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应试迷思 回归文言本真

来源 :新课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fy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以载道。千百年前的古圣先贤将所坚守的“志”与“道”写入文章之中,流传至今,成为我们与之跨时空进行交流的通道。学习文言文,可以了解我国固有的文化,体认中国古代先贤的情意与思想,擁有民族文化底蕴。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一些古书,培育着咱们的祖先,咱们跟祖先是一脉相承的,自当尝尝他们的营养料,才不至于无本。”[1]
   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文言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似乎成了痼疾。学生对文言文学习不感兴趣,教师难以调动课堂气氛。何以造成如此尴尬的局面?首先,是教学方法的问题。朗读、背诵、翻译、问答、讨论、查阅工具书等文言文教学的常规做法虽然不乏课堂问答和学生讨论这类自主性的学习活动,但是选择性的解释翻译、逐字逐句解释翻译这样的做法比例相当高。至于朗读,教师真正着意于欣赏性的朗读可能并不多,更多的是以“背诵”为目的,以便考试时可以准确地默写出来。其次,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单纯地强调文言文的工具性。学生把文言文只当作考点去记,课堂上所做的事情基本集中在对“文言”的学习,而弱化了对“文学”与“文化”的学习。实际上,有不少的字词讲解同读懂文章并无必然关系。教师之所以这样做,还是受多年应试教育机制的影响。
   如何走出应试教育的迷思,回归文言文教学的本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引入源头活水,让文言文课堂焕发生命力。
   一、注重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学习最大的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中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如果教师总是限制他们的思维,不断强调字词解释的准确、语法的重要和翻译的规范,只会让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刻板、枯燥的课堂教学中慢慢枯萎。教师可以将作者的身世、遭遇,作品的写作背景和与作品相关的逸闻趣事引入课堂,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能使学生与作者产生心灵上的交流,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也可以适当使用多媒体,如播放与作品相关的影视资源、文艺表演、音乐作品、书法绘画作品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从而产生领会文言文内涵的渴望。
   二、将朗读落到实处,提高学生感悟文言文的能力
   “不少文言文,用优美、精湛的文笔表达出某种高尚的思想情操,至今读来,仍有相当强烈的感染力,仍有极为精妙的音韵美。正因为如此,只是阅读,就显得不足了,而朗读它,往往能品其所言,得其所未言,比起白话文的朗读更具有特殊的作用。”[2]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言课文,皆是经久传诵的经典名篇。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适合以该类文章作为自身对文章的美感体验,强化对文言文的理解,从而加深对文章底蕴及内涵的把握。初读课文,可以采取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或名家示范朗读、学生跟读、配乐朗读等方式,指导学生读准、读顺、读出节奏,感受文言文的音韵之美,体会文言文独特的韵味,形成对课文的感性认识。在对课文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可以采取分角色朗读、分小组朗读、对话式朗读等方式,指导学生读出语气、读出态度、读出情感,鼓励学生互相评价,以朗读带动学生对课文的深层理解。
   三、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
   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如果教师只着眼于考试的需要,而不是学生的长远发展,就会使学生的学习能力被弱化。教材中的文言文,大都注释详尽,学生完全可以借助注释及工具书去阅读领悟,教师大可不必花大量时间对文本进行讲解。教师要当好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只做点拨、释疑,鼓励学生对文本作出个性化解读,“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能够独立阅读,敢想敢说,才能实现个性化、自主性和探究性的阅读,才能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四、重视文言文的人文性
   “为载道、明道而写作,是古代文人的自觉追求。而阅读文言文,从文字中把握其‘所言志’‘所载道’,也是文言文阅读的必然要求,亦是达成目标的根本路径。”[3]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深入挖掘文本中的人文内涵,了解古人的精神与追求,感受作品的文化韵味。如教学《岳阳楼记》时,不但要引导学生理解文中所绘之景,而且要引导学生明白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再如,教学《唐雎不辱使命》时,通过把握人物说话的语气、说话的情态、发怒的表现感受唐雎为维护国家尊严,忠于使命、不畏强暴、一身正气、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的人物形象。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重视文言文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作为古代经典的自身价值以及当下社会对传统文化的现实需要,积极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让学生形成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并对经典的传承有自己的见解和体会。
   参考文献: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48.
   [2]张颂.朗读学(第三版)[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232.
   [3]童志斌.以“辞章”为核心的文言文阅读教学[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6(7):68-72.
