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骆宏博士与他的导师浙江大学心理系许百华教授对护士群体进行了历时数年的调查后,公布了中国首份职业倦怠研究成果。由于医疗服务本身的高风险性和特殊性,职业倦怠现象在扩理人员身上表现尤为明显。职业压力已威胁到护士的心理健康。
调查分别于2003年7~8月,2005年7~8月两次对两家省级综合性医院,三家市级综合性医院,一家市级精神病专科医院,六家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一家民营综合性医院发放问卷,包括门诊、急诊、内科、外科、肿瘤、精神等多个科室,有效问卷计1 838份。
研究显示,护士62.8%有职业倦怠,其中轻、中、高度倦怠的检出率分别为20.71%、33.3%和8.79%。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情感耗竭,对工作产生紧张挫折感,对新到来的一天出现恐惧感;二是去人格化,对同事和病人表现出疏离和情感上的冷淡,将他们当物品一样对待;三是个人成就感低,倾向于消极地评价自己,感觉自己在工作中没有任何进步。同时,职业倦怠还与其所在的医院级别、科室、工龄、婚姻状况有关。其中,省级医院护士的个人成就感最高;急诊科护士在情感衰竭和去人格化水负负值最高;急诊科和精神科护士的个人成就感最低;工作6~10年的护士职业倦怠最严重;未婚护士的职业倦怠程度比已婚的严重。
职业压力威胁护士心理,心理专家骆宏说:“现在从事护理工作的人群已和职业经理人、学校老师并称为职业压力最大的三个群体,工作中的不确定性,在医院的地位以及社会对她们提出的要求等因素,都是压力所在,这些压力很容易让护士产生职业倦怠,对她们的心理健康也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这是许多医院管理者谈到护理时挂在嘴上的口头禅。但是在一些护理界专家眼中,以医疗为中心的现状加剧了护理的依附性,弱化了它的专业性,护理的重要性也降到了历史低点。这种不公平的根源在于医院管理者对护理重要性的认识不足。一方面,我国医疗机构决策层的院长们绝大部分出身医生,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管理者,这些院长对医疗非常在行,也高度重视,但对护理并不熟悉。我们曾不止一次地听到护理专家和一线护士的抱怨,某院长公开说护理工作是最没有技术含量的话。据了解,很多院长对护理的专业性认识不足,硬把大量非护理业务交给护士去做。例如:电脑没有普及以前,科室账目由财务科管,现在每个护士台上最重要的设备就是安装了财务软件的电脑,护士成了兼职会计。有调查显示,护士每天要做104项工作,但其中1/4是非护理工作。
职业倦怠是一个动态过程,起始于职业压力,倦怠的出现是由于无法成功应对工作压力。研究发现,引起护士职业倦怠有专业地位,医患关系,专业知识,组织氛围与工作负荷五大压力源。专业地位上,护士们认为社会地位低,工资福利低;医患关系上,护士认为病人家属不礼貌,病人的过分要求,不合理工作给自己带来压力;专业知识上,护士担心所学的知识不能满足病人的要求,担心护理操作给病人带来痛苦,恐惧所护理的病人突然死亡;组织氛围上,护理管理者的理解支持不够,医生对护理工作过分挑剔,同事之间缺乏友好合作气氛等,会给护士造成压力;工作负荷上,护士感觉到工作责任太大,无用的书面工作太多等等。护患关系在五大因素中并不占重要位置。骆宏博士认为,工作中护患关系是肯定会遇到的问题,不少护士对此早有心理准备,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强。在对有职业倦怠的护士进行筛查精神疾病调查结果显示,829例轻度以上职业倦怠护士中,精神疾病患病高危险率达到40.29%,而在116例高度职业倦怠护士中,精神疾病患病高危险率达57.76%。
护士的职业责任重,工作量大经常轮班作业,在与病人及家属的接触中有时得不到理解甚至受到威胁等。所有这些,在护士心理上产生了较强负面效应。同时医院中充满应激源,护士经常面对的是饱受病痛折磨,病情变化莫测的人群,面对生死弥留,骨肉分离的悲惨场面,原本就让护士感到悲哀与压抑,可这些不测稍有风吹草动,即转化为矛头直指医护的一场战争。
