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不焦虑的早教,父母首先要做到量力而为

来源 :父母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fei33065439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宝贝到底需不需要早教?有人说早教只是父母太过焦虑和好胜的产物,也有人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你支持哪一派的观点?究竟什么样的早教观念才适合你和孩子?
  2018年末,我参加了一场关于早教问题的峰会。在会议中,我以一个专业儿童心理和行为治疗师的身份和视角,发表了对幼儿早教问题的看法。那天的论坛主题是,幼儿需不需要早教?早教是不是个噱头,还是爸妈们太过焦虑和好胜的产物?
  如果从大脑的发育来看,1岁以下幼儿的脑部重量每天都会增加1.7克;到了2岁时,幼儿的大脑重量已经到达成年后的75%。90%的大脑发育,在5岁之前就已经完成。而6个月到2岁,则是幼儿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因此,在这个阶段就开始接受适当的智力方面的引导,确实是有其神经医学和发展心理学上的科学依据的,同时也确实有为将来的智力发展做好准备的必要性。只不过现代家长的普遍性焦虑,让早教这件事变得有点过于急迫和极端了。
  我在论坛中的论点是:
  早教,当然是必需和必要的。不管是在家庭生活中由爸爸妈妈给予的早教,或根据家庭预算量力而为的早教训练。对宝宝来说,这两种早教都属于现代育儿的核心内容,也是大部分受过良好教育的父母所认同的教育方式。
  在此次论坛中,有专家提到,现代家长的过度竞争和焦虑,让早教变成了宝贝不堪负荷的压力。这种情况确实值得我们深思,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早教变了“味”?在会议中,我先替年轻的爸爸妈妈们说了些话,我认为没有哪一个父母生了孩子之后,就决定要用高压手段或填鸭教育来伤害孩子,爸妈的焦虑除了来自于自我的要求之外,更大一部分确实来自于大环境的压力,例如,那些专门吓唬家长的公众号,社群圈层里的攀比竞争,以及专家们的高调论述。
  记得30多年前儿子刚满2岁时,在医院从事儿童心理治疗工作的我,也像所有的母亲那样,望子成龙地带着儿子参加每个周末的早教课程,只不过那时的早教资源稀缺,没有让我的荷包过度失血,也没有让我2岁的儿子过度疲累。为什么我也会带着孩子加入“早教”的队伍?这是因为,我不仅是儿童心理教育专业人士,也是个忙碌的职场女性,每天陀螺般地旋转于工作、家庭和孩子之间,虽然那个时候的工作压力不像现在这么沉重,但实话说,也不可能像专家们说的那样,每天早晚都必须做到有2个小时和孩子在一起的深度陪伴。因此,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我特别能理解现代父母对早教的“热忱”之心。
  我不是说家长的专心陪伴不重要,也不是说一面刷手机、一面陪孩子听故事是对的。我想说的是,往往就是因为对父母的标准太严、分享太虚伪、建议太不切实际,才让一心求好的年轻父母们乱了阵脚,在各种压力的交逼之下,不知不觉、也不得不把自己变成了填鸭式教育的高压父母。
  因此,如果你问我,该不该送孩子去早教机构学习?什么样的早教才是最适合孩子的?以及怎么样才能让现代父母不那么焦虑?我的回答是这样的:
  摆正心态,量力而为
  在孩子大脑发育最活跃的黄金阶段,父母可以量力而為、同时又谨慎地为孩子选择适合的早教资源,让孩子不要错过智力启迪的最佳时机。但是,父母们也必须明白,一旦进入学习,就是面对竞争的开始,这对只有2岁多的孩子来说,既是体力上和精神上的压力,也有可能是对安全感和自信心的剥夺。因此,父母们学会在面对孩子的学习表现时如何把握好情绪反应和进行情绪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既会影响亲子之间的亲密关系,也会影响自己的情绪。
  多汲取生活中的正能量
  至于如何疏解现代父母们的压力和焦虑?我的答案是:多看见和多鼓励自己已经做得很好的部分;理解现实生活中一定会发生的、充满挫折的部分(还有屏蔽掉那些只会在朋友圈里炫耀自己有多么成功的人);以及寻求来自亲人更多的宽容和支持。西方有一句谚语说:养一个孩子需要整个村庄的力量。想想现在漂到外地工作的年轻爸爸妈妈们,别说整个村庄了,有双方父母的全力相挺,就已经是幸运儿了!