其他文献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工作的开展对学生创新能力以及思维逻辑能力等的提升有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但部分教师仍旧采用教师灌输式讲、学生被动听的教学模式,这就使得数学课堂僵化,缺乏互动,需要教师积极开展课堂互动,以激活数学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互动;活力课堂   师生作为课堂活动的主要参与主体,只有二者产生联系、相互作用,才能获取良好的教学成效。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在充分认识抽象数学学科特征的
摘 要:绘本是一种图文并茂的刊物,对学生的语言技能和人文情感都有很大的优化意义。从描写手法、氛围渲染和语言表达三个方面入手,就绘本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   关键词:经典绘本;小学作文;应用价值   通常,由于正处于心智发育的初级阶段,小学生——特别是中低年级的小学生普遍还不具备抽象总结和理论概括能力,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和吸收主要依靠感性渠道完成,且对信息的选择意愿带有很强的直观形象偏向
摘 要:在目前的学习大环境下,如何做到混合式学习方式在整本书阅读中的运用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西游记》是四大名著之一,以这本小说为典型案例,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找出推进混合式学习在整本书阅读中运用的方法,分析其优点,能够达到更好的品味经典的目的。   关键词:混合式学习方式;整本书阅读;《西游记》   混合式阅读方式有助于增強阅读兴趣,而整本书阅读有助于帮助学生在减少对长篇文字的恐惧感的同时提升
摘 要:为了让乡土民间文化与幼儿园课堂教学更好地结合,结合幼儿特点和当代发展的实际情况探究了乡土民间文化在幼儿课堂的渗透策略,得出幼儿园教师在此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幼儿教师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去寻找适合的乡土民间文化内容在课堂上进行渗透。   关键词:乡土文化;民间艺术;幼儿;文化渗透   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城乡各类幼儿园应该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对幼儿实施素质教
摘 要:面对“新生代”的学生,要想管理好一个班级,对现在的班主任而言困难是不言而喻的。那么在这样的形势下作为“新生代”的班主任应该用新的教育科学理念武装自己,明确自己的使命,调动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我管理的积极性。   关键词:班主任;关爱;更新观念;技巧;自我提高;学校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和进步,逐渐形成了一批有着特殊个性和观念的新一代学生,他们有着属于自己的一个好听的名字——“新生代”
摘 要:目前,学生的素质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大众广泛关注的问题,培养出优秀的人才也是在为我国未来的建设奠定坚实的根基。在小学语文教育的过程中,适当地渗透一些劳动教育,可以方便学生创造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让学生具备一些基本的自理能力以及必要的素养。   关键词:劳动教育;小学语文教学;渗透途径;研究   近几年来,我国对提升学生的劳动教育,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明确表示,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占据
摘 要:“鸡兔同笼”问题的教法有很多种,比如假设法就十分巧妙,但对于刚接触此类题型的小学生来说较难理解和掌握。从小学低年段入手,探索“鸡兔同笼”问题的“今生前世”,重点渗入假设法的思想,为学生高年段学习“鸡兔同笼”问题打下基础。   关键词:低年段;假设法;鸡兔同笼   假设法是小学数学中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可以辅助学生快速解决问题,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性。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更加强调数
摘 要: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以来,小学数学教师对课改中的“形式改革,实质为重”的理念达成了广泛的认同,对数学课堂的教学改革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大讨论,其中的焦点问题之一就是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有效问题情境。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问题情境;深度思考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是创造适宜的环境和条件,丰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数学经验,锻炼其数学思维,构建其头脑中的数学图式。所以小学数学教师在教
摘 要: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情有独钟,所以语文课堂上的游戏活动,既能调动起学生语文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又能让学生更多地感受语言学习的乐趣,还能全面实践新课标中“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小学语文;游戏活动;开展意义   语言内容本身是非常有趣的,如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一名乞丐在大街上乞讨“我什么也看不见”,但帮助乞丐的人寥寥无几。后来一位智者看到后,就在牌子上
把信息技术融入小学体育课堂中,是对教育工作者的一个挑战。在枯燥的体育课堂中融入多媒体技术,用信息技术来辅助课堂教学,不仅能很好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还能帮助教育更简洁地完成知识的传播,改变学生的认知过程,也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课堂中手段比较单一,一般都由教師讲解、学生听,教师一般起到主导作用,这样很容易造成学生不爱学习、厌学等情况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