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诗文“读为依托,文言融合”教学模式研究

来源 :语文教学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237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读为依托,文言融合;的诗文教学模式研究是以维果斯基模式教学思想为蓝本,李泽厚美学层次论为依据,姚鼐“格律声色”理论为基础,以现代多媒体技术为支撑,语感训练为核心,文言融合为突破。在创新诵读方法,丰富诵读内容,提升文言素养等方面具有科学性、操作性和启发性。
  关键词:读为依托;文言融合;模式;研究;反思
  近几年来笔者结合维果斯基模式教学思想,以李泽厚美学层次论、刘大櫆“因声求气”理论、姚鼐“格律声色”理论为基础,以语感训练为支撑,文言融合为突破,致力于高中古诗文“读为依托,文言融合”教学模式体系的研究,感慨颇多,收获颇丰。《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教学是在这一模式研究背景之下的有益探索,强化了“以读为主,文言并举”的观念,创新了诵读的方法,丰富了诵读的内容,有效促进了文言的相生相融,使诗歌诵读教学走向了愉悦化、审美化、情境化。
  一、美读——感受词韵——悦目悦耳
  美读,是文言融合的基础。以节奏、音韵、平仄为重点,强调抑扬顿挫、起承转合,意得神领。通过播放诵读视频,教师领读、学生自读等多种形式来理解文本,感受文脉意蕴。
  (一)诵读题目,以题目传情
  诗歌诵读从题目开始。为了使学生读好题目,以题目传情,从而营造出凝重、忧伤的诗歌教学氛围,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文本,笔者特意设置了以下问题情景:“建康赏心亭”在南京城西下水关(今西水关)之城上,可以“下临秦淮,尽观览之胜”,也可以“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请问,纵观全词,辛弃疾是否也有“赏心悦目”“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的感慨?别人眼中的“赏心亭”是他眼中的“赏心亭”,还是“伤心亭”?我们该用什么样的语调和情感来读好题目呢?请同学们反复体会,反复诵读。
  (二)诵读韵脚,以韵脚寓情
  韵脚是诗歌语意和情感表达的中心所在,什么样的韵脚就表达什么样的感情。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找出本首词的韵脚:际、髻、子、意、未、气、此、泪,然后让学生体会这些入声字内敛、短促,低沉、有力的诵读要领,明确入声字承载忧伤情感的特性。再让学生一一诵读上阙中“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等写景的句子和下阙“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等写人的句子。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在韵脚的诵读中缘景明情,感受本首词描绘壮景,讴歌英雄,抒发悲情的特征。
  (三)诵读节奏,以节奏明情
  节奏是“传达情绪最直接最有力的媒介”。具体操作上共分三步:一是多媒体展示全词,指名学生在屏幕上用“/”划分节奏,师生共同评议;二是教师强调节奏划分遵循语意完整、语音流畅、虚词独立的原则。比如“把/吴钩/看了”,“把”字要独立。“登临意”“英雄泪”要弱化“登临”和“意”,“英雄”和“泪”之间的停顿,也可以不停顿;三是结合韵脚的诵读,着意体会节奏明情的含义,进一步明确“登临意”和“英雄泪”的诵读方法。
  (四)诵读词眼,以词眼显情
  “词眼”是词的“神光所聚之处”,本是一个抽象而宽泛的概念,它是指词人特别用心用情和用意的地方,有可能指向了情感、指向了主旨,也有可能指向了艺术匠心。读词需读词眼。本首词的词眼“登临意”,照应题目,表明词的上片主要写登临所见、所闻、所感。又处在了一个特殊的位置,与下片的“英雄泪”遥相呼应,相得益彰。既是对下片的开启,又是对上片内容的承接。诵读“词眼”是寻找情感的支点,也是实现文言融合的突破。
  (五)诵读动词,以动词激情
  在这首词中,一些动词集中而鲜明的表明了词人的情感和态度。在上阙的学习中,先让学生反复诵读“看”“拍”“会”等动词,在诵读中再现辛弃疾登临赏心亭的情景和辛弃疾爱国词人的形象;然后反复诵读“看了”“拍遍”“无人会”等词,感受词人只能是看,只能是拍,无人理解,无人支持的愤怒之情。下阙的学习重点是诵读一些情态动词,如“休说”“怕应”“可惜”等,理解辛弃疾不愿像张翰那样明哲保身,辞官回家,也不愿像许汜为一己之私而贪图富贵,他愿早日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的真实情感。
  二、品读——涵咏词情——悦心悦意
  品读,是文言融合的过渡。以意象解读、意境赏析、情感把握为重点,强调以言释文,以文解意,意会神通。具体操作上分为三个板块:一是品读上阙的意象,感受意境;二是品读下阙的典故,悟情明志;三是整体诵读,文言并举,深刻感悟,为最终愉悦神志奠定基础。
  (一)品读无情之景
  品读“无情之景”,一是感受楚地的广阔无边和秋天天高水长的特点;二是让学生从“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等词句感受辛弃疾的豪放词风;三是感受辛弃疾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怀。无情即是有情。辛弃疾写祖国大好河山磅礴大气、壮怀激烈,是因为在词中倾注了对祖国、对人民太多的感情。四是明白壮景入词、以景起兴的用意,体会词人国土沦丧,不能够收复的隐忧痛恨之情。
