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教学方法是一种适应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社会的需要,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产物,是教学方法中所发生的一系列新变化的代称。这些新的变化是现代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集中体现,其产生的结果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学应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目的,使学生学会学习,获得全面的发展。地理新课程教学方法就是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师生为实现地理教学目的,根据特定教学内容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一系列活动方式、步骤、手段和技术的总和。因此,地理教学方法就出现以下特点:
1教学中应具有现代的学生观
人类的教育史证明:不了解学生的教育是盲目的教育;不尊重学生的教育是专制的教育。此二者都是“目中无人”的教育。所以研究“学生是怎样的人”的问题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随着电视机、电脑等信息化工具进入千家万户,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北流是县级市,属于三级行政划分中第二级即“县”级;山地大多适宜栽树木;垃圾对河流的影响;河床变浅了;会发生地震、海啸、台风等自然灾害等等。对许多事物,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即使一些问题他们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新的问题一旦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往往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基于这一思想,在现代教学中已普遍认识到,学生所学习的知识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的,而是学生自我积累的。因为知识的获得不是简单由外部信息决定的,而是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因此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接受”只能依靠他自己的积累来完成。在此意义上讲,地理教学再不能无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地理教师也不是简单的地理知识的呈现者,应该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现在的看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与学生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并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
2教学目标为促进学生发展
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在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造就一代又一代的新型公民。《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我们培养的学生应具有爱国守法、环境意识等。培养目标的内容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旨在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21世纪是发展个性的世纪,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既是具有独特性、自主性的存在,又是关系中的存在。新课程正是从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然、学生与自我的关系来理解学生个性发展、规划课程目标。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求地理教学应从有利于学生“生活再现”和“终身发展”入手,建立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与时俱进,转变原有角色,从知识传授者转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研究者、开发者,在民主教学氛围中,师生形成“学习共同体”,形成互动交流的学习过程,摆脱过去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机会,为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满怀兴致的自主学习;在分享经验的同时进行有序的合作学习;在体验地理知识的生成过程中,养成具有创新精神的探究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思维能力,使宽松的课堂环境、和谐的师生关系、充满生活气息的地理课程成为学生张扬个性可持续成长的沃土。只有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生的地理视野,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满足学生成长的多样化需求。
3学生是主角教师是配角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然成为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方法设计的根本落脚点。地理新课程中教学方法就应该将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淋漓尽致地体现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即在各教学的实施步骤,组织形式等各个环节上,都充分体现出教师引导下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特点。所以,新的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为中心,并采取多边的活动方式,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过程中相互作用的潜能。多边的活动方式,即是指地理新课程教学方法不仅重视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不仅重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边互动,而且重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充分发挥,强调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流,提倡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与互动。这对提高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兴趣与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不管采取哪种教学方法,都必须符合现代学生的特点、必须促进当代学生的发展。
1教学中应具有现代的学生观
人类的教育史证明:不了解学生的教育是盲目的教育;不尊重学生的教育是专制的教育。此二者都是“目中无人”的教育。所以研究“学生是怎样的人”的问题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随着电视机、电脑等信息化工具进入千家万户,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北流是县级市,属于三级行政划分中第二级即“县”级;山地大多适宜栽树木;垃圾对河流的影响;河床变浅了;会发生地震、海啸、台风等自然灾害等等。对许多事物,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即使一些问题他们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新的问题一旦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往往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基于这一思想,在现代教学中已普遍认识到,学生所学习的知识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的,而是学生自我积累的。因为知识的获得不是简单由外部信息决定的,而是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因此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接受”只能依靠他自己的积累来完成。在此意义上讲,地理教学再不能无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地理教师也不是简单的地理知识的呈现者,应该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现在的看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与学生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并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
2教学目标为促进学生发展
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在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造就一代又一代的新型公民。《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我们培养的学生应具有爱国守法、环境意识等。培养目标的内容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旨在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21世纪是发展个性的世纪,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既是具有独特性、自主性的存在,又是关系中的存在。新课程正是从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然、学生与自我的关系来理解学生个性发展、规划课程目标。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求地理教学应从有利于学生“生活再现”和“终身发展”入手,建立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与时俱进,转变原有角色,从知识传授者转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研究者、开发者,在民主教学氛围中,师生形成“学习共同体”,形成互动交流的学习过程,摆脱过去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机会,为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满怀兴致的自主学习;在分享经验的同时进行有序的合作学习;在体验地理知识的生成过程中,养成具有创新精神的探究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思维能力,使宽松的课堂环境、和谐的师生关系、充满生活气息的地理课程成为学生张扬个性可持续成长的沃土。只有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生的地理视野,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满足学生成长的多样化需求。
3学生是主角教师是配角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然成为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方法设计的根本落脚点。地理新课程中教学方法就应该将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淋漓尽致地体现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即在各教学的实施步骤,组织形式等各个环节上,都充分体现出教师引导下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特点。所以,新的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为中心,并采取多边的活动方式,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过程中相互作用的潜能。多边的活动方式,即是指地理新课程教学方法不仅重视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不仅重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边互动,而且重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充分发挥,强调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流,提倡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与互动。这对提高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兴趣与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不管采取哪种教学方法,都必须符合现代学生的特点、必须促进当代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