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综观肖邦的第三钢琴奏鸣曲创作,我们可以看到,肖邦以新的手法与独特的表现方式,使之呈现出一种新的面貌。肖邦赋予了它们新的意义,他把自己对旋律的天赋、独特的和声感觉以及对形式构思的直观创造性理解结合在奏鸣曲的创作中,为我们呈现出了不同的奏鸣曲风格。
关键词:肖邦;第三钢琴奏鸣曲;旋律
中国分类号:J6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5-173-1
一、抒情性
肖邦旋律的抒情性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他抒情性旋律的艺术特征之一就是旋律“声乐性”与“器乐性”的交织与并置。即在器乐作品中,“声乐性”是指旋律的进行在性质上呈现出某些可歌唱的特性。诸如适合人类呼吸频率的气息、整体或片段能为人声唱的音域、有类似拖腔和甩腔式的抒情感等等。总之,如歌性是它的主要特点。“器乐性”是指作品中的音乐技巧性和华彩性。如音乐进行中有人声难以达到的复杂大跳音程、有多变的节奏、快速的华彩以及多半音进行等等。节奏性和技巧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肖邦非常重视在钢琴音乐的旋律中吸收声乐因素,使器乐作品声乐化。他在钢琴音乐抒情性旋律的创作中成功的解决了旋律的“声乐性”与“器乐性”的交织与并置,大大地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他将旋律的歌唱性与宣叙性结合起来,增加了抒情性旋律音调表情的多样性。抒情性旋律独特的装饰音、华彩经过句、特色音程、特色音调及“远距离”变奏等等,构成了他抒情性旋律鲜明的个性特色。同时,肖邦的创作深受歌剧影响,特别强调旋律的魅力,他的旋律以真挚、热情、柔和、宽广如歌为特点,而且注意钢琴化。有些旋律好像是由歌曲的音调转为器乐音乐,有些具有声乐音乐的音响,甚至有歌剧宣叙调和咏叹调的风格。如在这首《b小调奏鸣曲》中,充满深刻、沉思的第三乐章,使人联想到贝利尼的歌剧,4小节的引子如同咏叹调前的乐队前奏。综上所述,在肖邦的钢琴旋律中,抒情性风格特征是显而易见的,抒情性的特点构成和保持了肖邦钢琴旋律的基本特征。
二、民族性
一个在艺术上有所作为的人,首先要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传统精华,肖邦就是这样一位音乐家。他为波兰音乐在国际乐坛上占据重要地位做出了贡献。肖邦的音乐作品由于受到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的影响,饱含着对祖国、民族及民间文化的满腔热情。他自幼就吸取了丰富的波兰民间音乐及民族文化中的养分。成年后经常去乡间度假,领略祖国的自然风光,倾听农民的歌唱、奏乐,参加乡村的舞会和婚礼。从他的音乐中可以听到他热忱的心声,感受到波兰民族的气息———那乡村歌手的小调、流浪艺人的琴声、村民的舞蹈、老人讲述的故事及节日里人们的狂欢。在肖邦的音乐中,还可以感受到波兰田野的芳香、森林的低语、流水的歌唱。在他的音乐中更加可以感受到侵略者的铁蹄和累累暴行、波兰人民的痛苦挣扎、叹息以及他们不屈的反抗精神和斗争精神。肖邦不仅把波兰音乐呈现给了全世界,还把波兰优美秀丽的自然风光和人民不屈的精神风貌都传递到了世界各地。肖邦直接采用亲切的民族旋律、调式与和声,再加上精巧的布局,形成自己作品独特的英雄性与抒情性、革命性与悲剧性、浪漫性与严谨性。就拿这首奏鸣曲来说,从第一乐章中可以感受到作品中所体现的英雄的特征。肖邦以波兰民族音乐体裁作为重要的创作手段和表达方式。波兰民间音乐的音调、调式、节奏、和声上的特色,从肖邦开始从事创作时起,就反映在他的作品中;在成熟时期的作品中,这些因素更深入到他创作思维的深处。
三、诗性