  (二)品读有情之景
  首先让学生找出“遥岑远目”“玉簪螺髻”等描写有情之景的句子,清楚辛弃疾化用孟郊《城南聯句》“遥岑出寸碧,远目增双明”和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的用意。而后师生共同寻找分析“献愁供恨”一词中“愁”“恨”的来由。明确词人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内心痛苦转移寄托到无情之景上的良苦用心,进而让学生从艺术手法的角度理解词人的情感。紧接着指导学生反复朗读玩味,从“爱”中读出“恨”,从“恨”中读出“爱”,在“爱恨情仇”中感知爱国词人的形象。
  (三)品读“游子”形象
  诗歌是用意象来思维的,凡是走进诗歌的人、事、物、景都是意象。品读“江南游子”的形象,实为品读意象。品读“江南游子”的形象也分三步:一是启发学生思考,辛弃疾是山东济南人,为何自称“江南游子”?“游子”一词寄寓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切实体会“归正人”辛弃疾遭受朝廷排挤的酸楚;二是思考为何要用“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来烘托“游子”的形象?三是明确词人如何刻画“游子形象”,重点品读“看了”“拍遍”等词,体会词人“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悲情和“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的无奈。   (四)品读历史典故
  诵读典故一要学生感受辛词“熔铸典故,以文为诗”不留痕迹的艺术特质,领略辛弃疾驾轻就熟反用、化用,化用典故的艺术魅力,更是要明确辛弃疾反用“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正用“刘郎才气”的典故,是在表明他既不学张翰辞官归隐,也不学许汜谋取私利,而要向刘备那样胸怀大志,收复失地的心志。并且通过辛弃疾与苏轼的对比,让学生清楚,同样作为爱国词人,苏轼的痛苦来自于个人的不幸遭遇,他甚至可以在“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旷达中选择放弃;而辛弃疾的痛苦常常来自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注,他是不会放弃的,只能在痛苦中坚持,坚持中痛苦。另外还要“授之以渔”,让学生熟练掌握借用典故鉴赏诗歌的方法。
  三、情读——升华词魂——悦神悦志
  情读,是文言融合的深入。以思想主旨、艺术构思、意趣哲理为重点,强调聚意解文,得意识神。主要针对“登临意”和“英雄泪”展开诵读,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倾听词人心灵的回音,实现心灵的互通,文言的相融,情感的共鸣。
  (一)重温“英雄泪”
  采用递进跟读方式诵读“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三句(第一遍领读“倩何人唤取”,第二遍领读“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第三遍领读“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最后连读三遍“揾英雄泪”),再现伤心欲绝,黯然流泪的词人形象,设身处地体会辛弃疾自伤抱负不能实现,时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悲哀。和学生一起回顾“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等描写屈原、杜甫、陆游为江山社稷,为黎民百姓而流泪的诗句,以“英雄泪”来解读“英雄泪”,达到了“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目的。
  (二)再解“登临意”
  在诵读中让学生概括出“登临意”多包含的报国无门、收复无望的悲伤;流年易逝、壮志难酬的哀叹;知音难觅、孤寂无依的感慨等诸多复杂的情感。在诵读中感受词人对侵略者荼毒生灵的愤怒;对朝廷统治者偏安一隅,得过且过,不报仇雪恨的怨恨;对自己年华老去,空有报国之志的无奈。在诵读中感受辛弃疾“知音少,断弦有谁听”的凄苦,在诵读中走进词人的内心,解除他心头的郁结,给予他应有的慰藉。
  (三)诵读“颁奖词”
  江山千古,英雄无数,流泪失意的英雄举不胜举。诵读颁奖词,为和辛弃疾一样的英雄唱一首赞歌,歌颂他们不渝的精神和愤激的气概,歌颂他们爱国的热情和忠贞的品格,歌颂他们划破了沉沉的天,照亮了前行的路,将我们最纯粹的眼泪,献给最绝望的诗歌,献给最伟大的词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种让人流泪的感情在诵读的声波里走向永恒。
  “读为依托,文言融合”的模式研究,向我们证明了高中古诗文教学的价值取向是传承民族文化、观照生命未来,在文、言相生相融的状态中实现古诗文的教学价值。即因言释文,因文悟言,通过言的解读来阐释文言作品的思想内容,通过言所蕴涵的文化來最大限度地释放文言作品的价值。文离不开言,言离不开文。“文字、文章、文化”是古诗文教学的架构,读是粘合和衔接。我们要以读的方式突破文字关,以读的方式理解文章内涵,以读的方式实现文化浸染。
  
  参考文献:
  [1]张中,张辅亮.语文教学空间的塑造[J].江苏教育研究,2009(22).
  [2]吴雪康.“因声求气”说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性[J].教育教学研究,2007(8).
