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批读文教学对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作用极大。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西师版教材批读文不同类型的批注点教给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弄清文章结构及学习各种表达方法的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
【关键词】批读文教学;提高阅读能力;批注点;自主学习能力
朗读是一门学问,是一种语言艺术,朗读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朗读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朗读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基本口头表达技能,也可以培养学生掌握主动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从而更深入的去理解、消化课文。
笔者根据近15年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实践,认为教师在朗读教学中要注重优化朗读教学方法,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更好地培养语文素质,发展语言能力。
一、情境朗读
语文教师要在朗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描写的情境和作者的感情,做到“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小学生由于知识经验贫乏,他们通过课文获得情感体验是比较肤浅的、单薄的,语文教师要在朗读教学中结合实际,营造朗读的情境,达到亲情、生情的目的。比如,在教授四年级上册第十五课《说“勤奋”》时,边朗读边让学生思考父母对自己的爱,鼓励留守儿童在父母不在家时,我们更应该用自己的勤奋争取优异的成绩,来报答父母对自己的爱。在教授六年级中的《天游峰的扫路人》时,让孩子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自己的父母在外打工,工作是多么艰苦,日子过得多么艰难,我们应该怎么样去做?启发留守儿童对学习的思考,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斗志。这种情景朗读,可以使学生更深刻体味课程中所包含的知识。在朗读体验中,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在体验中思索,更真切地感受语言情感,全身心地去拥抱语言,与文中人物进行心灵对话,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情境朗读还要注重朗读氛围的培养。单调的阅读训练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想方设法设计朗读培训技巧,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
二、扩大朗读形式
在教学中应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为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朗读的形式应该是灵活多变的,可以视学生学习情况、课文特点而适时采用配乐朗读,音乐特有的旋律和节奏塑造形象,把人们带入特有的意境中,唤起人们的感情,经典的文学与情调相吻合的音乐和谐结合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课文中叙述的优美意境,同时,再定期举行一些诗歌、散文朗读比赛或朗诵会,丰富学生课内外的阅读形式。朗读的形式过于单一,学生就会感到乏味,收不到预期的效果。老师要善于调动多种读的形式。为深刻理解课文表达的感情服务,依据教材特点和教学需要,灵活,科学地安排读的形式,既提高了学生读的兴趣,又可起到激活语感的作用通过保质保量。我在朗读教学中做了以下几点工作:
(1)仿效“多米诺骨牌效应”。在教学中,我要求每个同学有一两本自己喜欢的朗读课外读物。在学生朗读完自己的课外读物后,再依次进行交换朗诵。这样做就等于每一位同可以阅读近百本课外读物。既减轻了学生家长的负担,有增大了每一位学生的阅读量,避免了农村留守儿童没有课外书课读的尴尬局面。
(2)举办“读书节”:在我们班规定,每个月最后一个星期的星期五下午为我们班的“读书节”,在读书节期间,同学们相互推荐自己所读到是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推荐人必须说出为什么值得一读,并且要求朗读给同学和老师。读书节还设立了主题,主题有:①爱我中华②友情③我与环境④古诗文的美⑤名著名篇对我的影响等。
(3)采取多种朗读形式,如评读、泛读、轻声读、竞赛读等等,教师应根据课文特点及学生实际来选择恰当的朗读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形成特色朗读,在浓厚的朗读兴趣支撑下读出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评读结合
教师评价语言设计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对自己朗读情况的认识。在学生读完后,只是简单的一概而论地说“你读得真好!”、“你读得真有感情!”或者“你读得真流利!”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这样不利于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而且容易挫伤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所以学生读后教师要及时地给予具体的恰如其分的评价,并且要让学生知道自己哪个地方读得好,哪个地方需改进。诸如,“你读得很流利,速度放慢些情感就能更好地表达。”“你读得很认真,如果能在课后用这样的态度多练几遍,相信你会读得非常流利。”这样的评价语,对朗读技巧作精确分析,学生练起来有章可依,朗读能力会逐渐提高。也正是这些准确得体的评价语言使学生对自己的朗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在一次次练习中扬长避短,所以很快就有了进步。在对待学生失败的朗读时,绝不可用生硬的语言一口否定,教师要运用巧妙的评价语言加以引导、帮助,这样不但避免了学生的尴尬,还维护了他们的自尊,学生在纠正了错误的同时,还会更有信心的投入学习。同时对朗读的评估也要因人而易,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当学生经过努力,改正原朗读中的错误后,教师可以就学生的第二次朗读给予鼓励性的评价。这种“推迟判断”淡化了评价的甄别功能,突出反映了学生的纵向发展。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而言,这种“推迟判断”能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新的学习动力。
通过这一些列的朗读训练,笔者发现学生的朗读水平在良好、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得到了较快的提高。一段时间后,大部分同学朗读课文都能读得有声有色,抑扬顿挫,对不同类型的课文或不同的角色,能读出不同的语气、语调。由于学生的情感得到了熏陶,语感得到了训练,语文整体素质有了较快的提高。因此,有必要长期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朗读强化训练,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朗读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意的活动。其表现形式为用响亮清晰的有声语言来转换书面的文字语言。这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在教学中学生对课文内容可通过朗读去获得感知,在此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重点部分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掌握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揣摩作者蕴涵的情趣和意旨。
