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精诚所致,金石为开”。诚信,就是诚实守信,这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现代社会的基石。近年来,不少人把它遗忘了、丢弃了。马克思·韦伯强调:“信用就是金钱。”无序的市场,难以持久繁荣;不讲信用,获益于一时,难有长远利益。民营经济发展,靠的是质量,靠的是信誉,诚信成了命根子!
民营经济诚信状况
企业做到最优秀、最具竞争力,必须在诚信上下工夫。英籍美国学者查尔斯·汉普顿和阿尔方斯·特龙佩纳,在对美、英、德、意、瑞典、日本、新加坡等12个国家调查后指出: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价值体系各自不同,共性特点却有一个:从事“反经济信用行为”的成本大大增加了。
现代社会,信息传播速度极快,社会舆论监督力度不断增强,企业一旦做出“反经济信用行为”,马上就会被曝光,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商誉就会受到重创。只有诚信,才是企业竞争力的真正动力源。诚信,作为企业无形资产,会牢牢地抓住客户和消费者的心,成为企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有效资本。
目前,中国初步具备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制环境和竞争机制,尚未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信用制度和体系,特别是企业、公民、全社会的信用观念,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一些企业信用恶化、失信,成为当前企业管理的突出问题。
市场经济中,出现这样一个怪圈:一方面,法制规则不断完善,市场运行有法可依;另一方面,部分市场信用沦丧,道德泯灭,假冒伪劣商品横行,为了短期利益,不顾国家、社会和他人利益,信用危机加大了风险和成本,压抑了资本活跃程度,影响了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扭曲了社会评价体系,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
一些企业只顾眼前利益,不顾消费者、社会利益,缺乏诚信观念,在经营活动中坑蒙拐骗,尔虞我诈,严重地损害了企业的形象,影响了企业长期利益的实现。虚假性、误导性变色广告,假冒伪劣的商品,任意宰客的行为等。企业动机自私自利,违反诚信明确知晓,为了眼前利益、自身利益,宁愿不讲诚信,对诚信准则“自觉违反”。
企业重视诚信和容忍不诚信行为并存。根据中国零点调查公司的调查结果表明:85.3%的企业经营者,在经营中遵守诚信经营规则,认为诚信是重要的,强调诚信经营是应该遵循的价值观念。40%的企业经营者,心存侥幸心理,对违反诚信的经营行为,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
企业与个体诚信冲突
诚信经营,从根本上看是组织诚信,是企业的追求,这种组织追求,通过个体的努力去实现。在现实生活中,组织诚信与个体诚信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冲突。因此,企业需要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促使员工追求与企业理念达成一致。
中国民营企业,从出生开始,就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在传统观念的作用下,企业家或多或少、潜移默化地,把旧体制下受到的教育、形成的思维模式、行为习惯带到企业中来,制约民营企业发展。民营企业经过艰难的原始资本的积累,发展起来后是小富即安,还是二次创业;是盲目冒进,还是科学决策,都面临着诚信困境。
中国每年新生15万家民营企业,死亡10万多家,60%在5年内破产,85%在10年内死亡,民营企业如此短命,根源在于民营企业成长,带有很强的机会色彩,靠一项优惠的政策,就能产生一大批民营企业。在体制转换阶段,许多民营企业都是靠制假、售假起家。
中国存在民营企业通过利润操纵、粉饰财务报表等手段,达到上市圈钱、操纵基金、欺骗股民、诈骗资金等非法目的,成为一些民营企业发财的重要途径。当然,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市场的选择功能和淘汰功能也日益显著,微利取代暴利,买方市场取代卖方市场,没有竞争力、缺乏诚信的企业不会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最终将会被淘汰出局。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中国民营企业逐渐意识到:诚信对企业发展有重要作用。温州民营经济,为挽救诚信危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为扭转臭名远扬的“晨昏鞋”、“星期鞋”成为温州皮鞋代名词,温州市有关部门积极联络,成立中国鞋业界第一个行业协会—温州市鹿城区鞋业协会。温州鞋业同行发出倡议:以鞋城声誉为重,讲求质量,不赚昧心钱。
古代社会诚信问题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条件,市场经济就是诚信经济。呼唤诚信道德,已经成为企业界的最强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诚信,不仅仅通过宣传和教育就可以做到,应该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来实现。