  作者简介:高培存(1974—),男,甘肃省民勤县第四中学一级教师,主研方向为高中语文教学。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从中西文化差异对集团财务管理的不同影响及中国集团企业财务管理的特征入手,分析了不同集团战略模式下的主要战略动因及其集团财务管理模式,指出以金蝶软件为代表的中国式集团管控模式已成体系。    纽约时报最为著名的专栏作家之一托马斯·弗里曼(Thomas L.Friedman)在其《世界是平的》一书中指出,全球化3.0时代,世界是平的。这意味着在如今这样一个因信息技术而紧密、方便的互联世界中
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必须管住嘴  王锦蓉    痛风性关节炎是由于尿酸盐在关节软骨或滑膜处沉积,导致关节滑膜及周围组织的炎症反应。典型的首次发作为单关节炎,以足部第一跖趾及拇指关节为多见,其次为踝、膝、肘、腕、手及足部其他关节。多起病急骤,常在夜间突然发生,患者常痛醒而难以忍受。病情反复发作,则发展为多关节炎或游走性关节炎。受累关节红、肿、热、痛,活动受限,大关节受累时常有渗液,可伴有发热、寒战、疲倦
《诗大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句话准确地表明了诗歌是传达诗人情感和志趣的一种文学样式。人的情感是丰富的,因而诗歌所传达的情感也往往是多元化、多层次的。回顾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都有大量试题涉及情感的鉴赏。纵观这些试题,我们会发现命题动向有了新的变化,更注重了抒发情感的多元化,这类题解答有一定难度,在具体的答题过程中,很难做到准确全面,这就需要考生具备扎实的
摘要:将“生活真实”上升为“艺术真实”需要教师指导学生串联素材,发现美点,提炼中心,表现“真”“善”“美”,选择人称结构,抒情达意;对“生活真实”素材进行剪裁加工,展开想象,通过多种手法突出主旨;对初稿修改润色,注意段落衔接照应,使文章结构更严谨;巧借历史穿越,嫁接出新,表达对话题或事物、社会现象等的深刻看法。  关键词:生活真实;艺术真实;抒情达意;剪裁加工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一方面表明生活
广告效果  老马:“昨天电视台播放了我们公司招聘仓库保安的广告。”  小王:“现在没工作的人很多,这广告一定有效。”  老马:“太有效了!中午播出广告,晚上仓库就被盗了。”    找剪刀  理发店里坐着一个长发蓬松的年轻人,理发师拿着一大块磁铁围着他的脑袋上下左右不断地比划。  年轻人忍不住问:“这是您最新的理发技术?”  “不,我在找剪刀。”    小学生   小学开学了,刚满6岁的冬冬不肯到学
[摘要]要使EVA得到良好的应用,就有必要从理论上加以澄清,使之既能反映价值创造的结果,又能解释价值管理的过程。本文结合中国企业环境深入探讨EVA在价值管理领域应用的科学性问题,尤其是它的计算难点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EVA;价值管理;应用难点;解决对策    现代企业要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目标,就必须实施基于价值的管理;而要使管理者对价值进行管理,就必须对管理者价值管理的贡献进
不论是诊断疾病还是常规体检,都少不了要抽血化验。每当看到护士拿着一大把五颜六色试管帽的采血管,很多人还没开始抽血就被吓倒了。不少人会有这样的疑惑:抽血为什么要抽这么多管?可以少抽一点吗?关于这些问题,下面请專家为大家一一解惑。  为什么要抽多管血?  这是因为有时需要检验的项目较多,而这些项目又不能在同一台检验仪器上完成,因此需要采集多管血。而且不同的检测项目,对采血管的要求也不相同。为了区分各种
《再别康桥》是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材里的一篇课文。从创作角度,情感角度以及选景用意角度品读此文,就会发现《再别康桥》极具古典美与意境美。不带走一片云彩,潇洒中带着一点遗憾与惆怅。从理性角度讲,本文更是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慧悟。  《再别康桥》是我国现代诗的代表作。很多人认为其韵意是诗人徐志摩被康桥的自然美拨动心弦引发的依依惜别之情。其实仔细品读会发现,《再别康桥》所蕴藏的是一种慧悟。在诗歌中,韵意往往是藏
摘要:对于高中生来讲,在接触一些经典的语文篇章时,想要阅读得更加深入,需要注意三点内容,其一是作者的个人情怀,其二是作品的时代背景,其三是文本与情怀及背景的关联。现基于这几点,以老舍《想北平》为例,谈谈经典的语文篇章阅读指导策略。  关键词:想北平;高中语文;阅读指导  老舍先生的经典散文作品《想北平》,以温暖朴实的文字,抒发了他对于故乡即北平的无限热爱之情。作者创作本文的时间是1936年,当时日
对于台湾作家王鼎钧先生的散文名作《那树》的主旨,曾有多种不同的解读。如“环保意识”、“生命意识”、“亲情意识”、“文化意识”等等。最有代表性的当是“环保意识”说,因为人教版教材对“那树”这一形象寓含的主要价值有一个指导性的定位——“在疾速奔驰的人类文明车轮的辗压下,它倒下了……这一切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感慨和思考”。显然,这种解读是将“那树”作为与人类相对应的大自然的代表而言的,因此解读的基点就是人