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说:“教师的嘴就是一个源泉,从那里可以发出知识的溪流。”在科学教学中,语言不仅是教师传授科学知识、激发学生兴趣、指导探究活动的重要工具,还是教师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能力的体现,更是促使课堂教学顺利深入开展的根本保证。因此,科学教师应加强自身课堂语言修养,力求做到语言精炼准确、科学规范,具有浓浓的“科学味”。那么,在日常的科学教学中,该如何有效锤炼自身的科学语言呢?我们不妨采用以下几种方式进行尝试:
一、丰富知识储备——夯实语言锤炼的基石
自新课改实施以来,小学科学课程逐步受到重视。但现阶段,小学科学专职教师仍然较为缺乏,许多学校的科学课由语、数教师兼职教学,这些教师便成了“万金油”。而小学科学课程中知识内容体系涉及了“生命世界” “物质世界” “地球和宇宙”三大块,这三个领域的内容精选了学生终生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涵盖面较为宽泛,这就使得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有时无法用准确、科学的语言将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或现象表述清楚,如“溶解与溶化” “音高和音强”的区分等。由此可见,丰富科学知识储备是教师加强自身课堂语言修养的基石。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该通过多种渠道为自己“充电”:
一是通读科学教材,明确知识要点。在熟悉小学科学教材的基础上,科学教师还要细读初、高中科学教材,因为其体系编排清晰,概念表述详细,内容涵盖了小学科学教材中的大部分知识点。通读教材将有助于我们梳理科学知识,区分容易混淆的概念,在教学中做到心中有数,有效避免错从口出。
二是阅读科学杂志,汲取语言精华。如《科学课》等专业杂志刊登的科学教育名家的课堂实录,其语言准确、简洁、严谨,是很好的语言典范。作为一线科学教师,我们应该多读此类实录,细细揣摩其中的每一句话,并在课堂教学中加以灵活运用,久而久之我们的科学语言素养将会得到有效提升。
三是收看科普节目,提升科学素养。现代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作为科学教师应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了解时下最新的科学技术,如我国的登月计划、高速铁路发展等知识,在丰富科学知识的同时用通俗易懂、富有童趣的语言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使小学科学教学跟上时代的步伐。
二、观看专家视频——加强语言锤炼的捷径
小学科学界人才辈出,如老一辈特级教师章鼎儿、路培琦、李子平是著名的“三剑客”。他们的教学视频《蜡烛会熄灭吗》《连通气球》《形状与承受力》等通过录像光碟、网络媒体广为传播,成为自然课和科学课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经典,为我们生动地诠释着现代小学科学教育的理念。做为一线的科学教师,我们可能少有机会亲临现场观摩大家风范,但至少可以悉心收集各位特级教师的经典教学视频,在日常教学之余认真观看、细细揣摩,我们一定会被他们精湛的教学艺术、灵活的教学机智所折服。
精湛的语言是特级教师毕生“功力”的体现,在观看教学视频的同时,我们可以分类摘录每一堂课的导语、过渡语、评价语、总结语,并相互对照、细细推敲这些语言设计的精妙之处,分析每位特级教师自身的语言特点,从而体悟到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智慧。此外,如果有兴趣,还可以观看其他学科特级教师的课堂实录,相信语文特级教师窦桂梅时而激情澎湃时而清新隽永充满情和意的语言,数学特级教师吴正宪时而科学严谨时而幽默风趣的语言对自我语言锤炼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作为一名科学教师,我想在遵循教学语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多看特级教师的教学视频,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在科学教学中结合自身修养加以汲取和应用,是有效加强语言锤炼的一条捷径。长此以往,我们的教学语言就会少一点错误多一点准确,少一点随意多一点严谨,少一点糟粕多一点精华,并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语言风格。
三、聚焦课堂教学——加强语言锤炼的关键
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教师以语言为手段传授知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并引导他们迅速进入理性的思考,继而获得领悟。作为一线的专兼职科学教师,我们每周的课时量多达十五六节,可以说每天都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很少有时间去思考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教学环节是否高效。于是,我们变得懒惰,懒得改变教学思维,教学语言更是千篇一律,毫无生气。因此,我们应该勇于承担各类公开课,在课堂教学中不断磨炼教学技艺,并促使教学语言趋于精炼准确、科学规范,具有浓浓的“科学味”。而聚焦课堂教学是教师加强语言锤炼的关键,我们应认真思考每一句课堂教学用语:
一是精于备课,斟酌每一句话。在备课中,我们不仅要备学生、备教材、备策略,更要备好语言。先声夺人的导语、衔接巧妙的过渡语、灵活多变的评价语、科学凝练的总结语,我们都应根据学生和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反复斟酌、牢记于心,以便在教学中能灵活运用、游刃有余。
二是用于教学,说好每一句话。在教学中,我们应将精心设计的语言运用于教学实践,尽量避免“备一套,说一套”的现象发生。当然,我们也应根据课堂教学实际,及时调整教学语言,不生搬硬套、一成不变。此外,教师应注意自己的语气语调,使科学课充满生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是勤于反思,回味每一句话。课后,我们应认真观看拍摄的教学视频,反思教学中自己的每一句话语,并和备课中的语言加以对照和比较,看看哪句话是可说可不说的,哪一个概念的描述是模棱两可的。当然,我们还应倾听同事对你的教学语言的评价,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及时调整。
