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进行自主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统领。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创新;国家战略;统领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8)22-0030-02
科学发展观基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想,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发展理论,确立了新的发展理念。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进行自主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统领。
第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国现实的国情和国际形势决定的
人类历史的发展,其内在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一个政党其先进性体现在真正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我们党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成就和基本经验说明: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用发展来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把发展的物质文化成果具体地落实到老百姓的身上,才能从根本上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增强党的凝聚力、感召力和向心力,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才有条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面对当前的矛盾和问题,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改革开放带来的快速健康持续的发展;继续坚持和丰富开创性,坚持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运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方法克服思想和体制上的障碍,勇于探索“盲区”;要及时总结历史经验,尊重群众的实践,以改革和创新的新突破,在实践中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我党的执政理念和要求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政治家管子就提出“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是指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以人为根本、以人为核心、以人为基础。坚持以人为本,必须深入研究人的本性,从人的本性出发安排、组织、协调经济社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性”即人的需要。从人的自然属性看,坚持以人为本,就要珍惜、爱护、保护人的生命,保障人的安全,满足人的基本物质需要,促进人的健康。从人的社会属性看,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的主体,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创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尊重人的民主权利,维护人的尊严,关心人的感情需要,满足人的自我实现需要等等,坚持以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根本动力。
科学发展观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主客体的辩证统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尊重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客观规律,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和发展模式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坚持科学发展观,做到协调发展和统筹兼顾
1 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基础和根本保证。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针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存在“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必须增加投入,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加快社会领域改革,实行鼓励、引导的政策措施来调动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力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
2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的重大决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反映出城乡之间的制度差异,。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民的小康和农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城乡发展,关键是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通过税收政策、财政转移支付等,推进农村城镇化,加快科技进步,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
3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我国地区发展的差距和不平衡的现状,要求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4 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坚持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实行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从体制和机制上促进可持续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
5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坚持解放思想,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
第四,坚持科学发展观,提高全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
1 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是创新型人才涌现的社会基础。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进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创新型人才是民族的脊梁,深深植根于一个民族优秀的精神文化传统之中,必须把提高国民科学素质放在事关全局的战略位置来考虑,通过开展科学技术教育、传播和普及活动,努力营造激励创新、鼓励冒尖、尊重个性、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培养独立思考、理性判断的精神,不断增强公众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 发展创新文化,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中华文化历来包含鼓励创新的丰富内涵,强调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大力发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大力增强全民族的自强自尊精神,大力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发展创新文化,既要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又要充分吸收国外文化的有益成果。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扩大多种形式的国际和地区科技交流合作,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资源。要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海外研究开发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或研究开发中心,支持在双边、多边科技合作协议框架下实施国际合作项目,支持我国企业扩大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出口和在海外设立研究开发机构或产业化基地,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究开发机构。要积极主动参与国际大科学工程和国际学术组织,支持我国科学家和科研机构参与或牵头组织国际和区域性大科学工程。
3 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奋斗。要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关系全局的大事抓紧抓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宏大的系统工程中,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自主创新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作为推进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作为增强综合国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
(作者单位: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 柳 波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创新;国家战略;统领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8)22-0030-02
科学发展观基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想,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发展理论,确立了新的发展理念。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就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进行自主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统领。
第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国现实的国情和国际形势决定的
人类历史的发展,其内在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一个政党其先进性体现在真正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我们党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成就和基本经验说明: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用发展来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把发展的物质文化成果具体地落实到老百姓的身上,才能从根本上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增强党的凝聚力、感召力和向心力,才能为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才有条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面对当前的矛盾和问题,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改革开放带来的快速健康持续的发展;继续坚持和丰富开创性,坚持创新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运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方法克服思想和体制上的障碍,勇于探索“盲区”;要及时总结历史经验,尊重群众的实践,以改革和创新的新突破,在实践中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我党的执政理念和要求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政治家管子就提出“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是指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以人为根本、以人为核心、以人为基础。坚持以人为本,必须深入研究人的本性,从人的本性出发安排、组织、协调经济社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性”即人的需要。从人的自然属性看,坚持以人为本,就要珍惜、爱护、保护人的生命,保障人的安全,满足人的基本物质需要,促进人的健康。从人的社会属性看,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的主体,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创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尊重人的民主权利,维护人的尊严,关心人的感情需要,满足人的自我实现需要等等,坚持以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根本动力。
科学发展观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主客体的辩证统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尊重自然、经济和社会的客观规律,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和发展模式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三,坚持科学发展观,做到协调发展和统筹兼顾
1 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基础和根本保证。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针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存在“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必须增加投入,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加快社会领域改革,实行鼓励、引导的政策措施来调动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力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
2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的重大决策。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反映出城乡之间的制度差异,。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没有农民的小康和农村的现代化。就不可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城乡发展,关键是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政策。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通过税收政策、财政转移支付等,推进农村城镇化,加快科技进步,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
3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我国地区发展的差距和不平衡的现状,要求坚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4 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坚持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实行政府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从体制和机制上促进可持续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
5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坚持解放思想,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
第四,坚持科学发展观,提高全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
1 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是创新型人才涌现的社会基础。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进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创新型人才是民族的脊梁,深深植根于一个民族优秀的精神文化传统之中,必须把提高国民科学素质放在事关全局的战略位置来考虑,通过开展科学技术教育、传播和普及活动,努力营造激励创新、鼓励冒尖、尊重个性、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培养独立思考、理性判断的精神,不断增强公众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 发展创新文化,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中华文化历来包含鼓励创新的丰富内涵,强调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大力发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大力增强全民族的自强自尊精神,大力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发展创新文化,既要大力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又要充分吸收国外文化的有益成果。要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扩大多种形式的国际和地区科技交流合作,有效利用全球科技资源。要鼓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海外研究开发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或研究开发中心,支持在双边、多边科技合作协议框架下实施国际合作项目,支持我国企业扩大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出口和在海外设立研究开发机构或产业化基地,鼓励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研究开发机构。要积极主动参与国际大科学工程和国际学术组织,支持我国科学家和科研机构参与或牵头组织国际和区域性大科学工程。
3 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奋斗。要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关系全局的大事抓紧抓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宏大的系统工程中,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自主创新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作为推进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作为增强综合国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
(作者单位: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 柳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