作者单位:安徽省寿县安丰小学
【关键词】批读文教学;提高阅读能力;批注点;自主学习能力
朗读是一门学问,是一种语言艺术,朗读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朗读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关键,朗读训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基本口头表达技能,也可以培养学生掌握主动理解课文的学习方法,从而更深入的去理解、消化课文。
笔者根据近15年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实践,认为教师在朗读教学中要注重优化朗读教学方法,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从而更好地培养语文素质,发展语言能力。
一、情境朗读
语文教师要在朗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描写的情境和作者的感情,做到“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小学生由于知识经验贫乏,他们通过课文获得情感体验是比较肤浅的、单薄的,语文教师要在朗读教学中结合实际,营造朗读的情境,达到亲情、生情的目的。比如,在教授四年级上册第十五课《说“勤奋”》时,边朗读边让学生思考父母对自己的爱,鼓励留守儿童在父母不在家时,我们更应该用自己的勤奋争取优异的成绩,来报答父母对自己的爱。在教授六年级中的《天游峰的扫路人》时,让孩子展开丰富的想象,想自己的父母在外打工,工作是多么艰苦,日子过得多么艰难,我们应该怎么样去做?启发留守儿童对学习的思考,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斗志。这种情景朗读,可以使学生更深刻体味课程中所包含的知识。在朗读体验中,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在体验中思索,更真切地感受语言情感,全身心地去拥抱语言,与文中人物进行心灵对话,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情境朗读还要注重朗读氛围的培养。单调的阅读训练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想方设法设计朗读培训技巧,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
二、扩大朗读形式
在教学中应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为了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朗读的形式应该是灵活多变的,可以视学生学习情况、课文特点而适时采用配乐朗读,音乐特有的旋律和节奏塑造形象,把人们带入特有的意境中,唤起人们的感情,经典的文学与情调相吻合的音乐和谐结合时,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课文中叙述的优美意境,同时,再定期举行一些诗歌、散文朗读比赛或朗诵会,丰富学生课内外的阅读形式。朗读的形式过于单一,学生就会感到乏味,收不到预期的效果。老师要善于调动多种读的形式。为深刻理解课文表达的感情服务,依据教材特点和教学需要,灵活,科学地安排读的形式,既提高了学生读的兴趣,又可起到激活语感的作用通过保质保量。我在朗读教学中做了以下几点工作:
(1)仿效“多米诺骨牌效应”。在教学中,我要求每个同学有一两本自己喜欢的朗读课外读物。在学生朗读完自己的课外读物后,再依次进行交换朗诵。这样做就等于每一位同可以阅读近百本课外读物。既减轻了学生家长的负担,有增大了每一位学生的阅读量,避免了农村留守儿童没有课外书课读的尴尬局面。
(2)举办“读书节”:在我们班规定,每个月最后一个星期的星期五下午为我们班的“读书节”,在读书节期间,同学们相互推荐自己所读到是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推荐人必须说出为什么值得一读,并且要求朗读给同学和老师。读书节还设立了主题,主题有:①爱我中华②友情③我与环境④古诗文的美⑤名著名篇对我的影响等。
(3)采取多种朗读形式,如评读、泛读、轻声读、竞赛读等等,教师应根据课文特点及学生实际来选择恰当的朗读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形成特色朗读,在浓厚的朗读兴趣支撑下读出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评读结合
教师评价语言设计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对自己朗读情况的认识。在学生读完后,只是简单的一概而论地说“你读得真好!”、“你读得真有感情!”或者“你读得真流利!”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这样不利于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而且容易挫伤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所以学生读后教师要及时地给予具体的恰如其分的评价,并且要让学生知道自己哪个地方读得好,哪个地方需改进。诸如,“你读得很流利,速度放慢些情感就能更好地表达。”“你读得很认真,如果能在课后用这样的态度多练几遍,相信你会读得非常流利。”这样的评价语,对朗读技巧作精确分析,学生练起来有章可依,朗读能力会逐渐提高。也正是这些准确得体的评价语言使学生对自己的朗读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在一次次练习中扬长避短,所以很快就有了进步。在对待学生失败的朗读时,绝不可用生硬的语言一口否定,教师要运用巧妙的评价语言加以引导、帮助,这样不但避免了学生的尴尬,还维护了他们的自尊,学生在纠正了错误的同时,还会更有信心的投入学习。同时对朗读的评估也要因人而易,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当学生经过努力,改正原朗读中的错误后,教师可以就学生的第二次朗读给予鼓励性的评价。这种“推迟判断”淡化了评价的甄别功能,突出反映了学生的纵向发展。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而言,这种“推迟判断”能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新的学习动力。
通过这一些列的朗读训练,笔者发现学生的朗读水平在良好、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得到了较快的提高。一段时间后,大部分同学朗读课文都能读得有声有色,抑扬顿挫,对不同类型的课文或不同的角色,能读出不同的语气、语调。由于学生的情感得到了熏陶,语感得到了训练,语文整体素质有了较快的提高。因此,有必要长期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朗读强化训练,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朗读是多种感官参与的以声释意的活动。其表现形式为用响亮清晰的有声语言来转换书面的文字语言。这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在教学中学生对课文内容可通过朗读去获得感知,在此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重点部分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掌握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揣摩作者蕴涵的情趣和意旨。
作者单位:安徽省寿县安丰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