肖邦在短暂的生命中,共创作了二百多部音乐作品,无论是结构宏大,或是短小精悍,都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气质,带着浓浓的诗意。在《第三钢琴奏鸣曲》中,就有着肖邦诗意旋律的体现。这诗意的产生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首先,肖邦的作品在形式上追求一种如诗的结构。肖邦把他的创作集中于钢琴上,追求在这个范围中创作出钢琴音乐。他是从诗的角度,从歌唱的角度,来处理笔下的一个个音符。他的作品是随意的,但这随意不是无原则可循的,它是在一定结构的原则下,根据自己的表现需要去适度的发展音乐。这种随意性还体现在他的作品中常使用自由节拍;是幻想的,这表现在他的旋律方面,用乐声给人营造出一种飘逸、绵延的色彩。如《第三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副部主题就是一段绵延的、自由的旋律。这里较为自由的速度、音乐的绵延营造出一种如诗的意境。又如第一乐章呈示部的结束部是一段明朗的多声旋律,由左右手交替进行,描述出了抒情、柔和、明媚的感觉。再如第三乐章中部B的旋律,左右手在较低音区以较慢的速度进行着。旋律仿佛沉思般,缓缓地奏出。雅致而迷人,表现在肖邦音乐精致的结构安排、高贵的气质上。他将曲式、和声、旋律、节奏、织体等音乐要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融合在一起,散发出迷人的气氛,使人深深地被吸引。其次,为了使音乐更富有表现气氛和情绪,肖邦的作品在很多细节上也有巧妙之处。如旋律中装饰音的运用。他那带有装饰音的长乐句往往具有声乐的特点,缠绵悱恻,结束处音虽消失,仍意犹未尽。在经过音的运用上,他也在钢琴音乐中引进了大量新颖的手法,从而与那种古典风格的经过音大不相同。
四、结论:
总之,肖邦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其留下了大量的、至今都在流传的、脍炙人口的优秀钢琴作品,值得我们现代音乐工作者、钢琴教育工作者进行反复、认真的研究、借鉴和学习。
参考文献:
[1]彭志敏.音乐分析基础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9.
[2]钱仁康,钱亦平.音乐作品分析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5.
作者简介:
杨雯,四川音乐学院继续教育学院。
关键词:肖邦;第三钢琴奏鸣曲;旋律
中国分类号:J6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5-173-1
一、抒情性
肖邦旋律的抒情性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他抒情性旋律的艺术特征之一就是旋律“声乐性”与“器乐性”的交织与并置。即在器乐作品中,“声乐性”是指旋律的进行在性质上呈现出某些可歌唱的特性。诸如适合人类呼吸频率的气息、整体或片段能为人声唱的音域、有类似拖腔和甩腔式的抒情感等等。总之,如歌性是它的主要特点。“器乐性”是指作品中的音乐技巧性和华彩性。如音乐进行中有人声难以达到的复杂大跳音程、有多变的节奏、快速的华彩以及多半音进行等等。节奏性和技巧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肖邦非常重视在钢琴音乐的旋律中吸收声乐因素,使器乐作品声乐化。他在钢琴音乐抒情性旋律的创作中成功的解决了旋律的“声乐性”与“器乐性”的交织与并置,大大地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他将旋律的歌唱性与宣叙性结合起来,增加了抒情性旋律音调表情的多样性。抒情性旋律独特的装饰音、华彩经过句、特色音程、特色音调及“远距离”变奏等等,构成了他抒情性旋律鲜明的个性特色。同时,肖邦的创作深受歌剧影响,特别强调旋律的魅力,他的旋律以真挚、热情、柔和、宽广如歌为特点,而且注意钢琴化。有些旋律好像是由歌曲的音调转为器乐音乐,有些具有声乐音乐的音响,甚至有歌剧宣叙调和咏叹调的风格。如在这首《b小调奏鸣曲》中,充满深刻、沉思的第三乐章,使人联想到贝利尼的歌剧,4小节的引子如同咏叹调前的乐队前奏。综上所述,在肖邦的钢琴旋律中,抒情性风格特征是显而易见的,抒情性的特点构成和保持了肖邦钢琴旋律的基本特征。
二、民族性