另外,护士接受心理学知识培训不足,缺乏医学心理学常识,这直接导致了往往不能了解各类病人的心理,也不会及时调适自己的心理。现代医学模式已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生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这要求每一个医务工作者要用医学心理学的知识武装自己,健全自身的心理,了解病人的心理。而这要靠社会的关注与加强对护士心理疏导的投入,谁来投入,没有投入,除了烦忙的工作,有的只是无休止的各类考试。
护士所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心理问题都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影响护士心理健康的杀手。面对职业倦怠的五大因素提高个人应对工作压力的能力更重要。减压不是护士个人的事,压力太大就要学会减压,对于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现在各大医院基本都没有开展系统的减压教育,护士们的减压多基本自发。要排遣压力,得从医院管理者以及护士个体方面入手。首先是医院管理者要有这个意识,多关注护士们们的状况,可以安排专家对护士们进行减压教育;也要对各个科室的护士进行轮换,避免在同一个科室病房呆的时间过长;还可以成立“同伴支持小组”,定期给护士们在一起讨论遇到的问题,互相开解,排遣压力。在这些基础上,护士边要增加自身压力管理意识,做好时间管理,合理安排生活中的各项事务,同时学会健康生活,进行适量的体育运动或者同伴聚会,有必要时,也应该及时向专业医师寻求帮助,这对保持一个健康心境很重要。
应对职业倦怠的策略:效能增强意识提升,目标实现,支持寻求。具体说来职业者需增强个人自信,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据此设定切实可行的远、近期工作目标,平常工作中遇到困难,主动向周围的同事朋友请求帮助。在提倡护理改革的同时,愿各家医疗卫生部门及全社会从根本上重视对护士队伍的健康,为她们创建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让护士以健康的心态去救护病人。
调查分别于2003年7~8月,2005年7~8月两次对两家省级综合性医院,三家市级综合性医院,一家市级精神病专科医院,六家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一家民营综合性医院发放问卷,包括门诊、急诊、内科、外科、肿瘤、精神等多个科室,有效问卷计1 838份。
研究显示,护士62.8%有职业倦怠,其中轻、中、高度倦怠的检出率分别为20.71%、33.3%和8.79%。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情感耗竭,对工作产生紧张挫折感,对新到来的一天出现恐惧感;二是去人格化,对同事和病人表现出疏离和情感上的冷淡,将他们当物品一样对待;三是个人成就感低,倾向于消极地评价自己,感觉自己在工作中没有任何进步。同时,职业倦怠还与其所在的医院级别、科室、工龄、婚姻状况有关。其中,省级医院护士的个人成就感最高;急诊科护士在情感衰竭和去人格化水负负值最高;急诊科和精神科护士的个人成就感最低;工作6~10年的护士职业倦怠最严重;未婚护士的职业倦怠程度比已婚的严重。
职业压力威胁护士心理,心理专家骆宏说:“现在从事护理工作的人群已和职业经理人、学校老师并称为职业压力最大的三个群体,工作中的不确定性,在医院的地位以及社会对她们提出的要求等因素,都是压力所在,这些压力很容易让护士产生职业倦怠,对她们的心理健康也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这是许多医院管理者谈到护理时挂在嘴上的口头禅。但是在一些护理界专家眼中,以医疗为中心的现状加剧了护理的依附性,弱化了它的专业性,护理的重要性也降到了历史低点。这种不公平的根源在于医院管理者对护理重要性的认识不足。一方面,我国医疗机构决策层的院长们绝大部分出身医生,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管理者,这些院长对医疗非常在行,也高度重视,但对护理并不熟悉。我们曾不止一次地听到护理专家和一线护士的抱怨,某院长公开说护理工作是最没有技术含量的话。据了解,很多院长对护理的专业性认识不足,硬把大量非护理业务交给护士去做。例如:电脑没有普及以前,科室账目由财务科管,现在每个护士台上最重要的设备就是安装了财务软件的电脑,护士成了兼职会计。有调查显示,护士每天要做104项工作,但其中1/4是非护理工作。