理顺企业治理结构,解决企业诚信基础的产权问题。如果企业的市场价值,与决策者的利益无关,决策者为什么要重视企业的信誉?如果一个企业的管理者,对所做的决策,不用承担相应责任,不能确定未来任职时间,企业未来的收益,可能由别人分享,企业管理者就会追求眼前利益。
中国古代有诚信吗?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缺乏诚信,自古已然;有的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很讲诚信。美国学者福山说:世界上主要国家分为两类:美国、日本、德国为“高信任度国家”,中国、意大利、法国为“低信任度国家”。只有拥有高信任度的社会,才有可能创造较稳定、规模较大的企业组织,在全球经济中具备竞争力。
事实上,中国古代非常讲诚信。中国拥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美名,不仅仅拥有几千年的古文化,而是中国自古以来就讲究礼治与诚信。中国传统伦理、诸子百家,对诚信问题的著述,可以追溯到先秦的儒家。《尚书·太甲下》中就有“神无常享,享于克诚”,《周易·乾》中更有记述:“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在中国古代社会,众多思想家早已把“诚”看做是人的内在本质之一,“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大学》)相对而言,“信”则显得外在一些,常指得到别人的信任,所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对自己能诚,对别人自然能信。诚信不仅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自古以来中国老百姓信奉和实践的一个准则。
诚信大致可以区分为两类:人格诚信和系统诚信。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人们的身份和住所都非常固定,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关系,植根于血缘、业缘、地缘关系当中,诚信关系可以称之为“人格诚信”;现代社会,人们的身份和住所不再长期固定,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关系,主要是基于法治等系统。事实上,中国古代的诚信关系,基本上是一种“人格诚信”关系。
从清代初期开始,山西商人不仅垄断了中国北方的商品贸易和资金调度,而且插足于整个亚洲地区,甚至把触角伸到了欧洲市场,时称“凡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山西号称海内最高”。晋商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经营活动以诚信为本;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诚信铸就了晋商的辉煌,打造了明清时期500年辉煌。
在晋商兴盛的几百年间,极少有掌柜和伙计坑害企业、欺骗财东的记载。一方面是晋商有一整套极其严格的财务、业务信函往来、报告、休假、日常管理等制度,另一方面是形成了“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诚信文化。一旦某人因为违规被商号开除,意味着其他所有商号都会知道,没有人会再用他,代价极其惨重。
当今社会中国诚信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商业社会的转型,一方面传统的“人格诚信”资源在减少,另一方面“系统诚信”的支撑体系在形成。中国有30多年的计划经济史,国有企业的诚信,实际是政府做的基础,民营企业没有这样一个基础。在经济转型过渡阶段,各种诚信关系交错杂存,民企诚信状况呈现时间上并存、空间上盘根错节。
假烟、假酒、假发票、注水肉、盗版书、假文凭……经常耳闻目睹的假冒伪劣现象,让我们感受到中国社会诚信状况不容乐观。中国企业经营者,对于民营企业的信用度评价较低。企业依次排序:国有企业(55.5%)、股份有限公司(52.6%)、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50.2%)、有限责任公司(28.5%)、私营企业(25.8%)和集体企业(9.6%)。省、市依次排序:上海(55.9%)、北京(45.3%)、江苏(35.1%)、广东(34.7%)、山东(29.1%)、浙江(25%)、天津(17.4%)、辽宁(9.9%)、四川(9.4%)和河北(8.9%)。
中央电视台曾对国内部分知名厂商、企业家,进行了一次匿名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1%企业遭遇过不诚不信、虚假欺骗事件;12%的人认为在“大幅增加”,55%的人认为“有所增加”,只有15%的人认为“比以前减少”;关于企业做假账的问题,31%的人认为是“普遍现实”,58%的人认为“确实存在,但不具备普遍性”。
中国现实社会,诚信缺失是一个突出问题。民营企业的发展历史比较短,市场交往、文化积淀、商业联系,处于发展过程中,民企普遍存在诚信不足问题,相当严重。这是社会快速转型、经济制度不全、法规也不完善、传统人格诚信,已经支离破碎、系统诚信尚未完全形成的大背景下,必然发生的一种现象。
推动民营企业诚信状况的改善,促进民营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关键要抓两条:一是完善信用体系;二是建设有限政府。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应当以个人信用为突破口,把个人的就业纪录、信用等级情况建档,供银行、公司、交易对象查询。建立企业信用体系,规范企业信用活动,制定防范信用风险、监督管理和责任追究相关措施。
