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新课程教学方法基本特点浅析

来源 :中国教育科研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ibaggi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教学方法是一种适应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社会的需要,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产物,是教学方法中所发生的一系列新变化的代称。这些新的变化是现代教育理论和学习理论的集中体现,其产生的结果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学应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目的,使学生学会学习,获得全面的发展。地理新课程教学方法就是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师生为实现地理教学目的,根据特定教学内容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一系列活动方式、步骤、手段和技术的总和。因此,地理教学方法就出现以下特点:
  1教学中应具有现代的学生观
  人类的教育史证明:不了解学生的教育是盲目的教育;不尊重学生的教育是专制的教育。此二者都是“目中无人”的教育。所以研究“学生是怎样的人”的问题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随着电视机、电脑等信息化工具进入千家万户,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北流是县级市,属于三级行政划分中第二级即“县”级;山地大多适宜栽树木;垃圾对河流的影响;河床变浅了;会发生地震、海啸、台风等自然灾害等等。对许多事物,都有一些自己的看法,即使一些问题他们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新的问题一旦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往往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基于这一思想,在现代教学中已普遍认识到,学生所学习的知识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的,而是学生自我积累的。因为知识的获得不是简单由外部信息决定的,而是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因此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接受”只能依靠他自己的积累来完成。在此意义上讲,地理教学再不能无视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地理教师也不是简单的地理知识的呈现者,应该重视学生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现在的看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与学生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并以此为根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
  2教学目标为促进学生发展
  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在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造就一代又一代的新型公民。《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我们培养的学生应具有爱国守法、环境意识等。培养目标的内容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旨在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21世纪是发展个性的世纪,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既是具有独特性、自主性的存在,又是关系中的存在。新课程正是从学生与社会、学生与自然、学生与自我的关系来理解学生个性发展、规划课程目标。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求地理教学应从有利于学生“生活再现”和“终身发展”入手,建立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在教师的指导下,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与时俱进,转变原有角色,从知识传授者转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研究者、开发者,在民主教学氛围中,师生形成“学习共同体”,形成互动交流的学习过程,摆脱过去学生被动接受、教师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为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机会,为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满怀兴致的自主学习;在分享经验的同时进行有序的合作学习;在体验地理知识的生成过程中,养成具有创新精神的探究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探究思维能力,使宽松的课堂环境、和谐的师生关系、充满生活气息的地理课程成为学生张扬个性可持续成长的沃土。只有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生的地理视野,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满足学生成长的多样化需求。
  3学生是主角教师是配角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因此“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然成为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方法设计的根本落脚点。地理新课程中教学方法就应该将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淋漓尽致地体现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即在各教学的实施步骤,组织形式等各个环节上,都充分体现出教师引导下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特点。所以,新的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为中心,并采取多边的活动方式,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过程中相互作用的潜能。多边的活动方式,即是指地理新课程教学方法不仅重视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作用,不仅重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边互动,而且重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充分发挥,强调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流,提倡师生、生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与互动。这对提高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兴趣与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不管采取哪种教学方法,都必须符合现代学生的特点、必须促进当代学生的发展。
其他文献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菘舟老师对一堂好的语文课做了一个评价: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这是第一种境界;人如其课,课如其人,这是第二种境界;人即是课,课即是人,这是第三种境界,境界越高,课的痕迹越淡,终至无痕。因此,课的最高境界乃是无课。无课,也就是感觉不到自己在上课,在工作。在课堂中,师生已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那么在新形势下如何上好小学语文课呢?  在进入新课程的今天,随着课
期刊
WTO前总干事穆尔先生说,中国企业的管理相当于30年前的日本,相当于100年前的英国。闻听此言后,作为农村中学的一位管理人员,我在深深的反思:中国农村教育到底哪里落后了?  1农村中小学管理的弊端  1.1管理是少数人的事:传统的管理者认为管理是少数人的事,只要制定并执行规章制度,就可以管理好一个学校。聪明导致缺陷:有四个词很容易模糊:聪明和精明、高明和英明。聪明是能正确地感知世界;精明则是急于表
期刊
前不久,我所在学区的小学组进行了一次题为“难忘——”的作文竞赛,我有幸做了评委。然而面对眼前取材、结构惊人相似的文章,我困惑了。出于习惯,我随意抽取了40份文章进行了归纳。  情景一:母亲为我捏了肉包子,我只吃馅儿,把皮儿悄悄的扔进垃圾筒,受到爷爷的批评。  情景二:洗完头发,我把脏水从楼上往外泼,泼在一位过路老人身上,老人找来,并教育了我。  情景三:雨中,一盲人摸索着盖地下井盖儿,只为过路人的
期刊
目前广大教师为了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中都比较注重教学方法的研究。在备课中,对教材的理解、例题的选择上花了较大的功夫,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少学生仍会出现一种“上课能听懂,作业做得出,考试考不好”的情况。这恐怕是教师淡化培养学生学习方法意识,较少研究学生“学情”的原因。然而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个主要措施。要使教学模式由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必须全方
期刊
随着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课的发展方向却越来越茫然,许多体育教师存在着对新课程理念的真正认识不到位,于是体育课便出现了“摇摆现象”——过于放任或过于死板。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体育课应如何上?  1“摇摆现象”的原因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的体育教学呈现出了一派新气象,无论是一般的常态课还是观摩课、评优课……教师们都会费尽心机地创设一些丰富多采的情景教学、游戏教学。为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
期刊
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一直行走在路上,这是一个有起点没有终点,循环往复,优化课堂的过程。课改经历了风风雨雨,走过了坎坎坷坷,“高效”、“三维目标”、“以人为本”、“评价过程”等词语成为评价课堂的“公众话语”,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病已被摒弃,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正被教师所接受、运用。春风拂过,绿色葱葱,更有鲜花争艳,这都是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优秀成果。但热闹、喧哗给课堂教学蒙上了一层改革的面纱,课堂教学貌似改
期刊
新课程标准的制定,使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又有了重大的推进,它以全新的教育观念审视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现状,回应了素质教育所必须解决的具体问题,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语文素养不仅表现为较强的识字能力、阅读能力、作文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表现为较强
期刊
随着新课程计划的实施,中学化学教学将面临新的挑战,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勇于创新,开拓进取,与时俱进。在初中化学探究性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树立五种意识。  1创设问题载体,树立探究意识  良好的问题情境易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和探究兴趣,以问题为载体创设学习契机,点燃学生思维的激情,让全体学生共同参与“跳一跳,摘到桃子”的学生习体验。问题可以由展示一案例,介绍某些背景和创设一种情景引出,也可以直接提
期刊
【摘 要】 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自我锻炼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现代体育教育发展和社会的要求,是现代体育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等方面,作了较为详细的讨论。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培养 自我锻炼能力    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多年来,诸多教育者在科学的殿堂中不断研究探索和改革。体育教育是科学领域中一部分,同样也在寻找改革的途径
期刊
【摘 要】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教师通过创设物理情景,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切实培养学生的综合探究能力,促使学生的知识素养和学科思维能力得到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  【关键词】 情景 学习方式 转变    著名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曾提出:教师的任务并不单是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带领学生自己去学,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物理课堂教学要立足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