由上述可见,科学教师加强自身课堂语言修养并非一日之功,它需要我们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汲取专家的语言精华,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锤炼。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课堂上感染学生,才能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以提升,才能使科学教学效果得以提高。
一、丰富知识储备——夯实语言锤炼的基石
自新课改实施以来,小学科学课程逐步受到重视。但现阶段,小学科学专职教师仍然较为缺乏,许多学校的科学课由语、数教师兼职教学,这些教师便成了“万金油”。而小学科学课程中知识内容体系涉及了“生命世界” “物质世界” “地球和宇宙”三大块,这三个领域的内容精选了学生终生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涵盖面较为宽泛,这就使得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有时无法用准确、科学的语言将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或现象表述清楚,如“溶解与溶化” “音高和音强”的区分等。由此可见,丰富科学知识储备是教师加强自身课堂语言修养的基石。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应该通过多种渠道为自己“充电”:
一是通读科学教材,明确知识要点。在熟悉小学科学教材的基础上,科学教师还要细读初、高中科学教材,因为其体系编排清晰,概念表述详细,内容涵盖了小学科学教材中的大部分知识点。通读教材将有助于我们梳理科学知识,区分容易混淆的概念,在教学中做到心中有数,有效避免错从口出。
二是阅读科学杂志,汲取语言精华。如《科学课》等专业杂志刊登的科学教育名家的课堂实录,其语言准确、简洁、严谨,是很好的语言典范。作为一线科学教师,我们应该多读此类实录,细细揣摩其中的每一句话,并在课堂教学中加以灵活运用,久而久之我们的科学语言素养将会得到有效提升。
三是收看科普节目,提升科学素养。现代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作为科学教师应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了解时下最新的科学技术,如我国的登月计划、高速铁路发展等知识,在丰富科学知识的同时用通俗易懂、富有童趣的语言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使小学科学教学跟上时代的步伐。
二、观看专家视频——加强语言锤炼的捷径
小学科学界人才辈出,如老一辈特级教师章鼎儿、路培琦、李子平是著名的“三剑客”。他们的教学视频《蜡烛会熄灭吗》《连通气球》《形状与承受力》等通过录像光碟、网络媒体广为传播,成为自然课和科学课改革与发展过程中的经典,为我们生动地诠释着现代小学科学教育的理念。做为一线的科学教师,我们可能少有机会亲临现场观摩大家风范,但至少可以悉心收集各位特级教师的经典教学视频,在日常教学之余认真观看、细细揣摩,我们一定会被他们精湛的教学艺术、灵活的教学机智所折服。
精湛的语言是特级教师毕生“功力”的体现,在观看教学视频的同时,我们可以分类摘录每一堂课的导语、过渡语、评价语、总结语,并相互对照、细细推敲这些语言设计的精妙之处,分析每位特级教师自身的语言特点,从而体悟到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智慧。此外,如果有兴趣,还可以观看其他学科特级教师的课堂实录,相信语文特级教师窦桂梅时而激情澎湃时而清新隽永充满情和意的语言,数学特级教师吴正宪时而科学严谨时而幽默风趣的语言对自我语言锤炼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作为一名科学教师,我想在遵循教学语言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多看特级教师的教学视频,博采众长、融会贯通,在科学教学中结合自身修养加以汲取和应用,是有效加强语言锤炼的一条捷径。长此以往,我们的教学语言就会少一点错误多一点准确,少一点随意多一点严谨,少一点糟粕多一点精华,并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语言风格。
三、聚焦课堂教学——加强语言锤炼的关键
教学是一门语言艺术。教师以语言为手段传授知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并引导他们迅速进入理性的思考,继而获得领悟。作为一线的专兼职科学教师,我们每周的课时量多达十五六节,可以说每天都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很少有时间去思考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教学环节是否高效。于是,我们变得懒惰,懒得改变教学思维,教学语言更是千篇一律,毫无生气。因此,我们应该勇于承担各类公开课,在课堂教学中不断磨炼教学技艺,并促使教学语言趋于精炼准确、科学规范,具有浓浓的“科学味”。而聚焦课堂教学是教师加强语言锤炼的关键,我们应认真思考每一句课堂教学用语:
一是精于备课,斟酌每一句话。在备课中,我们不仅要备学生、备教材、备策略,更要备好语言。先声夺人的导语、衔接巧妙的过渡语、灵活多变的评价语、科学凝练的总结语,我们都应根据学生和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反复斟酌、牢记于心,以便在教学中能灵活运用、游刃有余。
二是用于教学,说好每一句话。在教学中,我们应将精心设计的语言运用于教学实践,尽量避免“备一套,说一套”的现象发生。当然,我们也应根据课堂教学实际,及时调整教学语言,不生搬硬套、一成不变。此外,教师应注意自己的语气语调,使科学课充满生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是勤于反思,回味每一句话。课后,我们应认真观看拍摄的教学视频,反思教学中自己的每一句话语,并和备课中的语言加以对照和比较,看看哪句话是可说可不说的,哪一个概念的描述是模棱两可的。当然,我们还应倾听同事对你的教学语言的评价,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及时调整。
由上述可见,科学教师加强自身课堂语言修养并非一日之功,它需要我们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汲取专家的语言精华,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锤炼。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课堂上感染学生,才能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以提升,才能使科学教学效果得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