信用评价机构,对企业信用状况做出真实可靠的评估,信用服务机构提供方便快捷的信用信息咨询服务。建立有权威性的征信公司,建立个人和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向社会提供原来分别由工商、银行、税务、公安、法院等部门独立持有的可公开个人和企业信用资料。建立完善失信惩罚机制,增强信用信息的透明度,使失信者付出代价,守信者真正受益。
民营经济诚信状况
企业做到最优秀、最具竞争力,必须在诚信上下工夫。英籍美国学者查尔斯·汉普顿和阿尔方斯·特龙佩纳,在对美、英、德、意、瑞典、日本、新加坡等12个国家调查后指出: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价值体系各自不同,共性特点却有一个:从事“反经济信用行为”的成本大大增加了。
现代社会,信息传播速度极快,社会舆论监督力度不断增强,企业一旦做出“反经济信用行为”,马上就会被曝光,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商誉就会受到重创。只有诚信,才是企业竞争力的真正动力源。诚信,作为企业无形资产,会牢牢地抓住客户和消费者的心,成为企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有效资本。
目前,中国初步具备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制环境和竞争机制,尚未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信用制度和体系,特别是企业、公民、全社会的信用观念,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一些企业信用恶化、失信,成为当前企业管理的突出问题。
市场经济中,出现这样一个怪圈:一方面,法制规则不断完善,市场运行有法可依;另一方面,部分市场信用沦丧,道德泯灭,假冒伪劣商品横行,为了短期利益,不顾国家、社会和他人利益,信用危机加大了风险和成本,压抑了资本活跃程度,影响了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扭曲了社会评价体系,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
一些企业只顾眼前利益,不顾消费者、社会利益,缺乏诚信观念,在经营活动中坑蒙拐骗,尔虞我诈,严重地损害了企业的形象,影响了企业长期利益的实现。虚假性、误导性变色广告,假冒伪劣的商品,任意宰客的行为等。企业动机自私自利,违反诚信明确知晓,为了眼前利益、自身利益,宁愿不讲诚信,对诚信准则“自觉违反”。
企业重视诚信和容忍不诚信行为并存。根据中国零点调查公司的调查结果表明:85.3%的企业经营者,在经营中遵守诚信经营规则,认为诚信是重要的,强调诚信经营是应该遵循的价值观念。40%的企业经营者,心存侥幸心理,对违反诚信的经营行为,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
企业与个体诚信冲突
诚信经营,从根本上看是组织诚信,是企业的追求,这种组织追求,通过个体的努力去实现。在现实生活中,组织诚信与个体诚信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冲突。因此,企业需要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促使员工追求与企业理念达成一致。
中国民营企业,从出生开始,就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在传统观念的作用下,企业家或多或少、潜移默化地,把旧体制下受到的教育、形成的思维模式、行为习惯带到企业中来,制约民营企业发展。民营企业经过艰难的原始资本的积累,发展起来后是小富即安,还是二次创业;是盲目冒进,还是科学决策,都面临着诚信困境。
中国每年新生15万家民营企业,死亡10万多家,60%在5年内破产,85%在10年内死亡,民营企业如此短命,根源在于民营企业成长,带有很强的机会色彩,靠一项优惠的政策,就能产生一大批民营企业。在体制转换阶段,许多民营企业都是靠制假、售假起家。
中国存在民营企业通过利润操纵、粉饰财务报表等手段,达到上市圈钱、操纵基金、欺骗股民、诈骗资金等非法目的,成为一些民营企业发财的重要途径。当然,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市场的选择功能和淘汰功能也日益显著,微利取代暴利,买方市场取代卖方市场,没有竞争力、缺乏诚信的企业不会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最终将会被淘汰出局。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中国民营企业逐渐意识到:诚信对企业发展有重要作用。温州民营经济,为挽救诚信危机,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为扭转臭名远扬的“晨昏鞋”、“星期鞋”成为温州皮鞋代名词,温州市有关部门积极联络,成立中国鞋业界第一个行业协会—温州市鹿城区鞋业协会。温州鞋业同行发出倡议:以鞋城声誉为重,讲求质量,不赚昧心钱。
古代社会诚信问题
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条件,市场经济就是诚信经济。呼唤诚信道德,已经成为企业界的最强音。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诚信,不仅仅通过宣传和教育就可以做到,应该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来实现。
理顺企业治理结构,解决企业诚信基础的产权问题。如果企业的市场价值,与决策者的利益无关,决策者为什么要重视企业的信誉?如果一个企业的管理者,对所做的决策,不用承担相应责任,不能确定未来任职时间,企业未来的收益,可能由别人分享,企业管理者就会追求眼前利益。