职业倦怠是一个动态过程,起始于职业压力,倦怠的出现是由于无法成功应对工作压力。研究发现,引起护士职业倦怠有专业地位,医患关系,专业知识,组织氛围与工作负荷五大压力源。专业地位上,护士们认为社会地位低,工资福利低;医患关系上,护士认为病人家属不礼貌,病人的过分要求,不合理工作给自己带来压力;专业知识上,护士担心所学的知识不能满足病人的要求,担心护理操作给病人带来痛苦,恐惧所护理的病人突然死亡;组织氛围上,护理管理者的理解支持不够,医生对护理工作过分挑剔,同事之间缺乏友好合作气氛等,会给护士造成压力;工作负荷上,护士感觉到工作责任太大,无用的书面工作太多等等。护患关系在五大因素中并不占重要位置。骆宏博士认为,工作中护患关系是肯定会遇到的问题,不少护士对此早有心理准备,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强。在对有职业倦怠的护士进行筛查精神疾病调查结果显示,829例轻度以上职业倦怠护士中,精神疾病患病高危险率达到40.29%,而在116例高度职业倦怠护士中,精神疾病患病高危险率达57.76%。
护士的职业责任重,工作量大经常轮班作业,在与病人及家属的接触中有时得不到理解甚至受到威胁等。所有这些,在护士心理上产生了较强负面效应。同时医院中充满应激源,护士经常面对的是饱受病痛折磨,病情变化莫测的人群,面对生死弥留,骨肉分离的悲惨场面,原本就让护士感到悲哀与压抑,可这些不测稍有风吹草动,即转化为矛头直指医护的一场战争。
另外,护士接受心理学知识培训不足,缺乏医学心理学常识,这直接导致了往往不能了解各类病人的心理,也不会及时调适自己的心理。现代医学模式已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生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这要求每一个医务工作者要用医学心理学的知识武装自己,健全自身的心理,了解病人的心理。而这要靠社会的关注与加强对护士心理疏导的投入,谁来投入,没有投入,除了烦忙的工作,有的只是无休止的各类考试。
护士所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心理问题都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影响护士心理健康的杀手。面对职业倦怠的五大因素提高个人应对工作压力的能力更重要。减压不是护士个人的事,压力太大就要学会减压,对于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现在各大医院基本都没有开展系统的减压教育,护士们的减压多基本自发。要排遣压力,得从医院管理者以及护士个体方面入手。首先是医院管理者要有这个意识,多关注护士们们的状况,可以安排专家对护士们进行减压教育;也要对各个科室的护士进行轮换,避免在同一个科室病房呆的时间过长;还可以成立“同伴支持小组”,定期给护士们在一起讨论遇到的问题,互相开解,排遣压力。在这些基础上,护士边要增加自身压力管理意识,做好时间管理,合理安排生活中的各项事务,同时学会健康生活,进行适量的体育运动或者同伴聚会,有必要时,也应该及时向专业医师寻求帮助,这对保持一个健康心境很重要。
应对职业倦怠的策略:效能增强意识提升,目标实现,支持寻求。具体说来职业者需增强个人自信,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据此设定切实可行的远、近期工作目标,平常工作中遇到困难,主动向周围的同事朋友请求帮助。在提倡护理改革的同时,愿各家医疗卫生部门及全社会从根本上重视对护士队伍的健康,为她们创建一个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让护士以健康的心态去救护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