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农村,基础教育较薄弱,德育工作仍局限在学校范围内,且在一定程度上游离于其他教育之外。我們基本上缘于我们多年来习以为常的德育模式的误区。
误区之一,德育观念和思维上的激进性与片面性。在过去较长的时间里,我们基本上是反教育规律,超越学生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实际。在德育的内容选择上错位倒挂。往往是愈加大德育的频率和力度,就愈使学生产生离心倾向和逆反心理,德育工作出现进退两难的局面就成为必然。
误区之二,德育工作的心态和方略上的盲动性与表面性。在农村,往往把德育作为一项软任务而应付的心态较为普遍。在德育的实施中,大多没有具体可操作的阶段性目标和措施,多流于口号式说教,缺乏深入扎实而细致的工作。
误区三,德育行为及评价上的短视化和功利性。在农村重理念教育,轻实践锻炼,强调学生思想品德的一致性,忽视学生人格品质的完善性,这是我们多年来已经形成的德育定势。
这样,我们的德育工作低效就不言而喻。在德育内容、德育方法,以及德育环境等往往偏差很大。
从德育内容上讲:
(一)概念理解偏差。
不少农村德育工作者对德育的内涵模糊,对德育的理解存在很大的片面性。甚至把德育等同于思想道德教育。
(二)德育内容的空泛、狭窄、无序。
目前农村学校德育工作目标空泛,总体上还停留在抽象的原则上,各学校“各念各的经”没有形成科学性、层次性、稳定性的内容体系。旋律散乱,德育工作“频道”常换,缺乏鲜明又稳定的主题,运动式、形式化的影子随处可见。
(三)德育要求陈旧、偏高。
不少农村学校的德育工作者(班主任)其世界观、价值观仍沿用形成于五、六十年代的思想,保守封闭,传统观念强,他们往往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价值标尺来教育要求学生。德育要求陈旧,既空且虚。
(四)“做人教育”不突出。
《若干意见》提出了对学生更多地强调做人教育,是要教育学生懂得做个什么样的人的学会怎样做人。遗憾是的目前不少学校对做人教育重视不够,抓成绩,抓升学之风仍愈演愈烈。
从德育方法上看
(一)共性教育多,个性研究少。
实际上不同年龄,处于不同生活环境的文化背景的学生,心理发展和思想需要是不同的。这样,德育工作者如不去研究教育对象喜欢什么,反对什么,教育必然会脱离学生装的实际,变成空洞的说教,而空洞的说教,往往是学生形成逆反心理和不良学风的重要原因。
(二)理论灌输多,行为训练少,使学生不知从何做起。
无论是全校性的活动,还是主题班会,一般都是说理多,忽视行为的规范。在农村学生中如此说教,极易产生厌倦心理而事倍功半。
(三)德育形式多,效果考查少。
一些德育工作者,花大量的精力去组织活动,而不追求活动的效果。注重于活动的次数和过程的描述。学生的觉悟究竟有什么提高,行为有什么变化则轻描淡写,含糊其辞,师生的积极性也必将受挫。
另外,从德育环境两方面来考虑
(一)(一)学校内部德育环境
。在一些农村学校,对德、智、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仍未真正明确。他们认为:智、体可测性强,见效快,容易受社会承认,而德育工作见效慢,难测试。形成抓德育的只抓德育,抓教学的只抓教学,互不干涉“内政”,难以形成学校内部大德育环境。
(二)(二)学校外部环境
。目前一些农村学校虽已建立一种教育网络,强调德育的“三结合”。但实际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严重脱节。
除建立学校常规德育教学外,在农村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有赖于拓宽渠道,因地制宜开展班队活动。诸如主题班会、读书、献爱心活动、升旗仪式、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学、毕业等充分加以利用。
农村学校,有着无限的德育资源,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发掘德育资源。在农村学校开展一些师生喜乐见的活动,让墙壁、道路说话,让花草树木传情,让农村老乡感觉到“这是文化地方”。学校有必要积极联系家长,开办“家长学校”。在学校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对文化素质较低的广大农民系统地进行家教知识培训,让他们感知育人的系统性,并进一步密切学校与家庭的联系。
在教育学生上,农村小学宜加强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行为规范的内容广泛,涉及方方面面,不可能一步到位,一次训练达到要求。可定时重点抓“一条(专一),要求学生对照《规范》努力改正“一”个缺点。
德育工作重在潜移默化,“形象工程”建设能营造良好的德育外部环境。学生在校时间颇多,教师学生的良好形象可收到立竿见影之效。班主任要善于运用一些“眉目传情”,“旁敲侧击”等德化的手段,促使学生的情绪转嫁,发掘学生的隐性因素,抓住学生“闪光”的一面。因势利导,使他们的灵魂受到洗礼,最终养成良好的人性行为。
对待后进生要有那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化之力。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循循善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充分发挥“激励”因素的作用。
改革学校的评估体系,学校德育评估内容要素,要把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和培养人才的动作为主要指标,应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思想水平提高真是效果,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估。
改革和加强农村学校德育工作,在理顺和健全德育管理体制,稳定和提高德育教师队伍,拓展德育途径,形成有利于农村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大环境的同时,应该开挖本地的校本教材让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把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继续抓好基础道德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进一步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的育人网络,形成农村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合力。
作 者:黄梅花
通讯地址: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鹄山中学