中国古代有诚信吗?有的学者认为,中国缺乏诚信,自古已然;有的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很讲诚信。美国学者福山说:世界上主要国家分为两类:美国、日本、德国为“高信任度国家”,中国、意大利、法国为“低信任度国家”。只有拥有高信任度的社会,才有可能创造较稳定、规模较大的企业组织,在全球经济中具备竞争力。
事实上,中国古代非常讲诚信。中国拥有“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美名,不仅仅拥有几千年的古文化,而是中国自古以来就讲究礼治与诚信。中国传统伦理、诸子百家,对诚信问题的著述,可以追溯到先秦的儒家。《尚书·太甲下》中就有“神无常享,享于克诚”,《周易·乾》中更有记述:“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在中国古代社会,众多思想家早已把“诚”看做是人的内在本质之一,“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大学》)相对而言,“信”则显得外在一些,常指得到别人的信任,所谓“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对自己能诚,对别人自然能信。诚信不仅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自古以来中国老百姓信奉和实践的一个准则。
诚信大致可以区分为两类:人格诚信和系统诚信。在传统的农业社会,人们的身份和住所都非常固定,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关系,植根于血缘、业缘、地缘关系当中,诚信关系可以称之为“人格诚信”;现代社会,人们的身份和住所不再长期固定,人与人之间的诚信关系,主要是基于法治等系统。事实上,中国古代的诚信关系,基本上是一种“人格诚信”关系。
从清代初期开始,山西商人不仅垄断了中国北方的商品贸易和资金调度,而且插足于整个亚洲地区,甚至把触角伸到了欧洲市场,时称“凡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山西号称海内最高”。晋商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经营活动以诚信为本;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诚信铸就了晋商的辉煌,打造了明清时期500年辉煌。
在晋商兴盛的几百年间,极少有掌柜和伙计坑害企业、欺骗财东的记载。一方面是晋商有一整套极其严格的财务、业务信函往来、报告、休假、日常管理等制度,另一方面是形成了“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诚信文化。一旦某人因为违规被商号开除,意味着其他所有商号都会知道,没有人会再用他,代价极其惨重。
当今社会中国诚信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商业社会的转型,一方面传统的“人格诚信”资源在减少,另一方面“系统诚信”的支撑体系在形成。中国有30多年的计划经济史,国有企业的诚信,实际是政府做的基础,民营企业没有这样一个基础。在经济转型过渡阶段,各种诚信关系交错杂存,民企诚信状况呈现时间上并存、空间上盘根错节。
假烟、假酒、假发票、注水肉、盗版书、假文凭……经常耳闻目睹的假冒伪劣现象,让我们感受到中国社会诚信状况不容乐观。中国企业经营者,对于民营企业的信用度评价较低。企业依次排序:国有企业(55.5%)、股份有限公司(52.6%)、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50.2%)、有限责任公司(28.5%)、私营企业(25.8%)和集体企业(9.6%)。省、市依次排序:上海(55.9%)、北京(45.3%)、江苏(35.1%)、广东(34.7%)、山东(29.1%)、浙江(25%)、天津(17.4%)、辽宁(9.9%)、四川(9.4%)和河北(8.9%)。
中央电视台曾对国内部分知名厂商、企业家,进行了一次匿名问卷调查。结果显示,71%企业遭遇过不诚不信、虚假欺骗事件;12%的人认为在“大幅增加”,55%的人认为“有所增加”,只有15%的人认为“比以前减少”;关于企业做假账的问题,31%的人认为是“普遍现实”,58%的人认为“确实存在,但不具备普遍性”。
中国现实社会,诚信缺失是一个突出问题。民营企业的发展历史比较短,市场交往、文化积淀、商业联系,处于发展过程中,民企普遍存在诚信不足问题,相当严重。这是社会快速转型、经济制度不全、法规也不完善、传统人格诚信,已经支离破碎、系统诚信尚未完全形成的大背景下,必然发生的一种现象。
推动民营企业诚信状况的改善,促进民营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关键要抓两条:一是完善信用体系;二是建设有限政府。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应当以个人信用为突破口,把个人的就业纪录、信用等级情况建档,供银行、公司、交易对象查询。建立企业信用体系,规范企业信用活动,制定防范信用风险、监督管理和责任追究相关措施。
信用评价机构,对企业信用状况做出真实可靠的评估,信用服务机构提供方便快捷的信用信息咨询服务。建立有权威性的征信公司,建立个人和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向社会提供原来分别由工商、银行、税务、公安、法院等部门独立持有的可公开个人和企业信用资料。建立完善失信惩罚机制,增强信用信息的透明度,使失信者付出代价,守信者真正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