  金韵蓉
  婚姻家庭与儿童心理专家、百万畅销书作家、专栏作者、北大光华管理学院EMBA“女性领导人心理学”导师,出版有《女人30 》《爱在左,管教在右》等20余部著作。
其他文献
第一位是五味太郎笔下的《鳄鱼怕怕 牙医怕怕》里的牙医,他谢顶、蓄着胡子,似乎和我们印象中那些长得帅帅的牙医形象不太吻合,但他是一位可爱的大叔,一直战战兢兢地等着鳄鱼病人的到来,给自己鼓劲:“我一定要勇敢。”检查出鳄鱼患了龋齿之后,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做好补牙准备,然后鼓足勇气把手伸到了鳄鱼的嘴里……当然,结局皆大欢喜(不然小朋友们恐怕更害怕去看牙了),大叔牙医和鳄鱼对着鞠躬致谢,然后各自说:“我明年真
百姓读好报,好报百姓评,由百姓投票评选出的最喜爱报刊结果在福州揭晓啦!《父母必读》被评为百姓最喜爱的报刊。  本次活动由福建省邮政报刊发行局联合省出版物发行业协会、省全民阅读促进会发起,采取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发动百姓参与,深入校园、社区、商场开展精彩纷呈的阅读文化推广活动,进一步营造“书香社会、全民阅读”的氛围,深受八闽百姓欢迎。活动历时3个多月,投票量达61.4万次,公平、公正地评选出50种百姓
了解孩子的内在需求,读懂孩子内在需求的结构和路径,让孩子最终成为尊重秩序、自发自律、绽放天赋的人,这是所有父母的期望,但这也需要我们带着觉知去爱孩子,才能做到。  那么,什么是觉知?什么又是孩子的内在需求?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们采访了《觉知的爱》的作者、教育与实践探索者王樹。  Q:作为父母,我们该如何认识孩子的内在需求,如何满足这种需求?  A:每一个新生命,都需要建构完整的自己。孩子拥有完整健康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出自清朝李用粹《证治汇补·痰证》一书,意思是痰生于脾而贮于肺。小儿肺脾两脏的形与气均不足,所以肺脾两脏在生理上和病理上常相互影响,常有两脏同病的情况。  脾為后天之本,脾土生肺金  《素问·经脉别论》提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意思是,脾为后天之本,我们吃进去的食物,在脾的运化后形成能够被人体吸收
过敏性结膜炎是接触特定的过敏原如动物皮屑、尘螨或接触季节性的花粉后出现的过敏相關性眼部疾病。
赵伯礼,1915年生,江苏武进人;刘世琮,1917年生,成都新繁人,成都新都府历史上第一个女大学生。1938年,他们考入西南联大,在五百里滇池侧畔相识,之后携手,养儿育女,相伴一生,为人之师,桃李天下。  这次的家风故事,则是由他们的一对儿女——姐姐赵石屏教授、弟弟赵进东院士讲述的。赵石屏是重庆师范大学教授,著名的家庭教育专家;赵进东是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中科院院士。姐弟俩对往事的回忆有共通
一看宝宝嘴里长了小疱,家长马上联想到的就是手足口,其实,还有的疾病也有同手足口类似的症状,你知道是什么病吗?  妞妞今年1岁半了,这些天她嘴里长了像溃疡又像疱疹的东西,妈妈看了吓一跳,天哪,这不就是手足口病嘛!急忙带着她看急诊,结果还好,是口腔溃疡,不是手足口。  像妞妞妈妈这样虚惊一场的家长还真不少因为一些其他疾病也有手足口的类似症状。但实际上,手足口和貌似手足口的疾病还是有一些区别的。  正牌
新年穿新裝
苗苗1岁半,最近一段时间,特别痴迷扔东西,玩具、遥控器、杯子,见什么扔什么。经常是妈妈把东西拿开了,他又拿到手再次扔到地板上。抡起巴掌装作打他吧,他还笑嘻嘻的,甚至还要妈妈拾起来再给他扔。  宝宝为何痴迷扔东西?  兴趣是宝宝行为的内在动力!当宝宝表现出超喜欢扔东西,那无疑扔东西能带给他极大的乐趣,并有着強大的吸引力。  “我在改变世界”  1岁多的宝宝正处于自我意识萌芽和即将迅猛发展的阶段,宝宝
母乳喂养,是爱最为直接的表达,能够惠及宝宝一生的成长;通过母乳哺育,妈妈将最好的“口粮”传递给宝宝,与宝宝紧密连结在一起。然而母乳哺育这条路并不是一路平坦,会遇到各种误区困扰着妈妈们。  80后妈妈们经常在微博或者微信圈中讨论她们所面临的困惑:如母乳喂养多久为宜?母乳清淡是不是没有营养?如何选择配方奶? 等等。尤其是母乳喂养半年左右的妈妈,常常会被外界的不同声音所左右,动摇信心。《父母必读》携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