一个在艺术上有所作为的人,首先要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传统精华,肖邦就是这样一位音乐家。他为波兰音乐在国际乐坛上占据重要地位做出了贡献。肖邦的音乐作品由于受到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的影响,饱含着对祖国、民族及民间文化的满腔热情。他自幼就吸取了丰富的波兰民间音乐及民族文化中的养分。成年后经常去乡间度假,领略祖国的自然风光,倾听农民的歌唱、奏乐,参加乡村的舞会和婚礼。从他的音乐中可以听到他热忱的心声,感受到波兰民族的气息———那乡村歌手的小调、流浪艺人的琴声、村民的舞蹈、老人讲述的故事及节日里人们的狂欢。在肖邦的音乐中,还可以感受到波兰田野的芳香、森林的低语、流水的歌唱。在他的音乐中更加可以感受到侵略者的铁蹄和累累暴行、波兰人民的痛苦挣扎、叹息以及他们不屈的反抗精神和斗争精神。肖邦不仅把波兰音乐呈现给了全世界,还把波兰优美秀丽的自然风光和人民不屈的精神风貌都传递到了世界各地。肖邦直接采用亲切的民族旋律、调式与和声,再加上精巧的布局,形成自己作品独特的英雄性与抒情性、革命性与悲剧性、浪漫性与严谨性。就拿这首奏鸣曲来说,从第一乐章中可以感受到作品中所体现的英雄的特征。肖邦以波兰民族音乐体裁作为重要的创作手段和表达方式。波兰民间音乐的音调、调式、节奏、和声上的特色,从肖邦开始从事创作时起,就反映在他的作品中;在成熟时期的作品中,这些因素更深入到他创作思维的深处。
三、诗性
肖邦在短暂的生命中,共创作了二百多部音乐作品,无论是结构宏大,或是短小精悍,都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气质,带着浓浓的诗意。在《第三钢琴奏鸣曲》中,就有着肖邦诗意旋律的体现。这诗意的产生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首先,肖邦的作品在形式上追求一种如诗的结构。肖邦把他的创作集中于钢琴上,追求在这个范围中创作出钢琴音乐。他是从诗的角度,从歌唱的角度,来处理笔下的一个个音符。他的作品是随意的,但这随意不是无原则可循的,它是在一定结构的原则下,根据自己的表现需要去适度的发展音乐。这种随意性还体现在他的作品中常使用自由节拍;是幻想的,这表现在他的旋律方面,用乐声给人营造出一种飘逸、绵延的色彩。如《第三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副部主题就是一段绵延的、自由的旋律。这里较为自由的速度、音乐的绵延营造出一种如诗的意境。又如第一乐章呈示部的结束部是一段明朗的多声旋律,由左右手交替进行,描述出了抒情、柔和、明媚的感觉。再如第三乐章中部B的旋律,左右手在较低音区以较慢的速度进行着。旋律仿佛沉思般,缓缓地奏出。雅致而迷人,表现在肖邦音乐精致的结构安排、高贵的气质上。他将曲式、和声、旋律、节奏、织体等音乐要素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融合在一起,散发出迷人的气氛,使人深深地被吸引。其次,为了使音乐更富有表现气氛和情绪,肖邦的作品在很多细节上也有巧妙之处。如旋律中装饰音的运用。他那带有装饰音的长乐句往往具有声乐的特点,缠绵悱恻,结束处音虽消失,仍意犹未尽。在经过音的运用上,他也在钢琴音乐中引进了大量新颖的手法,从而与那种古典风格的经过音大不相同。
四、结论:
总之,肖邦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其留下了大量的、至今都在流传的、脍炙人口的优秀钢琴作品,值得我们现代音乐工作者、钢琴教育工作者进行反复、认真的研究、借鉴和学习。
参考文献:
[1]彭志敏.音乐分析基础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9.
[2]钱仁康,钱亦平.音乐作品分析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5.
作者简介:
杨雯,四川音乐学院继续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