尽可能少地解答问题,教师备课提问要用加法;教师做好组织者而少做裁决者,对学情预案用加法,对学生评价用减法。教师的职责在于负责任、有能力地按照大纲要求为学生提供鲜活生动的一条“鱼”,并准备好多视角、多维度、系列性、启发性的问题,然后把“鱼”交给学生,让学生猎取、解剖,并“喂饱”自己。
三、具体做法
(一)课前准备
1.在吃透教材和教学大纲的基础上选取成语典故
成语典故的选取原则一是与教学内容或相关,或相对,以保证教学目的的实现;二是有较强的故事性,提高学生的记忆力的形象感受力;三是故事或含义的多维性,以利于学生多角度、多方位进行审视和理解。比如讲诚信,我们选用了商鞅立木、曾子杀彘,讲爱国主义,我们选用了伯夷叔齐、精忠报国。
2.预设问题要充分
预设问题我们遵循充分、具体、人性化、开放式的原则,充分考虑成语典故所涉及的本义、易产生的歧义、故事中人、物的历史背景,主题的深入挖掘与展开,核心价值的现实判断等等。
3.学情预判及异常观点的预案
学情预判包含了对学生知识储备、学力、性格、课堂秩序的预估和判断。正确判断学情,才能使问题引发共鸣,激起反响,才能使讨论深入进行。对于可能出现的异常观点,要有所预备。可以把异常之处进行解剖,并以问题的方式提交给大家进行研讨、评论,进而使学生自行做出判断,反而更能增加学生学习的深度。
(二)深度课堂
1.摆正教师位置
做教学进度的促进者,做学生的学习伙伴,做内容和秩序的监控者。教师应放低姿态,以学习同伴的身份,提出成语由学生讲解,抛出问题进行引导,按照进度进行引深促进,在内容脱轨或者秩序异常时及时纠偏归正。
2.课堂组织
课堂组织形式不可一概而论。有专家一讲教学改革、深度学习、学生主体言必讲分组讨论。分组讨论虽有千般好,但效率不高却是硬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一般采取集中问答、分组讨论、集中辩论三种组织形式。形式由教师进行组织,问题也可由教师提出,提问可以是对个人,也可以是对全体的,但回答一定是学生的。
3.点评与总结
思政课的温度和人情主要体现在教师的点评上,点评应该是凝练的、画龙点睛的,是幽默的接通学生的,是体现人文关怀、有启迪意义的。总结体现着思政课的深度,如果学生已经掌握了教学内容,教师的总结只需要理清邏辑和条理,过度的照本宣科式的渲染主题反而适得其反。
(三)效果分析
开启深度课堂实践以来,学生们对思政课由以前的不好学、学不好、不好学,到现在的好学了,也好学了,而更大的变化来自于学生的性格和心灵。经过这样的课堂陶冶,老师们普遍反映学生变得成熟了、阳光了,他们对人生对问题的看法更冷静,更富洞察力,也更善于表达了。
传统文化进课堂,使学生们切身感受到了传统文化就在我们的身边。通过多角度、多维度地审视传统文化,并进行研讨探究,不仅丰富、拓宽了学生认识事物的方法,在自觉和自主的思考中树立并巩固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而且完善和培养了他们独立思维,与人合作的品质与性格。正如一个学生所说:现在的思政课,“上课不会睡,考前不用背,测试也不会差”,因为都是他们自己体悟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