联系电话:13507904620
邮政编码:338022
邮箱:[email protected]
误区之一,德育观念和思维上的激进性与片面性。在过去较长的时间里,我们基本上是反教育规律,超越学生生理和心理发育的实际。在德育的内容选择上错位倒挂。往往是愈加大德育的频率和力度,就愈使学生产生离心倾向和逆反心理,德育工作出现进退两难的局面就成为必然。
误区之二,德育工作的心态和方略上的盲动性与表面性。在农村,往往把德育作为一项软任务而应付的心态较为普遍。在德育的实施中,大多没有具体可操作的阶段性目标和措施,多流于口号式说教,缺乏深入扎实而细致的工作。
误区三,德育行为及评价上的短视化和功利性。在农村重理念教育,轻实践锻炼,强调学生思想品德的一致性,忽视学生人格品质的完善性,这是我们多年来已经形成的德育定势。
这样,我们的德育工作低效就不言而喻。在德育内容、德育方法,以及德育环境等往往偏差很大。
从德育内容上讲:
(一)概念理解偏差。
不少农村德育工作者对德育的内涵模糊,对德育的理解存在很大的片面性。甚至把德育等同于思想道德教育。
(二)德育内容的空泛、狭窄、无序。
目前农村学校德育工作目标空泛,总体上还停留在抽象的原则上,各学校“各念各的经”没有形成科学性、层次性、稳定性的内容体系。旋律散乱,德育工作“频道”常换,缺乏鲜明又稳定的主题,运动式、形式化的影子随处可见。
(三)德育要求陈旧、偏高。
不少农村学校的德育工作者(班主任)其世界观、价值观仍沿用形成于五、六十年代的思想,保守封闭,传统观念强,他们往往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价值标尺来教育要求学生。德育要求陈旧,既空且虚。
(四)“做人教育”不突出。
《若干意见》提出了对学生更多地强调做人教育,是要教育学生懂得做个什么样的人的学会怎样做人。遗憾是的目前不少学校对做人教育重视不够,抓成绩,抓升学之风仍愈演愈烈。
从德育方法上看
(一)共性教育多,个性研究少。
实际上不同年龄,处于不同生活环境的文化背景的学生,心理发展和思想需要是不同的。这样,德育工作者如不去研究教育对象喜欢什么,反对什么,教育必然会脱离学生装的实际,变成空洞的说教,而空洞的说教,往往是学生形成逆反心理和不良学风的重要原因。
(二)理论灌输多,行为训练少,使学生不知从何做起。
无论是全校性的活动,还是主题班会,一般都是说理多,忽视行为的规范。在农村学生中如此说教,极易产生厌倦心理而事倍功半。
(三)德育形式多,效果考查少。
一些德育工作者,花大量的精力去组织活动,而不追求活动的效果。注重于活动的次数和过程的描述。学生的觉悟究竟有什么提高,行为有什么变化则轻描淡写,含糊其辞,师生的积极性也必将受挫。
另外,从德育环境两方面来考虑
(一)(一)学校内部德育环境
。在一些农村学校,对德、智、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仍未真正明确。他们认为:智、体可测性强,见效快,容易受社会承认,而德育工作见效慢,难测试。形成抓德育的只抓德育,抓教学的只抓教学,互不干涉“内政”,难以形成学校内部大德育环境。
(二)(二)学校外部环境
。目前一些农村学校虽已建立一种教育网络,强调德育的“三结合”。但实际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严重脱节。
除建立学校常规德育教学外,在农村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有赖于拓宽渠道,因地制宜开展班队活动。诸如主题班会、读书、献爱心活动、升旗仪式、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学、毕业等充分加以利用。
农村学校,有着无限的德育资源,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发掘德育资源。在农村学校开展一些师生喜乐见的活动,让墙壁、道路说话,让花草树木传情,让农村老乡感觉到“这是文化地方”。学校有必要积极联系家长,开办“家长学校”。在学校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对文化素质较低的广大农民系统地进行家教知识培训,让他们感知育人的系统性,并进一步密切学校与家庭的联系。
在教育学生上,农村小学宜加强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行为规范的内容广泛,涉及方方面面,不可能一步到位,一次训练达到要求。可定时重点抓“一条(专一),要求学生对照《规范》努力改正“一”个缺点。
德育工作重在潜移默化,“形象工程”建设能营造良好的德育外部环境。学生在校时间颇多,教师学生的良好形象可收到立竿见影之效。班主任要善于运用一些“眉目传情”,“旁敲侧击”等德化的手段,促使学生的情绪转嫁,发掘学生的隐性因素,抓住学生“闪光”的一面。因势利导,使他们的灵魂受到洗礼,最终养成良好的人性行为。
对待后进生要有那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化之力。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循循善诱,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充分发挥“激励”因素的作用。
改革学校的评估体系,学校德育评估内容要素,要把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和培养人才的动作为主要指标,应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思想水平提高真是效果,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估。
改革和加强农村学校德育工作,在理顺和健全德育管理体制,稳定和提高德育教师队伍,拓展德育途径,形成有利于农村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大环境的同时,应该开挖本地的校本教材让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把学校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继续抓好基础道德和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进一步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的育人网络,形成农村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合力。
作 者:黄梅花
通讯地址: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鹄山中学
联系电话:13507904620
邮政编码:338022
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